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政治民主化脚步的进展,台湾的政治重心逐渐从中央政府往地方政府移动,因此,过去一、二十年来,地方的发展及治理与台湾的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台湾各县市的发展与治理过程中,宜兰县格外受到瞩目,因为宜兰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因素的限制,远远落后于台湾西部各县市,但是却能在二十多年间成功缔造让人啧啧称奇的「宜兰经验」,令其他县市首长纷纷前来取经;但是却也在24年后再度政党轮替,是什么因素终结了宜兰治理经验?作者曾任职宜兰县政府计画室,对于宜兰的治理与发展经验有第一手的观察与体会,经过多年的研究写成本书,对于想要一窥宜兰治理经验的读者,可以从本书深入了解其中的奥义。
作者简介
许文杰
学历:国立政治大学公共行政学博士(2000)
现职: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专任助理教授(2001年迄今)
国立宜兰大学经营管理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经历: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主任
国立空中大学兼任助理教授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全方位的地方治理
第一节、从地方政府到地方治理
第二节、全观型治理
第三章、宜兰经验的发展与治理
第一节、发展的思惟与策略规划
第二节、宜兰经验的治理模式
第三节、环境改变带来的契机与挑战
第四节、地方发展的蓝海策略
第五节、小结
第四章、地方永续发展的倡议
第一节、宜兰县永续发展策略
第二节、政策变迁与倡议联盟
第三节、宜兰县非都市土地政策变迁
第四节、小结
第五章、宜兰人的政治态度与行为
第一节、前言
第二节、研究设计
第三节、宜兰人的政治态度
第四节、宜兰人的政治行为
第五节、小结
第六章、治理绩效
第一节、治理绩效的评量
第二节、宜兰治理与发展评述
第三节、民众对宜兰经验的评价
第七章、结论:再启地方治理的新页
“治理”一词,在我看来,绝非仅仅是政府部门的职责。它是一个涉及多主体、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因此,我非常好奇《地方治理:宜兰经验的研究》这本书,是如何定义和理解“地方治理”的内涵,并如何在宜兰的实践中得以体现的。 书中是否将治理的视角,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模式,拓展到“多主体协同”的伙伴关系?例如,政府、企业、社区、学术界等不同主体,在宜兰的治理过程中,是如何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地方发展的?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这种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机制的具体描述,以及在这种合作模式下,可能存在的挑战与应对方式。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够获得一些关于“地方发展”的深层次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政策介绍。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对宜兰经验的深入研究,揭示出一些关于地方治理的普遍性规律。 例如,一个地方的长期发展,究竟取决于哪些核心要素?是领导者的智慧,还是民众的参与?是政策的创新,还是资源的禀赋?书中是否能够对这些要素进行排序和权衡,从而为我们理解地方发展的复杂性提供一个更清晰的框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启发我,从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地方治理的挑战与机遇,并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评分“环境永续”是当今世界所有地方治理都无法回避的议题。宜兰,作为台湾东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实践,相信会是本书的一大亮点。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宜兰在应对环境挑战时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例如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如何保护其独特的海岸、湿地和山林资源。 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宜兰在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方面的创新。这是否包括发展绿色产业、推广生态旅游、鼓励低碳生活方式?书中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可量化的数据和案例,来证明这些措施的有效性?此外,我也想了解宜兰在环境教育和公众意识提升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因为一个地方的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共同担当。
评分对于“社区参与”这一章节,我有着特别的期待。在许多地方治理的讨论中,社区参与常常被视为一种理想化的口号,但如何在实践中真正落地,让每个基层的声音都能被听见、被尊重、被采纳,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难题。宜兰的经验,如果能够提供具体的机制、流程和实际案例,例如如何组织居民讨论、如何协调各方利益、如何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那将是极具参考价值的。 我很好奇,在宜兰的治理过程中,普通民众的意愿和需求是如何被纳入到政策制定的前端,又如何在执行过程中得到有效的保障。是否有一些创新的民主参与模式,例如公民会议、参与式预算等,被成功地引入并实践?书中是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模式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在推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碍和应对策略?我认为,一个真正成功的社区参与,不仅是形式上的集合,更是实质上的赋权,让社区成为自身命运的主宰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
评分初拿到《地方治理:宜兰经验的研究》这本书,内心是充满好奇与期待的。我一直认为,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往往能从一个具体的地域视角,折射出普适性的治理理念与实践。宜兰,这个在台湾东部一直以其自然风光和淳朴民风闻名的地方,其“经验”究竟能为我们提供哪些关于地方治理的深刻洞见,着实令人费解。翻阅目录,看到关于社区参与、环境永续、文化保存、产业创新等多个维度,我便知道这本书并非只是简单的案例堆砌,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宜兰治理图景。 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宜兰经验”的提出与演变。一个地方的治理模式,绝非一蹴而就,也绝非一成不变。它必然是历史的沉淀,是时代的回响,是无数决策者、执行者乃至普通民众共同作用的结果。作者是如何梳理宜兰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又是如何提出并实践与之相适应的治理策略的?书中是否能够清晰地展现出这种动态演进的过程,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争议、试错与修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关于“经验”是如何被积累、提炼、再创新的生动案例,从而帮助我们理解,在快速变化的当下,地方治理的生命力何在。
评分“文化保存”这个议题,常常被人们与地方的独特身份认同紧密相连。宜兰的丰富历史文化,如其传统聚落、民俗技艺、地方神话等,如何能在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我非常希望本书能够深入挖掘宜兰在文化保存方面的具体实践,并分析其背后的理念与策略。 例如,宜兰是如何处理旧城区的活化与改造的?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如何避免过度商业化对传统文化造成侵蚀?书中是否能够展现一些成功的案例,说明如何在不破坏原有风貌的前提下,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我也很好奇,宜兰在推动地方文创产业发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毕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与当下生活的连接,而不仅仅是博物馆里的陈列。
评分我对书中关于“地方治理”与“公民社会”之间关系的探讨,抱有浓厚的兴趣。在我看来,一个地方的治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公民社会的成熟度。公民社会的活跃程度,直接影响着政策的制定是否能够反映民意,以及政策的执行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 我希望书中能够具体阐述,在宜兰的治理实践中,各个社会组织、非营利机构、以及其他公民团体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们是如何与政府部门进行互动的?是仅仅作为政策的执行者,还是也能够成为政策的参与者和建议者?书中是否能够提供一些案例,说明公民社会力量是如何推动地方改革,或者如何弥补政府在某些领域的不足的?我相信,这种良性的互动,是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和韧性的地方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石。
评分“产业创新”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宜兰经验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一个地方而言,如何摆脱对传统产业的依赖,寻找新的增长点,并确保这些新的产业能够与当地的社会、环境相协调,是其长期繁荣的关键。我非常想了解,宜兰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是如何识别和培育新兴产业的。 书中是否能够提供关于宜兰在发展特色农业、壮大观光旅游、推广绿色科技等方面的具体案例?这些产业的创新,在多大程度上是依靠外部力量的引入,又在多大程度上是源于当地的自主探索?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能够展现出宜兰在推动产学研合作、鼓励创业创新、以及构建有利于创新生态系统方面的努力,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的韧性和竞争力。
评分“宜兰经验”的“经验”二字,在我看来,包含了无数次的尝试、调整与学习。我深信,任何一项成功的治理实践,都必然伴随着过程中的挑战与困境。因此,我期待本书不仅仅呈现宜兰的辉煌成就,更能够深入剖析在治理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争议,以及为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的策略。 例如,在推动某个重大项目时,是否曾遭遇过公众的反对?在处理某些复杂的地方利益冲突时,是如何寻求平衡与共识的?书中是否能够揭示一些“不那么完美”的案例,以及从这些案例中总结出的宝贵教训?我认为,一个诚实的研究,敢于暴露问题,敢于反思不足,反而更能体现其价值,也更能引发读者的深度思考。
评分“宜兰经验”是否具有普适性?这是一个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社会背景,因此,一个地方的成功经验,往往难以被简单地复制到其他地方。我非常想了解,本书的作者是如何看待宜兰经验的可借鉴性与局限性。 书中是否对宜兰经验的“可复制性”进行了审慎的分析?是否能够提出一些关键性的原则或要素,是可以被其他地方借鉴的?或者,作者是否更倾向于将宜兰经验视为一种“理念”或“方法论”的示范,而非具体的“解决方案”?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学习”宜兰经验,而不是“照搬”宜兰经验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