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永不休止的美梦醒来,
剩下的只是无尽的孤寂。
在悲伤之中带着爱与希望──
那是最闪亮的时代
也是最孤寂的时代
村上春树最爱的作家
爵士时代最伟大的桂冠诗人──费兹杰罗
邀您一同品尝失落的年代
曾经有过的甘美与苦涩
当梦的碎片散落一地,剩下的只是残留指间,令人怀念的痛楚……
本书是《班杰明的奇幻旅程》的姐妹之作,也是最完整收录《大亨小传》作者费兹杰罗早期着作的一本合集。本书收录了费氏在1922年前所完成的九篇作品,其中包括了村上春树强力推荐的经典短篇〈残火〉、〈水果软糖〉,深刻描述1920年代纽约众生相的名作〈幻梦的残片〉,以及〈骆驼的背嵴〉、〈噢,红发女巫〉等六篇风格各异的精彩短篇。
在本书中,费兹杰罗用他轻巧流利却又感性深刻的笔锋,描绘出一个又一个属于爵士年代的传奇故事。在那里有爽朗活泼的南方姑娘、有穷困落魄的画家、有衣冠毕挺的绅士、有翩翩起舞的淑女,有街头游荡的流民……然而,不论是哪一种人,最终都要面临人生中突然降临的幸与不幸所带来的种种考验。在幸福中隐藏着不安,在悲剧中酝酿着快乐;透过一种极端个人的表述方式,费兹杰罗将自己的矛盾、无奈,对爱情的渴望与不安,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敏锐观察,化为一篇篇令人回首再三,感动不已的小说。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残存的美梦终要面对醒来的时刻,然而,或许仍会有某些东西保留下来……
在悲伤之中带着爱与希望,爵士时代最伟大的桂冠诗人费兹杰罗,邀您一同体验生命中曾经有过的种种珍贵回忆。
作者简介
史考特.费兹杰罗(1896-1940)
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的没落商人之家。大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1920年出版处女作《尘世乐园》,此书甫出版便大受好评,让他名利双收。此后他又陆续出版了长篇小说《大亨小传》、《夜未央》,以及其他150余篇短篇小说与为数众多的时尚评论。晚年苦于家庭因素与金钱压力,1940年因心脏病逝世于好莱坞。他的作品深刻呈现了1920年代美国社会的浮华生活与精神上的空虚,因此又被誉为「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
译者简介
林惠敏
彰化县人。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法文系,曾至法国里摩日大学当交换学生一年,其间并以自助旅行的方式,足迹遍及欧洲大大小小十个国家。曾为翻译社的兼职译者,亦曾短暂任职书店及补教业。目前为英法语的自由译者。译有《黛蕾丝的性爱哲学》等书。
郑天恩
台中市人,国立台湾大学历史所硕士,英国华威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肄业。爱好读书,平日不可一日无书。现为出版社编辑。
推荐序—幻灭梦醒
译评—纵情于爵士乐的失落世代
水果软糖
骆驼的背嵴
幻梦的残片
陶瓷与桃红
齐普赛街的塔昆幻夜
噢,红发女巫!
残火
艾奇先生
杰米娜
作者解说
编辑后记—绚烂与寂寞的二重回旋
推荐序
幻灭梦醒——史考特.费兹杰罗 林庆玉
清教思想起源于十六世纪中叶的英国,其精神渊源则可溯至欧陆传入英国的喀尔文主义(Calvinism)。1620年12月英国有一批清教徒所搭乘的「五月花号」轮船(The Mayflower),抵达美洲新大陆麻萨诸塞的朴利墨斯(Plymouth),这些清教徒为追求做为基督徒的自由,脱离英国教会逃避社会阶级及政治的不公平,以波士顿(Boston)为中心建立其理想的「圣经之邦」(Bible Commoweat)「山上之城」,一个世人向往的人间乐土,他们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因而成为美国乌托邦精神或美国之梦的最早见证人。
自从美国脱离英国殖民统治,建立了自由民主的独立国家以后,越来越多的作家冀望在文学上亦能摆脱欧洲传统的束缚。到了十九世纪初年,美国本土作家皆试图尽量取材于美国特有的自然景观与风土民情,撰文直接讨论美国文学已有或应有的特色。爱默生发表于一八三七年的着名演说「美国学者」,被誉为美国文化的独立宣言。早期美国作家为建立民族文学所做的努力,终于在浪漫主义全盛时期有所成果了。
美国是一个民族大熔炉,他们不仅来自英国或西欧,南欧与东欧也来了无数的移民,还有来自非洲原为奴隶的黑人,形成一个「想像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es)。然而美国文化的基本还是欧洲文化,也就是英国的传统,美国当初是英国的殖民地,对公民之个人自由、政治思想、功利主义,以及对财产权与契约之重视,无不是继承英国的传统而来。
清教徒自诩是得救的上帝选民,所以应该对全体人民负起义务。这种态度后来发展成为美国人民普遍热心公益的精神。清教徒自认负有带领和教育非选民甚至犯罪者的责任。此事的最好的说明是麻萨诸塞殖民地建立仅仅六年,就在那里创设哈佛大学。
当时其最大的另一场战斗就是禁酒运动。禁酒不再是个人道德问题,而被视为维护清教主义理想的美国唯一可行的办法。因禁酒令的实施相对的造成了私酒的暴利,所以《大亨小传》书中盖茨比以此为伏笔成了暴发户。
1920年代美国文人艺士流行着一种「去国」的风气,许多重要的作家或艺术家都或长或短的在欧洲居留过,费兹杰罗与海明威亦是成行者之一。「去国」固然不一定是对于美国所提供的文学与艺术环境,怀有几分不满的。他们到伦敦,到巴黎,到罗马等地去追求理想的艺术环境,去吸取更具活力与创意的传统文化。
费兹杰罗(F. Scott Fitzgerald, 1896 ~ 1940)是第一位书写美国爵士乐时代、怒吼的二十世纪(The Roarig Twetes)的作家,也是这一时代典型的人物,当时社会风行着奢华享乐的风气,他与妻子赛尔妲不但参与其中游于其间甚或深陷其中难以自拔,且深受其害成为当时代悲剧性人物的代表。
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1961)曾有诗作清楚的描述他对费兹杰罗的欣赏:「他的才气如蝴蝶翼上∕由粉末形成的花纹一样的自然∕有段时期∕他却像蝴蝶一样对此全然不知∕他更不知那图案何时被拂去∕何时被搅乱∕后来他逐渐意识到自己已被毁坏的羽翼∕懂得其构造∕他学会了思考,但无法再度翱翔∕因为他已不再热爱飞行∕只能回忆当初轻松自如地展翼天空的日子」
1925年费兹杰罗在巴黎邂逅海明威,两人成了无所不谈的莫逆之交,他们在巴黎精彩的据点是葛楚.史坦茵(Gertrude Stein)女士的文艺沙龙,此处是许多文人雅士喝下午茶并且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据点,史坦茵女士除了是作家之外,也是立体派绘画的鑑赏家,因此,来这个沙龙的常客除了作家费兹杰罗、海明威、乔伊斯、庞德、安德森,还有画家毕卡索与马蒂斯。
费兹杰罗认为小说家可以透过和朋友聊天来蒐集创作所需的素材,所以常和海明威谈及夫妻间不为外人道的隐密之事,因此得知费兹杰罗道德观很重,所以推论《大亨小传》中叙述者尼克即费兹杰罗的「超我」,书中众人过着奢靡享乐的生活,唯有尼克以冷冽清醒的心态观察剖析别人的生活态度及生命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费兹杰罗擅长将作品迎合读者的口味以便在杂志大量行销,这使海明威深感意外,他认为这和妓女卖淫没有两样,其实费兹杰罗不得不这样做,靠杂志赚稿费,经济宽裕了才能写有深度的作品。费兹杰罗口齿伶俐,故事说得很生动,而且较早成名,曾引荐海明威至文化圈,并且让海明威与他相处时能学到一些写作技巧。
海明威眼中费氏之妻—赛尔妲其个性如兀鹰不与人分食,赛尔妲常玩通宵宿醉未醒,某夜他们在蒙马特(Montmartre),因费兹杰罗不肯多喝酒,他俩吵了一架,费兹杰罗告诉海明威当时他已经决定好好写作,不再喝酒了,可是赛尔妲却说他是个「无趣的人」。
赛尔妲有一双鹰眼,嘴唇薄薄的,言谈举止皆是南方人的腔调和作风。赛尔妲对费兹杰罗的写作十分嫉妒,当时很多人追求赛尔妲,1923年她和一位英俊的法国飞行员艾杜瓦.荷山深深坠入情网,费兹杰罗发现此事深受伤害,在笔记簿上写着:「我知道我们之间的裂痕再也无法修补了」。1925年夏天,费兹杰罗曾说:「有一千个派对而没有工作」。
1930年赛尔妲精神崩溃陆续进出医院接受治疗。1932年两人财务急遽恶化,钱成了严重的问题,此外酒精使费兹杰罗变的易怒又迟钝,不过清醒时他还是会努力动笔写小说。海明威很少在他清醒时见到他,但他清醒时总是谈笑风生。当他喝醉时他就来找海明威,以干扰海明威的写作为乐。费兹杰罗再也没写出过好作品,直到他得知妻子精神不正常以后,情况才有了好转。这悲剧和它所造成的伤害与失落,都是他们夫妻两人永难忘怀却又不堪回首的岁月。
赛尔妲抱怨费兹杰罗生来就无法满足女人,她说是尺寸的关系,费兹杰罗为了这句话而沮丧,因当时他除了妻子从未有其他女人所以无从求证,海明威告诉费氏那是世界上使男人丧失信心的最古老的方法。由许多迹象显示《大亨小传》里有不少自传的成分,甚至黛西都有赛尔妲的影子很耐人寻味:
「谁要进城去?」黛西仍锲而不舍地问。盖茨比的视线瞟向她。「啊!」她嚷着:「你看起来好凉快。」他们目光相遇,注视着对方,彷彿四下只有他两个存在。他勉强将视线移开,转向底下的桌子。「你看起来总是这么凉快。」她又说了一次。她刚刚告诉他她爱他,汤姆.布坎南都看在眼里。他震惊得目瞪口呆,先看看盖茨比,再看看黛西,好像他才刚认出她是许久以前认识的友人。(《大亨小传》)
表面上,黛西只告诉盖茨比他看起来很凉快,作者不愿直接告诉我们,黛西想说的情话,只是这一幕感觉像真实的情境。首先他在盖茨比与黛西之间制造了张力,再加上汤姆对他们关系的恍然大悟,塑造情境氛围多于直接的对话表白,这就是费氏叙述故事独特的的技巧,亦为海明威赞赏的手法「塑造替代描述」。
1940年费兹杰罗十二月二十一日心脏病发,在壁炉旁倒地气绝得年四十四岁,他一生野心勃勃,一心一意相信只要够努力想做的事一定做的到,他的故事使人联想早期美国移民披荆斩棘拓荒者的故事,当初他们在美国靠岸追寻梦想中的新土地、新未来但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梦想早已遭南北战争等暴力玷污。
我们是否能了解费兹杰罗在《大亨小传》中想传达的讯息及探讨的角度和层面。盖茨比的美国梦是延续五月花的原始精神,亦是美国人民宗教或文化层面的美国精神,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并不受现实里丑陋面的影响,而义无反顾的坚持是作者想传达的理念之一,也是他一生的写照。如同《大亨小传》最后的结语、费兹杰罗的墓志铭:「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于是我们继续往前挣扎,像逆流中的扁舟,被浪头不断的向后推入过去)。
(台中大墩写作读书会荣誉会长)
译评
纵情于爵士乐的失落世代——费兹杰罗的爵士文学 林惠敏
二○年代的美国历经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尽管参战时间不长,损失并不如欧洲国家来的大,但许多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在政府的鼓吹下,怀抱着民主的理想而参战,结果却见识到战争的残酷,在心中留下了难以疗癒的创伤,因而兴起了一股反战风潮,美国作家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离经叛道时期。
「失落的世代」(The lost generation)便是此时期兴起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性作家有侨居巴黎的美国作家海明威,以及本书的作者史考特.费兹杰罗。他们多半透过小说的创作来表达对前途的迷惘和迟疑,以及美国梦的幻灭。
二○年代同时也是爵士乐在纽奥良渐渐成形的时代。以黑人音乐为前身,而且早期总是离不开性爱的爵士乐在传播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开始与白人文化相融合。爵士带给人的那种茫然无助之感、困惑,正好反映了战后失落的世代的不确定感。而爵士乐让人沉溺其中、无法自拔的纵情狂欢,正是费兹杰罗创造「爵士年代」一词的由来。
史考特.费兹杰罗(F. Scott Fitzgerald, 1896-1940)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圣保罗市,在一个爱尔兰天主教的中上阶级家庭中长大。1898–1901和1903–1908年期间他待在纽约的水牛城,直到父亲被宝侨公司(Procter & Gamble)开除后,才举家迁回了明尼苏达州。此后家中经济全仰赖母亲这边的遗产所支撑,而生活的艰辛也深深影响着费兹杰罗的写作风格与动机。
十三岁时,他在学校的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推理小说,这是他首度尝试文学创作。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一七年间,费兹杰罗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他开始尝试撰写短篇小说、诗、戏剧、书评。 另外,费兹杰罗也为学校剧团三角社(Triangle Club)撰写抒情诗。同时,他也在学校认识了日后成为诗人的约翰.皮耶.毕许、评论家兼作家的艾德蒙.威尔森,并和这些未来的名人建立终生的友谊。费兹杰罗阅读的范围相当广泛,从王尔德到马肯济,伯纳萧到威尔斯。费兹杰罗在普林斯顿求学时,社交生活和学术生活皆十分活跃,但在一九一六年时因学业成绩不良而被退学。他虽于隔年复学,却因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没有完成普林斯顿大学的学业。
费兹杰罗于一九一七年被征召入伍,但从未被派遣到海外作战。他在南方军事基地驻扎时认识并爱上了年方十八的赛尔妲。在一九二○年出版《尘世乐园》(This Side of Paradise)一夕成名后终于抱得美人归。两人婚后放纵于狂饮和宴会中的奢华生活堪称为爵士年代的典型代表,但经济和健康的过度耗损最终也使两人从功成名就走上悲剧性的失败结局。
「爵士年代」象征着战后年轻人对上一个世代及战争的反动思潮,并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不安与惶恐寄託在追逐华丽的享乐生活中。费兹杰罗的首部长篇小说《尘世乐园》(This Side of Paradise,1920)便是首部描述生长在爵士年代年轻人的作品,也是最具个人传记色彩的一部。此书检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青年的生活及道德,主角为一名富有魅力的普林斯顿大学学生,在这疯狂的年代下成长,历经了闪闪发光、无趣和幻灭的人生。
《美丽与毁灭》(The Beautiful and Damned, 1922)为费兹杰罗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同样延续爵士年代的主题,讲述一对富有的夫妇一味追求物质,生活糜烂,而终致毁灭。结构和文笔较第一部作品进步,风格更为纯熟、统一,背景也更具说服力,被美国文艺评论家 爱德蒙.威尔逊(Edmund Wilson)评为「更胜《尘世乐园》」。
世人公认的杰作,且受到海明威大加赞扬的《大亨小传》(The Great Gatsby, 1925)则是以复杂、紧密的叙事结构,和明确的二元对立主题胜出。内容是关于一位神祕的杰.盖兹比(Jay Gatesby)为了追求爱情和自我实现,不惜付出毁灭性代价的故事。其中为了赢得美人心而努力致富的情节与作者本身的遭遇颇为雷同,而白手起家的美国梦,则可说是美国社会的缩影。
《夜未央》(Tender is the Night, 1934)描写一名前途无限的年轻精神科医师狄克.丹弗与其妻子妮可(亦为他的病人之一)之间的人生起伏。创作此书时,作者在精神上正遭遇极大的痛苦,他的婚姻因妻子的精神分裂和自己自大学时期以来的酗酒毛病而岌岌可危,赛尔妲入住瑞士的疗养院更加重了他的经济重担,让他必须举债度日,并仰赖为《星期六晚邮》(Saturday Evening Post)等杂志撰写短篇故事来维持生计。此书展现出复杂的心理层次,而狄克与妮可之间犹如寄生般的依存模式明显像极了费兹杰罗与赛尔妲间的婚姻。
此外,稿酬优渥,让作者得以维持奢华生活的短篇故事虽令作者不屑一顾,但这些商业作品中确实也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不朽作品,而且也可视为作者长篇着作的雏形。例如在费兹杰罗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新潮女郎与哲学家》(Flappers and Philosophers, 1920)中,《冰宫》(收录于《班杰明的奇幻旅程》)和《柏妮丝剪头发》(收录于《班杰明的奇幻旅程》)便是其中的佳作。而在第二部的短篇小说集《爵士年代的故事》(Tales of the Jazz Age, 1922)中,则以科幻故事《大如丽池饭店的钻石》(收录于《班杰明的奇幻旅程》)和以战时纽约为背景的《幻梦的残片》为胜选。在第三部短篇小说集《忧郁青年》(All The Sad Young Men, 1926)中,最受欢迎的是《冬之梦》(收录于《班杰明的奇幻旅程》)、《赦免》(收录于《班杰明的奇幻旅程》)和《富家子弟》(The Rich Boy)三篇故事。
本书所收录的几篇短篇故事《水果软糖》、《骆驼背》、《五朔节》、《陶瓷与桃红》、《齐普赛街的塔昆幻夜》、《噢,红发女巫》、《残火》、《艾奇先生》和《杰米娜》均出自《爵士年代的故事》。
《水果软糖》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南方,讲述一名如「水果软糖」般的男人和前卫富家女南西之间擦出的火花。本篇由作者与身为南部姑娘的妻子合力完成,女主角南西的性格与赛尔妲颇有相似之处,而事实上,在作者的许多作品中常可见到赛尔妲的影子,例如《大亨小传》中的女主角黛西便是一例。
《骆驼背》则是关于一名出色的年轻人在求婚遭拒后,异想天开地想以最奇特的装扮在化妆舞会中惊艳全场,结果却以滑稽的骆驼装闹出了许多笑话。本篇是作者花最少时间完成、最不受作者喜爱,但却也令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获得不少趣味的短篇故事。
《幻梦的残片》则以战后颁布禁酒令的美国为背景,描写了战后人们的疯狂与盲从,年轻男女为了追求爱情而不顾一切,但却又因现实的残酷而被打回原形。友情、爱情皆因金钱而变质,令人不胜唏嘘。
《陶瓷与桃红》是一篇有趣的短篇戏剧作品。姐妹之间的浴缸之争,以及妹妹茱莉与姐姐情人间机智且妙趣横生的对话,都令人不禁莞尔一笑。
《齐普赛街的塔昆幻夜》和《噢,红发女巫》则属奇幻类作品。前者以紧张刺激的鞋子追逐战展开故事,并带出血腥残酷的事实,在读者心中产生一股难以置信的冲击后,又巧妙地在最后将故事引导到令人啼笑皆非的结局,给笔者一种像是在坐云霄飞车般的感受。后者也是作者将读者玩弄于股掌间,使现实和幻想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煳的趣味之作。任性、总是不顾世人眼光而做出种种惊人之举的红发女孩究竟是何方神圣?她是梅林脑中美丽的幻想,还是……
在《残火》中,年轻有为的剧作家与美丽女演员之间的金童玉女组合闪耀得令人睁不开眼,但「剧烈」的幸福反倒映衬出他人的不幸,而这样璀璨的幸福是否真能直到永远?还是不如用一把火将时间停留在幸福的那一瞬间……
《艾奇先生》亦为短篇的戏剧作品,表达出爵士年代孩子对父母的反叛,新世代企图推翻旧世代,而朝享乐及追求自我的道路大步迈进。
《杰米娜》则描绘山间女孩纯朴的爱情故事,两人真挚的情感连敌对的世仇都不免为之动容。
或许由于费兹杰罗一生始终为经济问题所困,他的作品大多探讨金钱和权力对人的影响,书中也常可见到年轻小伙子为了追求爱慕的富家女而卖力追求财富的主题。人因梦想而伟大,但当人的初衷受到金钱的腐化而变得不单纯时,所追求的幸福与快乐或许也只是幻影而已,很容易随着现实的残酷而幻灭。从费兹杰罗的作品中,除了可见到作者对爵士年代的美国社会充满想像力的剖析与洞察外,也探讨了美国人在追求名利时所面临的道德困境。费兹杰罗以他的浪漫情怀与悲观主义,用爵士乐谱出了他富有内涵和深度的文学作品,希望借由本书的各短篇作品能让读者更了解费兹杰罗的爵士文学,也试着为自己平凡的生活注入一点小小的爵士情怀。
编辑后记
绚烂与寂寞的二重回旋
在灵魂漆黑的漫漫长夜中,每一天都是凌晨三点钟。
——史考特.费兹杰罗,《大亨小传》。
《幻梦的残片》(May Day),是史考特.费兹杰罗继《班杰明的奇幻旅程》之后,又一本精彩的短篇合集。本书所收录的作品,主要是以费兹杰罗在他的传世名着《大亨小传》出版前,刊载在各大报章杂志上的短篇为主。虽然这些作品多属于费氏早期的着作,行文走笔亦难免有生涩之处,但不可否认,它们仍然是极为优秀的作品,不论在情节的铺陈、动人心弦的刻画,以及场景的描述上,都有相当不凡的功力。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也可以清楚感受到费氏作品一贯的基调——由极度的绚烂,与沉重的不安交织而成,带着不协调音的华丽爵士舞曲。
按照作者的自我解说,本书大致上可以分成三个部份:「我的当代新女性」(〈水果软糖〉、〈骆驼的背嵴〉、〈幻梦的残片〉、〈陶瓷与桃红〉),「幻想」(〈齐普赛街的塔昆幻夜〉、〈噢,红发女巫!〉),以及「未分类杰作」(〈残火〉、〈艾奇先生〉、〈杰米娜〉)。不过,如果根据本书的写作形式以及写作时间来区分的话,这本书则大致可分成三个部份:早期习作、荒谬剧,以及短篇小说,在这当中又以短篇小说的部份,最能表现出费氏特有的深刻思维与清丽文笔。
首先,就「早期习作」的部份来说。这部份包括了作者早年在大学时写成的两篇作品,〈杰米娜〉与〈齐普赛街的塔昆幻夜〉。在〈杰米娜〉一文中,作者用一种粗野而具有活力的笔调,来描写发生在南方某个山区当中,一场关于两个家族的冲突,以及贯串其间的一场爱情故事。全文使用了大量的谐音、乡音,营造出一种「如闻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整篇故事看似一段凄美的殉情记,但仔细深读后,会发现里面处处充满了滑稽突梯的矛盾感,从冲突的起因、杰米娜的日常生活,到最后的结尾,这种矛盾感可说无所不在,并从而营造出一种黑色幽默的气氛,可说是费兹杰罗作品中极少见的异数。至于〈齐普赛街的塔昆幻夜〉,则是以十七世纪的伦敦,一段暗夜的追逐为开端,最后以大雾中似真似幻的纸上故事为结尾,整个故事的结构相当完整,特别是开场的那一段追逐战,无论是景物的描述、人物的动感,以及场景的描绘,无一不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虽然这是作者在大学时代的作品,但无疑的已经具有相当的成熟度,也可以从中看出作者后来诸多作品的雏型。似真似幻的塔昆,究竟是人?还是幽魂?他的故事究竟是真?是假?作者并没有给我们答案,只是留下一个悬疑,而真实,就像伦敦大雾一般,朦胧难辨……
其次是两篇荒谬剧:〈陶瓷与桃红〉和〈艾奇先生〉。虽然这两篇作品是以戏剧体的形式写成,但是从文章的内容来看,它们其实并不是真的剧本,只是以剧本的笔法,让读者产生一种「看戏」的错觉而已。〈陶瓷与桃红〉是以极为老套的「身份错置」为主题,透过三位个性迥异的主角——崇尚自然,不受拘束的妹妹茱莉、个性严谨的姐姐露易丝,以及露易丝爱好文学与浪漫的男友寇金斯——之间充满机敏的对话,让整个看似陈腔滥调的故事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作者以极狭小的空间和极少的人物,呈现出一段让人回味的剧情;虽然这篇文章被当时的人批评为「愚蠢的废文」,但实际上是篇相当优秀的作品。相较于〈陶瓷与桃红〉中女主角茱莉活泼而充满自信的身影,〈艾奇先生〉所描述的,则是一个在狂飙的爵士时代中,被新一代的年轻人所抛弃的孤独身影。在社会价值观的改变下,热爱土地与农村的艾奇先生,也只能在爵士乐的浮华狂潮中逐渐的被淹没;全剧最后,艾奇先生静静的躺着,身边只有不停飞舞的飞蛾,与愚钝却温柔纯朴的小男孩彼得陪伴着,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极度凄凉的美感,这种美感除了对两个时代都有深刻体悟的费氏以外,其他人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接下来的部份是全书的核心——短篇小说,在这部份一共包括了五篇精彩且风格各异的作品:〈水果软糖〉、〈骆驼的背嵴〉、〈幻梦的残片〉、〈残火〉、〈噢,红发女巫〉。这五篇作品除了〈骆驼的背嵴〉之外,几乎全是以悲剧作收。然而,即使是有着浓浓喜剧风格的〈骆驼的背嵴〉,在背后其实也隐约漂浮着某种阴郁和不安的气息。关于这方面,可以归纳到贯串费兹杰罗作品的一个重要特色,也就是本文一开始所说的「对立」与「不协调」。日本大作家村上春树曾说:「费兹杰罗作品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在极为有限的篇幅中,凝聚了诸多对立的情感。温柔与傲慢、情感与冷静、发自内心的乐天情怀与自我破坏的欲望、向上攀升与往下沉沦、都会的洗鍊与中西部的素朴……费兹杰罗以一种本能的方式,驾驭着这种种对立的要素。」信哉斯言。在这五篇作品中,透过细腻而敏锐的笔锋,费兹杰罗将隐藏在华丽外表下的「对立」和「矛盾」发挥到了极致。
在〈幻梦的残片〉当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营造出现实与虚幻的交错感。在故事中,有象征着现实,极度粗鄙的存在(士兵二人组),也有游走于现实和虚幻边缘,似醒似醉的角色(来临与离去先生),然而,做为主轴的仍然是夹在现实的矛盾之中,为此挣扎为此所苦的主角——高登与艾迪丝。在意象迷离的绚烂景物,与清醒之后的无比凄凉间,作者让高登走上了最为悲剧的收场。从某方面来说,高登这个角色其实就是费兹杰罗自己的写照,而爱好虚华、活泼肤浅的艾迪丝,则是无处不在的塞尔妲的又一化身;彷彿预言到未来的不幸般,费兹杰罗将自己心中的苦闷,巧妙融入了一战结束后的纽约街景中,呈现出一幅极端个人却又色彩缤纷的众生相绘卷。
同样的不安与对立,也出现在〈残火〉当中。作家克登从极度幸福的新婚时光中勐然坠落,生命化为宛若风中残烛般的点点余烬,剩下的只有不断被拷问的灵魂,以及带着无比的坚毅耐心等待,却得不到回音的妻子罗珊娜。这篇作品和〈冰之宫殿〉(收录在〈班杰明的奇幻旅程〉中)一样是写成于一九二○年代初期,当时费兹杰罗正在文坛崭露头角,同时又娶了美丽的塞尔妲为妻,可说正是事业与爱情两相得意的时候。然而,也就在同时,他的作品中却充斥着不安与毁灭的氛围。幸福是否易逝、感情是否能够长存,这些都是费氏作品中不断发出的疑问,然而,对费氏而言,最大的不安还是来自妻子塞尔妲。塞尔妲有才气且美丽,就像是〈水果软糖〉的女主角南西一般,个性易变、轻佻却充满魅力;费氏一方面为塞尔妲的美丽所倾倒,另一方面却又对她的轻佻深感不安,于是,在〈残火〉中,塞尔妲的阴暗面化身成了故事的影之女主角,随性、懒散、不负责任的凯蒂。透过罗珊娜和凯蒂的对立,费氏把自己对塞尔妲的期待与失望分裂成了两个极端的角色;当这两个角色面对面时,这部作品的对立与冲突也达到了最极致。凯蒂的出场就只有在这个部份,但她所造成的折磨却是长久且难以消弭的。故事最后,罗珊娜与另一个残缺的灵魂——凯蒂的丈夫哈利——在月光下相会,彷彿一切都已过去,然而,对两人而言,剩下的却只有遗憾而已。费氏为整个故事留下了一个惆怅却美丽的结局,也使得这篇〈残火〉,不管在文学或是小说的价值陡然提升到一个境界。就我看来,这篇文章可以称得上是这整本书当中最优秀的杰作。
相较于〈残火〉,做为〈班杰明的奇幻旅程〉的姐妹作,〈噢,红发女巫!〉所表现出的,乃是作者对于生命虚度以及时光流逝的不安。若是将这三篇作品加以比较的话,这篇作品的不安感其实是最为强烈的。〈残火〉的主角克登被禁锢在无法脱逃的躯壳之中,班杰明.巴顿则是被逆流的生命所拘束,〈红发女巫〉的主角梅林没有他们两人所遭遇到的奇特命运,但那种受到禁锢的苦闷却更加鲜明,也更加贴近现实世界。梅林是个「白白在这世上走一遭」的人,他所有的感叹与悲苦,正是平凡如我等每天都会存在的感叹;不过,和我等不同的是,梅林遇到了他的红发女巫。红发女巫是平凡的梅林在这个世界中寻求解放的唯一出口,唯有与红发女巫的相遇,能让他找到另一个自我;然而,当红发女巫也落入凡尘,不再是一首诗或一个如画的意象时,梅林又该何去何从?在这篇作品中,费氏使用了相当亲切而平凡的笔触,来描述梅林的日常生活,并从平凡中突显出红发女巫的不平凡,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映衬。我们在这世上是否也只是白白走一遭,还是我们也拥有自己不平凡的人生?或者说,我们应该像故事中的麦奎肯小姐一样,安于平凡,过着无风无浪的生活?作者没有提供答案,答案在每个渴望平凡与不平凡的人心中……
就像是不定形的水一般,费兹杰罗的作品,是会随着阅读者的心境所改变,充满了无限可能的解读方式的作品。「文学少女」天野远子曾说,「费兹杰罗的作品充满着虚饰、荣光,以及豪华的味道,就像是在派对中品尝光亮的鱼子酱和香槟酒般」;然而,从另外的角度而言,品尝费兹杰罗的作品时,并不光是鱼子酱般细腻的口感;有时,那更像是饮烈酒,初饮时感到一阵热辣,然而,当酒精入喉后,残存在口中的,却是让人不禁想流下眼泪的苦涩。从风华正茂迈入两鬓霜白,从意气昂扬到随波逐流,生命的起落浮沉,就像是费氏故事中不断流转的舞台灯光一样,带领我们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相遇,走过一段又一段的旅程,然而,当蓦然回首之际,我们才发现,自己竟是如此孤独而寂寥。在名为文学的桥上,找寻着自我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交点,在绚烂与寂寥之中,找寻着一个可以让自己静静凝望这个世界的角落,费兹杰罗的作品,正是这样一首华丽却又充满矛盾,不协调的二重回旋曲……
最近真的被《幻夢的殘片》徹底征服了!我平常算是一個比較挑剔的讀者,不太容易被市面上千篇一律的題材所打動。但是這本書,卻讓我耳目一新。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不是那種華麗的詞藻,而是樸實卻精準地捕捉到了角色的內心世界。我常常讀到一個情節,會默默地跟著角色一起呼吸,感覺自己也置身於那個情境之中。 《幻夢的殘片》最讓我讚賞的地方,在於它對人物刻畫的深度。每一個角色,即使是配角,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性格和故事。他們不是扁平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掙扎的真實個體。你會對他們的遭遇感到同情,也會因為他們的選擇而思考。作者並沒有給出簡單的好壞判斷,而是讓讀者自己去感受、去理解。這種真實的呈現,讓我非常感動。 我是一個非常注重細節的讀者,而《幻夢的殘片》在細節處理上做得非常到位。每一個場景的描寫,每一個對話的設計,都充滿了作者的巧思。這些細節不僅僅是為了讓故事更豐滿,更是埋下了很多伏筆,為後續的情節發展做鋪墊。讀到後面,你會驚嘆於作者的鋪陳能力,原來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竟然都隱藏著如此重要的意義。 對於故事的起伏和節奏,我認為《幻夢的殘片》掌握得非常好。它不是那種一開始就讓你腎上腺素飆升的書,而是循序漸進,慢慢地將你拉入故事的漩渦。當你以為一切都穩定了下來,作者又會給你一個意想不到的驚喜,讓你不得不跟著情節走。這種巧妙的佈局,讓閱讀的過程充滿了期待感。 總而言之,《幻夢的殘片》是一本讓我非常滿足的作品。它不僅僅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更是一次對人性的深刻洞察。我認為作者的寫作功力非常了得,能夠將複雜的情感和人際關係,描繪得如此生動。如果你正在尋找一本能夠觸動你內心、引發你思考的好書,那麼這本《幻夢的殘片》絕對是你的不二之選。
评分哈囉!最近真的是被這本《幻夢的殘片》給燒到了,想說一定要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我平常算是一個蠻喜歡看故事的人,從懸疑到奇幻,甚至一些比較貼近生活的小說,都蠻廣泛涉獵的。這次會注意到這本書,其實是因為在網路上看到一些討論,說是「讓人意想不到的結局」,這我最喜歡了!而且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神秘感,讓人不禁想一探究竟,裡面到底藏著什麼樣的「殘片」? 第一次翻開書頁,就被作者那細膩的筆觸給吸引住了。文字不是那種華麗辭藻堆砌,而是很沉穩、很能抓住人心的那種。我常常會讀到一半,就停下來,想著故事裡的角色們到底會走向何方,他們的選擇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尤其是一些對話的刻畫,真的寫得非常到位,你會感覺到角色之間的張力,以及他們內心深處那些藏著不敢說的秘密。有時候讀到一個轉折,真的會讓我倒吸一口涼氣,想說「哇!原來是這樣!」這種閱讀的驚喜感,是我一直以來都很追求的。 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地方,就是它營造出來的那種氛圍。你讀著讀著,就會感覺自己彷彿也身處其中,跟著主角一起經歷著故事裡的一切。那種沉浸感真的很強烈,讓我常常忘記時間,一頁接著一頁地讀下去。而且,作者在情節的鋪陳上非常巧妙,總是在你以為已經掌握了全局的時候,又丟出一個新的線索,讓你不得不重新思考。這種層層剝繭的過程,對我來說就是最大的樂趣所在。 老實說,一開始我並沒有對《幻夢的殘片》抱持著多高的期望,畢竟現在市面上的書這麼多,很多時候都會有點「看膩了」的感覺。但這本書完全打破了我的預期!我喜歡作者在故事中埋下的那些伏筆,每一個看似不經意的細節,到後面都會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而令人驚豔的整體。這種「啊!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真的非常過癮。它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思考、推測,這也是我認為一本好書應該具備的特質。 總之,《幻夢的殘片》是一本讓我讀完後,還會久久無法忘懷的作品。它不只是一個故事,更像是一場關於人性、關於選擇、關於記憶的深刻探索。我特別喜歡它那種讓讀者自己去感受、去品味的寫法,而不是直接給你答案。這種留白的空間,反而讓故事更加豐富,也更能引發自己的想像。如果你也和我一樣,喜歡那種有深度、有餘韻的作品,那麼我強烈推薦你一定要來讀讀看!
评分最近讀完《幻夢的殘片》,心情久久不能平復。我是一個比較喜歡讀「有故事」的書的人,所謂有故事,不僅僅是指情節的起伏,更是指那些能夠在字裡行間透露出作者思想、情感,甚至是一種人生哲學的作品。這本書就完全符合我的要求。它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產生共鳴,甚至會停下來,想著自己的人生經驗。 《幻夢的殘片》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它那種獨特的敘事方式。作者並沒有採取傳統的線性敘事,而是運用了一些比較特別的技巧,讓故事更加引人入勝。這種處理方式,反而讓讀者需要更加投入,去拼湊出完整的圖像,這種挑戰性,對我來說是很大的吸引力。而且,這種非線性的敘事,也更加貼合了書名中「殘片」的意涵,彷彿我們也是在尋找那些散落的記憶。 我特別喜歡作者在描寫人物心境時的細膩度。他不會直接告訴你角色在想什麼,而是透過他們的言行舉止,甚至是微小的表情變化,讓你去感受。這種「留白」的藝術,反而讓角色的形象更加立體,也更加貼近真實。你會覺得,這些角色彷彿就生活在我們身邊,他們的煩惱、他們的喜悅,都是我們可以理解的。 《幻夢的殘片》的劇情推進,可以說是一波三折,讓人欲罷不能。作者在設置懸念和解開謎團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你總以為自己已經猜到了接下來的發展,但作者總能在關鍵時刻給你一個出其不意的驚喜。這種不斷推翻自己預測的過程,真的非常刺激,也讓閱讀的樂趣大大提升。 總體而言,《幻夢的殘片》是一本讓我讀得非常過癮的作品。它不僅僅是一個精彩絕倫的故事,更是一場關於記憶、關於真相,以及關於自我認知的深刻探索。作者的才華令人折服,他能夠將如此複雜的主題,處理得如此清晰而有力量。如果你正在尋找一本能夠讓你沉浸其中、思考良久的好書,那麼這本《幻夢的殘片》絕對值得你擁有。
评分最近看了《幻夢的殘片》,實在是太讓我驚豔了!平常我對文字的敏感度還蠻高的,一些寫得不好或者流於俗套的句子,我很容易就會跳過。但是這本書的語言運用,真的讓我覺得非常舒服。那種淡淡的、卻又充滿畫面感的描述,讓我閉上眼睛,腦袋裡就會浮現出作者想表達的場景。尤其是對一些細微情感的捕捉,作者都處理得非常細膩,你會感覺到角色內心的掙扎、猶豫,甚至是一些連他們自己都未必能清晰察覺的情緒。 我是一個很看重故事結構和節奏的讀者。有些書可能開頭很吸引人,但中間就變得拖沓,或是結尾草草了事。《幻夢的殘片》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的情節推進有條不紊,每一個段落都緊密相連,引導著讀者不斷深入。而且,作者對於戲劇衝突的掌握也恰到好處,不會過於誇張,也不會顯得平淡。總是在最關鍵的時刻,拋出一個意料之外的轉折,讓人不得不被吸引住,想要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本書並非那種單純的情節堆疊。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會不斷地反思書中的一些觀念,以及作者想要傳達的訊息。它讓我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一些事情,甚至對自己過去的一些看法產生了動搖。這種引發思考、觸動內心的力量,是我認為一本優秀文學作品最重要的價值所在。《幻夢的殘片》就具備了這種力量,它不是那種讀完就忘了的書,而是會在你心中留下一些痕跡,讓你回味無窮。 我個人不太喜歡那種「一眼看穿」的劇情,尤其是一些懸疑小說,如果結局太容易預料,那閱讀的樂趣就會大打折扣。《幻夢的殘片》在這方面真的是做到了極致。作者在佈局上非常用心,大量的線索交織在一起,但又不會讓人感到混亂。你會跟著主角一起抽絲剝繭,但總是在你以為快要解開謎底的時候,又發現新的疑點。這種不斷推翻自己猜測的過程,真的是太過癮了! 總而言之,《幻夢的殘片》是一本讓人讀了會「上癮」的書。它不只是一個精彩的故事,更是一場充滿智慧的較量。作者的筆力深厚,敘事手法更是獨樹一幟。它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時而緊張,時而感動,時而又陷入沉思。我非常推薦給所有追求閱讀深度與樂趣的讀者,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评分最近手上這本《幻夢的殘片》真的讓我愛不釋手,平常我算是個什麼類型都願意嘗試的讀者,但總有些書會讓我讀到一半就放下了。這本書則完全不一樣,它的文字非常有質感,不是那種空洞的漂亮,而是帶著一種沉澱的厚度。我喜歡作者營造的那種氛圍,讓我在閱讀的時候,感覺就像置身於故事之中,跟著主角一起經歷著一切。 《幻夢的殘片》最讓我著迷的地方,在於它對人性深處的挖掘。作者毫不避諱地展現了角色的複雜性,那些光明與黑暗,那些矛盾與掙扎,都被描繪得淋漓盡致。它不是一本讓你讀起來感到輕鬆愉快的書,但絕對是一本讓你讀完後,會對人性有更深層次理解的作品。這種真實的呈現,反而讓我感到非常震撼。 我非常欣賞作者在情節安排上的巧思。它不是那種一覽無遺的直線條敘事,而是充滿了蜿蜒曲折,每一個轉折都彷彿經過精心計算。當你以為已經看透了故事的走向時,作者又會給你一個意想不到的驚喜,讓你重新思考。這種不斷的推陳出新,讓整個閱讀過程都充滿了新鮮感。 《幻夢的殘片》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它的細節處理。作者在描寫一些場景,或是角色的情緒時,都非常細膩。這些細節看似不起眼,但卻是串聯起整個故事的關鍵。讀著讀著,你會發現,原來那些之前讓你感到困惑的地方,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釋。這種「恍然大悟」的感覺,真的非常美妙。 總結來說,《幻夢的殘片》是一本非常有力量的作品。它不僅僅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更是一次對生命、對記憶、對真相的深刻反思。作者的筆觸如同魔術師一般,將看似破碎的「殘片」,巧妙地編織成了一幅壯麗的畫卷。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喜歡深度閱讀、追求閱讀質感的讀者,相信你們一定也會跟我一樣,被它深深吸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