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聚首,除了白头宫女话当年,还能做些什么?
他们的选择是:一起拍春宫电影,进军情色工业赚大钱!
十年后,《猜火车》的四个主角,每个人的人生历程都大相迳庭,但他们又在这个爱丁堡邻近的小镇雷斯聚首了:
变态男经历过一次以失败收场的婚姻后,打算顶下已经不再风光的日光港口酒吧,于是从伦敦回到雷斯,但没料到酒吧如此破落,于是他打算靠拍A片来大捞一票。
四人中的卑比,因为过失杀人入狱三年后终获假释,但是依然不改其性,成天想着要如何报复卷款潜逃的懒蛋和不时寄同性恋刊物到狱中给他的匿名者;而屎霸,正为婚姻问题与毒瘾困扰,并认真考虑如果他自杀的话,他的爱妻和爱子可以获得多少保险理赔。
有一天晚上,变态男在Pub遇到一个刚从荷兰表演回来的DJ,闲聊一阵后发现:原来老友懒蛋卷款潜逃后,居然在阿姆斯特丹开了间夜店,而且好像混得还不错!
这时候,变态男开始想着要怎样从懒蛋那边弄钱来完成自己进军色情工业的大事业;而懒蛋,听信了变态男的话,以为卑比仍在狱中,于是放心大胆地回到了雷斯,没想到,在雷斯有满心不满的卑比和暗中算计他的变态男在等着对他展开报复!
作者简介
厄文.威尔许(Irvine Welsh)
一九五八年出生于爱丁堡雷斯市,他是个广受赞誉的苏格兰小说家,《猜火车》是他第一部,也是最着名的作品,本书是《猜火车》的续集。其他着作包括短篇小说集《酸臭之屋》(Acid House)、《秃鹳梦魇》(The Marabou Stork Nightmare)、《狂喜》(Ecstasy)、《肮脏》(Filth)、《胶》(Glue)、《大厨的卧房秘密》(The Bedroom Secrets of the Master Chefs),以及最近期的作品《爱学校、爱工作》(If You Liked School You'll Love Work)。厄文?威尔许除了小说创作,也撰写舞台剧及电影剧本,也导演过短片。他现定居于英国伦敦。
导读
比大小
纪大伟
《春宫电影》(◎Porno◎)这部小说是传奇名作《猜火车》(◎Trainspotting◎)的续集。《猜火车》在一九九三年出版,书中众多角色阔别多年之后,又在二○○二年出版的《春宫电影》之中团圆,也就是说,「开同学会」。而这场同学会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拍春宫电影。
在进入「比大小」这个主题之前,我先回应几个一定会出现的问题:「读者该先看《猜火车》还是先看《春宫电影》?如果先看《春宫电影》再看《猜火车》,有没有关系?」「应该先看《猜火车》的电影版,还是先看《猜火车》的原着小说?」目前,又多了一个问题:《猜火车》的电影导演丹尼.鲍尔(Danny Boyle)又因为近作〈贫民百万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翻红──那么,该先看〈贫民百万富翁〉还是先看《猜火车》的电影版呢?
该先看哪一本小说,该先看电影版还是小说原着──老实说,悉听尊便。甚至要在同一段时间内,交叉并读《春宫电影》、《猜火车》以及电影● ,也可。小说作者厄文.威尔许(Irvine Welsh)在这两部小说中都展现了以下特色:(一)叙事的观点不断从某个角色跳到下一个角色,然后再跑到另一个角色(既然作者和读者可以游走于不同的角色之间,那么读者也可以游走于不同的书和电影之间,而不必「从一而终」);(二)叙事过程中不断引用别的书,音乐,流行文化(也就是说,就算读者打算专攻《春宫电影》,也必须三不五时去听一下书中提及的歌曲,翻看一下书中提及的其他书籍──「专心一口气读完一本小说而不分心」反而是不实际的妄想);(三),小说中的角色不时被药物、酒精或情绪起伏而摆布,读者不必百分之百信任这些角色,反而大可以欣赏他们的「语无伦次」。总言之,既然这两本小说的特色就是挑战「按部就班」的习惯,读者也就不必「按部就班」依序读书。
如此说来,好像读者可以随心所欲乱读一通?──又不尽然。我建议读者在面对《春宫电影》和《猜火车》的飨宴时,不妨多留心「非主流」,而不要一味跟着「主流」走。这种多注意非主流的唿声,正是这两本书的精神。坦白说,电影版的《猜火车》虽然歌颂「非主流文化」,可是它在过去十几年来实在太红了,反而很吊诡地变成很主流的电影。● 相较之下,《猜火车》的原着小说还比较非主流,也就更值得留意。我在《猜火车》的导读之中讨论过,小说之中的言语特色,在电影之中大多流失了──电影版恐怕就是为了打进主流,而把小说原有的非主流语言加以「割舍」或「驯服」。那么,《春宫电影》和《猜火车》原着小说何者比较主流呢?答案很简单:比较有名气的商品往往就比较主流。
以上「主流」「非主流」的较劲,在《春宫电影》之中,就是「比大小」的问题。我刚才说,《春宫电影》等同《猜火车》的同学会,而同学会──在台湾也一样──向来就是比大小的场合:老同学在一起比赛谁的房子大,车子大,面子大。同学会之中,一定有人是混得比较好的赢家(主流派),以及混不好的输家(非主流派)。当然,有些人混得太好了,衣锦不必荣归,根本不屑参加同学会;也有人混得太逊,没面子参加同学会。同学会就是血淋淋的比大小屠宰场。
比大小,并不只局限在个人身上。酒吧业者之间在比场子大小;足球队之间也在比;球团之间也在比。书中人物的心思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缠绕在这些大小较劲上。拥抱主流固然是西瓜偎大边,可是有些耍酷的角色却偏偏觉得上主流连锁酒吧太逊、支持非主流的球队才够劲。书中的场景又是苏格兰爱丁堡旁边的雷斯港,于是,雷斯比爱丁堡小、爱丁堡比苏格兰另一大城格拉斯哥小、爱丁堡比伦敦小、苏格兰的面子比英格兰小──这些自卑的心结,也是书中角色挥之不去的。自卑容易变形为自大──这是我们熟知的人之常情。
书中主要的自大又自卑角色,应是「变态男」赛门、「懒蛋」马克,以及妮姬。三者之中,变态男的锋头最健。满腹心机的他从伦敦回到雷斯创业:他很自大──因为他本来是混伦敦的,他回雷斯形同衣锦荣归;吊诡的是,同时他也自卑──他如果在伦敦混得很好,为什么不留在伦敦呢?而懒蛋从荷兰偷偷回到雷斯──他大可以出锋头,可是他偏偏要低调。懒蛋和变态男的对比,是此书之中的主线之一。懒蛋从小就和变态男有心结,原因之一是他和变态男「比大小」比输了(变态男的性器官比懒蛋大,变态男也懒蛋擅长钓女人上床),但年纪老大之后(书中的变态男三十六岁,懒蛋应该也是差不多年纪),除了性器官之外,就有更多较劲的舞台。懒蛋比较沉潜,而变态男一味爱比较,仍然不时认为他自己比懒蛋更有男「性」魅力──可见,变态男是个很没有安全感的男人。
变态男和懒蛋都是在《猜火车》就出现的老角色,而妮姬这个怪咖是《春宫电影》中才出现的。她是个英格兰出身的年轻女学生,却偏偏要到苏格兰读大学(虽然她就读的爱丁堡大学是知名学府,但是英国大部分名校毕竟是在英格兰)。她性欲旺盛,企图心强,宁可真正下海拍春宫电影也不要留在学校教室里研读电影理论。以往,小说作者威尔许在作品中几乎都把重心放在男性角色上,女性角色往往都只是陪衬;这一回,威尔许精心打造出妮姬这个不时跳起来跟男人抢麦克风的强悍女孩,似乎是在弥补他以往的性别歧视。
然而书中最让我惊艳的角色却不是以上这三位喜欢比大小的大咖,反而是一个在比大小竞赛中接连败北的「屎霸」丹尼.墨菲。早在《猜火车》中,屎霸就是缩头缩脑的小人物,而在《春宫电影》中,他更窝囊了。如同英国喜剧演员赛门.配格(Simon Pegg)在僵尸喜剧〈活人甡吃〉(Shaun of the Dead)里一再说的台词:「只是在苟且偷生啦!」(surviving!)● 。变态男本来就很大小眼,也就特别看不起非主流的屎霸了;懒蛋声称他最要好的雷斯老友是屎霸,可是他──身为另一个大咖──也摆高姿态,并没有真正关爱屎霸。屎霸的人生残破,他的语言也是──然而,全书中语言最具诗意的角色就是屎霸。屎霸的语言肢离破碎,却具有宛如灵视(vision)的质感和能耐;他可以看见主流人士汲汲营求而忽视的生活细节,他也看见被主流社会所忽视的非主流历史。
此书叫做「春宫电影」,并非光说不练。我想指出:把性行为拍摄下来,并且(合法或非法地)广为散播,事实上绝对不只是性的行为而已,而往往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向主流社会抗议的动作。也就是说,搞春宫,也可以是一种非主流文化的实践。整个二十世纪的文学、电影、摇滚乐,台湾和中国的电影,以及二十一世纪不时出现的神祕光碟或网路爆料,一旦描绘露骨性行为,经常就是对主流社会秩序的抗议。我们的世界在主流之外也需要非主流,也因此,我们不可能割舍各种春宫。
(▲本文作者为美国康乃狄克大学外文系驻校助理教授▲)
这本书《春宫电影》真的是一本“不按常理出牌”的读物。我原本以为会看到很多关于电影制作、影星八卦的内容,但出乎意料的是,它更像是一场作者和读者在台湾电影史中的一场奇幻漫游。他叙述的方式非常随性,有时候会突然跳到另一个年代,或者从一部电影的情节引申到另一个完全不相关的社会现象。这种跳跃感,反而让我觉得更加真实,就像我们回忆往事一样,往往不是线性的,而是充满各种突然出现的片段和联想。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能够捕捉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比如某部电影的配乐、某个场景的光影,如何深刻地影响了观众的情绪。他对于“欲望”的探讨,也相当大胆且有深度,他并没有将它简单化,而是展现了欲望在不同社会语境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于台湾电影的认知,它不再是简单的娱乐产品,而是承载了时代印记和情感共鸣的重要载体。
评分我必须说,《春宫电影》带给我的震撼是难以言喻的。我本身就是台湾电影的爱好者,对于过去几十年间台湾电影的发展历程一直很关注。这本书并没有按照时间线来叙述,而是选取了一些特别具有代表性的电影,通过这些电影来切入当时台湾的社会状况、人际关系,甚至是政治氛围。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他能够用非常简洁却充满力量的语言,勾勒出电影中的人物命运和情感纠葛。我特别欣赏他对于电影中“隐喻”的解读,很多时候,那些看似是爱情片、动作片的内容,背后都蕴含着更深层次的社会批判和时代缩影。读到他分析某部电影如何触及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压抑和渴望,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当年看的那些电影,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刻得多。而且,他对电影制作背后的辛酸和不易的描述,也让我对那些电影工作者充满了敬意。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台湾电影,也重新认识了那个时代下的我们。它不是一本简单的书评集,而是一部关于台湾集体记忆的影像史诗。
评分《春宫电影》这本书,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新的思考和感悟。我一直觉得,电影是时代最好的记录者,而这本书正是通过台湾的电影,去勾勒出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图景和情感世界。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有力量,他并不需要华丽的辞藻,而是用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去展现电影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意义。我尤其欣赏他对于“窥视”和“被窥视”的探讨,在电影这个媒介中,这种心理的暗流涌动,恰恰是触动人心的关键。读到他描述当年电影院那种特殊的观影氛围,那种集体的情感释放,我仿佛也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种时代的脉搏。而且,他并没有回避那些敏感或争议性的内容,反而用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去解读。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文化,尤其是电影,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并且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演化。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并且能引发持续思考的好书。
评分这本《春宫电影》实在太让人惊艳了!我本来以为这只是一本关于老电影的单纯怀旧之作,没想到它深入挖掘了台湾社会变迁下,电影产业以及人们情感世界的微妙转变。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不是简单地罗列片名和剧情,而是将每一部电影都当作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人们的心情、欲望、挣扎和对未来的憧憬。我尤其喜欢他对于“禁忌”和“解放”的探讨,在那个相对保守的年代,电影如何成为一种宣泄的管道,又如何触动了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读到他描述当年大家偷偷摸摸去戏院看那些“特别”的电影,那种兴奋又带点罪恶感的氛围,我仿佛也回到了那个青春期的夜晚。而且,书中不只是写电影,更写人,写电影人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那种为了艺术的坚持,或是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无奈,都让我感触良多。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跳出来,去搜索那些被提到的老电影,想要亲自感受一下作者笔下的那种魔力。这本书不仅仅是给电影爱好者看的,更是给所有关心台湾社会文化发展的朋友们,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去理解我们自己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评分哇,这本《春宫电影》简直是一部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台湾回忆录!我一直对台湾的流行文化很有兴趣,尤其是一些带有时代烙印的产物,而电影绝对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这本书以一种非常非线性、碎片化的方式,将不同年代的电影片段、导演访谈、甚至是观众的集体记忆串联起来。我读的时候,常常有种在迷宫里穿梭的感觉,但又不会迷失,因为作者总能在看似不相关的点之间找到巧妙的连接。他对于电影的解读,有时候会让我觉得像是在看一篇哲学论文,有时候又像是听一个老朋友在闲聊,那种跳跃性和惊喜感,真的很难得。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用一种非常诗意的方式描述了某些电影带给观众的“感官冲击”,那种超越语言的震撼,让我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而且,他对于“春宫”这个概念的运用,并非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而是将其拓展到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层面,比如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对性别议题的触碰,都让我耳目一新。这本书迫使我去思考,电影到底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尤其是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