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据时代末期,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而随着战事的延宕,台湾作家也无法自外于这场战争的漩涡中,除被总督府情报课刻意地派往全台各地去撰写报导文学外,作家们并被要求发表与战争协力有关的文章,以达到为国策宣传的目的。于是有些国家意识完全认同日本统治的台湾作家,真的配合这类的国策宣传,而创作出所谓的「皇民文学」。然而也有一些的作家,虽然看出这个皇民化运动本质的荒谬,但是在那动辄得咎的战争时局?,还是不得不虚与委蛇地勉强去应付统治者所给予的压力。但是更有作家,不畏强权,或在文章中直指皇民化运动的荒谬,或运用纯熟的表现技法,以「隐装」、「正话反说」地方式,让读者从中看出他们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真实「反皇民化」心声。而本书即希冀透过这些作家的文学作品分析,来探究釐清何为「皇民文学」?而何者又为「反皇民文学」。
作者简介
褚昱志
台湾省苗栗县人,毕业于淡江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班,曾任文讯杂志社助理编辑,现任台湾观光学院通识教育中心讲师,着有《吴浊流及其小说之研究》等。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及方法
第二节 研究成果
第二章 拼命文章才堪夸──论吴浊流的反皇民文学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三节 反日意识的成型
第四节 反皇民文学的呈现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无悔的执着──论周金波皇民文学的书写意识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周金波是不是皇民作家?
第三节 皇民文学创作之心境
第四节 皇民之道的反思
第五节 绝望战争下的最后挣扎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是皇民文学?还是抗议文学(一)
──论王昶雄的〈奔流〉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奔流〉是皇民文学吗?
第三节 〈奔流〉被视为皇民文学的原因
第四节 〈奔流〉的艺术表现技巧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是皇民文学?还是抗议文学(二)
──论陈火泉的〈道〉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道〉的创作动机
第三节 〈道〉是一篇皇民文学吗?
第四节 〈道〉的艺术手法表现
第五节 小结──一体两面下的皇民之「道」
第六章 是皇民文学?还是抗议文学(三)
──论杨逵日据时代的文学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日据时代杨逵的生平与思想概况
第三节 杨逵会写出皇民文学吗?
第四节 〈首阳解除记〉及〈增产之背后──老丑角的故事〉
是皇民文学吗?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殖民地上国族认同的迷思
──论庄司总一的《陈夫人》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皇民化的时空背景
第三节 人道主义的小说家
第四节 国族认同的迷思
第五节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参考书目
这本书的书名——《皇民文学与反皇民文学之研究》,光是听起来就觉得沉重,但也非常触及台湾历史的核心。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一家老书店的角落里发现它的。当时就被它深深吸引,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把钥匙,能够打开许多被遗忘或被刻意忽略的记忆。 买回来后,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来消化。里面的论述极其扎实,作者似乎对那个时代的历史文献、文学作品以及社会背景有着极为深入的爬梳。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皇民文学”与“反皇民文学”对立起来,而是试图去理解这两种文学现象背后复杂的成因与脉络。他笔下的“皇民文学”,不是单一的歌功颂德,而是展现了当时身处殖民环境下的知识分子,在国家认同、文化归属上的挣扎与妥协,有时甚至是痛苦的自我欺骗。而“反皇民文学”,也并非是简单的民族主义宣泄,而是包含了更多元的声音,有对现实的不满,有对传统的追寻,更有对未来的隐喻。 作者在处理史料时,那种严谨的态度让我非常折服。他引用了大量的日文史料,并将其细致地翻译和解读,这对于许多只能阅读中文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我常常一边读,一边会去搜索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资料,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书中所探讨的,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文学背后所承载的时代精神、个体命运以及复杂的历史张力。它迫使我去思考,在那个被外来政权统治的时期,个体该如何定位自己的身份,又该如何书写自己的生命。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回避那些敏感和争议性的议题。作者以一种非常冷静和客观的笔触,去分析那些曾经被视为禁忌的文学作品和思想。他让我们看到,即便是身处“皇民化”的浪潮中,也并非所有人都选择了沉默或迎合,总有人在用文字留下自己的抵抗痕迹。这种抵抗,有时是含蓄的,有时是激烈的,但都清晰地表明了,即使在最黑暗的时代,人性的光辉和对自由的向往也从未熄灭。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复杂性远超我们的想象。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过去的一切都归为“好”或“坏”,“正义”或“邪恶”。《皇民文学与反皇民文学之研究》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台湾人民的迷惘、挣扎、妥协与抗争。它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今日的台湾会是这个样子,以及我们身上所背负的,是什么样的历史印记。这是一本值得所有台湾人,甚至是所有对历史、文学和身份认同感兴趣的人,深思和阅读的巨著。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感觉份量就十足,不仅仅是实体上的沉重,更是思想上的厚度。我记得当时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精炼的文字给吸引住了。他写“皇民文学”,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报告,而是充满了情感的笔触,仿佛你能看到那个年代,那些知识分子在日文教育的洗礼下,内心的矛盾与纠葛。 书中对于“皇民文学”的剖析,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人性化的视角。它不再是简单的“被压迫者”或“压迫者”的二元对立。作者细致地梳理了当时社会思潮的演变,以及文学创作如何受到政治气候的影响。他并没有去批判那些曾经写下“皇民文学”的作家,而是试图去理解他们当时所处的困境,以及他们在个人选择与时代洪流中的挣扎。 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反皇民文学”的解读。他并没有将其简单地定义为本土意识的觉醒,而是挖掘了其中更深层的文化批判和民族情感的表达。书中有大量的篇幅在分析那些隐晦的、用隐喻和象征手法表达抗议的作品,让我感叹于那个时代作家们的智慧和勇气。他们如何在文字的夹缝中,寻找生存的空间,并传递着不屈的精神。 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联想到自己所接触到的许多台湾历史故事,那些模糊不清的记忆,在这本书的引导下,变得清晰起来。作者的论证过程非常严谨,引用了许多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的披露,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身经历了那些历史事件。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它让我对“皇民文学”和“反皇民文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标签化的区分,而是看到了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更复杂的人性层面。它不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是一部关于台湾近代史和文化思考的深刻解读。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皇民文学与反皇民文学之研究》,一开始就吸引了我,因为它直指了台湾近代史上一个非常关键也充满争议的领域。我是在参加一个文学座谈会上,偶然听到有人推荐这本书,便立刻引起了我的兴趣。 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细腻,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说教,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他在分析“皇民文学”时,没有简单地进行道德评判,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他让我们看到,身处殖民统治下的作家们,是如何在国家认同、文化归属等问题上,经历着内心的挣扎与矛盾。 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反皇民文学”的解读。他没有将其局限于单一的民族主义口号,而是展现了其中蕴含的丰富多样的抵抗形式,以及知识分子在这种压迫下,如何以文字为武器,发出自己的声音。他引用的许多作品,我都从未接触过,但在他的解读下,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看到了那个时代更真实的图景。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解读从来不是单一的。即便是同一段时期,同一片土地,生活着的人们,他们的经历和感受也是千差万别的。作者通过对这两种文学流派的比较研究,深刻地揭示了殖民时期台湾社会所存在的文化断层和身份认同的困境。 最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在处理这段历史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历史的同情心和人道关怀。他没有去回避那些令人不适的真相,也没有去简单地褒扬或贬低,而是以一种宽广的视野,去呈现历史的复杂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台湾近代历史与文化思考的深刻反思。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皇民文学与反皇民文学之研究》,乍看之下,会让人觉得它是一部枯燥的学术论文集。但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才发现它所蕴含的能量远超我的想象。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叙述流畅,即使是探讨如此沉重的历史题材,读起来也毫不费力。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皇民文学”的分析。他并没有回避那个时代台湾文坛所面临的困境,以及知识分子在殖民统治下的身份认同危机。书中详细探讨了“皇民文学”的形成背景,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复杂心理。作者以一种相当客观的态度,去呈现了那个时期台湾社会在文化上的断裂与融合,以及个体在历史浪潮中的无奈与挣扎。 而对于“反皇民文学”的论述,更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作者深入挖掘了那些曾经被边缘化的文学作品,揭示了它们在时代背景下的独特价值。他用充满洞察力的分析,展现了台湾文学在民族意识觉醒过程中的曲折与多元。那些在压迫中寻求反抗的声音,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栩栩如生。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多重面向。它让我们明白,即便是同一段历史时期,不同的人,不同的立场,都会有不同的书写。作者通过对两种文学流派的对比研究,深刻地揭示了殖民时期台湾社会内部的张力与冲突。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敏感历史问题时的审慎态度。他没有简单地将某个时期的文学划分为“好”或“坏”,而是试图去理解其发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动因。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的梳理,更是对那段历史时期台湾人民内心世界的深刻剖析。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心头涌起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历史真相的探求欲,也有对那个时代台湾人民所承受的痛苦的共情。《皇民文学与反皇民文学之研究》,光是书名就足以唤起我内心深处对台湾近代史的种种疑问。 作者的论述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选择直白的批判,而是通过对大量文学作品的细致梳理和分析,层层剥茧,逐步揭示出“皇民文学”和“反皇民文学”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皇民文学”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与客观,他并没有简单地将作家们打上“叛徒”的标签,而是深入探讨了他们身处的环境,以及他们在个人选择与时代压力之间的艰难抉择。 读到关于“反皇民文学”的部分,我更是热血沸腾。作者用犀利的笔触,揭示了那些曾经被掩盖的抗争声音。他不仅仅是列举作品,更重要的是,他解读了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民族情感、文化认同的挣扎,以及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那些文字,在作者的解读下,仿佛穿越了时空,依然充满了力量。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让我们看到历史的复杂性。它打破了我们对于“皇民”和“反皇民”简单化的认知,而是展现了一个更广阔、更具争议的社会图景。作者的史料考证极为严谨,许多细节的披露,都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总觉得,阅读这样一本书,不仅仅是在学习历史,更是在进行一场自我身份的追溯。它让我们反思,在历史的洪流中,我们是如何定位自己,又是如何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关于台湾近代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深刻研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