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抵抗:「巴勒斯坦之音」的绝响

文化与抵抗:「巴勒斯坦之音」的绝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Edward W. Said, David Barsamian
图书标签:
  • 巴勒斯坦
  • 文化研究
  • 抵抗文学
  • 口述历史
  • 政治学
  • 中东研究
  • 社会运动
  • 文学批评
  • 文化身份
  • 流亡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相关评论

「〔萨依德是〕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文学与文化评论家之一。」--《纽约时报》

「巴萨米安是我们这一代的特克尔(Studs Terkel,美国作家、口述历史学家)。」

--津恩(Howard Zinn,历史学者)

凡是政治认同受到威胁的地方,文化都是一种抵抗灭绝和抹拭的方法。
文化是「记忆」抵抗「遗忘」的一种方式。

「巴勒斯坦之音」--萨依德
最后的发声

  本书是爱德华‧萨依德(Edward W. Said)生前最后的文献,萨依德于去年(2003)9月24日因白血病逝世,本书于同年底出版,是他生前最后几年接受美国知名媒体人巴萨米安(David Barsamian)的系列访谈。

  最早一篇始于1999年2月8日,最后一篇完成于2003年2月25日。其中经历911恐怖攻击事件,正是美国与伊斯兰世界多事之秋。

  1969年以色列总理梅尔夫人的一番话:「看来没有巴基斯坦人这回事,……他们并不存在。」惹恼了这位当代大知识份子,自那以后萨依?即以强大的言论火力,捍卫巴勒斯坦建国运动,成为该运动在西方的代言人。他高分贝的发言,并以其学术界的杰出成就,其巨大的影响力有如传播网之发音,因此被喻为「巴勒斯坦之音」。

  萨依德是当代最杰出的文化评论家,也是西方学术界卓然特立的知识分子典型,兼具学者、美学家、媒体与国际政治观察家、政治异议份子等多重角色,着述不辍,尤以「东方学论述」望重士林,开启二十世末叶的后殖民思潮。其《东方主义》、《文化与帝国主义》可称为他在文化研究工作上的双璧。

  自1999年起巴萨米安与萨依德进行一系列的访谈,访谈记录编辑成为本书。所有的访谈都是在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的KGNU电台播放,KGNU是美国首要的社区电台之一,其中两个访谈曾经全国性放送,一次是透过「替代电台」(Alternative Radio),一次是透过「接触」 电台(Making Contact)。最后的访谈是在2003年2月,半年后,萨依德即因纠缠十余年的白血病逝世,举世知识界痛为哀悼,《文化与抵抗》成为这位「巴勒斯坦之音」最后的发声。

  多年来萨依德为巴勒斯坦所做的努力,让他付出不少代价,他被污蔑为「散播恐怖的教授」。犹太人防卫联盟称他为纳粹,他的办公室被纵火,收到数不胜数的死亡恐吓。  

  与巴萨米安的这一系列访谈,主题包含:反恐战争、美伊战争、以巴冲突,乃至于当代的巴勒斯坦诗歌。「文化是一种抵抗灭绝和被抹拭的方法。」萨依德说明了大众抵抗对文化、历史、社会变迁的核心性,特别是对巴勒斯坦人的追求──追求被承认和公道──的核心性。  

    没有种族能独占美、智与力
    而在胜利的集合点上
    所有种族都会有一席之位

作者简介
  爱德华.萨依德(Edward W. Said)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与文化评论大师、后殖民思潮先驱、也是一位特立独行的集大成人物。萨依德1935年出生于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1950年代赴美国,取得哈佛大学博士,1963年起任教哥伦比亚大学英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这位知名的巴裔美籍学者,也公认为是巴勒斯坦独立运动在西方最雄辩的代言人。2003年9月24日萨依德因白血病逝世。
  萨依德着作等身,尤以「中东三部曲」:《东方主义》(Orientalism)、《巴勒斯坦问题》(The Question of Palestine)、《遮蔽的伊斯兰》(Covering Islam)开启「东方学论述」场域,影响了整个西方对东方研究的思考与研究的方向。萨依德尚着有《世界、文本与批评家》(The World, the Text, and the Critic)、《最后的天空之后》(After the Last Sky)、《文化与帝国主义》(Culture and Imperialism)以及他的回忆录《乡关何处》(Out of Place)等书。其作品已被迻译为二十四国语言,并在欧洲、亚洲、非洲、澳洲等地区出版。

  巴萨米安(David Barsamian)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替代性电台」(Alternative Radio)的创办人及台长。他最近期的作品包括了《公共广播衰亡史》(The Decline and Fall of Public Broadcasting)、《宣传与公共心灵:与杭士基谈话录》(Propaganda and the Public Mind: Conversations with Noam Chomsky)和《阿马德:直面帝国》(Eqbal Ahmad: Confronting Empire),以上全由South End出版社出版。较早作品有萨依德的访谈录《笔与剑》(The Pen and the Sword )和好几本杭士基的访谈录,包括《共同善》(Common Good)、《阶级福利》(Class Walfare)和《异议编年史》(Chronicles of Dissent)等。他也是《进步杂志》(The Progressive)与《Z杂志》的固定撰稿人。

译者简介
  梁永安,台湾大学文化人类学学士、哲学硕士。曾译有《孤独》、《四种爱》、《Rumi:在春天走进果园》、《永恆的哲学》、《耶稣行踪成谜的岁月》、《隐士》、《英雄的旅程》、《在智慧的暗处》、《下一个基督王国》、《史尼茨勒的世纪》等(皆立绪文化出版)。

《凝视群星:近代天文学的革命与挑战》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17世纪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以来,天文学领域经历的深刻变革与面临的重大挑战。全书以时间为轴,以关键科学发现为锚点,描绘了人类认知宇宙模式的艰难历程,探讨了望远镜、光谱分析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如何重塑了我们对恒星、星系乃至整个宇宙结构的理解。重点关注了牛顿力学如何为天体运动提供坚实的数学基础,以及十九世纪末期,诸如赫歇尔、拉赛尔等天文学家如何通过观测数据挑战经典物理学的边界,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铺平道路。同时,本书也详尽论述了20世纪初,特别是哈勃对河外星系的确认如何彻底颠覆了“我们的星系即是宇宙”的传统观念,并引出了宇宙膨胀的宏大叙事。最后,本书聚焦于当代天文学的前沿议题,包括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探索、系外行星的搜寻,以及引力波天文学的兴起,力求展现一个既充满确定性定律又孕育着未知谜团的动态宇宙图景。 --- 第一章:从地心到日心:范式转移的阵痛(约250字) 人类对夜空的观测历史源远流长,但早期的宇宙模型,以托勒密的本轮/均轮体系为代表,根深蒂固地将地球置于宇宙的中心。这种模型虽然在数学上复杂,却与当时的哲学和神学思想高度契合。然而,随着观测精度的提升,尤其是对火星逆行的解释日益勉强,积压已久的矛盾开始爆发。尼古拉·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将太阳置于中心,极大地简化了行星运动的描述,引发了跨越近一个半世纪的科学与信仰的激烈冲突。第谷·布拉赫的精确观测数据成为关键的实证基础,而他的继承者,约翰尼斯·开普勒,通过对火星轨道的细致分析,最终以椭圆轨道取代了完美的圆周运动,为后来的物理学革命提供了精确的几何蓝图。 第二章:牛顿的机械宇宙与光线的本质(约300字) 17世纪下半叶,艾萨克·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标志着天文学进入了经典物理学的黄金时代。万有引力定律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将地面上的物理规律与天体的运行规律统一起来,为解释开普勒定律提供了深层次的动力学机制。这套“机械宇宙”观在接下来的两百年里占据了主导地位,天文学家们能够精确预测彗星的回归和行星的摄动。 与此同时,对光的理解也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惠更斯的光的波动理论与牛顿的微粒说展开了长期辩论。更重要的是,望远镜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反射式望远镜的发明,极大地拓展了观测的深度和广度。然而,19世纪初,约瑟夫·夫琅和费通过对太阳光谱的细致观察,发现了其中密集的暗线,这些“夫琅禾费线”揭示了恒星大气层的化学成分,预示着天文学即将从纯粹的力学研究转向天体物理学的方向发展。 第三章:光谱革命与恒星的生命周期(约350字) 19世纪中叶,基于基尔霍夫和本生提出的光谱分析原理,天文学家第一次能够“阅读”遥远恒星发出的光芒,获取了它们的温度、压力和化学构成信息。这催生了天体物理学的正式诞生。威廉·赫歇尔父子通过系统性的星空测绘,试图确定银河系的形状,但受限于当时对星际尘埃吸收的认知不足,他们的结果存在偏差。 进入20世纪,爱德华·赫茨斯普龙和亨利·诺里斯·罗素合作构建了著名的赫-罗图(H-R图)。这张图谱通过描绘恒星的亮度和光谱类型(温度),揭示了恒星演化的普遍规律——主序星阶段是恒星生命的主体。随后,对恒星内部能量来源的探索,从对引力收缩的设想,最终转向了爱丁顿和钱德拉塞卡等人对核聚变的深刻洞察。理解了核反应,便能解释恒星的诞生、燃烧和最终的死亡,无论是白矮星、中子星还是更神秘的黑洞。 第四章:宇宙的尺度与膨胀的发现(约350字) 20世纪初,宇宙学迎来了最剧烈的动荡。传统观点认为,银河系就是全部的宇宙。然而,关于“旋涡星云”本质的争论,即它们是星系内部的结构还是独立的宇宙,悬而未决。埃德温·哈勃通过观测仙女座大星云中的造父先变星,精确测定了其距离,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它是一个遥远的独立星系。宇宙的尺度被瞬间拉伸了无数倍。 紧随其后,哈勃和斯莱弗的工作汇集起来,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几乎所有遥远星系的光谱都存在红移,这意味着它们正在远离我们。哈勃定律的建立,为宇宙正在膨胀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观测证据。这一发现不仅挑战了静态宇宙的观念,也直接促成了乔治·勒梅特等人提出的“大爆炸”理论的形成,标志着天文学正式迈入了现代宇宙学的范畴。此后,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偶然发现,更是为大爆炸模型提供了最强有力的间接证据。 第五章:超越可见光:当代天文学的未知领域(约250字) 进入21世纪,天文学的发展已经完全依赖于多波段的观测和理论物理学的深刻融合。射电望远镜、X射线和伽马射线探测器,以及日益强大的地基和太空红外、光学设备,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全景。当前,最大的谜团集中在可见物质之外的成分:引力透镜效应和星系旋转曲线的分析表明,构成宇宙质量的绝大部分并非我们所知的原子,而是神秘的暗物质。 同时,对宇宙加速膨胀的观测证据,又指向了另一种更令人困惑的斥力——暗能量。此外,系外行星的发现已成为常态,寻找“宜居带”中的类地行星,并探测其大气成分,是当前行星科学的核心目标。最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最终验证——引力波的直接探测,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聆听宇宙”的窗口,预示着天文学研究将进入更加丰富和多维的时代。本书旨在系统梳理这些复杂的发现,呈现出一部关于人类如何一步步揭开宇宙面纱的宏大叙事。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导论Introduction

  「我无法过一种没有担当或悬浮的生活,我不迟疑于公开表白我对一个极不热门的政治追求的亲附。」萨依德写道。

  一九六七年的以阿战争激起了他的政治热忱。一年后,他的第一篇政治论文〈被定型的阿拉伯人〉(The Arab Portrayed)面世了。一九六九年,以色列总理梅尔夫人(Golda Meir)一番恶名昭彰的话惹恼了萨依德:「看来没有巴勒斯坦人这回事……他们并不存在。」他毅然决定「接下这个微微荒谬的挑战,也就是去否证她,去清楚说出一段有关失丧与剥夺的历史。这是一段必须解救出来的历史---一分钟一分钟、一个字一个字、一英寸一英寸地解救。」

  自此多年以来,他一直是巴勒斯坦解放运动在美国的主要代言人。

  「为巴勒斯坦人说话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你得到的回报只是羞辱、谩骂和排斥……我有多少朋友避谈这个话题?我有多少同事不愿卷入巴勒斯坦的争论?又有多少自由派人士有时间为波斯尼亚、车臣、索马利亚、卢安达、南非、尼加拉瓜或越南的人权和民权请命,却置巴勒斯坦和巴勒斯坦人于不顾?」

  他就巴勒斯坦问题所作的高分贝发言让他付出了不少代价。他被污蔑为「散
播恐怖的教授」。犹太人防卫联盟(Jewish Defense League)称他为纳粹。他位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办公室被纵火。他与家人都「收到数不胜数的死亡恐吓。」

  超过十年时间,萨依德都是巴勒斯坦国民议会(Palestine National Council, PNC)的一员,但阿拉伯的民族主义者却对他怒气十足。这不但是因为他主张「以色列犹太人与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平共存的观念」,也是因为他认识到「不存在军事选项」。他写道:「我对『武装斗争』的观念非常不以为然,因为这种革命冒进主义只会导致无辜的平民死亡,无助于巴勒斯坦问题的政治改善。」

  自一九九一年退出巴勒斯坦国民议会后,萨依德成为阿拉法特和所谓的「和平进程」的主要批判者之一。当「奥斯陆协议」(Oslo Accords)于一九九三年十月在白宫的南草坪签订以来,他是一片乐观气氛中的罕有反对声音。他一眼就看穿「奥斯陆协议」的底细,并称之为「一纸巴勒斯坦的凡尔赛和约」(a Palestinian Versailles)。

  「柯林顿就像个罗马皇帝一样,把两个附庸国的国王拉在一起,让他们握手言和。」他这样告诉我。

  与这种政治积极主义齐头并进的是他对人文学(humanities)的巨大贡献。在《东方主义》(Orientalism)一书中,他教我们看穿文学对伊斯兰教、阿拉伯人和中东的再现方式。他也揭发出知识怎样被用来合法化和维护权力。《文化与帝国主义》(Culture and Imperialism)出版于一九九三年,它与《东方主义》并为萨依德重大文化研究工作的双璧。

  奇怪的是,尽管工作繁忙,但这位「文艺复兴人」(Renaissance man)还是抽得出时间来弹钢琴和撰写音乐与歌剧方面的评论。他受到赛沙尔的一首诗的启迪,并喜欢引用它:

  但人的工作才刚开始
  还有待人去征服
  所有隐藏在他激情暗处的暴力。

  没有种族能独佔
  美、智与力,
  而在胜利的集合点上
  所有种族都会有一席之位。

  不经意地,诗歌在我第一次访谈他的时候帮了我一个大忙。我们在他哥伦比亚大学的办公室见面,而我有一点点紧张。他一开始就问我是不是准备好「好问题」,这只让我的紧张有增无已。要直到我提到当代巴勒斯坦大诗人达维希(Mahmoud Darwish)的一首两行诗,我们的谈话才开始热络起来。接下来的那些年,我对他进行了一系列的访谈,最后汇整成为《笔与剑》(The Pen and the Sword)一书,由共同勇气出版社在一九九四年出版。

  要用笔墨形容萨依德的巨大活力、知性激发性和热忱是很困难的。他喜欢透过谈话交换意见。读者也许会有兴趣知道,他在接受访谈时都是随问随答的。我们没有事先彩排,问题也没有经他事先过目。

  自一九九○年代初期,萨依德就为了对抗白血病而战。他进进出出医院,周而复始地接受治疗。在这中间,他尽力写作和讲学。他的敌人希望他闭嘴,但诚如他在本书的其中一篇访谈里说的:「除非我死掉,否则这种事不可能发生。」

巴萨米安(David Barsamian)

图书试读

1
Culture and Resistance

单一国家方案

A One-State Solution

一九九九年二月八日
科罗拉多州,博尔德,KGNU电台

‧阿拉法特(Yasir Arafat)的健康明显欠佳。他会抖,形容憔悴。你对他的健康情况有什么所知?

上星期我相当凑巧遇到阿拉法特的一个忠实追随者(我们坐同一班机),他告诉我阿拉法特的健康好得不得了,只是有一点点抖,如此而已。但其他人却相信他得了帕金森氏症,一个住在迦萨地带、不久前见过他的医生也是这种看法。不管怎样,过去一年来见过阿拉法特而又跟我谈过话的人都表示,他的灵活性和警觉性都大不如前。所以我怀疑帕金森氏症之说是真的。尽管如此,他仍然抓住一切不放。大至国家文件小至下属请假单都要经过他签署。任何事情都要先经过他的办公桌。他仍然是个鸡毛蒜皮都管的总经理(micromanager)。他的大部份下属(包括他的部长)都有怨言,却没能力改变什么。

我觉得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是大多数人都忽略的:阿拉法特是巴勒斯坦地区内最大一名雇主。除了臃肿的官僚体系以外,他的安全卫队人数高达四万。这是非常没有生产性的经济部门。除此以外,拜他的消费习惯所赐,自治政府对任何下层建设毫无认真的投资。所以,依我所见,巴勒斯坦现在的状况是死水一滩,一天比一天坏,而这主要是归咎于他的统治方法。他关心的只是抓牢权力,确保没有对手挑战他的地位或政治结构发生任何改变。就像约旦的统治者一样,他的权力大部份都是以色列和美国所授与的。

主流媒体完全知觉不到有什么正在发生着
你的书从前在阿拉法特统治的地区被禁。现在还这样吗?

确实情况很难知道。你可以买得到它们。它们偷偷摸摸在流通。在一个电子邮件、影印和传真大行其道的时代,没有什么是真的禁得了的。一年前我在那里的时候,被一个杂货店老板认出(他也卖书)。他告诉我:「我有卖你的书,但都是放在柜台下面,以防有『民族权力机构』的人经过看到。」那是在希伯伦市(Hebron)。更讽刺稀奇的是,在我的书被禁的一年后,我收到资讯部长拉布(Yasir Abed Rabbo)──禁书令就是他签署的──一封信,想征得我的同意,让他们可以在约旦河西岸出版我的书。我当然不同意。

以色列的情况怎样?
可以买得到。

其他阿拉伯国家呢?
视情况而定。我没做过调查。在埃及和黎巴嫩几乎都可以买到。我听说我一些书在约旦被禁而另一些在不同的波斯湾国家被禁。但这是每一个作家都会碰到的事。那些国家行的是独裁统治和君主专制,做什么事全凭一时高兴。哪个当政者看不顺眼什么,就会说:「我们不应该让它流通。」于是那东西就被禁掉了。他们有时也会禁掉某一期的杂志或某一天的报纸。所以情况是完全没有一定的。但我从黎巴嫩那里的出版商得知,在一些较大的波斯湾国家,例如科威特和沙乌地阿拉伯,《文化与帝国主义》的阿拉伯文译本是被禁的。我想摩洛哥和突尼西亚也是同样情形。阿尔及利亚的情形我不得而知,但我不认为他们目前有进口很多书。

自一九九三年十月「「奥斯陆协议」」签订以来,你对所谓的「和平进程」的批判就没有停过。多年以来,主流媒体──至少是美国的主流媒体──都蓄意忽略你。不过,最近你的能见度却大大增加。《新闻週刊》、《纽约时报》、全国公共电台、公共电视网都看得到你或你的文章。这意味着什么?

我想这并不只是因为我的批判奏效,而是有许多人现在已看出事实的真相。我们刚才谈到审查制度,而美国这里也有一种变相的审查制度,那就是把你边缘化。你上不了主流媒体。但现在的情形却稍微有点不同,人们可以从网路上读得到你发表在别处的东西──比方说我发表在阿拉伯国家报章的文章。《纽约时报杂志》(New York Times Magazine)之所以会邀我写一篇东西,谈我为解决以巴问题而提的双民族国家(binational state)构想,就是因为他们有人在网路上看过我的文章。它的主编打电话给我。他说,事情已经很清楚,不只和平进程行不通,犹太复国主义也是行不通的。因为这样,他们想寻求一些新的见解。不过,我不认为这代表美国媒体真有什么洗心革面的改变,而只不过表示他们愿意朝旁边瞄一眼:他们想要显得有包容性,所以把我也纳进去。这一点,只要看看一般媒体对最近一连串事件──比方说和平进程在「瓦伊协定」(Wye agreement)后的冻结、以色列大选的逼近和约旦国王胡笙之死等等──说了些什么就一清二楚。全都是老调重弹,同样一套刻板印象,同样一套旧的论述。那是一个不动如山的系统,完全不受事实或真实的触动。这是很让人错愕的。主流媒体完全知觉不到有什么正在发生着。我还记得有一次应邀上公共电视网的《查理.罗斯秀》(The Charlie Rose Show)。罗斯反覆要向我灌输老掉牙的观点,不让我把任何一句话说完。我要说的话太惹人生气了,他不允许我说出来。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感觉是它沉甸甸的,不只是纸张的分量,更像是承载了厚重的历史和复杂的情感。我一直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深刻的基因,而当一个民族面临生存危机时,文化就成了最坚韧的武器和最珍贵的精神食粮。巴勒斯坦,这个在国际新闻中时常出现的关键词,背后承载着太多不为人知的辛酸和抗争。“文化与抵抗”,这两个词的并置,本身就充满了张力。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文化”与具体的“抵抗”连接起来的?是通过讲述那些在政治压迫下依然绽放的艺术形式?还是通过描绘在集体记忆中传承的传统习俗?我设想,也许书中会充斥着关于橄榄树的象征意义,关于哈达德(Haddad)这样代表性的艺术家,关于那些在街头巷尾传唱的民谣,甚至是关于咖啡馆里激烈的政治讨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巴勒斯坦人民是如何将他们的文化,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升华为一种抵抗的姿态,一种不被外力轻易磨灭的精神力量。它不是单纯的文化介绍,也不是单纯的政治分析,而是一种更深沉的、关于生存与希望的叙事。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真的像是给我的心头蒙上一层沉甸甸的灰。我一直对中东这片土地充满好奇,尤其对巴勒斯坦这个名字,总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在台湾,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总会不自觉地与自身经验产生对照,那些关于家园、身份认同、以及在强大力量面前的挣扎,都似乎有着某种遥远的共鸣。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绝响”两个字,瞬间就攫住了我的注意力,它暗示着某种消逝,某种曾经辉煌但如今已近乎湮灭的声音。这让我迫切地想要知道,究竟是怎样的文化,怎样的抵抗,才能以“绝响”来形容?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画面:是古老的歌谣,是充满力量的诗篇,还是那些在炮火硝烟中依然回响的口号?我想象着作者是如何去捕捉这些声音的,是深入当地的采访,是梳理珍贵的史料,抑或是通过艺术作品的解读?我对这本书所描绘的文化图景充满期待,希望它能带我穿越时空的阻隔,去感受那片土地上人民的灵魂深处,去理解他们如何在失去与抗争中,依然努力地保留和传承着自己的文化根脉。那种不屈的精神,那种即使面临绝境也要发出声音的勇气,我想,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抵抗。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文化与抵抗:「巴勒斯坦之音」的绝响”,每一个字都充满了画面感和沉甸甸的分量。在台湾,我们常常在讨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尤其是在全球化浪潮下,本土文化如何保持其独特性。而巴勒斯坦的处境,无疑是将这种挑战推向了极端。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文化”这一相对抽象的概念,与“抵抗”这一更具行动性的词语结合起来的?是那些在古老建筑中流传下来的手工艺?是那些在抵抗运动中被赋予了特殊意义的传统服饰?还是那些在社交媒体上被广泛传播的、充满民族情感的音乐和视频?我设想,书中可能描绘了这样一种场景:在一个被围困的城市里,人们依然在屋顶上弹奏着古老的乐器,用歌声抚慰彼此受伤的心灵;或者,在某个角落,一群年轻人正在学习古老的舞蹈,将民族的记忆融入每一个舞步。这些场景,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抵抗,是对侵略者试图抹去他们文化痕迹的有力回应。我渴望从这本书中,看到巴勒斯坦人民是如何将他们的文化,作为一种不屈的象征,一种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来对抗外部的压力和消亡的威胁。

评分

读到这本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涌现出许多画面,感觉它像是一扇通往遥远而又熟悉的世界的大门。「巴勒斯坦之音」——这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故事。而“绝响”二字,更增添了一层悲壮和沉淀的意味。在台湾,我们对历史的叙事和解读,总会带有一些我们自身的在地经验。因此,当提到“抵抗”时,我很容易将其与那些为了自由、为了尊严而付出的努力联系起来。我好奇,这本书中所描绘的“文化”究竟是怎样的?是那些承载了千年历史的建筑风格?是那些在家庭聚会中代代相传的烹饪技艺?还是那些在吟游诗人手中世代传唱的史诗?我设想,作者可能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巴勒斯坦人民如何在日常生活的缝隙中,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并从中汲取力量,去抵抗那些试图剥夺他们身份和家园的势力。这种抵抗,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战场厮杀,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坚守,一种不被同化、不被遗忘的决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巴勒斯坦人民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理解他们如何在失去与痛苦中,依然用文化的方式,为自己争取生存的空间,发出属于自己的、不屈的“绝响”。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我一直觉得,在台湾,我们对于“被压迫”或“被边缘化”的感受,虽然与巴勒斯坦的情况不尽相同,但总有一些共通之处,能够让我们产生共情。因此,当看到“巴勒斯坦之音”这个词,尤其还是“绝响”时,我的内心深处涌起一股强烈的探究欲。我好奇,是什么样的声音,能够被冠以“绝响”之名?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刻意压制,却依然顽强留存的旋律?是那些在战火纷飞中,依然用诗歌和文字描绘家园的呼唤?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巴勒斯坦文化的多样性,不仅仅是大家熟知的那些新闻画面,更包括那些藏在民间的、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文化元素。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理解他们是如何在绝境中,用文化来维系民族的认同,用艺术来表达抗争的决心。这种“抵抗”,在我看来,不仅仅是武力上的对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坚守,一种不放弃自身文化根源的执着。我相信,这本书会为我打开一扇了解巴勒斯坦人民内心世界的窗户,让我看到他们如何用文化谱写属于自己的生命悲歌,又如何从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