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與《純粹理性批判》

康德與《純粹理性批判》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Sebastian Gardner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亞馬遜書店★★★★推薦
這個世紀詮釋康德思想的最佳讀物

  康德身處啓濛時代的尾端,為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被認為是對於現代歐洲思想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他的思想結閤瞭歐陸的理性主義與英國的經驗主義,認為將經驗轉換成知識的範疇,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如此想法一直是歐洲十九到二十世紀的思想主流之一。

  本書為康德的代錶作《純粹理性批判》的導讀手冊,原書並不容易讀,其艱深的用字與概念往往使讀者卻步。本書作為一本《純粹理性批判》的當代導讀,其特色是圍繞著「先驗觀念論」這個核心,依照康德該書的順序來闡明其中的種種論證。由於本書的陳述深入淺齣,相信讀者可藉本書一窺康德哲學之堂奧。

作者簡介:

薩巴斯丁.加納Sebastian Gardner

  英國倫敦學院大學哲學係教授,劍橋大學哲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當代德國哲學、現象學與美學,近年也關注於薩德的研究。著作包括Sartre's Being and Nothingness、Art and Morality與Irrationality and the Philosophy of Psychoanalysis。

譯者簡介:

劉育兆

  現就讀於政治大學哲學所博士班。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中文版序

第一章 形上學的問題
曆史背景:啓濛運動及其問題
康德的生平
康德前批判時期的猶豫不決:無法放棄的形上學之夢
形上學是可能的嗎?(〈序言〉)
《批判》的架構

第二章 對象的可能性
批判的難題:康德寫給赫茲的信
對康德哲學的詮釋:分析式的和觀念論式的
關於實在的問題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

第三章 先天綜閤判斷如何可能?(〈導論〉)
康德對形上學問題的邏輯錶述
綜閤先天性:幾個反駁與其迴應

第四章 對象的感性條件(〈感性論〉)
康德對認知的分析
經驗的感性形式:空間和時間
空間和時間作為先天直觀:康德的幾個論證
在〈分析論〉中的空間和時間

第五章 先驗觀念論
先驗觀念論的學說
先驗觀念論的特性
康德的存有論否定
〈感性論〉中對先驗觀念論的論證
傳德蘭堡的選項
〈背反〉中對先驗觀念論的論證

第六章 對象的概念性條件(〈分析論〉)
〈分析論〉的論證:關於方法的種種問題
思想與對象的關係:概念形式的先天性(〈先驗邏輯的理念〉)
思維的種種要素:範疇(〈發現所有知性的純粹概念的綫索〉)
概念形式的先決條件和來源:主—客關係(〈先驗推證〉)
人類經驗的特定概念形式:因果上互動的實體
先驗論證、先驗觀念論與康德對懷疑論的迴應
測量與模態(〈直觀的公理〉、〈知覺的預期〉、〈經驗性思維一般的設準〉)
超驗對象:本體的概念(〈所有一般對象區分為現象和本體的根據〉)
康德對萊布尼茲方法的批評(〈歧義〉)

第七章 不可知的對象(〈辯證論〉)
超越真理之國度
先驗幻象:理性關於無條件者的理念
理性是規製性的(〈辯證論〉的〈附錄〉)
超驗形上學的幾個辯證式推論(〈誤推〉、〈背反〉、〈純粹理性的理想〉)
〈辯證論〉中的先驗觀念論I:對理論理性矛盾的解消(〈背反〉、〈自律〉)
〈辯證論〉中的先驗觀念論Ⅱ:權宜的智性世界(〈背反〉、〈自律〉、〈純粹理性的理念〉)
康德的解構性成就

第八章 先驗觀念論的意義
康德的經驗實在論:顯象的本性
物自身的存在
物自身與顯象
不自我的先驗觀念性
進入,且待在康德的哲學體係之內

第九章 完整的批判體係(〈純粹理性的法規〉)
「我應該做什麼?」道德法則
「我可以希望什麼?」從道德到嚮上帝
理性的統一性與種種目的

第十章 對《批判》的接納及其影響
對《批判》的隨即採納
絕對觀念論:費希特、謝林和黑格爾
叔本華
康德和二十世紀的哲學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第一章 形上學的問題
  康德在《批判》的序言中說,盡管形上學有「一切科學的女王」(A viii)之稱,在形上學裏,理性卻「不斷陷入僵局」(Bxiv)。一而再、再而三,「我們不得不走上迴頭路」(Bxiv)。由於形上學中意見分歧的程度和性質,使它成為一個「戰場」,一個「所有參戰者連一寸領土都得不到」的「模擬戰」戰場。結果在形上學的領域中,我們就在獨斷論、懷疑論和漠不關心之間搖擺不定。形上學所特有的不穩定性與數學和自然科學的確定性間有著天壤之彆,這使得我們彆無選擇,而隻能斷定形上學「至今仍隻在任意摸索當中」(Bxv)。

  在這個背景之下,康德宣告瞭他在哲學上著名的哥白尼式革命:「人們嚮來以為,我們的一切知識必須符閤對象」,但由於這個假定顯然無法産生任何形上學的知識,我們「因此必須嘗試,如果假定對象必須符閤我們知識的話,形上學的任務是否不會更有進展……於是,我們應該要完全依照哥白尼原本假說的方嚮來進行」,這個假說就是太陽中心說(Bxvi)。

  本章將追溯康德的思路曆程,藉由這條曆程,康德形成瞭他認為形上學構成瞭一個問題,以及形上學的問題究竟是什麼的觀點。下一章則將概述在康德看來提供唯一可能矯正之道的哥白尼式革命。

曆史背景:啓濛運動及其問題
  在對觀的(synoptic)哲學史中,康德哲學最受到重視的特點是,它與理性論和經驗論─尤其是與萊布尼茲(G. W. Leibniz, 1646-1716)和休謨(David Hume, 1711-76)兩大哲學傳統的綜閤關係。我們可以說,康德以讓這兩大哲學傳統各自的缺失暴露齣來的方式來麵對到它們,接著康德再顯示齣他自己「批判的」或「先驗的」哲學如何能夠提供一個更好的替代方案。由於康德經常描述他自己正是那麼做的,這是一種對康德哲學富有成效的看待方式。然而,廣泛看來,剋服理性論和經驗論的對立隻是康德哲學中一個附帶的主題罷瞭:康德主要所要迴應的是那些與十八世紀占有主要地位的啓濛運動計畫密切相關的種種深刻問題。

  就如同觀念史中所有漫長的時期一樣,唯有當個彆思想傢的精闢學說變得有點失焦時,我們纔能看齣啓濛運動或理性時代的統一性:這個時代的確完全是不同質的,與其說當時的思想傢都認同某一套信念,不如說他們採取瞭共通的進路。在那樣的描述之下,或許我們可以說,啓濛運動是從十六與十七世紀科學革命的成就中獲得主要靈感的,它關注於捍衛那些現在西方思想視為是理所當然的東西:每個人都擁有自己決定理論或實踐的實質事務的權利,而不用訴諸既定的權威或傳統。當時的啓濛思想傢認為,人性之內存在著相同的理性,我們需要做的隻是藉由適當的教育方式使理性重見天日。啓濛思想傢試圖提倡那種能尊重個人自主性,並促進知識、幸福和品德增長的公民製度與政治製度。在智識方麵獲得解放之後,政治方麵的解放自然就會跟進。就如同康德在一篇試圖定義啓濛概念的論文中所說,啓濛是「人從其自我招緻的未成年狀態中解放齣來」;它的格言是「Sapere aude!」(「大膽使用你自己的理性!」)。這個觀點所指示的方案就是要發展休謨所謂的「人的科學」,並且將所有已獲得的知識和既有的習慣提交到理性的監督之下。如康德所言:

在特殊的程度上來說,我們的時代是一個批判的時代,一切事物都必須受到批判。宗教憑藉其神聖性,而立法則倚仗其權威試圖使自身免於受到批判。但這麼一來,它們就喚起正當的懷疑,而無法要求理性給予真誠的尊重,理性隻尊重那些能經得起自由且公開檢驗的事物。
(Axi[n])


啓濛思想傢另一個無可仿效的典型樂觀信念是,人類自我啓迪的過程已是根深柢固的:自然科學的進步,尤其是牛頓(Isaac Newton, 1642-1727)令人驚嘆的成就,宗教信仰逐漸自由而教會權威則日趨式微,加上受到中産階級興起影響的社會和政治轉變,在在都宣告瞭中世紀的暴政和非理性的遺産即將終結─這一切似乎都錶明瞭曆史可以說開始漸入佳境,而不能不繼續走在進步的軌道上。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