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音乐」是在中国近代历史背景下所发展出来的一种音乐新品种。自晚清以来,中国饱受列强蹂躏,甲午战争后,国势更形危殆。部分知识分子眼见国家面临灭亡的命运,于是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及文化,以振兴国家。
「音乐」是其中学习的对象。本书从不同层面去研究新音乐的发展。在音乐理论层面上,本书分析中国新音乐来源的基础,主要是借用欧洲十八、九世纪的音乐理论,记谱、演奏、审美、织体等特色;作者通过比较,并分析多位音乐家的代表作品及附以谱例说明,认为新音乐的诞生和发展的轨迹,非纯粹是音乐美学的追求,更紧密联系其时的历史政治环境。
所以,在音乐政治学及音乐社会学层面上,本书探讨新音乐之余,也涉及了诸如抗日战争、国共内战、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
本增订版收入了近二十年来新音乐发展的资料,对新音乐史学家、爱好音乐及历史的读者,都极具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刘靖之
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后获香港大学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早年赴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及圣三一音乐学院攻读,获理论作曲文凭。曾任英国广播公司高级翻译、香港岭南大学翻译系教授;现为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客座教授。研究范围涵盖音乐、文学和翻译,着作包括《关汉卿三国故事杂剧研究》、《元人水浒杂剧研究》、《神似与形似–刘靖之论翻译》等。
这本书的装帧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第一印象,沉甸甸的质感,纸张的触感细腻而富有韧性,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油墨香,仿佛在诉说着它承载的历史厚重。封面设计简洁大气,没有过多的装饰,却有一种不容忽视的视觉冲击力,字体和排版的选择都显得十分考究,预示着内涵的深度。我个人一直对艺术史,尤其是近现代的艺术发展史颇感兴趣,而音乐作为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其演变轨迹更是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虽然我尚未深入阅读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但从其厚度和目录的概览来看,它无疑是一部系统性极强的作品,能够满足我对中国新音乐发展脉络的求知欲。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那些早期开拓性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借鉴西方音乐理念,又如何融入中国本土的文化元素,创造出独属于中国的新音乐。对于那些历史的细节,比如当时的社会背景、音乐教育的状况、乐器和创作手法的革新等等,我都充满了好奇,相信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详实的解答,让我对这段历史有更立体、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一手文献,使得他的观点更加扎实可信。我在阅读过程中,多次被书中提及的珍贵史料所吸引,例如某个重要音乐会议的详细记录,或是某位作曲家创作手稿的片段,这些都为理解当时的音乐创作环境提供了直接的证据。作者在分析音乐作品时,也展现了他深厚的音乐学功底,对于乐曲的结构、和声、旋律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并且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即使是对音乐理论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启发。我特别欣赏他对于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的解读,这使得音乐的欣赏不再局限于纯粹的声音体验,而是上升到了精神和思想的层面。在我看来,一部好的音乐史论,不仅要梳理音乐的发展脉络,更要揭示音乐与社会、文化之间的深层联系,而这本书无疑达到了这个高度。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前几章,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具有感染力,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着我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将音乐的发展置于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解读,使得那些冰冷的数据和人物的名字瞬间鲜活起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音乐流派和思潮形成原因的分析,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在作者的笔下却能成为推动音乐变革的催化剂。比如,他对某个时期知识分子对西方音乐的初步接触,以及这种接触如何引发了本土音乐界的讨论和反思,写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我个人一直认为,音乐不仅仅是声音的组合,更是时代精神的折射。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让我看到了音乐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思潮、民族情感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接下来的篇章中,作者会如何展现中国新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起伏与变迁,又会为我们揭示哪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视角非常独特,作者没有拘泥于传统的音乐史叙述模式,而是大胆地引入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音乐史与社会学、文化研究、传播学等领域相结合。这种跨界的视角,使得他对中国新音乐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音乐在社会变革中扮演角色的分析感到新奇,例如,他如何探讨新音乐的传播方式如何影响社会观念的转变,又如何分析音乐的接受度与社会阶层、教育程度之间的关系。这些议题都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也让我对音乐的社会功能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一直觉得,音乐不仅仅是艺术家的创作,更是整个社会共同参与和塑造的过程。这本书恰恰展现了这一复杂而动态的互动关系,让我看到了音乐如何与社会现实相互作用,并最终影响了中国音乐的走向。
评分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音乐画卷之中,每一页都充满了新奇和惊喜。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有特色,时而激情澎湃,时而深沉内敛,将中国新音乐的发展历程描绘得波澜壮阔。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被历史遗忘的音乐家和作品的挖掘和梳理,仿佛在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尘封的记忆之门。例如,他如何重新评价一些曾经被忽视的作曲家的贡献,又如何解读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具有特殊意义的音乐作品。这些发现让我耳目一新,也让我对中国新音乐史有了更丰富、更立体、更细致的认知。在我看来,一部优秀的音乐史,应该能够让读者在历史的长河中,听到那些曾经被忽略的声音,感受到那些曾经被掩埋的情感,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