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书店★★★★推荐
这个世纪诠释康德思想的最佳读物
康德身处启蒙时代的尾端,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被认为是对于现代欧洲思想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的思想结合了欧陆的理性主义与英国的经验主义,认为将经验转换成知识的范畴,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如此想法一直是欧洲十九到二十世纪的思想主流之一。
本书为康德的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导读手册,原书并不容易读,其艰深的用字与概念往往使读者却步。本书作为一本《纯粹理性批判》的当代导读,其特色是围绕着「先验观念论」这个核心,依照康德该书的顺序来阐明其中的种种论证。由于本书的陈述深入浅出,相信读者可借本书一窥康德哲学之堂奥。
作者简介:
萨巴斯丁.加纳Sebastian Gardner
英国伦敦学院大学哲学系教授,剑桥大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德国哲学、现象学与美学,近年也关注于萨德的研究。着作包括Sartre's Being and Nothingness、Art and Morality与Irrationality and the Philosophy of Psychoanalysis。
译者简介:
刘育兆
现就读于政治大学哲学所博士班。
序
中文版序
第一章 形上学的问题
历史背景:启蒙运动及其问题
康德的生平
康德前批判时期的犹豫不决:无法放弃的形上学之梦
形上学是可能的吗?(〈序言〉)
《批判》的架构
第二章 对象的可能性
批判的难题:康德写给赫兹的信
对康德哲学的诠释:分析式的和观念论式的
关于实在的问题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
第三章 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导论〉)
康德对形上学问题的逻辑表述
综合先天性:几个反驳与其回应
第四章 对象的感性条件(〈感性论〉)
康德对认知的分析
经验的感性形式:空间和时间
空间和时间作为先天直观:康德的几个论证
在〈分析论〉中的空间和时间
第五章 先验观念论
先验观念论的学说
先验观念论的特性
康德的存有论否定
〈感性论〉中对先验观念论的论证
传德兰堡的选项
〈背反〉中对先验观念论的论证
第六章 对象的概念性条件(〈分析论〉)
〈分析论〉的论证:关于方法的种种问题
思想与对象的关系:概念形式的先天性(〈先验逻辑的理念〉)
思维的种种要素:范畴(〈发现所有知性的纯粹概念的线索〉)
概念形式的先决条件和来源:主—客关系(〈先验推证〉)
人类经验的特定概念形式:因果上互动的实体
先验论证、先验观念论与康德对怀疑论的回应
测量与模态(〈直观的公理〉、〈知觉的预期〉、〈经验性思维一般的设准〉)
超验对象:本体的概念(〈所有一般对象区分为现象和本体的根据〉)
康德对莱布尼兹方法的批评(〈歧义〉)
第七章 不可知的对象(〈辩证论〉)
超越真理之国度
先验幻象:理性关于无条件者的理念
理性是规制性的(〈辩证论〉的〈附录〉)
超验形上学的几个辩证式推论(〈误推〉、〈背反〉、〈纯粹理性的理想〉)
〈辩证论〉中的先验观念论I:对理论理性矛盾的解消(〈背反〉、〈自律〉)
〈辩证论〉中的先验观念论Ⅱ:权宜的智性世界(〈背反〉、〈自律〉、〈纯粹理性的理念〉)
康德的解构性成就
第八章 先验观念论的意义
康德的经验实在论:显象的本性
物自身的存在
物自身与显象
不自我的先验观念性
进入,且待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之内
第九章 完整的批判体系(〈纯粹理性的法规〉)
「我应该做什么?」道德法则
「我可以希望什么?」从道德到向上帝
理性的统一性与种种目的
第十章 对《批判》的接纳及其影响
对《批判》的随即採纳
绝对观念论: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
叔本华
康德和二十世纪的哲学
参考书目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后文简称《批判》)出版了两个版本,而两者之间有些重大的差异。在N. Kemp Smith的译本(第二版,London: Macmillan, 1933)中,两版本是交错在一起的,其中页缘「A」编号的部分是指第一版,而「B」编号的部分则指第二版,两者都对应到德文原文的页码。本书的引文便是出自这个译本,它至今在英文的康德评註中已被当作标准本来使用。近来则有两本《批判》的新译本问世,一是由W. Pluhar所译的(Indianapolis: Hackett, 1997),另一是由P. Guyer和A. Wood所译的(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本书也引用康德的《未来形上学之序论》(Prolegomena to any Future Metaphysics,简称Proleg)(J. Ellington译,Indianapolis: Hackett, 1977)、《实践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简称CPracR),以及《道德形上学的基础》(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简称Gr)(由M. Gregor翻译和编辑,收录在康德的Practical Philosoph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判断力批判》(Critique of Judgement,简称CJ)(W. Pluhar翻译,Indianapolis: Hackett, 1987)以及康德的《哲学书信集》(Philosophical Correspondence, 1759-99)(A. Zweig编辑和翻译,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7)。本书从这些着作中所引用的材料是取自于这些版本,而所有的引用都按照页缘的页码。康德着作的德文标准版本是普鲁士学院版的,由普鲁士科学院编辑的《康德全集》(Kants gesammelte Schriften)(Berlin: Georg Reimer,后继者是Walter de Gruyter, 1900- )。此着作的引用形式是在Ak后加上卷数和页数。关于像是〈第一个类比〉、「第四个误推」这些康德的术语,当指《批判》的章节时,会用大写字母,而当指该书在那所给出或讨论的论证时,则用小写。
我们无法假装《批判》的散文体对我们会立即产生很大的吸引力,正如诗人海涅所说的,它有着「平淡无趣、枯燥,如包装纸般的文体」以及「生硬、抽象的形式」。康德自己也曾敏锐地意识到这部着作的文体限制,而以《批判》所包含的东西需要十分专门的术语为由来替它辩解。康德的哲学遣词造句是繁复且令人感到陌生的。它不完全由新的术语所写成,因为康德所使用的种种术语都是取自先前的哲学来源和其他(数学、法学的)来源,但我们却无法在康德的文本之外去寻求那些术语的意义。对于《批判》的文体和术语所呈现出的困难,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再三摸索。
我应该在开头稍微说明一下本书对于康德哲学所採取的进路,但愿这么一来,不熟悉《批判》与对它的评论的读者就能了解,此进路和许多其他可能採取的进路有什么不同。
这本书反应了Henry Allison、Karl Ameriks、Richard Aquila、Ermanno Bencivenga、Graham Bird、Gerd Buchdahl、Dieter Henrich、Arthur Melnick、Robert Pippin、Ralph Walker、Wayne Waxman和其他人对康德的理论哲学的研究,其中大部分是近二十几年来的成果。这些作者并未表现出一种对康德哲学的单一观点,但他们却分享了同一个看法,那就是他们都同意康德先验观念论的形上学绝不只是一件哲学史中的珍奇古董,而(至少)是一项极为有趣的哲学计画。为了提供一个把这些近来研究纳入考量之对《批判》的导论,本书强调先验观念论学说的基本部分、具体内容以及种种涵义,并且也试着突显出它的长处。于是应加以强调的是,我们在对康德的评註中可以发现一条全然不同的路线,据之先验观念论并不是一个融贯的学说,《批判》的成功之处在于一组在形上学上是中性的,但在知识论上是强而有力的论证,这些论证带着或多或少的困境,而可与它们观念论的环境孤立开来。这派学说的经典着作是P. F. Strawson的The Bounds of Sense: An Essay on Kant's 'Critique of Pure Reason'(London: Methuen, 1966)。最近Paul Guyer也替类似的结论辩护。我已注意到这种进路,但这主要是为了对照,而没有要呈现出所有的说法。
本书採用这种阅读《批判》进路的另一个理由是基于这种进路的导论特性。《批判》的每个句子几乎都对读者带来困扰。许多人曾试图提供註解以全面说明该着作的每个个别部分,但其中由于有些註解分散在几本书中而未达到其目的。一个简要的註解希望做到的顶多是传达康德在《批判》所说内容的概略图像,它将对个别部分的研究提供一个架构,更重要的是,它将使这个任务似乎成为值得继续进行的。强调先验观念论这个主题似乎也符合这个目的。
由于篇幅的限制,本书无法追究其他一些诠释上的问题。我略去了大家熟知的拼凑理论(patchwork theory)。在一些评註者(最着名的是Norman Kemp Smith的英语评论)的看法中,《批判》的文本应被视为集康德哲学发展中不同阶段所撰重要部分之大成,康德成熟的「批判式」观点的结论需要一种诠释学式的考古学。本书这种解读文本的进路在现今不太受到支持。更为冒险的是,我没有将焦点放在我们有可能辨认出《批判》的两个版本是迥异的、不一致的哲学图像上面,而是在《批判》并非如此的假定上来进行评註,这个假定也应被认为是可受到挑战的。
关于这本书的架构有一点要加以指出。正如目录所示,本书以两个不同的章节论述先验观念论。第一个章节(本书的第五章)旨在给出该学说的内容,及康德对它的辩护;它所讨论的唯一重要议题是有关〈感性论〉的那些论证。至于那些没有掌握〈分析论〉就不能思考的其他诠释性与批判性的问题,则在讨论先验观念论的第二个章节(本书的第八章)着手进行,这部分更为复杂,我在其中也对如何理解康德的立场提出了一些建议,尽管我不希望给人一种如此简短的讨论就能充分了解那个主题的困境为何的印象。
我对《批判》的说明大部分是汇集上文所列作者着作中,让我觉得最具启发性的内容而形成的,特别是Henry Allison的Kant's Transcendental Idealism: An Interpretation and Defense(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3)与Robert Pippin的Kant's Theory of Form: An Essay on the?ritique of Pure Reas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2)。这些研究本身作为一种哲学探究的形式,对于哲学史极有助益。本书的形式导致它不可能鉅细靡遗地记录我受惠于他人的部分;最后面参考书目中的这些着作是从提供读者一条进入二手文献途径的观点而选出的,不必然对应到我的讨论中所利用的材料。
我要感谢 Jo Wolff 邀我写这本书,Maria Stasiak 和 Routledge 的编辑人员在准备阶段的帮助,以及柏贝客学院(Birkbeck College)哲学系提供我研究假期让我能够完成它。我很感激Mark Sacks 对完稿提出详细的评论,而给我去除许多哲学上的错误并试着改正许多缺失的机会。我也要感谢 Graham Bird、Eric James 和 Tim Crane 的评论和建议。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在我撰写一本没有图画的书的期间始终予以支持。
中文版序
在我写本书的时候,英语世界哲学家之间对康德的一波兴趣显然没有减弱的迹象,如果我借此机会记录这过去十年间问世的一些出版品,或许对读者会有所助益。
剑桥大学出版社即将完成多本英文翻译的康德作品全集;每本都包含了编辑者所提供的充分资料。它将包括所有康德已出版的着作与他未出版的着作选集,包括康德的《遗着》(Opus Postumum)、讲稿、书信以及遗稿札记(Nachlass)。
有一个对搜寻非常有用的助手是可以从InfoSoftWare(Karsten Worm)取得的Kant im Kontext II: Komplettausgabe 2003这个光碟,其中除了所有已出版的康德着作外,还包含了康德的书信与遗稿札记。
由Georg Mohr, Jurgen Stolzenberg和Marcus Willaschek所编辑的三本 Kant-Lexikon(Berlin: Walter de Gruyter),其中包含了许多国际康德学者的苦心成果,现在正准备出版中。它将会取代Carl C. E. Schmidt的W顤terbuch zum leichten Gebrauch der Kantischen Schriften(1786)与Rudolf Eisler的Kant-Lexikon. Nachschlagewerk zu Immanuel Kant(1930; 1977由Olms重新印行)这些较旧的辞典。新的辞典也有电子书的形式可供利用而使我们能轻易查阅康德的文本。
对整个康德哲学的新的杰出导论有两本,分别是Paul Guyer的Kant(London: Routledge, 2006)和Allen W. Wood的Kant(Oxford: WileyBlackwell, 2004)。Graham Bird所编的那本A Blackwell Companion to Kant(Oxford: Blackwell, 2006)中则包含了对康德哲学的论点与系统性方面几篇精简的论文。
Henry Allison第二版和修正版的Kant's Transcendental Idealism: An Interpretation and Defense(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4)包含了一些重要的修正且在几个方面扩展了第一版的范围。Allison同时扩充了议题的范围并详细检阅了第一批判的文本章节,且说明康德的先验观念论如何是他看待知识论和形上学论点所不可或缺的。Allison对〈先验分析论〉的讨论含括了范畴的形上推证和〈第三个类比〉,并增加〈对观念论的驳斥〉和先验观念论两者关系的说明(这个主题使Allison与Paul Guyer交手,对Guyer来说,〈驳斥〉代表康德把他的哲学带出先验观念论的种种桎梏之最后成果。)此外,这本书以两个新章节作结,一是关于〈纯粹理性的理想〉,另一是关于理性的规制性角色,这反应出Allison对辩证幻象看法的转变,他承认这是受到Michelle Grier的Kant's Doctrine of Transcendental Illusion(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的刺激所致。
随着Rae Langton的Kantian Humility: Our Ignorance of Things in Themselves(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一书的出版,关于先验观念论可能採取的立场范围业已扩大了。Langton把先验观念论的关键之处视为是一个论点,即我们关于显象的知识乃是关于物自身一组种种关系性质的知识,物自身的种种内在性质对我们来说是未知的且不可知的;这是一种让康德与洛克和莱布尼兹有密切关系的诠释。
Karl Ameriks重要论文集Interpreting Kant's Critiques(Oxford: Clarendon Press, 2003)替一种对康德意图的审慎诠释加以辩护。Ameriks的着作在下列这个深刻且困难的问题上特别有价值,这个问题是关于最终引进康德哲学所努力的形上学:康德的批判哲学是否意味着形上学的终结,它为老的、理性论式的形上学微幅修正的版本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础,抑或形上学也许是以一种新的形式重生。Ameriks倾向于第二种看法。这个问题与康德的实践观点的构想,以及其中可使用的「实践认知」(practical cognition)密切相关,我已在Bird编辑的A Blackwell Companion to Kant中(第259-274页)以「实践理性的优先性」来阐明过这个连结了。
对核心的康德式论点的一个着名的且在哲学上雄心勃勃的看待方式是由Mark Sacks的Objectivity and Insight(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2000)所提出的。Sacks在该书第二章中提出一个关于康德的严密历史讨论,那本书整体来看是对先验观念论以及〈先验感性论〉和〈先验分析论〉的先验立论加以辩护和重建。Sacks替先验观念论所作的辩护或许可以富有成效地与Adrian Moore在Points of View(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对于该学说那种负面的、维根斯坦式的评价作对照。
Beatrice Longuenesse在Kant and the Capacity to Judge: Sensibility and Discursivity in the Transcendental Analytic of the 'Critique of Pure Reason'(trans. Charles T. Wolf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8)中,对〈先验推证〉的核心论点提供了深刻且精细的说明。Longuenesse的种种观点在Kant on the Human Standpoint(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有进一步的阐述。
我在第十章所提出的对康德理论哲学和德国观念论和后康德广泛承继者关系的思考,不仅提供了一个有高度历史兴趣的领域,也提供了一个引起关于康德知识论和形上学种种最深层系统性问题的架构,这已在英语的哲学世界发展为一个丰富的研究领域。在此领域特别值得关注的晚近研究成果包括有Karl Ameriks的Kant and the Fate of Autonomy: Problems in the Appropriation of the Critical Philosoph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Frederick Beiser的German Idealism: The Struggle Against Subjectivism, 1781-1801(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Paul Franks的All or Nothing: Systematicity, Transcendental Arguments, and Skepticism in German Idealism(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以及Dieter Henrich的Between Kant and Hegel: Lectures on German Idealism(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3)。Terry Pinkard的German Philosophy 1760-1860: The Legacy of Ideali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则对直到德国观念论和超出德国观念论的后康德哲学发展提供了一个详尽说明其历史且具有哲学系统性的看法。
位在康德历史发展的另一端,我们对于康德前批判时期的几本着作,以及它们和《纯粹理性批判》的关系和连续性的理解已经透过晚近的研究成果得到深化了,尤其是Martin Schonfeld的The Philosophy of the Young Kant: The Precritical Project(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和Eric Watkins的Kant and the Metaphysics of Causalit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我平常工作很忙,阅读时间非常有限,所以选书的时候非常挑剔。这本书的书名《康德与〈纯粹理性批判〉》倒是挺直接的,让我知道它大概会讲什么。我一直觉得,哲学研究的很多问题,其实都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是我们平时没有意识到而已。比如,我们怎么知道某个事物是真的?我们的认知有没有边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据说就是探讨这些根本性问题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帮我梳理清楚康德的论证逻辑,让我知道他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他的哲学大厦的。我特别想了解他提出的“先验”概念,以及它在理解人类认知能力方面的作用。这本书如果能让我明白,我们是如何获得知识的,以及知识的局限性在哪里,那我就觉得值回票价了。当然,我也知道康德的书不好读,所以我希望这本书的导读性质能够很强,能够帮助我克服阅读障碍,真正地走进康德的思考。我不太喜欢那种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的书,希望这本书能适当地引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或者解释康德的理论如何影响了后来的科学、伦理学等领域,这样我会觉得更有共鸣,也更容易吸收。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挺吸引人的,康德和《纯粹理性批判》,光听起来就觉得是一本厚重、有学问的书。我一直对哲学有点兴趣,但又觉得康德这个人太高深莫测了,尤其是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听说是哲学的“圣经”之一,难度系数爆表。我之前尝试过看一些哲学入门的书,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好像只是浮于表面,没有真正触及到核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个引路人,带我进入康德的思想世界,让我理解他究竟提出了什么颠覆性的思想,又为什么会对后世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我比较好奇的是,康德是如何构建他的认识论体系的?他提出的“范畴”和“直观”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些概念会不会很抽象很难懂?我希望作者能够用比较易懂的方式来解释,而不是堆砌一堆艰涩的术语。另外,我想知道康德的哲学在今天还有什么意义?他提出的关于经验和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的观点,是否依然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的种种现象?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就是,它能让我对康德有一个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能够真正地理解《纯粹理性批判》的精髓,而不是望而却步。
评分说实话,我对康德本人和他的《纯粹理性批判》都有一种“仰望”的心态,总觉得那是哲学领域的“珠穆朗玛峰”,可望而不可及。但同时,我又对人类理性的极限和可能性充满好奇,而康德恰恰是在这方面做出了最深刻的探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登山向导,带领我攀登这座高峰,而不是让我迷失在险峻的山路上。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康德是如何处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间的对立的?他提出的“哥白尼革命”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改变了哲学史的面貌?如果这本书能让我理解了这一点,那我就觉得很有收获了。我也想知道,康德是如何看待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的?我们所看到的现实,究竟是客观存在,还是我们大脑建构出来的?这些问题听起来很玄乎,但我相信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智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清晰、生动的方式,展现康德的哲学思想,让我不仅知道“是什么”,更能明白“为什么”。
评分我对哲学的兴趣,更多的是源于对人类生存意义和认识边界的好奇。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被誉为哲学史上的里程碑,它的影响力之大毋庸置疑。但是,原著的晦涩难懂,常常让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感到无从下手。这本书的书名《康德与〈纯粹理性批判〉》,听起来就像是一个为我们量身定做的“导航仪”,希望能指引我找到理解康德的路径。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清晰地阐述康德的“先验哲学”究竟是什么,以及它与我们日常经验的关系。我很好奇,康德是如何论证我们对时空的感知是先天的,而非经验获得的?还有,他提出的“范畴”是如何帮助我们组织经验,形成知识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比较系统、但又不过于学术的方式,来展现康德思想的逻辑严谨性和深刻性。如果这本书能让我对“我们如何认识世界”这个问题,有一个更成熟、更深刻的理解,并且能体会到康德思想的精妙之处,那我就觉得不虚此行了。
评分作为一个对哲学史有基本了解但又觉得康德是个巨大挑战的人来说,《康德与〈纯粹理性批判〉》这个书名,就代表着一种“攻略”。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西方哲学,绕不开康德,但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又着实让人望而却步。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攻克这个“堡垒”的敲门砖。我想知道,康德的哲学究竟解决了当时哲学界哪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他提出的“物自体”和“现象”的概念,到底是怎么区分的?这些概念对于我们理解现实和认识有什么样的影响?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能够把握住康德思想的核心脉络,理解他思想的创新之处以及其历史地位。我也想了解,康德的哲学思想是如何影响了后来的德国唯心主义,以及对他之后的哲学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如果能让我对康德的伟大之处有一个初步但扎实的认识,那我就非常满意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