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转变是帝制的结束。这项改变使得中国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与思想产生复杂的现象。其中,辛亥革命后的一群人物——清遗民,他们的政治认同和态度格外值得关注,是选择旧体制、抗拒新时代新思潮的代表。这些人包括有晚清变法派的康有为、发动复辟事件的张勋、以行事「怪异」而闻名的辜鸿铭、翻译西洋文学的林纾、影响现代中国史学的罗振玉和王国维、词学家朱祖谋和郑文焯,以及成为「满洲国」总理的郑孝胥。
本书透过遗民在民国后的活动和仪式、个人╱集体的着作书写、政治主张和思想,还有舆论角度下检视的形象及其变化,探讨他们的行为与动机。作者希望理解近代中国自传统迈入现代后,如何从王朝专制迈向民族国家的历程,还有内在变化的动力。
作者简介
林志宏
1970年生于台北市万华区。辅仁大学历史系学士,中央大学历史所硕士,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曾在台湾大学、东吴大学、辅仁大学兼任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史学史、学术史,着有论文及书评等十余篇。
绪论
异乡偏聚故人多:活动范围
前言
京津
青岛
上海
广东及港澳
其他海内外各处
小结
出或处:政治抉择及其象征性仪式
前言
易代之际的生计与政治选择
衣着、历法、发辫等认同行为
奉安、万寿祝嘏等政治性仪式
主张帝制与复辟
小结
文化政治:书写中的自我认同
前言
《清史稿》和王朝的最后记忆
《元广东遗民录》透露的反种族观
《碑传集三编》的纂辑
其他几种表达认同的书写
小结
重建社会秩序:政治与文化的议论
前言
「五代式民国」下道德的焦虑
读经书以明人伦
尊孔及立国教的构想
「共和」之辨
小结
「国故」与「遗老」:学术的挑战及去神圣化
前言
亡清遗臭在人间
典范转移与史学中立
「敝屣一切,还我自由」
小结
身体终结与记忆的开始:以王国维之死为例
前言
「殉清」
公共舆论
「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
小结
王道乐土:情感的抵制和参与「满洲国」
前言
来自赤化之忧患
国家和朝廷的两难
郑孝胥的转向和建立乌托邦
「王道」思想及其批评
小结
结论:追寻「现代」中国
清遗民基本资料表
征引书目
图表目次
图1-1 梁鼎芬于崇陵种树的照片
图1-2 沈曾植赠予西本省三之「太平人语」题字
图1-3 癸卯、甲辰科同人叙于香港学海书楼
图2-1 郑孝胥题书的「凤祥号」大字宣传品
图2-2 系有发辫的钱振锽为人鬻书赈灾
图2-3 《申报》刊载章梫鬻书启事
图2-4 康有为与家属、亲戚及门人合影
图2-5 隆裕太后奉移时沿途观看者之拥挤情形
图2-6 梁鼎芬致陈宝琛手札
图3-1 汪兆镛致□柔仲信函
图4-1 《孔教会杂志》封面
图5-1 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原稿
图5-2 李煜瀛题「故宫博物院」之匾额
图6-1 王国维遗嘱
图6-2 清华国学院的同学征求輓联哀词信函
表6-1 《顺天时报》两篇王国维报导的比较
图7-1 建设「王道乐土」
图7-2 冷口长城断面的「王道大满洲国」字样
图7-3 《孔学会会刊》中填字征答来进行教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