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以「思想」为名的刊物,不能不强调思想的历史性格;思想借着历史存活、在历史中生长。纯粹的「当下」,只是一堆莫名的事实。将当下放进历史之中,事实才有来龙去脉、取得面貌和意义,才可能理解,思想才有立足和施展的余地。所以,思想要生根发枝,首先要唤醒与正视历史意识。不过,历史意识谈起来不会都这么从容动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联邦德国的文化界与史学界,针对纳粹阶段的德国史,爆发过一场激烈而重要的「史学家论战」。论战中间,一位保守派史学家留下一句名言:「在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度里,谁提供记忆、塑造概念、诠释过去,谁就赢得了未来。」──历史具有决定性的政治功能,没有人会否认。在近年台湾,如何叙述和诠释近代历史、如何编纂历史教科书、如何评价历史人物,不断引起争议和冲突,不正足以说明历史与政治的紧密关系吗?面对这种状况,「历史意识」与政治的关系,当然值得一探。
作者简介
编辑委员名单
总编辑:钱永祥
编辑委员:江宜桦、沈松侨、汪宏伦、林载爵、陈宜中、单德兴
转型正义和历史记忆:台湾民主化的未竟之业 吴乃德
当穆罕默德遇上言论自由 陈宜中
追踪狡猾的非理性 约翰.唐恩
召唤沈默的亡者:跨越国族历史的界线 沈松侨
当代台湾历史论述的双重挑战 王晴佳
历史意识是种思维的方法 周樑楷
也论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兼评李丁赞等所着《公共领域在台湾:困境与契机》郝志东
期待内在批判的璀璨未来:评《公共领域在台湾:困境与契机》 汤志杰
百年前的台湾旅客:梁启超与林献堂 谢金蓉
水龙头的普世象征──国民党是如何失去「现代」光环的? 郑鸿生
台湾人文寓言:国家哲学院 陈正国
对谈 去殖民与认同政治:访谈《成为「日本人」》作者荆子馨 柯裕棻
福山论「新保守主义之后」 钟大智
施琅连续剧争论与中国大陆政治文化 成庆
香港《二十一世纪》施密特专辑 李国维
两位女性主义元老的生死恩怨 李树山
密尔两百年纪念 陈毓麟
俄国哲学史新论 彭淮栋
加拿大学者在北京教政治哲学 廖斌洲
美国学院左派的自残 钟大智
哈伯玛斯谈知识分子的觉察能力 魏楚阳
追寻一个消逝的年代:《八十年代访谈录》 杨羽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