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孔子,无人不知晓,但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这位圣人呢?
《原来孔子》一书共分为十章。前四章概括地论述了孔子的一生;后四章大致讨论了他的哲学思想,从而使读者更加理解孔子的一生经历、选择等,可以说是全书的重心所在。
作者写此书的目的,是想把自己认识的孔子和他的思想介绍给读者;作者亦讨论了一般人对孔子或儒家思想有误解的地方,希望借此激起大家的兴趣,重新研究、评价这位影响亿万中国人的重要人物。
作者简介
陈永明
香港新亚书院中文系毕业,美国耶鲁大学哲学系硕士,威思康辛大学东亚研究系博士。曾任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香港电台、电视台《思前想后》、《诗韵词情》、《孔子》、《中文一分钟》等节目主持人。着作包括:《中国文学散论》、《哲学子午线》、《音乐子午线》、《哲人哲语》等。
一本读起来格外轻松愉快的历史入门读物。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有点兴趣,但又被那些浩如烟海的典籍吓退。偶然间翻到这本书,就被它豁达的风格吸引了。作者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没有生硬地堆砌史实或故弄玄虚地解读深奥的道理,而是娓娓道来,将孔子这位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书里讲到孔子早年的经历,那些为了生计奔波,为了求学四处拜访的细节,让我感到非常亲切。我甚至能想象出他年轻时可能也有过迷茫和挫败,这让这位“圣人”的形象瞬间立体起来。而且,作者的语言很接地气,不会用太多晦涩的词语,很多地方甚至用了些俏皮的比喻,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位长者在讲故事,既增长了见识,又收获了乐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孔子思想的解读,不是那种板板的论述,而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一点点渗透,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会到“仁”、“礼”、“恕”这些概念的真谛。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真的颠覆了我对孔子固有的印象。我之前总觉得孔子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的思想也总是与“之乎者也”的古文联系在一起,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认知。作者用一种非常生活化、近乎于“八卦”的笔触,讲述了孔子求学、周游列国、收徒授业的种种经历。我惊讶地发现,原来孔子也会有尴尬的时候,也会有被误解的时候,甚至也有为了收徒费尽心思的时候。书里对孔子与不同人物的交往,比如他与弟子的日常对话,以及他面对权贵时的态度,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真实、鲜活的孔子,他有自己的坚持,也有自己的妥协,他不是神,而是人,但正是这份“人味儿”,让他的思想更加具有了普世的价值和感染力。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孔子,不仅仅在于他的智慧,更在于他作为一个“人”的担当和对社会的深切关怀。读完这本书,我不再觉得孔子的学说遥不可及,而是觉得那些道理,其实就蕴藏在我们 everyday life 之中。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智慧和哲学充满好奇,但很多时候,那些经典著作的晦涩和距离感,常常让我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出现,恰似一股清流,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孔子思想世界的大门。作者并没有选择用艰涩的学术语言来解读,而是以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将孔子的人生经历和核心思想娓娓道来。我惊喜地发现,孔子并非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一位充满智慧、热爱生活、关注民生疾苦的普通人。书中对孔子早期生活、求学过程以及周游列国的种种细节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孔子。作者并没有刻意拔高,而是通过生动的细节,展现了孔子思想是如何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仁”、“礼”等概念的解读,它们不再是冰冷的理论,而是被融入到具体的场景和对话中,让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读这本书,我感觉就像是在与一位智慧的长者对话,他不仅教授我知识,更引导我思考,如何将这些古老的智慧运用到当下的生活中。它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入门”读物,让我对孔子和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亲切”与“惊喜”。我一直以来对孔子的认知,大多停留在课本上的几个片段,觉得他是个遥不可及的“大人物”。但这本书却用一种极其亲切的笔触,将孔子拉近了我的生活。作者仿佛是一位邻家大叔,用最朴实、最幽默的语言,讲述着孔子的点点滴滴。我被书中描绘的孔子,在生活中的小细节所打动,比如他对食物的讲究,他对音乐的热爱,甚至是他偶尔流露出的无奈和失落。这些都让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变得如此真实和 relatable。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拘泥于历史的叙述,而是巧妙地将孔子的思想融入到故事之中。我能在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中,体会到“学思结合”的重要性;能在孔子周游列国的经历中,感受到他为理想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本书就像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了解过的孔子,一个有温度、有情感、有血有肉的孔子。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这位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
评分这是一次关于“为什么”的探索之旅。我一直不太理解,为什么孔子这样一个几千年前的人物,他的思想至今仍对中国社会有着如此深远的影响。这本书没有直接给我答案,而是通过一种“剥洋葱”的方式,层层递进地引导我思考。作者并没有直接教导我们孔子的“伟大”,而是巧妙地将孔子的生平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相结合。我开始理解,孔子为什么会在那个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的年代提出“仁”和“礼”的概念。这些概念,与其说是抽象的哲学,不如说是他在乱世中对理想社会的描绘,是对人与人之间应有之情的呼唤。书中对孔子教育理念的阐述也让我印象深刻,他因材施教,尊重个体差异,这在当时绝对是超前的思想。我甚至从中看到了现代教育的一些影子。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孔子思想的根源,也让我开始反思,为什么这些看似古老的智慧,在今天依然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它不是一本简单的传记,而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溯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