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人的台湾情
作者出身印尼华侨,十七岁到北京读书,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并于上海教授中共党史。在见证了中共的兇残真面目后,他义无反顾地离开中国移居香港,开始撰文揭露中共丑陋兇残的一面。本书是作者第一本有关台湾观感与评论集的书籍,蒐集了一九七六年他从上海移居香港后至今在香港、美国与台湾所写关于台湾的一小部份文章。书名採用其二○○四年三月于台湾总统选举投票前夕在《自由时报》发表的文章〈一个中国人的台湾情〉,作者期望那些已经长期居住在台湾而留恋「中国」的人,能够像他一样认同台湾,理解并尊重台湾人民对未来的选择。
作者简介
林保华,笔名凌锋,出生于中国重庆,中小学在印尼华侨学校就读,1960年毕业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其后出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党史教师,文革期间在工厂劳动。2006年来台定居﹐并已入籍。现任﹕台?港?美?欧等各地华文跨媒体资深政经评论员与专栏作者、美国21世纪中国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公益信託雷震民主人权基金会谘询委员。
在台湾海外网taiwanus.net?南方快报southnews.com.tw?鲸鱼网站.hi-on.org.tw新世纪ncn.org?大纪元新闻网epochtimes.com?独立评论haichuan.net等有近几年来的个人专栏网页;特别是台湾海外网还有林保华参与活动的部份影视摄录﹐及夫人杨月清主持的"政治医院"节目播出林保华的部份评论文章。
【建议陈列位子】新书区、政治评论
【相关行销活动】2008年1月3日新书发表会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我第一眼就觉得很特别,那种略带复古的色调和字体,加上那个若隐若现的宝岛轮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目光。我虽然人在台湾,但总觉得自己对这片土地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总觉得隔着一层纱。翻开这本书,我并没有立刻看到我想象中的那种宏大叙事或者政治评论,反而是以一种非常细腻、甚至有点家常的方式,讲述了一些生活中的点滴。我特别喜欢其中描述街头小吃的章节,那些文字仿佛带着油烟味儿,让我瞬间就回想起小时候在巷口讨价还价买红豆饼的场景。作者对于台湾民众日常对话的捕捉,那种特有的语气词和俚语,简直是神来之笔,读起来就好像在听邻居阿姨唠家常一样亲切。而且,书里对一些老建筑、老街区的描写也非常到位,不仅仅是描绘它们的历史,更像是勾勒出它们背后承载的人情味和故事。我常常在阅读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抬头看看窗外,想象着书中描绘的那些画面,感觉自己仿佛也置身其中,成为了那个故事的一部分。这本书没有给我灌输任何观点,只是让我静静地去感受,去体会,去重新认识这个我生活的地方。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是朋友推荐的,她信誓旦旦地说这本书会颠覆我对台湾的固有认知。说实话,我有点怀疑,毕竟我在这里土生土长,从小耳濡目染,能有什么是我不知道的?但读着读着,我才发现,原来我们常常以为理所当然的事情,背后可能隐藏着那么多的故事和考量。这本书并没有直接去谈论“台湾认同”这类敏感话题,而是通过一些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比如不同时期人们看待国庆节的态度变化,或是同一个节日,在不同家庭、不同世代之间有着怎样微妙的解读和庆祝方式。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在地化”的论述所吸引,它不只是简单地介绍台湾的地理特色,而是深入到文化的根源,探讨在各种外来文化影响下,台湾如何保持自身独特的韧性和创造力。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站在一个高高在上的角度去评判,而是用一种非常平等、尊重的姿态,去呈现台湾社会内部的多元与包容。读完之后,我脑海中不再是单一的台湾形象,而是无数个鲜活、立体、充满生命力的画面在闪烁,也让我更加理解为什么台湾会有今天的面貌。
评分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在犹豫该不该翻开,总觉得书名所暗示的“情”,可能会带有一些过于主观或者煽情的色彩。但出于对作者的好奇,我还是静下心来阅读。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内容并没有预想中的那样“说教”或者“定论”,而是以一种非常平和、客观的笔触,描绘了台湾社会的一些侧面。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融合”的探讨所吸引,它不只是简单地说台湾有多么多元,而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故事,展现了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们,如何在台湾这片土地上,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充满活力的社会肌理。我看到了不同族群的传统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传承,也看到了外来文化如何被台湾人民吸收、转化,最终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书中没有刻意去回避矛盾和冲突,而是以一种非常坦诚的态度,去呈现台湾社会发展的复杂性。读完之后,我并没有觉得自己的观点被改变,反而是对台湾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欣赏它那种包容、开放、不断发展的精神。
评分拿到这本书,其实是抱着一种“看看作者到底想说什么”的好奇心。毕竟“一个中国人的台湾情”这个书名,听起来就有点分量,也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些比较宏大的政治议题。但很意外的是,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它没有直接去探讨政治上的“中国”和“台湾”之间的关系,而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去描绘一个普通人在台湾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变化。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乡愁”的描写,作者并没有把乡愁定义为对遥远故土的思念,而是拓展到对童年记忆的怀念,对亲情、友情的回溯,甚至是对某个特定时期社会氛围的追寻。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饱满,他们有自己的烦恼,自己的坚持,也有自己的迷茫。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努力地寻找自己的定位,如何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挣扎。最让我感动的是,即使在面对各种不确定性的时候,他们依然对生活保持着一份希望和温柔。这本书让我觉得,无论身在何处,无论身处怎样的时代,人的情感和对生活的追求,才是最核心、最动人的东西。
评分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并没有特别高的期待,毕竟“台湾情”这三个字,很容易让人觉得会落入俗套,或者过于侧重于某一种观点。但当我翻开之后,却发现它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这本书的内容,没有给我灌输任何关于“我们是谁”、“我们应该站在哪一边”之类的答案,反而是以一种非常温和、细腻的方式,展现了台湾社会中一些容易被忽略的角落。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台湾不同城市、不同乡村的观察,不仅仅是风景的描绘,更是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细致捕捉。那些充满烟火气的细节,比如市场里讨价还价的声音,庙会里热闹的场景,或是居民们午后悠闲的时光,都让我觉得非常亲切。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台湾独特的文化符号,比如那些古老的戏曲,或是充满人情味的社区活动,它们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依然顽强地存在着,并赋予了这片土地独特的魅力。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他用他独特的视角,带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生活的地方,让我发现了很多以前从未注意到的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