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1)思想的求索

思想(1)思想的求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88年,联经出版公司创办了一份刊物,题名《思想》。当时,台湾社会正在爆发前所未见的冲突与交替;世界历史以及中国大陆的情势,也显得山雨欲来风满楼;西方的思想局面,更呈现新旧交接之际的活力、焦躁与盲动。当时,联经出版公司盼望积极引进西方的思想资源,供国内的无数读者参考。这是创办《思想》这份刊物的时代背景与简单的初衷。

  事与愿违,《思想》不过出版了一期,就告无以为继。技术上的原因,殆为一份以翻译西方经典文章为主的刊物,一方面面临着种种取得版权的困扰,另一方面也受限于译者的难求。实质的原因,则必须归咎于台湾知识传统的羸弱,根本无力展开「思想」的大业。环境的限制,逼迫我们不敢贯彻原先的壮志。

  十八年之后,台湾学术、文化界更形成熟,与岛外各地使用中文的知识份子,也逐渐建立了紧密、广泛的往来。春江水暖,我们不忘旧业,感到可以再做一次尝试。十八年之间,世界有过大变化、台湾有了大变化、中国大陆与周遭的华语社会也出现了大变化。而当年《思想》的学生读者,今天已经长成学院?的教授与社会的中坚了。历史经验与个人成长的交互刺激和支援,要求这次的重新出发,必须设定更为大胆的目标。我们决定,这次出刊不再以翻译为已足,而是要鼓励中文知识份子,面对这个大变动中的世界形势与历史漩涡,忠于知识人的人文理想,为着人性的宽厚与进步,进行自己的思考努力。尤其要强调的是,基于全球化的现实趋势与中文的国际性格,我们想要建立一个跨越国界的中文论坛,不愿意再以一岛或两岸划地自限。南洋、港澳、东亚、北美、乃至于欧洲、大洋洲各地的华语知识份子,都将是我们的作者与读者。

  为了纪念当年那孤单的一期,我们这次重新出刊不改名称;但是为了表示全新的开始,我们还是将本期列为第一期。请读者明察这中间的念旧与前瞻心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思想》出刊说明

  • 价值相对主义的时代 江宜桦
  • 怨恨的共同体──台湾 汪宏伦
  • 论快乐 谢世民

    思想的求索

  • 从「思想」到「我们时代的思想状况」 钱永祥
  • 「当代思想状况」的诊断 孙治本
  • 思想:反省与批判 孙善豪

    当代中国大陆的思想景观:回应《歧路中国》

  • 后极权和当代中国「问题」 徐贲
  • 逃避自由?解读中国、阅读中国知识分子 何启良
  • 顾左右言它:中国论述的绛树两歌 陈冠中
  • 「文化大革命」就是形形色色的人相互报复的革命——文革四十週年反思之一 丁学良
  • 思想的温柔与残暴 ──柯斯勒百年诞辰读《正午的黑暗》 唐诺
  • 真相就是真理: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百年 张旺山
  • 一场缺乏社会共识的鉅变──从「郎咸平事件」谈中国经改 陶仪芬

    对谈

  • 访谈侯孝贤:2004的政治参与 陈光兴、魏玓

    思想采风

  • 柯斯勒评价 彭淮栋
  • 韦伯新传记引起争议 彭淮栋
  • 嘲讽的权利 钟大智
  • 东西方的哲学鸿沟 钟大智
  • 纳斯邦的动物伦理学新论 钱永祥
  • 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解职 林浩立
  • 沈恩新作《好辩的印度》 林晓钦
  • 沙特的政治与悖谬 钟大智
  • 布希亚论法国动乱 钟大智
  • 图书序言

    从「思想」到「我们时代的思想状况」

    钱永祥

    一、前言

    广义的人文生产,今天以各种型态分散在学术、艺文、评论等多个领域,其间似乎说不上甚么共通的关怀。不过,每个领域里的活动,都一定预设、表达着一些有关它本身、有关周遭自然、社会、政治与人文环境的观点。这些观点应该如何看待?──譬如说,学术具有甚么样的实践涵蕴、艺术究竟是在表达甚么、评论如何善尽它的「介入」功能,而学术、艺文、评论等等声称自主的文化活动,与周遭的社会、政治环境,又应该维持甚么样的关系?──又譬如说,学术所产生的知识有轻重厚薄可言,艺文的成就有精粗雅俗之别,分析评论也分得出水准与眼界的深浅高下。那么这些评价所根据的标准是甚么?这些问题均要求我们暂停「生产」的脚步、回顾自省,其反思性格便共同构成了所谓的「思想」范畴。 文化生产者,对这类思想议题,多少总是有着自觉的,即使不一定说得清楚其间详情。

    进一步言,思想并不侷限在文化领域。关于自然、社会、政治、与人文环境本身,只要从反思的角度形成了观点与疑问,同样会酝酿出思想的成分。这类观点或者疑问,由于牵涉到大量属于价值、信念、以及意识型态的预设,往往被视为主观、恣意的信仰,或许不失趣味,但是并不值得、也无法进行严肃的讨论、探究。实际上,这类遭学术排斥的议题,同样属于「思想」的范畴。不过,思想固然不能沦为电视节目上的各类「老师」、社会上的高僧上师的专利,但是除非先成为思想史,彷彿思想也没有资格走进学院。毕竟,不谈思想,何曾碍着学术体制的发达?甚么思想才是正确的?正确与否如何区分?而其间的标准又何在?今天的学术工作者,出于维系「常态科学」秩序的职业本能,对于这类反省、挑战性格的议题,通常会敬谢不敏。

    拒绝正视思想议题、怀疑思想值得探究,反映着我们已经认定,事情本身通常说得出道理,但是人类看事情的观点则是相对的、主观的、不堪深究的。进一步,怀疑思想,也显示人们不再愿意在实质上探讨各类后设性质的意义与价值观点。大家会承认,意义与价值问题攸关生命的品质,可是既然意义与价值已经滑离了绝对的地基、断绝了超越的源头,它们不就是随个人挑捡採购的吗?试问:意义与价值有真假对错可言吗?谁敢宣称自己是意义与价值的「学者专家」?无怪乎今天很难再遇到所谓「思想家」这种古怪身份了。可是在我们的生活里,思想真的不复扮演关键的角色了吗?


    二、「思想」做为实践与批判
    要答覆这些问题,需要对思想的两项基本特色略做反省。

    人类时时进行着各方面的认识与活动。可是在此之余,人类还会──应该说必须──针对经验和活动有所反思:即一方面加以诠释,亦即以经验与行动主体的身份,自行说出一套「意义」;二方面则提供「说明」与「理由」,亦即为自己的经验或行动之为妥当做辩解。举个例子来说,「走路」这个相当简单的行为描述,可以诠释为上班、行军、访友、或者健身。这些较为复杂的描述,还可以更为细致(或者说「浓密」(thick)),例如我可以赋予健身这件事某种更属于我个人的意涵,比方说希望在花甲之年维持住基本的体能,以便继续活得起劲。可是这些意义是不是──在道德上、在自我的期许上、在时下的社会风气看来──妥当的?想要健身这件事,是不是显示了我更深一层的焦虑或者欲望?这类念头和情绪,是不是应该认可、鼓励、或者最好压抑、剷除?我们也会考虑,在技术上,走路健身能不能完成我预期的目标?反省这些问题,便进入了辩解、说理与分析的层面。

    就人类而言,诠释与说理并非可有可无,而是经验与活动的构成部份,是我的经验与行动之所以「属于我」的条件。若再加以分梳,诠释与说理至少涉及了三个方面。第一,它们乃是一种后退一个层次的思考:经由诠释和说理,活动者对自己的经验与作为,建立了更深、更见脉络的了解;其次,诠释与说理也是一种回归自身的思考,借着观察自己提供了甚么样的意义和理由,当事人对自己这个人的真相,可以获得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第三,它们还是一种具有批判效果的活动:借着对意义与理由的反省,对于经验的真确及行为的合理、同时也对于自己的信仰与偏执,可以开拓出修正以及检讨的可能。在这些意义上,反思乃是一种独特而架高一个层次的「动脑筋」,我们特意以「思想」名之,以资彰显其独特性,是有道理的。思想并不是与想像、记忆、知觉、推理等对立、并列的另一种心智功能;只要主体开始对一己的想像、记忆、知觉、推理等等展开诠释与提供理据,他就开始了思想的努力。这种诠释与说理的系统化,就构成了通常所谓的「思想」。并且,思想做为预设,也反过来塑造着学术、艺文、评论以及整个文化生活的进行。

    这么说来,思想主要涉及了三件工作:意义的提供、自我的界定、以及对于既有的意义、理据和身分认同去做检讨和批判。大致言之,历来的思想家以及思想系统,无不可以从这三个角度去理解。当然,意义要溯自甚么源头、理由要满足甚么标准、人之为人被赋予甚么样的身份与能力、批判的对象和根据又该如何认定,各家思想随时空不同会提出迥异的说法。但是,「思想」主要存身在这三个议题上,应该是很明确的。

    不过,由于思想工作寄身于这三个议题,也就注定了思想这种活动具有两方面的特色。一方面,所谓思想旨在为一己的经验、存在以及活动提供意义,其实是说思想活动乃是典型的「实践」,也就是敢于自居为主体,视自己为意义和价值的源头,并且设法在现实世界中、为现实世界追求意义和实现价值,不屈从于一套客观既存的秩序。由于这种实践成分,思想有助于创造一个人文与伦理的环境;学术、艺文、乃至于其他的人类活动,借着思想才获得了人文与伦理的意涵。其次,实践与说理的结合,形成了向着合理与开放的前途推进的动力。思想的批判性格,促使人们对于现状与事实保持一定的怀疑距离,不以「客观既存」为足 ,也时时修正着实践的方向。实践与批判这两项特别属于主体人的特色,是借着思想才成为可能的。


    三、思想做为思想状况
    思想活动具有这些特色,那么它的存在需要甚么条件?整体而言,思想活动必须寄身历史与社会的脉络,以公共互动的方式存在。因此,思想还具备着一种社会与公共的面向。

    首先,在认知面,不言而喻,诠释、认同、与批判都需要超乎私人拥有的资源,至少需要语言、概念、价值等几方面的公共性资源。黑格尔之后(其实不劳维特根斯坦或者其他二十世纪的哲学家),我们已经知道,思想无法在像笛卡儿所想像的一个隔绝孤立心灵的内省冥想(「我思」)中产生,而是需要在具有特定内容的社会、文化、历史脉络里,才有成形的可能,因为唯有这些脉络,才能提供语言、概念、以及较为完整的价值参照系统,让思想取得面貌与内容。举例而言,即使「健身」这样一个似乎祇以个人需求为指涉的概念,仍然需要以某些社会制度、社会价值观为背景才具有意义;而健身可以算做一项能做、该做的事情,也需要先肯定一些在健身活动中表达、落实的社会性的价值;至于健身究竟应该被赋予甚么程度的可欲和正当性,则要取决于它与其他被认可的价值,处于甚么样的关系之中。缺少了这些支撑,健身这个看似单纯的概念,根本没有意义可言。

    其次,昔人尝在「私人困扰」(troubles)与「公共议题」(issues)、在「个人生命」(biography)与「历史过程」(history)之间有所分辨,强调二者的有机关连,避免历史遭纯粹个人化、也避免个人遭历史大势所吞噬。可是在今天,由于能量足以感动、凝聚无数个人的燎原信仰已经逐一熄灭,于是将思想问题化约为个别个人的心理挣扎,似乎已经成为现代文化的特长。往往,个人在生活中间面临徬徨失落,会求助于思想的指点,却未意识到,个人感到迷惘困惑,其实正反映着个人与外在、内在的宏观大秩序有所疏离和对立。探本究源,个人有所困扰之时,首先不能不追问,个人为甚么无法继续与一个超越个人的意义世界维持联系?为甚么公共生活丧失了足以供个人安身立命的能力,迫使个人要退守一己的贫乏资源?在思想史层面言,既然问题出在公共性的意义源头已告枯竭,思想工作要想要对症下药,就必须先对思想的公共性格有所认知。

    第三,在政治面,既然思想涉及了意义的提供、认同的建立、以及批判的可能这几个领域,那么由于它们的重要与敏感,思想工作便难以避免与相异观点冲突,也很难躲开政治势力的介入。既然思想塑造社会成员的认同、影响他们眼里的世界与言行、甚至还直接涉及体制的正当性,相异的思想取向,便不免要竞争和交锋;而政治势力也会希望掌握与控制思想。思想涉及了意识型态与世界观,涉及了以「应然」加诸社会群体,便不可能自说自话,而会在社会群体之间形成观点的竞逐。在这个意义上,思想工作势必卷入公共性的讨论、争议、甚至于斗争。昔人不惮于强调思想的「党派性」;我们或许可以换个说法:思想处在社会之中,因此思想是在经营关于集体生活的诠释与批判,自然呈现了集体性的自我认识与向往。其间差异,通常会以社会性的、集体性的争斗的型态表现出来。

    从思想与社会之间这种本质上的紧密关系,我们可以看到,人是如何在历史与社会的既定条件之下展开认识与行动,而同时又对这些条件施加诠释与批判、改造。由于这些既定条件属于宏观的社会层次,所以要谈思想,要认识自身与改造环境,往往需要将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思想看成一个「状况」,用宏观的角度来进行观察,才能展现思想本身的运作与运动。在过去,哲学家注意到了思想的这种整体性格,曾经提出了「客观精神」的概念,企图将一个时代、一个文化传统的思想表现,看作某种超个人的人格主体之思维的「外化」。「时代精神」或者「时代的思想状况」等说法,即应此认识而生。其实,思想主体的社会性与反思能力,并不需要拟人的形上学预设,即可以加以描述。借用「思想状况」这样的概念,便足以突出思想的这种社会与历史面向。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