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各篇论文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多年来的主要知识关怀,另一方面也记录了作者在理论上走过的痕迹。书名命名为「在理论的年代」,主要是为了说明这些论文是在何种知识氛围下完成的。这样的知识氛围逼使我们思考如何透过理论的挪用或建构,使文学与文化研究成为人文科学中具有启发意义的重要建制,而不只是工具性地发挥所谓陶冶性情、变换气质的社会与教育功能。新的议题会激发我们思考新的观念,寻找新的语言,开拓新的批判空间,因此整体而言,这些论文也自成叙事,透露了许多辩论、协商、调整及改变的过程。
李有成
国立台湾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台湾大学与师范大学兼任教授。曾任中华民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长,美国杜克大学、宾州大学、纽约大学及英国伦敦大学高斯密学院与亚非学院担任访问学者。着有诗集《鸟及其他》(1970)、口述历史《朱立民先生访问纪录》(与单德兴和张立合作,1996),评论集《文学的多元文化轨迹》(2005),编有《帝国主义与文学生产》(1997)等书。
最近常常会听到一些关于“结构性问题”的讨论,感觉很多社会现象,并不是个体的问题,而是深埋在系统里的某种“逻辑”在起作用。《在理论的年代》这本书名,就让我联想到,我们是不是正活在一个,由各种各样理论构建起来的时代?这些理论,可能是一些经济学理论,也可能是社会学理论,甚至可能是我们潜移默化接受的各种观念。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带领我去理解,这些“理论”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我们的决策,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轨迹,甚至限制了我们的可能性。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隐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那些更根本的驱动力。
评分我个人对那种能够颠覆我既有想法的书籍,一直都非常着迷!《在理论的年代》这个书名,就带着一种“预告”的感觉,好像这本书准备要给我带来一场思想的洗礼。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有些事情,看起来明明很合理,但执行起来却总是困难重重?又或者,为什么有些理论,在书本上看起来天衣无缝,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显得格格不入?这本书会不会就是探讨这些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张力?它会不会揭示出,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理论的力量是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又或者,理论本身是如何被现实所反噬和改变的?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会为我们描绘一个怎样的“理论的年代”,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意想不到的洞见。
评分最近常在想,我们是不是太习惯于被动接受一些“既定事实”了?就好像很多东西,我们都觉得“它就是这样”,然后就不去深究了。《在理论的年代》这个书名,就让我脑海中浮现出很多关于“为什么”的画面。是不是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制度,背后都有着一套我们不曾仔细审视过的理论支撑?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不会挑战我一直以来的一些认知,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事情。像是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会不会其实都有更深层的、更宏观的理论在背后发挥作用?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不再只是一个被动的观察者,而是能更积极地去理解和分析我们所处的世界。
评分我总觉得,当我们能够理解事物背后的“道理”,我们的视野就会变得更加开阔。《在理论的年代》这本书的名称,就给了我这样的期待。我喜欢那种能够让我“恍然大悟”的书,就像是拼图的最后一块,突然就把整个画面都清晰地展现出来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工具,让我能够去解析那些复杂的生活现象,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深入到其内在的逻辑和原则。我尤其好奇,在“理论的年代”,我们是否真的能够掌握足够的理论,去理解和应对我们生活中遇到的种种挑战,还是说,理论本身也在不断地演变,需要我们持续地去学习和更新。
评分哇!看到《在理论的年代》这书名,就觉得好有深度!我最近刚好也在思考一些关于人生、社会到底是怎么运作的,很多事情总觉得好像有个框架,但又抓不住那个核心。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像在说,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什么都讲究理论、讲究体系,感觉好像一切都可以被解释、被预测,但有时候又觉得,理论跟现实之间好像有那么点距离,甚至有时候理论会跟不上现实的脚步。不知道这本书会不会带我走进一个全新的思考维度,让我更能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复杂世界。我一直觉得,光是生活在当下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懂得为什么我们会这样生活,为什么社会会形成现在的样子。这本书会不会就是那个能帮我解开迷惑的钥匙呢?我真的超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