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到美国,最后选择台湾做为自己的国家,
曾经是中国共产党员的阮铭,如何与台湾结缘二十一载?
台湾的变化,我在中国也曾关注,但对实际情形了解不深。
去美国以后,接触不少台湾朋友,
他们经历的种种故事,让我开始编织起自己的台湾梦。
—— 阮铭
知名的政治观察家阮铭,之前对台湾的观察评论,都是从世界历史的高度,做「望远镜」式的全面性观察,此次则希望从自己亲身的交友与接触,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下这21年来与台湾的结缘故事,以及他的台湾梦。
1988年赴美之后,是他接触到较多台湾人的开始。1997年,他来到台湾教书,与年轻人的接触,让他体会到台湾的青春与活力;多次的岛屿旅行,更让他感受到台湾这个美丽国度的大自然之美。2002年,他选择台湾成为自己的国家,拥有了台湾身分证。
做为一个自由主义者,他认同民主、自由的普世价值;身为一个台湾人,他希望看到台湾前进的力量,并希望更多台湾人继续在这条路上坚持与团结,走出自己美好的未来。
本书特色
◎有别于以往的政论性写法,作者第一次用亲身经历诉说他与台湾的故事。
◎国籍是一种选择,也是人的基本权利,本书就是最好的说明。
◎身为于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诞生的国家,台湾走过自由民主的美好时代,
但也因种种因素,面临到最严峻的考验,本书真实见证了这段过程。
作者简介
阮铭
1931年出生于中国上海,年轻时曾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遭中共开除党籍。1988年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以及台湾淡江大学等做访问研究。2002年取得台湾籍,2004年至2006年被聘为总统府国策顾问,目前为台湾综合研究院顾问。
着有《历史转折点上的胡耀邦》、《邓小平帝国》、《中共人物论》、《两岸统一百年大计》、《透视总书记》、《民主在台湾》。在玉山社出版有:《民主台湾vs.共产中国》、《去恐惧,开创台湾历史新时代!》、《两个台湾的命运——认同TAIWAN vs.认同CHINA》、《从宁静革命到宁静建国》、《历史的错误——台美中关系探源》,编着《台湾青年.看未来》等书。
前言
Part One 在美国遇到的台湾朋友
他们从监狱走向自由
一封信改变了人的一生
「地方包围中央」的设计者
独裁者晚年的赎罪心态
李登辉时代的中国战略
选票vs.飞弹的胜利
Part Two 开创自由民主新时代的台湾人
台湾民主独立运动的旗手
漫漫长夜中的第一支火炬
民主独立运动的理论创新
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歧途
在新台湾史研究的道路上
从李登辉到陈水扁
〔附录〕给阿扁总统的十点建议
Part Three 生活与思考
文化封闭的海洋国家
学生为什么不质疑老师?
自由失落的自由媒体
分裂必败.团结必胜
前言
二○○八年三二二总统大选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魏淑贞女士约我到玉山社聊天,还有蔡明云主编,三个人谈着,话题不免触及这次选举的结果。
那时都在说「民主的胜利」、「人民的胜利」;我们无法茍同。多数的选择,也有错误的时候。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威玛共和国,有一部民主宪法,选民却一度选择了纳粹党,给自己和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的历史灾难。
台湾是上世纪末全球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诞生的新国家,她在八、九十年代创造的民主与经济奇蹟,被誉为新兴民主国家的东方典范。这次却选择了一个衰老无能的﹁中国﹂政党来统治这个年轻的自由国家,难道不是历史的倒退吗?
历史倒退的发生有众多因素,诸如民主化浪潮在全球退潮,新奴役制度国家的崛起与扩张,西方大国弃守自由、人权普世价值等等。但主要因素是台湾这艘航船自己迷失了前进航向。
「中国」党逆历史前进潮流而动,是四年前和八年前两度败选的总统候选人连战的选择,他说:「该往何处?我们接受一个中国。Yes,我将回到驾驶座,让台湾重新启动,驶向一个中国。」
台湾人民的回答,是二○○四年二二八牵手护台湾。全国自由国民手牵手,锻造成五百多公里的自由之鍊,表达了台湾自由民主航向不容逆转的坚定意志,打败了「中国党」。
这次呢?「中国」党学乖了,把自己的「中国」航向半开半掩、若隐若现地模煳化,外表涂上一层「爱台湾」、「拼经济」的迷人油彩。
我向来不用「爱台湾」、「拼经济」这类语言,因为语意模煳、没有方向,什么人都可以拿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像连战,在台湾讲自己是「三代单传」的「老台湾人」,「最爱台湾」了;跑到美国,又讲自己是「纯种中国人」(pure Chinese)。连战的「爱台湾」是「联共反台独」,蓄意把台湾送给他「相见恨晚」的中国「胡主席」(胡锦涛),绝不留给自由、民主、独立的台湾人民。
那个「胡主席」当然更「爱台湾」了;不惜舖上红地毯迎接台湾的两任「中国」党主席连战、吴伯雄,谋划两岸「中国」党联手,试图把台湾变成「中国的一部分」。
「拼经济」也一样模煳:是为跨国大财团拼,把台湾的经济「拼」到中国去,为「中国崛起」效犬马之劳?还是为提升台湾人民的生活品质与生存环境?我们在二○○八年选战中看不到方向。谢长廷提出过「台湾维新」和「幸福经济」,本来可以发展成为台湾前进的方向,却被杀声震天的「民主内战」狂潮淹没了。
魏女士问我:「你来台湾这么多年,怎么看台湾和台湾人?民主在台湾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样倒退的困境?」
我是一九九七年来台湾的,已经十一年了。总体来说,我欣赏台湾人的海洋性格:开放、勇敢、豪迈;能够在逆境中打开生路。这是我一九九七年来台不久会见黄信介时就强烈感受到的。我想,恐怕是台湾的自然条件与社会历史环境,塑造出黄信介这样的个人性格。靠海人捕鱼维生,每次出海都有生命危险,磨练成勇敢;长期受外来政权压迫,没有一点叛逆精神是无法生存的。台湾正是凭借这样的国民素质,从亚细亚孤儿茁壮成长为新兴民主国家的东方典范。
另一方面,台湾人特别是知识界,也有封闭、狭隘、懦怯的一面,思维方式缺乏历史感与世界观。这大概同党国时代的封闭教育有关。在淡江大学教书时,我曾用「恐中、畏美、轻己」六字,概括台湾一部分知识人的心态。
历史感不足,就是历史前进了,进入新时代,自己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死去的旧时代。
有人停留在一个世纪前孙中山当临时大总统时的中国南京,所谓「一九一二年的中华民国」,其实那时他还没有生下来,台湾还在日本统治的殖民地时代;时间与空间都错置了。这种思维方式,是被党国课本薰陶出来的党国教条主义,无视今日台湾是独立国家的现实。
也有人停留在半个多世纪前「盟军佔领台湾」或「旧金山对日和约」时代。他们同样无视台湾向自由民主制度转型的历史发展,也不认同台湾是独立国家,认为台湾是「美国海外领地」或「地位未定」。所谓「统独之争」和「民主内战」,演的都是古装戏。
世界观不足,是看不到今日台湾在世界的战略地位与战略优势;还以「亚细亚孤儿」自居,视野所及,只见中国打压,美国指责,二十几个动动摇摇的「邦交国」。
世界历史是发展的。今日之台湾,已不是一个世纪前日本统治下的台湾,也不是半个多世纪前盟军佔领、又沦为蒋介石反攻大陆基地的白色恐怖的台湾。今日之台湾,是台湾人民终结了三百多年被外来政权统治的历史,完成了民主制度转型的现代国家;是二十一世纪自由世界的东方灯塔。无论在国家制度、国民素质、文化教育、科技发展、经济竞争力各个领域,台湾均拥有无愧于当代先进国家的优势。看不到这些,是由于世界与台湾已进入新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旧党国时代精神枷锁的禁锢之中,不免有时做出错误的选择。
我们深深感到,今日之台湾,需要一个打破旧时代党国精神枷锁的文化启蒙,结束虚拟的「统独之争」与「民主内战」,重新认识自己,相信自己,开创台湾的历史新时代。
那天谈到后来,魏女士提议以「我看台湾与台湾人」为题,把我接触的故事和我的看法写出来,也许可以给人们一点参考吧?
我想,我对台湾和台湾人的看法,这些年也写了不少,现在也没有什么改变。有人把台湾和台湾人描绘成没落贵族的悲情意识或西瓜偎大边的骑墙性格,恐怕是以偏概全。但我过去所写,多从总体上看台湾和台湾人在世界历史上角色的演变,也就是我常说的﹁望远镜中看台湾﹂。这回想改变一点写法,从我遇到的人和事,从我接触的大地与海洋,写出我心中的台湾和台湾人。
《我看台湾与台湾人》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朴实,却又蕴含着一种强大的感染力。他没有去刻意渲染某个方面的成就,也没有去放大某个方面的不足,而是以一种平静而客观的态度,去呈现他所观察到的台湾。我尤其欣赏他对台湾社会中各种声音的包容。他看到了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也看到了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变。他笔下的台湾人,是多元的,是复杂的,是充满活力的。我看到了他们身上既有传统文化的烙印,也有现代社会的印记。作者在书中,也尝试去探讨一些深层次的议题,比如身份认同、文化传承,以及两岸关系等等。但他处理得非常得体,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感受。我常常在想,是什么样的经历,塑造了台湾人的独特气质?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很多启发性的解读。它让我明白,理解一个地方,需要放下固有的偏见,用一颗开放的心去探索。
评分拿到《我看台湾与台湾人》这本书,我最先被吸引的,是作者那种不动声色的洞察力。他不像那种急于下结论的评论家,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观察者,静静地记录、思考、分析。我特别欣赏他对于台湾文化符号的解读。那些在大陆可能被简单化的事物,在作者的笔下,都变得鲜活而富有内涵。比如,他对于台湾的小吃文化、夜市文化,以及其中蕴含的市井智慧的描写,就让我耳目一新。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飘散的蚵仔煎的香味,听到摊贩们热情吆喝的声音,感受到那种充满烟火气的热闹。作者在书中,也触及了台湾的政治和社会议题,但他处理得非常得体,没有激烈的言辞,也没有偏颇的立场,而是用一种平和而理性的方式,呈现出事实,并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我看到了作者在努力寻找理解的桥梁,而不是加剧对立。这种精神,在当下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让我明白,看待一个地方,需要放下先入为主的观念,用一颗开放和包容的心去感受。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心灵的对话。作者在《我看台湾与台湾人》中,并没有刻意去塑造一个完美无瑕的台湾形象,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真实地呈现了台湾的方方面面。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两岸关系上的审慎和客观。他没有将问题简单化,而是用一种温和而理性的方式,去探讨其中复杂的情感和历史渊源。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台湾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但这种爱并非盲目的,而是建立在深刻的理解和尊重之上。他笔下的台湾人,是鲜活的个体,有他们的优点,也有他们的不足,但正是这种真实,让他们显得格外动人。我常常在想,是什么样的经历,塑造了台湾人独特的性格?是地理环境?是历史进程?还是文化基因?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细致的观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线索。读这本书,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参与到思考中来。作者的提问,也常常引发我自身的反思,关于身份,关于归属,关于我们如何看待彼此。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阅读体验,它拓展了我的视野,也深化了我的理解。
评分阅读《我看台湾与台湾人》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场生动的文化漫步。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他不仅仅是从宏观的角度去描绘台湾的整体面貌,更是深入到每一个细微之处,捕捉那些容易被忽略但却至关重要的文化印记。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台湾传统节庆和民俗活动的描绘所吸引。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这些活动,而是通过生动的笔触,将那些蕴含在其中的历史积淀、文化传承以及民众的情感寄托,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仿佛能听到庙宇里传来的钟声,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香火气息,感受到人们在节日里的喜悦和虔诚。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台湾社会变迁的观察。他并没有用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而是以一种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去解读新旧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以及这种融合对台湾人身份认同带来的影响。那些在现代都市中依然保留着的传统痕迹,那些在快节奏生活中依然流淌着的淳朴情感,都让这本书充满了生命力。我常常在想,是什么样的力量,让台湾在经历风雨的同时,依然能保持着如此独特的文化魅力?这本书给出了很多令人深思的答案。它让我看到,一个地方的魅力,并非仅仅在于它的风景或经济发展,更在于它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
评分《我看台湾与台湾人》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生动,他能够将一些相对宏大的议题,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和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被书中对台湾民众生活细节的描绘所打动。那些在平凡生活中闪耀的人性光辉,那些在日常交往中流露出的温情,都让我深感共鸣。我看到了台湾社会中那种积极向上、努力生活的态度,也看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者在书中,也探讨了一些关于历史和文化的问题,但他并没有给出绝对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探索。我常常在想,是什么样的历史机遇和文化基因,造就了台湾的独特之处?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视角。它让我明白,理解一个地方,需要深入到其文化土壤和历史根脉之中去挖掘。
评分阅读《我看台湾与台湾人》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对话。作者的文字,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也没有那种过于激进的批判,而是充满了一种温和的智慧和深刻的理解。我特别喜欢他对于台湾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描绘。他看到了那种朴实而真挚的连接,也看到了那种在集体生活中形成的默契。我看到了台湾民众身上那种乐天知命的生活态度,以及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作者在书中,也触及了台湾的政治生态,但他处理得非常巧妙,没有陷入意识形态的泥沼,而是聚焦于那些影响普通民众生活的实际问题,并以此来引发读者对社会运作的思考。我常常在想,是什么样的制度和文化,塑造了台湾人如此独特的集体性格?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它让我明白,理解一个地方,需要关注那些构成其肌理的细微之处。
评分《我看台湾与台湾人》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充实的知识和情感的馈赠。作者在书中展现出的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深刻的思考能力,令人折服。他不仅仅是描绘了台湾的风景名胜,更深入到台湾的历史脉络、文化基因和社会结构之中,进行细致的梳理和解读。我尤其被作者对于台湾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关系的描绘所打动。他关注到了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边缘化的声音,也关注到了新一代台湾人如何理解和传承他们的文化。他笔下的台湾人,不是标签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个体。我看到了他们身上的多元性,也看到了他们共同的情感连接。作者在叙述中,常常会穿插一些历史典故和文化背景,这使得他的论述更加扎实,也让我对台湾的理解更加深刻。我常常在想,一个地方的独特之处,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视角。它让我明白,理解一个地方,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去审视。
评分《我看台湾与台湾人》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品一杯陈年的老茶,越品越有味道。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韵味,他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但却能在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着深邃的哲思。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台湾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剖析。他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深入到社会的肌理之中,去探寻那些构成台湾独特社会生态的根源。我看到了在台湾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相互扶持、守望相助的温情,也看到了他们面对困难时所展现出的坚韧和乐观。这些细节,虽然平凡,却足以触动人心。作者在书中对台湾民众的观察,是带着一种尊重的态度,他不去评判,而是去理解。他看到了台湾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挣扎,也看到了他们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自我定位。这种 nuanced 的视角,让我对台湾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我常常在想,是什么样的文化土壤,孕育出了如此独特的社会氛围?这本书为我揭示了许多令人着迷的答案。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智慧的朋友,在静静地与我分享他对这片土地的感悟。
评分《我看台湾与台湾人》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有一种迫不及待想要翻开的冲动。我一直对台湾这片土地充满了好奇,也对那里的人们心存一份特殊的感情。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简洁却又不失力量,仿佛在告诉我,这趟阅读之旅将是一次深入的探索。当我开始阅读时,作者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进我的心中。他笔下的台湾,不是那种刻板印象中的旅游指南,也不是那种充满政治色彩的论断,而是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台湾。他没有回避台湾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但更重要的是,他用一种充满善意和理解的视角,去观察、去解读。我特别喜欢他对于台湾民众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那些在街头巷尾、在市井小民之间流传的故事,虽然琐碎,却真实地反映出了台湾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那种人与人之间朴实而温暖的互动,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坚持,让我感受到了别样的感动。作者的文字功底很深厚,叙述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时而细腻感人,时而又富有哲理。读到一些地方,我甚至会停下来,陷入沉思,回味作者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台湾,更是在通过台湾,引发我们对于“是什么造就了我们”这个根本问题的思考。我真的觉得,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好书,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和感悟。
评分这本书,我可以说是一口气读完的,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久久不能平静的思绪。作者在《我看台湾与台湾人》中,以一种旁观者清的视角,却又饱含深情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我从未完全理解过的台湾。我特别喜欢他对于台湾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的捕捉。那些在便利店里熟稔的店员,在市场里讨价还价的老妇,在街边匆匆而过的年轻人,在作者的笔下,都拥有了生命和故事。我看到了台湾社会中那种细腻的温情,也看到了他们面对生活压力时的坚韧。作者在书中,没有回避台湾社会存在的矛盾和挑战,但他也总能从中发现那些闪光点,那些让台湾保持独特魅力的内在力量。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问题,思考他对于人性的洞察。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台湾,更是关于我们如何去理解和接纳一个与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群体。它让我反思,我们对彼此的认知,是否足够深入和客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