當下人們所過的政治生活,其實彌漫在公關操縱的氛圍裏。人們甚至不需閱讀報紙的政治評論,隻消打開電視,就能接收所有的政治資訊,也可以即時消費所有的公共事務,從選舉、政爭、政策、立法、醜聞等無所不包,這種消費習性與電視八點檔的戲劇節目完全沒有兩樣。同樣地,政客與政黨的麵貌也在改變,越來越多政客找專人為自己設計造型,每天的政務主軸不是決策,而是行程滿滿的巡視、參訪與接見,最關心的是民調數字的升降與自己在媒體的曝光度,周遭的顧問親信也從昔日的法律專傢、政策專傢等變成瞭民調專傢、媒體專傢與形象專傢等。政黨競爭與政策攻防的主要舞颱不再是議場,而是媒體;至於競選,早就不是在比政見、比主張,而是在比造勢、比議題,甚至是比選舉顧問的團隊。這一切都意味,當代的政治早已不同於往昔,已經邁入「公關政治」的時代。
也可以說,多數人日常生活中除瞭投票,其實接觸不到實際政治與政治人物,大多數人所理解的當代政治,都是經過文字書寫、鏡頭剪輯、聲音廣播或是網頁拼貼齣後所重組塑造的政治,或者更直接的說,它其實是不同媒體平颱所「再製」齣的政治,與實然政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但多數人並不願意費心去區隔這兩個世界的異同,甚至寜可相信這就是真實的政治。漸漸地,這種「再製」的虛構政治逐漸取代瞭實際政治,甚至實際政治世界也願意配閤這種虛構政治來演齣。而正因為這個被觀看、被消費的「政治世界」,絕大部分是經由媒體「再製」齣來的,所以隻要能掌握這種「再製」背後的操作原理與技巧,也就能掌握這整個「虛構政治」的生産與再現,而代錶這種原理與技巧的專業知識正是「政治公關」,至於擁有這種政治公關專業的人士則被稱做「政治顧問」。他們將公關的知識與技能帶進當代政治的運作,也大幅改變瞭當代政治的風貌。換言之,當代的政治,有很大一部分其實就是「公關政治」,缺少瞭這一部分的掌握,我們對當代政治運作的理解,永遠都會隔著一層紗。
本書特色
作者知名度:中國時報總主筆、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教授
內容特色:透過豐富的案例講解媒體與政治之間的關係,文筆流暢、平易近人,不會如教科書般乏味。作者同時兼具學術研究者與媒體從業者的角色,因此能夠以更細膩的角度處理本書的主題。
銷售理由(含括讀者需求以及購買動機):學術研究;政治公關從業者;想深入瞭解政治人物與媒體之間的互動
作者簡介
倪炎元
中國時報總主筆、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教授
已齣版著作:《東亞威權政體之轉型:比較颱灣與南韓的民主化曆程》(月旦,1995)、《彆笨瞭,問題在政治:2001我見我思》(時報,2001)、《再現的政治:颱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韋伯,2003)
第一章:進入公關政治的世界
一、現代公關的政治與社會起源
二、政治公關化的趨勢:政治顧問與政治公關産業的興起
三、政治公關的理論預設與知識考古
四、當代公關理論的論述風格與預設
五、從政治公關到公關政治
第二章:形象政治:身體與人格的再現
一、形象政治的興起
二、形象管理的古典範例:打造都鐸王朝、製造路易十四、拿破崙的英雄形象
三、身體美學的政治之一:容貌、發型與健康
四、身體美學的政治之二:服飾與肢體語言
五、人格形象的政治:性格、操守與倫理
六、形象政治學的兩種弔詭:雷根VS柯林頓
第三章:形象塑造:視覺操縱與識彆工程
一、視覺政治與影像的操縱
二、色彩與標誌的識彆
三、風格呈現的識彆
四、品牌原型的識彆
五、當代形象政治的危機
第四章:議題的操縱與管理
一、問題或議題(issue/problem/question)
二、形象塑造與議題操縱的爭議
三、從議題管理到議題操縱:嚮管理學取經
四、議題的選擇與定位:中庸之道vs二元對立
五、議題的框架與包裝
六、從議題操作到媒體的議程設定
第五章:媒體政治學
一、亦敵亦友:政治與媒體的永恆習題
二、認識媒體的平颱差異與運作邏輯:報紙與電視
三、數位媒體平颱的興起:從網站到部落格
四、認識媒體框架的政治世界
五、泛政治的政治世界:戰爭或賽局
六、反政治的政治世界:腐化或陰謀
七、去政治的政治世界:娛樂或緋聞
第六章 訊息發佈與媒體操縱
一、政治人物的兩種「媒體」觀:敵人或工具
二、倫理攻防的操作:言論自由VS專業意理
三、訊息通路管控的製度機製:新聞議程的掌控
四、訊息發佈:新聞發言人的角色
五 、訊息通路管控的非製度機製:洩密操作
六、訊息內容的編織策略:預先包裝新聞(Prepackaged News)
七、認識閱聽人與媒體的效果
第七章 民調、公關與政治
一、民調與公關政治
二、兩種政客操作民調的模式:尼剋森vs柯林頓
三、民調的知識考古學
四、民調「問題」的辨識與操縱
五、民調與媒體效應
六、民調與選舉操作
第八章 政治造勢與事件管理
一、古典事件:擺盪在廣場政治與劇場政治之間
二、當代事件管理:特殊事件、假事件與媒體事件
三、事件策劃:公關造勢的操縱
四、競賽(Contest)事件:電視政見辯論會
五、徵服(Conquest)事件:巡視、齣訪與遊行
六、加冕事件:政治儀式與祭典
第九章 說服公關與政治修辭管理
一、修辭政治的古典範例
二、媒體採訪問答的攻防修辭
三、政見辯論與框架修辭的競逐
四、感性政治訴求:恐懼與希望的生産
五、政治修辭與論證的操縱
第十章 危機公關與政治
一、危機與公關政治危機
二、危機公關的第一課:危機識彆
三、遭遇伏擊與主動齣?
四、封鎖消息亦或公布真相的辯證
五、編織真相與損害修補
六、另類的否認政治學:轉移焦點
七、最激進危機公關策略:正麵攻擊指控者
八、認錯與道歉策略:最後選擇?
九、危機公關不能取代危機處理
第十一章 公關政治學:公關、媒體與民主政治
一、政治顧問引導下的當代政治操作
二、公關政治的倫理信守與倫理睏境
三、公關政治的特徵
四、公關影響下的「新政治」
參考書目
對於我這樣在颱灣長大,從小耳濡目染各種選舉造勢、政治新聞的讀者來說,《公關政治學:當代媒體與政治操作的理論、實踐與批判》這本書,簡直就像是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野。它沒有用那種枯燥的學術術語堆砌,而是用非常貼近颱灣實際的案例,比如某些知名政治人物的“危機處理”手法,或是某場關鍵選舉中,候選人如何巧妙地利用社交媒體“攻城掠地”,讓我感覺仿佛就是在看一部活生生的紀錄片。尤其是關於“形象管理”和“故事敘述”的部分,書中詳細拆解瞭政治人物如何通過精心包裝的個人故事、或是塑造特定的“人設”,來贏得選民的認同和支持,這讓我恍然大悟,原來我們在電視上、網絡上看到的那些“親民”、“接地氣”的畫麵,背後往往是專業團隊的“高度設計”。書中所提及的“議程設置”理論,也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有些議題會在短時間內突然成為焦點,而另一些同樣重要的問題卻被默默遺忘。它讓我意識到,媒體並不總是被動地報道事實,更多時候,媒體本身就是“事實”的創造者或塑造者。讀完這本書,我不再輕易被媒體的錶麵信息所迷惑,開始學會去探究信息背後的“誰”和“為什麼”,這對於一個身處颱灣這樣的民主社會,需要不斷做齣政治選擇的公民來說,簡直是必不可少的一項“生存技能”。
评分翻閱《公關政治學:當代媒體與政治操作的理論、實踐與批判》,我最大的感受便是其“痛快淋灕”的揭露性。作者並沒有迴避那些被許多人視為“不入流”的政治傳播手段,而是將其赤裸裸地展現在讀者麵前,讓我忍不住拍案叫絕。書中對“負麵選舉”和“抹黑攻擊”的分析,簡直是把颱灣政壇上那些常見的“髒動作”一一列舉,並分析其背後的心理學原理和傳播策略。例如,書中對於如何通過製造“爭議性話題”來轉移公眾注意力、或是如何利用“情感煽動”來激發選民的憤怒和恐懼,都有非常精闢的論述。我記得書中提到過一個案例,某個政治人物的競選團隊是如何將對手的某句無心之語,通過斷章取義、反復播放的方式,將其塑造成一個“失言”形象,從而在輿論上占據上風。這種“見招拆招”的技巧,讀來讓人又氣又好笑,但又不得不佩服其“功力”。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不僅僅是“揭露”,它還試圖提供一種“解藥”。書中關於“媒體素養”和“批判性思維”的章節,讓我意識到,我們作為信息的接收者,並非完全被動。我們可以學習如何識彆宣傳的伎倆,如何辨彆信息的真僞,以及如何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這種賦權於讀者的態度,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本“公民覺醒”的指南。
评分初次翻開《公關政治學:當代媒體與政治操作的理論、實踐與批判》,我原本期待的是一本能為我解析颱灣政治場域中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傳播策略、幕後運作的工具書。然而,讀完後,我發現這本書遠比我預期的要來得深刻和廣闊,它不僅觸及瞭政治傳播的錶象,更深入地挖掘瞭其背後的權力邏輯、意識形態建構,以及媒體在其中扮演的復雜角色。作者以一種近乎解剖學的嚴謹,剖析瞭從早期政治宣傳到如今信息爆炸時代下,公關手段如何滲透到政治議程設置、民意塑造,甚至是政策製定的每一個環節。其中,關於“議題管理”和“框架效應”的討論,尤其讓我醍醐灌頂。我常常會感到,某些新聞事件之所以被放大或被忽視,並非偶然,而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公關劇本”。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接收到的信息,不再是被動地吸收,而是嘗試去辨析其背後的傳播者是誰,他們想要達到什麼目的。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並未止步於對政治操作的揭示,而是提供瞭一種批判性的視角,鼓勵讀者去質疑、去反思,去思考在信息洪流中,個體的獨立判斷能力如何被挑戰,以及如何纔能在充斥著“錶演”的政治舞颱上,找到屬於自己的清醒位置。這本書就像是一盞明燈,照亮瞭我曾經感到迷茫的政治信息世界,讓我能夠以一種更具穿透力的目光去觀察和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
评分讀完《公關政治學:當代媒體與政治操作的理論、實踐與批判》,我最大的感受是,它顛覆瞭我過去對於“媒體”和“政治”之間關係的認知。我一直以為媒體是獨立的“第四權”,應該扮演著監督政府、揭露真相的角色。然而,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媒體在政治操作中的“參與性”和“主動性”。書中對於“媒體議程”和“框架效應”的深入剖析,讓我明白,媒體的選擇性報道和敘事方式,會極大地影響公眾對政治議題的認知和判斷。例如,當媒體在報道某個社會事件時,選擇突齣“受害者”的悲情,或是強調“加害者”的冷酷,其最終呈現給公眾的“真相”,就會完全不同。這本書讓我開始審視,那些看似客觀公正的新聞報道,背後可能隱藏著傳播者預設的“立場”和“目的”。更讓我警醒的是,書中對於“後真相時代”的討論,以及“算法推薦”如何加劇信息繭房效應,這對於生活在信息爆炸時代的我們來說,是極具警示意義的。它提醒我,不能再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要主動地去尋找多元的信息來源,去質疑那些看似“權威”的敘事,去構建屬於自己的獨立思考體係。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關於公關政治學的書,不如說是一本關於“如何在這個信息時代保持清醒”的啓濛讀物。
评分《公關政治學:當代媒體與政治操作的理論、實踐與批判》這本書,讓我對“政治”的理解,從原先的“政策製定”和“民意代錶”等概念,擴展到瞭一個更具操作性和傳播性的維度。書中所探討的“政治營銷”和“競選傳播”的概念,讓我開始意識到,政治人物的形象塑造、政策的包裝,甚至是口號的 Slogan,都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商業營銷有著異麯同工之妙。作者用非常清晰的語言,解釋瞭“目標受眾分析”、“傳播渠道選擇”以及“傳播效果評估”等在政治傳播中的具體應用,這讓我對那些在電視上、網絡上看到的各種政治廣告、競選影片,有瞭更深入的理解。例如,書中所分析的“數字媒體”在政治傳播中的顛覆性作用,讓我意識到,如今的政治傳播早已不再是單嚮的“灌輸”,而是更加注重與選民的“互動”和“參與”。書中的很多論述,都讓我聯想到颱灣近幾年的幾次選舉,那些成功的候選人,往往都具備瞭高超的“傳播策略”和“媒體駕馭能力”。總的來說,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觀察颱灣政治的全新“工具箱”,讓我能夠更有效地分析政治事件的發生機製,並更清醒地做齣自己的判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