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芥川赏入选 群象新人奖获奖作品
村上春树成名作 30週年纪念版
译者重新修订,内文重新排版设计
洋溢着青春的徬徨迷惘及回忆以都市人的感觉和六○年代嘲讽的眼光,描述充满「空白」与「虚无」的逝去青春。
风格轻淡、明朗、清爽
晴朗的天空,鲜嫩的草坪,外加球棒的轻脆声,就这个瞬间村上产生念头:「对了,来写小说看看」,于是,不久后诞生《听风的歌》。
当时经营酒把的他,从未写作过,因为过于忙碌,而没时间想过要写。深夜酒吧打烊后,在自家的厨房桌上写稿写到困为止……
毕竟是有一股砰、砰、砰的气势,《听风的歌》有第一声「砰」的气势,引出了接续的作品,就这样经过了30年。
轻微的南风,送来海的香味和曝晒的柏油气味,使我想起从前的夏天。女孩子肌肤的温暖、古老的摇滚乐、刚洗好的button-down衬衫、在游泳池更衣室抽的烟味、微妙的预感,都是一些永远没有止境的夏天甜美的梦。然后有一年夏天(到底是哪一年?)梦再也没回来过。
作者简介
村上春树
一九四九年生于日本兵库县,日本早稻田大学戏剧系毕业。一九七九年以《听风的歌》获得「群像新人赏」,新颖的文风被誉为日本「八○年代文学旗手」,一九八七年畅销七百万册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出版,奠定村上在日本多年不坠的名声,除了畅销,也屡获「野间文艺赏」、「谷崎润一郎文学赏」等文坛肯定,三部曲《发条鸟年代记》更受到「读卖文学赏」的高度肯定。除了畅销,村上独特的都市感及写作风格也成了世界年轻人认同的标志。作品中译本至《关于跑步,我说的其实是……》系列今已有49本。
译者简介
赖明珠
一九四七年生于台湾苗栗,中兴大学农经系毕业,日本千叶大学深造。回国从事广告企画撰文,喜欢文学、艺术、电影欣赏及旅行,并选择性翻译日文作品,包括村上春树的多本着作。
给台湾读者的一封信 ◎村上春树
译序 ◎赖明珠
听风的歌
译后记
村上春树文学的源头--《听风的歌》改版记 ◎赖明珠
村上春树着作年表
书评
译后记村上春树文学的源头--《听风的歌》改版记 ◎赖明珠
写作生涯的起点
《听风的歌》是1979年村上春树的处女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放入了很多值得挖掘的东西。如果这部作品没有获得「群像新人赏」,他可能就不会继续写作了。然而,因为得奖他从此展开专业写作生涯,于是《听风的歌》也成为他马拉松式写作生涯的起跑点。如果要深入了解作者,无疑《听风的歌》是必读的第一本作品。
在《听风的歌》中,他提到许多关于写文章的事。显示当时他想写文章的强烈慾望,几乎满脑子在想着写文章这件事。从开头的第一句就提到:「所谓完美的文章并不存在,就像完美的绝望不存在一样。」……
这第一句似乎已经透露出作者是个完美主义者。同时也点出当时他还无法随心所欲地写,因此也经常落入绝望的情绪中。他又说:「写文章并不是自我疗养的手段,只不过是对自我疗养所做的微小尝试而已。」
过去我读小说,多半当消遣,从来没有想到小说具有疗伤作用。也不觉得自己受过伤。不过事实上不少朋友说,村上的作品陪他们度过一段难过的日子。我自己也曾习惯在睡前读几页村上的作品,尤其《听风的歌》、《1973年的弹珠玩具《听风的歌》和《遇见100%的女孩》,随便翻开一页读个三五页,就觉得比较心平气和,可以安然入睡了。我才渐渐体会到,村上的小说真的具有精神上的抚慰作用和鼓舞力量。
这次是《听风的歌》第四次改版,在内文上重新做了一些修正。正如《听风的歌》第一句「所谓完美的文章并不存在」那样,完美的翻译当然也不存在。不过力求完美则是永远的努力目标。感谢读者的长期支持。也希望读者能重新发掘村上春树作品中所暗藏的无限珍贵品质。
话说回来,《听风的歌(30週年紀念版)》这个书名,就带着一种特别的仪式感,仿佛在宣告一个时代的印记。对我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小说,它更像是我青春时期的一本“日记本”,里面记录了好多当时的心情和感受。虽然我现在已经过了那个年纪,但每次翻开这本书,那些曾经的片段就会重新鲜活起来。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留白”,作者并没有把一切都解释得明明白白,而是留给读者很多想象的空间。你可以在风声中听到歌声,也可以在沉默中感受到情感的流动。这种不确定性,反而让这本书充满了生命力,让它能够随着读者的阅历而产生不同的解读。我很好奇,这次的纪念版会不会在内容上有什么新的补充,或者是在装帧设计上有什么特别之处,能够再次唤醒我内心深处对这本书的喜爱。
评分哇,一看到《听风的歌(30週年紀念版)》这个名字,脑海里立刻涌出好多回忆啊!感觉好像昨天才在书店翻开它,眨眼间,三十年就这么过去了。这本小说对我来说,意义真的太不一般了。我第一次读它的时候,还是个高中生,那时候的心思很单纯,也很容易被文字里的那种少年愁绪和淡淡的忧伤所打动。还记得书里的那些场景,夏天的海边,午后的阳光,还有那个在风中若有所思的“我”,一切都那么熟悉,又那么遥远。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它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青春、对成长的理解。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好像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都能从书里读出不一样的味道来。这次的30週年纪念版,包装设计肯定也会更精美吧?我特别期待能有机会再次捧读,好好地回味一下那些年少时的时光,也看看岁月是不是又给我带来了新的解读。
评分这次《听风的歌》推出30週年纪念版,真的是勾起了我满满的怀旧情怀。我还记得大概是二十年前吧,那时候台湾的文艺气息特别浓厚,很多年轻人都喜欢读一些有深度、有思考的小说。这本书当时在我那一群朋友里简直是人手一本,我们常常会一边喝着手摇饮,一边讨论书里的情节和人物。那时候,我们都觉得自己是有点“忧郁”的文艺青年,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们对这种“忧郁”的想象和解读。它不像那些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或者跌宕起伏的冒险小说,它更像是一首低语的诗,在安静的角落里,慢慢地讲述着属于青春的细碎心事。那些看似平常的对话,那些不经意的场景,却能深深地触动人心,让人在阅读的时候,忍不住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自己的选择。30年,感觉像是小说里的时间,又像是我们人生中的时间,都悄悄地溜走了。
评分我一直觉得,《听风的歌》是一本属于“特定年代”的读物,但又超越了那个年代的限制。当它推出30週年纪念版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它是不是还能触动当下的年轻读者?因为这本书所描绘的,是一种非常内在的情感体验,它不依赖于潮流,也不追逐时尚。我第一次读它的时候,是被里面那种淡淡的孤寂感所吸引,那种感觉好像是你一个人站在一个广阔的空间里,听着风吹过,但你又知道,有很多人和你一样,也在各自的空间里,感受着相似的情绪。这种“共鸣”的力量,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而且,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也很独特,不是那种线性的,而是更像是在碎片化的记忆中,拼凑出一个完整的轮廓。我非常期待这次的30週年纪念版,希望能让我有机会再次沉浸在那片属于“听风的歌”的独特氛围里。
评分老实说,一开始看到《听风的歌》这个书名,我还有点犹豫,以为是那种很矫情的、无病呻吟的青春小说。但当我真正读进去之后,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夏日傍晚,微风轻轻吹过,带着淡淡的青草香和海水的味道,那种舒缓又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怅然,真的太有画面感了。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特别的魔力,能够精准地捕捉到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那种对未来的迷茫,对过往的眷恋,对未知的好奇,全部都交织在一起。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觉得自己就是书里的那个“我”,好像在经历着同样的困惑和挣扎。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没有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让你自己去感受,去体会。三十年了,这本书依然能够引起如此多的共鸣,真的说明它有穿越时空的力量,触及到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