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堡岁月:人文纪事1945-1951

海德堡岁月:人文纪事1945-195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海德堡
  • 二战后德国
  • 人文纪事
  • 历史回忆
  • 文化观察
  • 学术生活
  • 个人经历
  • 战后重建
  • 德国历史
  • 海德堡大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世界精神在海德堡相会,我们也在场 1945年夏天,一个时代的分水岭。

  二次大战后的德国百废待举,一片荒芜,南方的大学城海德堡因未遭盟军轰炸,完好无损,于是成了混乱中新秩序的胚胎,使德国免于全面性的毁灭。

  为什么是海德堡?因为这德国第一所大学创立于1386年,有自己的传统、自己的英雄、自己的神话及自己的知识空间。

  如此的「海德堡精神」,把历史、哲学存在和所有的古老传统带到它的法庭前,同时质疑一切平凡的事物,寻找其新的深度和深层基础,造就一种「严肃的思想游戏」,一种「具有世界价值的意识境界」,一种「大学精神」。

   尼可拉斯‧宋巴特时年22岁,刚从英国战俘营里出来,在这最坏也最好的时代,踏进一个科学与文学的世界,有机会亲炙大师的风采,上亚列弗德‧韦伯改写了德国历史的文化社会学、卡尔‧亚斯培剖析疚责问题、旁听维克多‧冯‧怀柴克讲弗洛依德;因缘际会拜访克罗齐、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朗读汤玛斯‧曼和布莱希特的作品;在图书馆读黑格尔、马克思和海德格;参加读书会,念赫塞的《玻璃珠游戏》等;陶醉在王尔德、沙特的作品中;和师友长篇辩论「德国问题」;当然,还有不可少的办刊物、写文章、泡酒馆、谈恋爱、作大梦等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不算前言

Ι
李堡的奇蹟
小巧的大学城
当地神祇
我们的生活
再教育
克林根泰许街的豪华沙龙
重要的朗读之夜
《蜕变》
在桥塔中
《失落的一代》
一本小小说
在拿坡里的克罗齐家中

Π
亚弗列德.韦伯
威玛宫
来自普列腾山的男人
德国问题
卡尔.雅斯培
马克斯.韦伯
关于弗洛依德的研究课
三位朋友
世界的内战与土地规划之档案
最后阶段
从黑格尔到圣西蒙

〈尾光〉
〈註释〉

图书序言

不算前言

  不管出于何种动机,只要有人想写下自己的一生,就必须面对实话实说这一关。他必须明白,每部自传都是一件人为作品。任何建立连续性的尝试及在自己的生命历史中指出一条明确的发展路线,都注定失败。一个个生命阶段宛如片段般相互并列、重叠、分开。想在其中建立合理的联系,只能说是武断。

  写自传,就是在写小说。每个生命阶段,彷彿连载小说的章节。法国作家尚.惹内(Jean Genet, 1910-1986)说过,「自传就和小说一样在说谎」。我们也可以说,自传就和小说一样忠于事实。至少,其中的真实成分不低,但其虚构程度更高。虚构之处超过了真与美。虚构比现实更加真实。真实是虚构的,但现实也一样。我们不得不虚构真实,也不得不虚构自己的生命故事。

  这不是一般的非文学类书籍,也不奢望挤进传记文学之列,反倒像是写实小说:虚构与真实皆有。这是一本像是卢梭《忏悔录》的告白作品。但仍有个规则必须遵守:所说的一切和所写的要吻合。不能有任何虚构。文学魅力自在其中,只需要聆听将实际情况化为文学的小小乐音。

  我即故事(Ego sum fabula)。把自己的生命视为一则小说,反而保险。在真实之中,我们反而失落,宛如陌路,但在文学里,我们却安身立命,有如好友。

  自传不会导致自我的瓦解,而是变出更多的自我。自传并不在连续性中,而是在差异之中促成一种身分。我这一生中,有史特拉斯堡的我,有巴黎的我,有威尼斯的我。在回顾之际,他们依序而来,却又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又互相排挤。每个这样的我,都和地点及人事有关,和当时独一无二的情境有关。认识这种独特之处,正是作家和叙述者要面对的任务。

  作家是个上级机关,本身也呈现出一个自我,一样纳入了特定的环境──一种虚构之中。过去便是叙述者和其主体要穿透并唤醒的普遍之物,特殊的个别事件则是其创造力的产物。在创作过程中,他将所遇见的矛盾与断续的材料化成一幕幕场景,但却依然受制于其追求真实的企图。他就像在特定区域挖掘能够证实他假设的出土文物的考古学家一样。他必须做好碰上意外的打算,不是他所发现的一切都符合他的口味。

  作者在本书中处理他自己的海德堡的我,尽力还原所有当时的真实,不去虚构任何他不能说的事物:如果真的做不到的话,那至少也能做个样子。这样看来,只是螳臂挡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实。回忆只会说谎骗人。而正如所有的回忆一样,这里总有两个人在叙述,并互相驳斥,一个年轻的,一个老迈的。读者只得迎合这种二分现象。对作者来说,许多这里所说的事,似乎也十分陌生。我往往已不是其中所提到的那个人。

  最近的文学理论宣称「作者已死」,只会让事情复杂。再也没有自我,没有身分。对那个消失无踪的自我,我们又能有何期待?

  但总还有人在叙述,就是那个其中还涵盖了各个短篇故事的长篇故事的叙述者。那是天方夜谭的故事,是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我们可以任意翻转,但总在其洪流之中。我们只是连贯的人类历史中的渺小一刻,人类不过是地球历史的沧海一粟,一个生物演化中的事实。任何传记都在人类历史中化为泡影。

  在我学习与漫游的三十年生涯中,这本海德堡之书构成了一个中心,介于我另外两本企图回忆的书之间:《柏林的青年生活》和《巴黎的学习岁月》。一本结束于一九四三年,就在战争之际,一本开始于一九五一年,当我第一次踏进巴黎。而其间的海德堡岁月,则是个过渡,有着许许多多我想要讲述的过渡。

尼可拉斯.宋巴特(Nicolaus Sombart)

图书试读

小巧的大学城
海德堡,一座妩媚舒适、完好无损的城市,座落在绿色的山丘中,面对莱茵河平原和蓝色的天际。

城西郊,道路直接没入我们漫游的果园和菜圃中。近邻都是名字有趣的村子和好客的农庄。山丘别墅的阳台满是花和葡萄藤,我们晚上常于此久久闲聊着,脚下是冬季会结冰的舒缓河流,散步和熘冰的人在那白色的冰面上尽情嬉笑玩乐,无拘无束。夏日,我们在棕色的河水中泅泳,小型拖船拉着我们沿河而上,我们或载沈载浮顺流飘下,迎向在波涛中洒下金色光线的落日。那个有着双子尖塔的老桥跨过河水,宛如秀发上一个珍贵的发夹。在高高低低的塔楼中,总会受到亲切的招待,喝茶聊天。

还有辉煌的夜。灯悬挂在树梢,古堡颓圮的墙面在烟火下闪耀。一束束烟火划过夏日的天空,当最后的天光还阻挡着夜,一轮新月已像银片般在紫罗兰的天际间开始照亮。

我们闯进这片田园风光中,我们这些年轻的老兵,经历过包围战、撤退及被俘关在某个集中营,我们这些顽固的一等兵,准备好面对冷酷的同袍之情和粗野的军中生活。我们没人可以立即适应,甚至去接受这种文明社会的亲切举止。我们毫无所谓地接纳彷彿理所当然涌现的谅解和温情,住在阁楼中的寒酸房间,吃着满桌的食物,搂着投怀送抱的女孩──彷彿士兵放假一般。

我们没再回顾,就算外面发生了骇人的事,我们也不愿了解太多。佔领、粮食缺乏、黑市、没有煤炭的冬天,都未困扰我们。在暴风雨后,我们享受着新生命的甜美,满怀幻想,认为世界会为我们展开。

这是刚开始的心情,是新的开端和无穷希望的时刻。启程后,落空的希望紧随而来,高度的期待免不得带来失望。两者之间,便是衡量所有生命经验的尺度。

海德堡是个南德的小型大学城,有着数百年的深厚传统,也就是说,大学为城中最重要的机构,其名鲁佩多.卡洛拉(Ruperto Carola)享誉全球。城市的生活以大学为中心,不管是知识的、社会的,还是经济的。构成城市人口多数的教授和学生,基本上不是来自海德堡,当地居民则靠这些外人而活,却不太介入他们的生活。和大学有关的,也稍微高人一等,并带着某种自负,事实上也是如此。

盟军入城之际,大学被关闭,但在战争结束几个月后,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美国佔领区当局又开放大学,起先只有两个系:医学系与神学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