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三崃工程兴建,5年后,滚滚长江被拦腰截断。本书作者王维洛博士以水利专家的姿态,通过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将三崃工程之种种,再次鲜明的提到读者眼前。
三崃水利大坝工程,一直是中共几代领导人的梦想。从1953年毛泽东提出在三崃建坝,卡住长江洪水,到1982年邓小平为三崃工程低坝方案开绿灯。1989年六四之后,中共新上任的总书记江泽民,第一次出访地,就是三崃工程坝址。作者从生态影响到移民艰辛,从造坝经济投资到政治方针,将三崃工程论证、决策、建设、运用的历史过程,以三十六计应用穿插其中,使阅读者在了解三崃工程的同时,为作者的巧妙用心莞尔。
本书附录〈对于512汶川大地震和三崃工程补充说明〉,作者论述在龙门山断裂带上建造紫坪铺水库,诱发四川汶川大地震,汶川地震中心就在紫坪铺水库的边上,与紫坪铺水库关系密切。关心汶川地震者可从王维洛教授的论点,对紫坪铺水库诱发四川汶川大地震有更深入的认识。
本书特色
作者早在南京大学当学生时候,大学毕业论文题目就是关于三崃地区国土规划。四年时间,跑了三崃不少地方,认识不少三崃人,看了许多资料,包括三崃工程200米方案、三崃坝址处及三崃库区的地质资料。
2003年三崃工程蓄水之后,三崃工程的问题慢慢呈现在中国人眼前。移民安置问题、水质污染问题、水库诱发地震问题,水位上涨引起的滑坡、崩坍问题,水库淹没区扩大问题、限制长江航运问题、珍稀动植物种类死亡等等。共有412位专家参加三崃工程工程可行性论证,因此绝不会出错,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从中央决策层到谋士团体,都是绝顶聪明之人。他们在三崃工程的决策和建设过程中,轻松自如地使用三十六计。
1993年,作者在台湾发表了《福兮祸兮──长江三崃工程的再评价》一书。当时发现三崃工程可行性论证用了不少三十六计中的计谋,致使一般人不容易发现个中错误。于是萌生了三崃工程和三十六计这个题目的念头。有朋友认为三十六计,计计都涉及,这很难写。事实也是如此,三十六计,其含义十分深远,从字面上理解是一回事,从内涵上或者其延伸来理解,可能是另一回事;从过程来分析是一个意思,从结果来分析,又可能是另一个意思。本书收集了一些实例,经过近十五年的时间,终于有了一个结果,希望通过此书,献给那些为三崃工程勇于发表自己看法、发出自己声音的人们。
作者简介
王维洛
长年旅居于德国的水利专家王维洛先生,1980至1985年间参加三崃地区国土规划并完成大学毕业论文,1987年获德国多德蒙特大学工程硕士学位,后在该校空间规划系任教,1993取得德国多德蒙特大学工程学博士。现为德国埃森市CORS工程评估事务所博士工程师。
王维洛先生专精于中国的三崃大坝、南水北调等水利工程。1993年出版《福兮祸兮─长江三崃工程的再评价》,这是一本论述三崃工程的专着,也是中国三崃工程相关议题的权威着作之一。 王维洛博士长期关注三崃水库问题,并忠于学术上的研究,即使面对当局政治态度的强大压力,也毫不退缩。
《三崃工程36计》这本书,我简直是爱不释手。自从拿到它之后,我就沉浸在作者所构建的智慧世界里。我是一个对工程领域充满好奇的旁观者,而这本书就像一个向导,带领我看到了工程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兵法”。我最先被吸引的是“美人计”这一章,当然,我知道这在工程中并非字面意义上的“美人”,而是指那些能够影响决策者、赢得支持的“说服之道”。作者通过分析在工程项目中,如何有效地与关键人物沟通,如何展示项目的价值和优势,从而获得他们的认同和支持,让我对“沟通的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展示,更是情感和逻辑上的说服。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枯燥的教科书,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画面感。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每一个“计”都描绘得活灵活.] 我发现,书中关于“走为上计”的解读,在工程项目中也同样适用,它并非指逃避,而是指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及时止损,避免更大的损失,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工程项目中,除了技术之外,还有着同样重要的“软实力”在发挥作用。
评分终于拿到这本《三崃工程36计》了!当初在网上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就觉得特别有意思,有点像古代兵书,又带着点现代工程的严谨。迫不及待地翻开,虽然我只是一个普通读者,对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不多,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非常吸引人。作者似乎很擅长将复杂的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就像在讲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战略布局”的探讨,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而是结合了实际案例,分析了如何在项目初期就预见到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提前制定应对方案。这种“未雨绸缪”的思维方式,我觉得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适用,不仅仅是工程。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计划”的意义,不再是简单的列出步骤,而是要深入理解每一个步骤背后的逻辑和潜在风险。书中提到的“攻心为上”在工程管理中同样重要,如何与团队成员、合作伙伴以及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似乎也是“36计”中的重要一环。读着读着,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大型工程项目的现场,感受着决策者在重重压力下的智慧与魄力。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体大小适中,图片和图表的运用也恰到好处,虽然我还没能完全理解所有细节,但已经能感受到作者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下足了功夫。我期待着能从这本书中学到更多,不光是工程上的知识,更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评分我刚刚读完《三崃工程36计》的相当一部分内容,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标题就已经充满了吸引力,让人联想到古代的智慧与现代工程的结合。我不是工程专业人士,但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够解决复杂问题、化解危机的方法论充满兴趣。这本书给我最深的触动是“瞒天过海”这一章节。作者并没有将其解读成欺骗,而是将其引申为一种“以最小的动静,完成最大的变革”的策略。在工程项目中,这可能意味着如何在不引起过多关注的情况下,悄悄地完成关键的变革,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阻力。这种“低调而强大”的智慧,让我看到了工程项目管理中策略性的重要性。我非常喜欢作者的叙述风格,他善于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工程概念变得具体易懂。书中关于“远交近攻”的解读,也让我眼前一亮,在工程项目中,这或许意味着如何通过建立广泛的联盟,来应对近处的竞争或挑战。这本书让我开始相信,即使是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也可能存在着巧妙的“暗流涌动”和“借力而行”的策略。
评分《三崃工程36计》这本书,我可以说,它彻底颠覆了我对工程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工程就是冰冷的计算和硬邦邦的机器,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工程背后隐藏的智慧和策略。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反客为主”这一章。作者将其解读为如何通过主动的布局和引导,将潜在的竞争者或合作者,转变为自己计划的执行者,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这种“化被动为主动”的思路,让我对项目管理中的“资源整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很有匠心,文字清晰,图文并茂,让我能够很轻松地进入作者所营造的智慧场景。我发现,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并没有使用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实的语言,将复杂的道理讲清楚。我尤其对“苦肉计”的解读感到好奇,这在工程项目中,又会是一种怎样的“自我牺牲”与“最终收益”的平衡呢?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工程的成功,不仅仅在于技术的精湛,更在于决策者的智慧和策略。
评分我最近在阅读《三崃工程36计》,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标题极具吸引力,让人联想到孙子兵法,但又明确了工程的范畴。我本身并非工程专业人士,但出于好奇心购买了这本书,想了解一下工程领域的“计谋”究竟是怎样的。读下来之后,我发现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并没有直接抛出高深的理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场景和故事来阐述每一个“计”。其中关于“借力打力”的章节,让我印象深刻。作者举例说明了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巧妙地整合外部资源,实现项目目标。这种“以柔克刚”的智慧,在很多时候似乎比单纯的硬碰硬更为有效。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关注,他会深入分析每一个决策背后的考量,以及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这让我意识到,工程项目远不止是技术层面的执行,更包含了复杂的人际关系、资源协调和风险管理。书中关于“声东击西”的解读,在工程项目中也可能意味着如何通过合理的宣传和信息发布,引导公众舆论,或者在竞争中获得优势。虽然我暂时无法完全领会所有技术层面的细节,但这本书所传达的战略思维和灵活应变的能力,是我非常看重的。它让我明白,即使面对看似棘手的工程难题,也可能存在着巧妙的解决之道。
评分我最近在阅读《三崃工程36计》,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东方智慧的魅力,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并不是工程专业的学生,但一直以来都对如何高效地解决问题、制定策略非常感兴趣。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方面的渴望。其中关于“空城计”的解读,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作者并没有将其解释为虚张声势,而是引申为一种“利用已知信息,制造心理优势”的策略。在工程项目中,这可能意味着如何通过对局势的精准分析,在某些方面展现出强大的实力,从而震慑对手,或者在谈判中占据主动。这种“以弱胜强”的智慧,让我觉得非常实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每一个“计”的时候,都会结合具体的工程案例,让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能够切实地感受到它的应用。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它既有严谨的逻辑,又不失幽默感,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我尤其对“金蝉脱壳”这一章的阐述感到好奇,这在工程项目中,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巧妙转移和重组呢?这本书让我开始相信,即使是庞大的工程项目,也可能存在着巧妙的“脱身”和“重生”之道。
评分我最近在翻阅《三崃工程36计》,这本书的书名就已经让我觉得它与众不同,充满了东方智慧与现代工程的结合。我本身对工程知识了解不多,但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套路”很感兴趣。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作者在“暗渡陈仓”这一章节的解读。他并没有将它理解为欺骗,而是将其引申为一种“迂回前进”的策略。在工程项目中,这意味着不一定非要直面最困难的部分,而是可以通过一些巧妙的设计,将重心转移,或者在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完成关键的准备工作,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思路,对于打破僵局非常有启发。我发现作者在文字的组织上非常有条理,每一个“计”都配有详细的解释和相应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很清晰地理解其含义和应用场景。书中关于“调虎离山”的阐述,也让我眼前一亮。在工程项目中,这或许意味着如何通过一些策略,将潜在的干扰因素或竞争对手引开,为核心项目的顺利推进创造空间。这本书让我开始相信,即使是看似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也可能蕴含着巧妙的解决之道,关键在于能否找到合适的“计”。
评分《三崃工程36计》这本书,我不得不说,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工程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智慧的书。我并非工程师,但被其独特的书名所吸引。我一直认为,无论是哪个行业,智慧和策略都是不可或缺的。在书中,我最感兴趣的是“连环计”这一部分。作者并没有将它解读成负面的阴谋,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精妙的、环环相扣的解决方案。他通过分析在某个复杂工程项目中,如何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决策,最终达成目标,让我看到了“系统性思维”的力量。这种思维方式,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一个看似孤立的问题,可能与其他问题紧密相连,只有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作者仿佛在和我这个读者进行一场面对面的交流,娓娓道来。他用了很多比喻和类比,将抽象的工程概念变得生动形象。我特别喜欢他对于“欲擒故纵”的解读,在工程项目中,这可能意味着在某些环节上,适当放缓进度,以换取更长的准备时间,或者为后续的关键步骤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这种“张弛有度”的策略,让我看到了工程管理中柔性的一面。
评分《三崃工程36计》这本书,我不得不说,它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故事感,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种深沉而又充满智慧的力量。作为一名长期在不同行业摸爬滚打的职场人士,我总是对那些能够“化繁为简”、“以小博大”的智慧充满兴趣。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种好奇心。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避实击虚”这一章节的阐述,让我受益匪浅。他并没有简单地解释如何躲避困难,而是通过分析项目中最薄弱的环节,以及如何在这些环节上投入最少的资源,却能取得最大的突破,让我对“效率”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不仅仅是工程上的技巧,更是一种对资源配置和风险控制的深刻洞察。书中提到的“无中生有”,更是让我看到了工程项目在创新和突破方面的可能性。它不是鼓励凭空捏造,而是如何在已有的基础上,通过巧妙的设计和组合,创造出新的价值。我特别喜欢作者将这些“计”与实际的工程案例相结合,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易于理解。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在面对一个庞大的工程项目时,不仅仅要关注技术的实现,更要关注如何运用智慧和策略,来规避风险,优化流程,最终实现目标。
评分拿到《三崃工程36计》的时候,我正经历着一个项目瓶颈期,感觉处处受阻,无从下手。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我最先被吸引的是“釜底抽薪”这一章的标题,听起来就很厉害,但又不知道具体怎么操作。读进去之后,我才明白,原来“釜底抽薪”在工程中,并非指破坏,而是指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找到那个最核心的症结所在,然后一劳永逸地解决它。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解析了如何在复杂的工程系统中,找到那个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并且如何有效地去处理它。这让我对于“止损”和“优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表面上修修补补,而这本书则教会我们,要敢于去触碰那些最棘手、最根本的问题。我发现,作者在文字的运用上也非常讲究,他不会用太多空洞的词汇,而是用一种非常务实、有力的语言,直接切入问题的核心。这种写作风格,与工程本身的严谨性非常契合。我期待着能够将书中提到的这些“计”,运用到我实际的工作中,看看能否真的“抽”掉我项目中的“薪”,让它重新焕发生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