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转变是帝制的结束。这项改变使得中国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与思想产生复杂的现象。其中,辛亥革命后的一群人物——清遗民,他们的政治认同和态度格外值得关注,是选择旧体制、抗拒新时代新思潮的代表。这些人包括有晚清变法派的康有为、发动复辟事件的张勋、以行事「怪异」而闻名的辜鸿铭、翻译西洋文学的林纾、影响现代中国史学的罗振玉和王国维、词学家朱祖谋和郑文焯,以及成为「满洲国」总理的郑孝胥。
本书透过遗民在民国后的活动和仪式、个人╱集体的着作书写、政治主张和思想,还有舆论角度下检视的形象及其变化,探讨他们的行为与动机。作者希望理解近代中国自传统迈入现代后,如何从王朝专制迈向民族国家的历程,还有内在变化的动力。
作者简介
林志宏
1970年生于台北市万华区。辅仁大学历史系学士,中央大学历史所硕士,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曾在台湾大学、东吴大学、辅仁大学兼任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史学史、学术史,着有论文及书评等十余篇。
绪论
异乡偏聚故人多:活动范围
前言
京津
青岛
上海
广东及港澳
其他海内外各处
小结
出或处:政治抉择及其象征性仪式
前言
易代之际的生计与政治选择
衣着、历法、发辫等认同行为
奉安、万寿祝嘏等政治性仪式
主张帝制与复辟
小结
文化政治:书写中的自我认同
前言
《清史稿》和王朝的最后记忆
《元广东遗民录》透露的反种族观
《碑传集三编》的纂辑
其他几种表达认同的书写
小结
重建社会秩序:政治与文化的议论
前言
「五代式民国」下道德的焦虑
读经书以明人伦
尊孔及立国教的构想
「共和」之辨
小结
「国故」与「遗老」:学术的挑战及去神圣化
前言
亡清遗臭在人间
典范转移与史学中立
「敝屣一切,还我自由」
小结
身体终结与记忆的开始:以王国维之死为例
前言
「殉清」
公共舆论
「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
小结
王道乐土:情感的抵制和参与「满洲国」
前言
来自赤化之忧患
国家和朝廷的两难
郑孝胥的转向和建立乌托邦
「王道」思想及其批评
小结
结论:追寻「现代」中国
清遗民基本资料表
征引书目
图表目次
图1-1 梁鼎芬于崇陵种树的照片
图1-2 沈曾植赠予西本省三之「太平人语」题字
图1-3 癸卯、甲辰科同人叙于香港学海书楼
图2-1 郑孝胥题书的「凤祥号」大字宣传品
图2-2 系有发辫的钱振锽为人鬻书赈灾
图2-3 《申报》刊载章梫鬻书启事
图2-4 康有为与家属、亲戚及门人合影
图2-5 隆裕太后奉移时沿途观看者之拥挤情形
图2-6 梁鼎芬致陈宝琛手札
图3-1 汪兆镛致□柔仲信函
图4-1 《孔教会杂志》封面
图5-1 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原稿
图5-2 李煜瀛题「故宫博物院」之匾额
图6-1 王国维遗嘱
图6-2 清华国学院的同学征求輓联哀词信函
表6-1 《顺天时报》两篇王国维报导的比较
图7-1 建设「王道乐土」
图7-2 冷口长城断面的「王道大满洲国」字样
图7-3 《孔学会会刊》中填字征答来进行教化
这本书的书名——《民国乃敌国也:政治文化转型下的清遗民》——本身就带有某种戏剧性的张力,它将一个通常被视为“进步”、“新生”的时代——民国,赋予了“敌国”的属性,这无疑会激起读者的强烈好奇心。我最想知道的是,作者是如何论证“民国乃敌国也”这一观点的。它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历史逻辑和理论框架?“敌国”的界定,是基于政治上的对抗,还是文化上的隔阂?而“清遗民”,这一群体,又在“政治文化转型”的洪流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理解,清遗民指的是那些在清朝覆灭后,依然保留着旧日身份认同,或在思想情感上与新政权存在疏离感的人群。 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当民国成为“敌国”时,这些清遗民们是如何在政治夹缝中生存的。他们是否会采取某种形式的抵抗,哪怕只是精神上的坚守?而“政治文化转型”无疑是理解这一过程的关键。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政治上从帝制走向共和,思想文化上则涌入了大量西方的新思潮,传统价值观受到巨大的冲击。在这种转型中,清遗民们,作为旧秩序的代表,他们是如何体验这种变革的?他们是否会感受到被时代抛弃的失落,或者在坚守旧有的道德和文化的同时,寻找新的生存之道?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严谨的态度,通过丰富的史料,为我们描绘出清遗民们在政治上的困境,文化上的挣扎,以及他们在个人身份认同上的复杂心路历程。这本书,在我看来,很有可能揭示出民国时期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提供一个更为 nuanced 的历史解读。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民国乃敌国也”这句话,充满了冲击力和反思的意味。它立刻打破了我对于民国时期,通常被描绘成“光明”、“进步”、“新生”的既有认知,让我开始思考,在那个时代的背后,是否存在着另一条被忽略的历史脉络。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敌国”这一概念的?它仅仅是政治上的对立,还是包含更深层的文化、思想、情感上的疏离?而“清遗民”这个群体,无疑是理解这一视角的关键。我理解,“清遗民”指的是那些在清朝覆灭后,依然保留着旧日身份认同,或者在情感上难以割舍对前朝的依恋,并在新政权下努力寻找自我定位的人。 我对于书中关于“政治文化转型”的论述充满了期待。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巨大的转折点,政治上从帝制走向共和,这本身就意味着一种颠覆;而在文化思想上,西方科学、民主、自由思潮的涌入,更是对传统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念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剧烈的转型中,清遗民们,作为旧时代的产物,他们是如何在这种浪潮中,感受自己的“不合时宜”?书中是否会展现他们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如何在新旧文化的碰撞中,进行自我调适,甚至是进行抵抗?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史料考证和深刻的理论分析,为我们呈现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清遗民群像,让我们理解那个时代,不仅仅是新生的曙光,也充满了旧的余晖和深刻的矛盾。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民国乃敌国也:政治文化转型下的清遗民》——以一种极具挑衅性的方式,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在主流的历史叙事中,民国往往被描绘成一个走向现代、摆脱落后的时代。而“敌国”二字,无疑是对这种刻板印象的挑战。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构建“民国乃敌国也”这一论点的,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敌国”的含义,是政治上的对立,还是文化上的疏离?而“清遗民”这个群体,又被置于一个怎样的历史语境下进行考察?我推测,清遗民是指那些在清朝灭亡后,依然怀念旧朝,或者是在思想、情感上难以接受新政权的人。 我尤其期待书中对“政治文化转型”的深入探讨。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政治上从帝制走向共和,思想文化上也经历了巨大的冲击,西方的新思潮涌入,传统价值体系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转型中,清遗民们,作为旧时代的参与者或见证者,他们是如何体验这种变革的?书中是否会展现他们在新旧文化碰撞下的迷茫与抗争,在政治动荡中的不安与无奈?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扎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揭示出清遗民们在政治上的困境,他们在文化上的坚守,以及他们在个人身份认同上的挣扎。这本书,在我看来,很有可能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看到民国时期,除了光鲜亮丽的“新”之外,所存在的那些被忽视的、复杂且矛盾的“旧”的痕迹,以及它们在新时代下的生存状态。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民国乃敌国也:政治文化转型下的清遗民”,初读之下,便如同一声惊雷,瞬间在我的脑海中炸开。我被“敌国”这个词深深吸引,它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民国历史,那个充满“进步”、“革命”、“光明”的民国,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不禁让我好奇,作者究竟是如何定义这个“敌国”的?是通过政治上的直接对立,还是更深层次的文化、思想上的疏离与隔阂?而“清遗民”这个群体,又承载了多少在历史教科书中被忽略的视角和情感?我猜想,他们是那些在清朝灭亡后,依然心系旧朝,或是在新政权下感到格格不入,甚至是被边缘化的人群。 我尤其期待书中对“政治文化转型”的深入剖析。民国时期,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转型期。政治上,帝制的终结,共和的建立,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上,西学东渐,新思潮涌动,传统价值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剧烈的转型中,清遗民们,这些旧时代秩序的守护者,他们是如何应对的?他们是被迫接受新秩序,还是在暗中坚守着旧有的信仰?书中是否会呈现他们面对政治动荡时的不安,面对文化冲击时的迷茫,以及他们在个人身份认同上的挣扎?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些个体的命运,与宏大的历史叙事连接起来,从而展现出那个时代,不同群体所经历的复杂情感和生存状态。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梳理,更是一次对历史细节和人性幽微之处的深刻挖掘,它有望为我们打开一扇看待民国的新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民国乃敌国也”这句话,以一种近乎惊世骇俗的方式,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它挑战了主流的历史叙事,将原本被视为“进步”和“革命”的民国,置于一个“敌对”的位置上。这种视角本身就极具颠覆性,让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以及“敌国”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是政治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冲突?还是文化上的割裂?而“政治文化转型下的清遗民”这一副标题,则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的对象和时代背景。我理解,“清遗民”是指在清朝覆灭后,依然保有旧日身份认同,并可能对新政权持保留态度或抵触情绪的群体。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当清遗民们面对一个“敌国”的民国时,他们的政治立场和内心世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敌国”的观念,是否会促使他们形成某种形式的抵抗,无论是以文字、行动,还是仅仅是一种沉默的坚持?而“政治文化转型”则是理解这一过程的关键。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剧烈的转型期,政治上从帝制走向共和,思想文化上则涌入了西方民主、科学、自由等新思潮,传统价值体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变革的大潮中,清遗民们,作为旧时代秩序和文化的承载者,他们是如何在这种转型中,感受到冲击、迷失,甚至被边缘化?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生动的史料和细致的分析,描绘出清遗民们在政治上的困境,他们在文化上的挣扎,以及他们在个人身份认同上的重塑或固守。这本书,在我看来,有望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民国初年的复杂性,以及那个时代,个体在宏大历史变革中所经历的深层困境。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初看时就勾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民国乃敌国也”,这话语本身就带着一种反叛和挑战的姿态,直指那个我们通常被教育为“革命成功”、“建立新国家”的民国时期。而“政治文化转型下的清遗民”,则将目光聚焦在了那个时代被历史洪流裹挟的特定群体——那些在清朝灭亡后,依然保有旧日身份认同,并在新政权下挣扎求存的士人、官员、贵族等。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些“清遗民”的内心世界的?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个忽然间“成为敌国”的民国?他们的“忠诚”对象究竟是谁?是那个已经覆灭的王朝,还是他们心中永恒的“中国”? 在我翻阅这本书之前,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系列画面:身着长袍马褂的文人,在街头巷尾,用怀旧的眼神审视着来来往往的西式着装者;或是昔日的达官贵人,在洋行林立的租界,默默地继承着祖辈的典籍,与新思潮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书名中的“政治文化转型”,更是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民国时期,不仅仅是政权的更迭,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和文化重塑。白话文的兴起,新式教育的普及,西方科学、民主、自由思想的涌入,都在颠覆着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在这场巨大的变革中,清遗民群体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所经历的阵痛,想必是本书着重探讨的。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这些个体生命在宏大历史叙事中的独特体验,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用一种能够触动人心的笔触,去展现他们的迷茫、抗争、妥协,甚至是绝望。这种从个体视角切入,折射时代变迁的研究,往往能够带来更深刻的历史洞察。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民国乃敌国也:政治文化转型下的清遗民》——可谓一语中的,直击痛点。它以一种非常规的视角,挑战了我们对于民国时期历史的既有认知,将一个通常被视为“进步”、“光明”的时代,描绘成“敌国”。这让我立刻对“敌国”的含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者究竟是通过怎样的历史逻辑,将民国定义为“敌国”?这种“敌国”是政治上的对抗,还是文化上的隔阂?而“清遗民”,作为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群体,他们又在怎样的“政治文化转型”中,经历了怎样的命运?我理解,“清遗民”是指那些在清朝灭亡后,依然在思想、情感或行动上,与新政权存在隔阂,或者对旧朝怀有某种眷恋的人。 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政治文化转型”的详细阐述。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政治上从帝制走向共和,这本身就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而思想文化领域,更是涌入了大量的西方新思潮,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剧烈的转型期,清遗民们,作为旧时代的遗留者,他们是如何在新旧文化的夹缝中生存的?书中是否会展现他们面对新制度、新思想时的困惑与挣扎,以及他们在坚守传统与适应现实之间的艰难选择?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细致的史料梳理和深刻的理论分析,为我们呈现一个复杂且真实的民国历史面貌,让我们理解那个时代,不仅仅是前进与发展,也充满了失落与彷徨,以及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个体的挣扎与坚守。
评分这本《民国乃敌国也:政治文化转型下的清遗民》的叙事结构,让我感觉作者仿佛是一位历史的侦探,他没有直接抛出结论,而是带领读者一步步深入那个复杂多变的时代理论迷宫。开篇就直击“敌国”的概念,这显然是一种极具冲击力的视角,它迫使读者立刻跳出“民国是进步的”、“民国是中国的继承者”这样一种惯性思维,去审视那些在政权更迭中感到被剥夺、被排斥的群体。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敌国”这一概念的,是通过政治上的对立,还是文化上的疏离?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而“清遗民”这个标签,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它不仅仅指向那些曾经为清朝服务过的人,更可能包含着一种对特定政治体制、社会秩序,乃至生活方式的依恋。 我预感,书中对“政治文化转型”的描绘,会是本书的另一大亮点。转型,意味着变革,也意味着冲突。清遗民们,他们所处的时代,正在从帝制走向共和,从千年一贯制的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体系,走向一个多元、甚至有些混乱的思想解放时期。这种转型,对于那些习惯了旧有社会规则和价值体系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精神冲击。他们是会被时代的车轮碾压,还是能够找到新的精神寄托?作者是如何分析这种转型的具体表现,比如在文学、教育、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变化,又如何影响到清遗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我期待能够看到,书中对这些转型过程中,清遗民们所面临的身份认同危机,以及他们是如何在这种危机中,寻找或重塑自我价值的。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历史人物的著作,更是一次对人性在剧烈社会变革中,如何适应和坚持的深刻探讨。
评分《民国乃敌国也:政治文化转型下的清遗民》这个书名,以其鲜明的批判性和颠覆性,瞬间吸引了我。它似乎直接挑战了我们对民国时期普遍存在的“进步”和“革命”的认知,将这个时代定位为“敌国”。这让我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以及“敌国”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它是否指政治上的对立,还是文化上的隔阂?而“清遗民”,这个称谓本身就暗示着一种身份的断裂和情感的疏离,我非常好奇书中将如何描绘这个群体的命运。 我特别期待书中对“政治文化转型”的深入解读。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型期,政治上从帝制走向共和,思想文化上更是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思潮的涌入,传统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巨大的变革中,清遗民们,作为旧时代的遗留者,他们是如何在这种转型中,感受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书中是否会展现他们面对新政权时的犹豫与挣扎,面对西方文化时的困惑与抵触,以及他们在个人身份认同上的迷茫与重塑?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辅以生动的史料,为我们展现一个多维度、有深度的民国历史图景,让我们理解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个体,如何在时代的巨变中,经历着他们独特的痛苦与坚持。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清遗民”这三个字,瞬间就将我带入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让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在时代洪流中,努力抓住些什么,却又不得不随波逐流的身影。作者选择以“清遗民”作为切入点,我认为是非常独到的。这意味着他并没有宏大叙事地讲述民国如何“建立”,而是将目光聚焦在那些“被建立”的旧事物,以及它们在新时代所经历的磨难。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清遗民”的?这个群体是否仅仅是清朝的宗室、官员,还是包含了更广泛的,那些在思想、情感上依旧认同清朝的知识分子、士大夫?书中对他们的生活状态,以及内心世界的描绘,想必会充满戏剧性。 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当“民国”这个概念,在清遗民眼中,被定义为“敌国”时,他们内心会涌起怎样的波澜。这种“敌国”的认知,是源于对昔日王朝的怀念,还是对新政权的不满?或者,是对自身原有社会地位和价值的丧失所产生的恐惧?而“政治文化转型”这个副标题,更是将书的内涵进一步深化。民国时期的政治转型,从帝制到共和,是显而易见的;但“文化转型”则更加复杂和深远。思想的解放,新式教育的普及,西方价值观的冲击,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中国的社会面貌。清遗民们,作为旧文化的载体,他们是如何在这种转型中,感受到自己的格格不入?他们又如何在新旧文化的夹缝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鲜活的史实和深入的分析,为我们呈现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清遗民群体,让我们理解那个时代,不仅仅是革新与进步,也充满了失落与彷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