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香、乳香、玉足、水声、摇篮曲,是幼年阿?对逝去母亲深深的怀念。
九岁,父亲续絃,生母与后母在阿?的生活里,两人合而为一,无论是形象、习惯、喜好皆没有区别,恋母的阿?,回到了母亲的房中,钻进她的怀里,尽情吸吮,发香、乳香、玉足、水声、摇篮曲,幸福生活再次展开,为了疼爱阿?,父母不惜将亲生子武送到乡下抚养。
父亲对阿?的不伦行径,知情却从无怨语,在病逝前,只请求阿?娶媳妇侍候母亲终老,并交代妻子,视阿?为昔日的丈夫一般。
丑闻、阴谋传遍乡里,亲家却仍将女儿嫁给阿?,婚后不久,母亲猝死。
重重谜团,如何看得清?
本书收录谷崎润一郎中篇小说〈梦浮桥〉,以及四则随笔〈文坛故事〉、〈不孝的回忆〉、〈四月的日记〉、〈高血压症的回忆〉。
〈梦浮桥〉以丰富华美的感官氛围、后设结构,叙述离经叛道家庭的少年恋母故事。
〈文坛故事〉谈前辈作家红叶老人与露伴的遗风,也述及作者与编辑的角力之战、文坛好友的聚会逸闻。
〈不孝的回忆〉描写谷崎在写作以及成长的过程中,与家人的冲突与遗憾。
〈四月的日记〉、〈高血压症的回忆〉为病中记事,残弱病体与冷静笔锋组成奇特的纪录文学。
作者简介
谷崎润一郎
明治十九年生于东京日本桥(1886 ~ 1965)。东京帝大国文科肄业。明治四十三年与小山内薰等创刊第二次《新思潮》,发表〈刺青〉、〈麒麟〉等,受永井荷风激赏,确立文坛地位。最初喜欢西欧风格,关东大震灾后迁移到关西定居,文风逐渐转向纯日本风格。以《痴人之爱》、《卍》、《春琴抄》、《细雪》、《少将滋干之母》、《键》等展开富丽的官能美与阴翳的古典美世界,经常走在文坛的最高峰。晚年致力于《源氏物语》的现代语翻译。《细雪》获每日出版文化赏及朝日文化赏,《疯癫老人日记》获每日艺术大赏。一九四九年并获颁文化勋章。一九六四年被选为第一位获得全美艺术院荣誉会员的日本作家。
译者简介
林水福
日本国立东北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兴国管理学院讲座教授、台湾文学协会理事长、台湾石川啄木学会会长。曾任国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学外语学院院长暨副校长、辅仁大学外语学院院长暨日文系主任及所长、日本国立东北大学客座研究员、梅光女学院大学副教授、中国青年写作协会理事长、中华民国日语教育学会理事长。着有《源氏物语的女性》、《日本文学导游》、《赞歧典侍日记之研究》(日文)、《他山之石》、《日本现代文学扫描》、《中外文学交流》(合着)、《源氏物语是什么》(合着);译有谷崎润一郎的《键》、《卍》、《痴人之爱》,远藤周作的《深河》、《丑闻》、《武士》、《沉默》、《海与毒药──远藤周作中短篇小说集》、《我.抛弃了的.女人》,井上靖的《苍狼》,及十原登《飞翔的麒麟》(上、下)、《家族写真》等书;评论、散文、专栏散见各大报刊、杂志。
【导读】虚实交错真相迷离的梦浮桥? 林水福
梦浮桥
文僧故事
不孝的回忆
四月的日记
高血压症的回忆
虚实交错真相迷离的梦浮桥? 林水福
这本《梦浮桥》其实包含小说〈梦浮桥〉,杂文〈文坛故事〉、〈不孝的回忆〉、〈四月的日记〉、〈高血压症的回忆〉。
〈四月的日记〉、〈高血压症的回忆〉可说同性质文章,缕述对抗高血压的过程。如文中所言,或许有人会觉得无聊。不过,从现实生活,与生命拉扯、搏斗过程,或许也提供我们一些参考。
例如,如果谷崎早早放弃对抗疾病,任由疾病侵袭,那么至少《源氏物语》没有新新译版本出现,也看不到《疯癫老人日记》。有才华、有抱负的作家还得注重养生,多活几年,或许可以为世人留下些好作品。
〈文坛故事〉,让我们「偷瞄」到岛崎藤村原本人缘并不佳;谷崎的好吃、一如往常;日本文坛作家向出版社预支稿费,原来这么稀松平常;生田长江种种令人讨厌的背后,其实有着一颗极为温柔,百般呵护女儿的心……。
〈不孝的回忆〉,让人赞叹谷崎散文的一流功力,也告诉我们谷崎对电影、戏剧方面的杰出鑑赏力。而最有趣、最朴实无华的是对自己过往、年轻时候的不孝的真诚告白。
「孝道」,无论儒家或受武士道深深影响的日本社会,却视孝为非常重要的「德行」,「不孝」罪名何其大?
谷崎年轻时候曾有过放荡岁月,长期和父母没联络,父亲找儿子,得问报社或出版社。不过,在表面「这些」不孝的行径背后,对父母、亲人的关怀并没有忘记,只是过于「执着」或投入「当下」的工作,疏于以一点点心思表达关怀之意罢了。
有时表面的「现象」,不一定就是内心的「忠实」呈现。
不讳言,敢披露自己的劣行──诸如到烟花巷、染性病──,似是台湾少见的。其背后如果深入思考,或许与传统观念,思想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梦浮桥》最先于《中央公论》(一九五九年十月)发表,翌年二月由中央公论社发行。在《梦浮桥》前后谷崎两次译《源氏物语》:
《润一郎新译源氏物语》一九五一年十月由中央公论发行,全集出版完毕。
至五九年《润一郎新新译源氏物语》一九六四年十一月由相同出版社发行,至翌年十月全集出书完毕。
可以说,大约从一九五○年到一九六四年之间,谷崎沉浸在《源氏物语》的世界里。〈梦浮桥〉原为《源氏物语》五十四帖,最后一帖的帖名。
就内容而言,似乎也与源氏相彷彿。
以「我」第一人称叙述的《梦浮桥》,容易让人以为谷崎写的是自己的生活史。一直到故事完结之前才发现原来这是一部虚构的小说,不是自传。
主角的「我」六岁时,生母逝世,后来父亲再娶。在父亲刻意「营造」──要我把继母当成生母,生母与继母不可分为两人;生母与继母名字相同等等──下,我与继母没有隔阂,没有距离。在合欢亭吸奶这件事,父亲不可能不知道,知道之下还让「它」上演,就是默许。
父亲与继母生下一子,叫阿武,故意把他送到离家远远的乡下地方,只为了维持对「我」的全部爱心?
「我」后来和泽子结婚,一家的焦点依然在继母身上,有一天继母被蜈蚣咬死,小说中影射可能有人故意安排的,让人怀疑就是泽子,为了从继母那儿把丈夫抢回来。
然而,继母逝世后,「我」把阿武弟弟带回家,和泽子离婚。
我和阿武,是同父异母兄弟?或是血缘上的父子关系?如果是父子关系,跟光源氏与继母藤壶产下的孙子,后来继位为冷泉帝的情节安排,岂不相似?!
《梦浮桥》里父亲临终前说「考虑到自己死后,让母亲和我的关系更为密切,告诉母亲父亲死后要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还说:大家都说你的脸跟我的脸非常像,我也这么觉得,你年纪越大越像我,妈妈有你在,如同有我在,你要让妈妈有这样的感觉,要把它当成是在这世上你唯一的作用,其他的幸福都不要,可以有这样的心吗?
因此,为了让妈妈幸福,你必须娶媳妇,这不是为你娶的媳妇,而是为了服侍妈妈娶的媳妇。……
父亲逝世后,母亲的反应如何呢?
母亲在我面前从未表现出那么悲伤哀叹的样子。……是将心中的悲伤收藏在那发福的圆满里吗?……
种种安排,让人觉得父亲希望他逝世后,「我」能「子代父职」尽一切照顾妈妈,就连媳妇也是娶来照顾妈妈,而不是为「我」而娶的。
《梦浮桥》里存在着「母子通姦」等问题。谷崎润一郎的小说,既迷人,又让人物议,充满魅力!
说实话,一开始拿起《梦浮桥》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最近市面上好看的书太多了,很容易被淹没。但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完全被吸引住了,那种感觉,就像是掉进了一个巨大的漩涡,越陷越深,却又甘之如饴。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是它构建的世界观,虽然没有宏大的史诗背景,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动作场面,但它所描绘的那个小小的、却又极其真实的世界,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书中人物的对话,朴实中带着哲理,有时候一句看似随意的话,却能让你思考半天。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人物关系时所展现的细腻和微妙,他们之间没有刻意的煽情,也没有夸张的冲突,只是在日常的点滴中,流露出深深的情感羁绊。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处理方式,反而比那些直白的表达更加动人心魄。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起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片段,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细节,那些曾经被遗忘的情感,仿佛都被《梦浮桥》重新唤醒了。它让我意识到,生活的美好,往往就隐藏在那些最平凡的角落里。这本书,就像是一个温柔的拥抱,让你在疲惫的生活中,找到一丝慰藉和力量。
评分不得不说,《梦浮桥》这本书真是带给我太多惊喜了!从我开始阅读的第一页,我就感觉自己被一种独特的氛围所笼罩,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国度。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她并没有采用线性叙事,而是通过一些碎片化的回忆、闪回和象征性的意象,将整个故事巧妙地串联起来。这种处理方式,一开始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难以把握,但一旦你深入其中,就会发现它所带来的沉浸感是无与伦比的。书中对于“时间和记忆”的探讨,也让我深思。时间究竟是什么?记忆又是如何塑造我们的?《梦浮桥》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人物的经历和情感的变化,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感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人物塑造上的功力,每一个人物都拥有独特的个性和复杂的内心世界,他们并非完美的英雄,也并非全然的恶人,而是真实而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挣扎,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阴影。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许多关于人生、关于情感、关于存在的意义,它就像是一场心灵的探索之旅,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我必须承认,《梦浮桥》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对“文学”的认知。我通常会觉得,文学作品就应该是那种晦涩难懂,充满隐喻的,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思维。它的语言极其优美,但又不会让人产生距离感,读起来就像是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那种亲切感油然而生。书中关于“成长”的描绘,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并没有将成长描绘成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展现了人物在经历挫折、迷茫、甚至痛苦之后,如何一步步地找到自己的方向,如何一点点地变得坚韧。这种真实感,让我觉得这本书里的每个人物,都仿佛是活生生存在过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纠结挣扎,都如此鲜活,如此 relatable。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把控,比如一个场景的描写,一个人物的神态,甚至是风吹过树叶的声音,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细节,不仅仅是为了增加文学性,更是为了烘托出人物内心的情感,以及整个故事的氛围。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也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成长,也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读完《梦浮桥》,我真的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奇妙感受,好像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又短暂的旅行。这本书就像是一本古老的日记,里面记录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和心事,翻开它,就如同打开了尘封的记忆,也仿佛踏入了另一个时空。作者的文字功底实在了得,她能够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勾勒出最触动人心的画面。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失去”和“获得”的描绘,它并没有把这些概念处理得非黑即白,而是展现了它们之间复杂的联系和模糊的界限。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失去,可能正是另一场更深刻获得的开始;而我们苦苦追寻的获得,也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沉重。作者就像一个高明的魔术师,将这些人生中的哲学巧妙地编织在情节之中,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被深深地吸引。书中那些人物的命运,有的是让人扼腕叹息,有的是让人拍案叫绝,但无一例外,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无奈。我常常会想象,如果我身处他们的境地,又会如何选择?是会像他们一样勇敢,还是会像他们一样迷茫?这种代入感,是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应该被简单地归类为某个类型的小说,它更像是一种心灵的洗礼,一种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洞察。
评分天啊,我最近真的被一本叫做《梦浮桥》的书迷得神魂颠倒,一整个周末都没法好好做别的事情。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闷热潮湿的夏日午后,意外闯入了一片宁静的竹林,微风拂过,带来阵阵清凉,也带来了许许多多,在现实生活中几乎快要被遗忘的,柔软而细腻的情感。它不是那种会让你从头到尾都肾上腺素飙升的冒险故事,也不是那种一味灌输道理的鸡汤文。相反,它更像是一杯需要慢慢品味的普洱茶,初尝或许有些许涩意,但越品越能咂摸出醇厚回甘的味道。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绘人物心境时那种不动声色的笔触,很多时候,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成长,并没有直接的字面表达,而是通过一些细微的动作,比如一个低垂的眼帘,一次不经意的叹息,甚至是一抹在嘴角稍纵即逝的笑容,来悄然传递。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反而让读者有更多的空间去想象,去代入,去感受到那种属于他们自己,又似乎与书中人物共通的情感共鸣。我经常会在读到某个段落时,突然停下来,望着窗外发呆,脑海中会浮现出许多过去的回忆,那些曾经的犹豫,曾经的坚持,曾经的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仿佛都被这《梦浮桥》轻轻地拾起,摆在了我的面前。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中的许多小确幸,也让我对人生的某些选择有了新的思考。它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模样,有时候是欣慰,有时候是愧疚,但更多的是一种释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