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何在?为什么以往追求平等社会的努力都不成功?资本主义社会怎样产生?他和从前各种社会制度有什么分别?现代工人运动发展的历程为何?资本主义能够改良吗?为什么从十月革命开始的「社会主义实践」都失败了?平等社会是一种乌托邦思想吗?
曼德尔这本书,继承马克斯、恩格斯、列宁、托洛茨基和卢森堡等人的古典传统,用简洁的篇幅分析了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评介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说明如何争取群众以通向无阶级的平等社会,也用精练的文章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精随-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他不但批评了斯大林主义、毛泽东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更用马克思主义的角度解释它们产生的原因,提出不再重蹈覆辙的方法。
本书用精简的篇幅,深入浅出的分析,从历史、经济、社会等诸多面向,探讨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与实践,想要破除以往对左翼思想的刻板偏见,本书是最好的出发点。
作者简介
曼德尔(Ernest Mandel , 1923-95)
是世界着名的马克思主义者,在经济学方面有卓越贡献,同时也是有五十多年经验的实际运动者。十五岁起参加托洛茨基主义运动,在比利时矿工中从事组织工作,希特勒入侵后从事反法西斯活动,被捕后逃脱。战后他长期担任比利时总工会经济顾问,又是第四国际(统一书记处派)的领导人。《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晚期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波》是其名着。
此外还有介绍托洛茨基生平及贡献,分析工人运动与官僚的关系,讨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计画、市场与民主关系等各种着作。1999年英国Verso出版社出版《曼德尔的遗产》一书,辑录欧美有名学者对他的评价。编者称誉曼德尔的马克思主义为「活动家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人道主义与乐观主义特征的马克思主义。」
译者简介
向青
香港《先驱》季刊编辑,着作有《论中国官僚社会主义》、《从官僚社会主义到官僚资本主义的中国》(合着);翻译有《1968年法国革命》等。
台湾2009 年二版序言
台湾版序言
译者序言
第一章 社会不平等和整个历史上的社会门争
一、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不平等
二、从前社会中的不平等
三、社会不平等和阶级不平等
四、人类史前时代的社会不平等
五、历史上反对社会不平等的例子
六、历史上的阶级斗争
第二章 社会不平等的经济根源
一、以穷困为基础的原始社会
二、新石器时代的革命
三、必需产品和社会剩余产品
四、生产和积累
五、过去一切平等主义的革命失效的原因
六、女性压迫:社会不平等的第一种普遍形式
第三章 国家,阶级支配的工具
一、社会分工和国家的诞生
二、国家为统治阶级服务
三、暴力法制和思想整合
四、统治的思想和革命的思想
五、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
六、资产阶级国家的特殊性
第四章 从小商品生产到资本主义生产
一、为满足需要而生产和为交换而生产二、小商品生产
三、价值规律
四、资本的出现
五、从资本到资本主义
六、剩余价值是什么?
七、现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条件
第五章 资本主义经济
一、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
二、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
三、工资的发展
四、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
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六、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的危机
七、无产阶级的统一和分化
第六章 垄断资本主义
一、从自由竞争到资本家的协议
二、银行的集中化和金融资本
三、垄断资本主义和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
四、资本的输出
五、帝国主义和附属国
六、晚期资本主义的时代
第七章 世界帝国主义体系
一、资本主义工业化和综合不平衡发展律
二、帝国主义资本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剥削
三、半殖民地国家里当权的「阶级联盟」
四、民族解放运动
五、新殖民主义
第八章 近代工人运动的起源
一、无产阶级初级的阶级斗争
二、无产阶级初级的阶级觉悟
三、空想社会主义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 - 共产党宣言五、第一国际
六、工人运动的各种组织形式
七、巴黎公社
第九章 改良和革命
一、历史上的渐进和革命
二、现代资本主义的渐进和革命
三、近代工人运动的发展
四、改良派的机会主义
五、先锋党的需要
六、革命者和争取改良的门争
第十章 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民主
一、政治自由和经济自由
二、资产阶级国家为资本的阶级利益服务
三、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限度
四、镇压和专政
五、无产阶级民主
第十一章 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和俄国 革命
一、国际工人运动和帝国主义战争
二、帝国主义战争引起革命危机
三、俄国 1917 年二月革命
四、不断革命论
五、1917 年十月革命
六、俄国资本主义的毁灭
第十二章 斯大林主义
一、欧洲革命浪潮的失败, 1918 一 1923
二、苏联官僚的兴起
三、官僚层的本质:苏联的本质
四、斯大林主义是什么?
五、斯大林主义的危机
六、经济改革
七、毛泽东主义
第十三章 从当前群众斗争到世界社会主义革命
一、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条件
二、建造第四国际
三、直接的要求和过渡性的要求
四、今天世界革命的三个部份
五、工人民主,群众的自我组织和社会主义革命
第十四章 革命者如何争取群众
一、无产阶级内部的政治分化
二、反对阶级敌人的工人阶级联合战线
三、「阶级对抗阶级」阵线的进攻动力
四、工人联合战线和人民阵线
五、阶级的政治独立性和阶级的联合组织
六、阶级独立和阶级联盟
七、在反资本主义门争的高峰,女性和受压迫少数民族邵运动
第十五章 无阶级社会的来到
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二、达到目标的经济条件和杜会条件
三、达到这个目标所需要的政治、思想、心理和文化上的条件
四、无阶级社会的发展阶段
第十六章 唯物辩証法
一、普遍的运动
二、辩証法,动的逻辑
三、辩証法和形式逻辑
四、运动,矛盾的函数
五、认识的辩証法的其他问题
六、运动是整体的函数 - 抽象和具体
七、理论和实践
第十七章 历史唯物主义
一、人的生产和人的交往
二、社会基础和上层建筑
三、物质生产和思想生产
四、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五、历史决定论和革命实践
六、异化和解放
附录一 延伸阅读书目
附录二 曼德尔简介
附录三 人类唯一的出路:社会主义
附录四 增订版后记
推荐序
重返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入门》2009年台湾版序
万毓泽、洪家宁
2007年末以来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引爆 1970 年代以来最严重的资本主义危机。这场危机,不仅让二十余年来被视为「真理」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型态彻底破产,就连资本主义本身也开始受到质疑,十余年来,我们已经看到各种「另类全球化运动」(即一般媒体惯称的「反全球化运动」)在世界各地涌现,而当前这场危机,更让人们确信「另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不仅可能,更是必要。
只要出现危机,通常都会出现某种程度的意识型态真空状态,旧有的信条虽处于瓦解,但新的世界观尚未成形。在这种状况下,已有许多朋友开始(重新)关心「左派」、「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企盼从中找到批判的资源与行动的方向。
但问题在于,不论「左派」、「社会主义」或「马克思主义」,始终都是「复数」、甚至混乱的概念。有人认为「左派」等于「大政府」,「社会主义」等于「一党专政」或「大锅饭」,「马克斯主义」则无异于斯大林(或毛泽东)主义」。据此,苏联的垮台,恰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破产。
本书要挑战的,恰恰是这类说法。如果读者对「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等用语感到不信任,我们可以将本书(及其作者)简单定位为「古典马克思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或「由下而上的社会主义」。它所继承的精神,是马克思为第一国际(国际工人协会)起草的章程中的第一句话:「工人阶级的解放,必须由工人阶级自己去争取」。
在这种精神下,本书讨论了相当广泛的问题:历史唯物论、国家、资本主义运作方式、工人运动史与革命史、社会主义民主、斯大林主义、唯物辩证法等等。和一般学术类书籍不同的是,作者写作本书,并不是为了学院升等或自我标榜,而是为了把问题谈得具体、准确而清晰。因此,作者并不引经据典,也不讨论相关学术文献(有这类需要的读者,可另外参考作者的《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晚期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波》、《权力与货币》等学术着作)。本书的目标,是帮助读者形成清楚的世界观与历史观,确立社会与政治实践的方向,并提示具体的工作方法。这类书籍在中文书市上相对罕见,也因此特别有价值。
简单来说,本书作者所继承的马克思主义传统,有几点基本看法:(l)社会主义是一种群众逐步自我解放与自我管理的过程,「由下而上」的社会主义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由上而下」的社会主义只能是少数菁英包办一切的「包办替代主义」。借用托洛茨基在《俄国革命史》中的一句话,「革命的历史,首先乃是群众强行踏进自己命运之主宰圈的一种历史」。(2)社会主义斗争是一种对抗国家的革命,必须瓦解既有的官僚国家机器,代之以最大程度、深入社会生活各层面的普遍民主自治,因此,社会主义绝不等于崇拜官僚或国家机器的国家社会主义」。(3)社会主义运动中,最主要的行动主体是工人阶级(薪资劳动者)。我们从这木书中,可以看到作者对这些某本看法做了相当深人而精彩的发挥。
联合国 2007-2008 年的《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当前有 25亿人(近全人类的半数)每天生活费不到 2 块美金; 8 亿 5 千万人长期营养不良;平均每小时有180名儿童死于饥饿,1200名儿童死于可预防的疾病;每年有 50 万名女性死于怀孕过程及分娩,其中 99 %是南方国家的女性;超过 10 亿人住在都市贫民窟,居住环境与卫生条件极度恶劣; 13 亿人没有安全的饮用水,其中每年有 300 万人死于相关疾病。 《 人类发展报告 》还特别警告,气候变迁可能使穷国与穷人的生活状况每下愈况,数亿人将持续面临营养不良、缺乏用水的恶劣环境,甚至失去生计。当前的经济危机,将使全世界多数人的处境更形恶化。
这已经相当接近卢森堡当年所说的「野蛮 J 状态了。一位生态社会主义者说得很好:「一个允许这种情形发生的社会,不配称为文明社会」一个导致这种情形发生的社会秩序,不容继续存在下去」。未来的发展方向尚未确定,历史还有待创造。阅读本书,或许能让我们一起找到奋斗的方向。
作为一名对社会议题常常感到困惑的台湾读者,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帮助我梳理思绪、理解社会运作的书籍。而这本《马克思主义入门(最新增订版)》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作者的笔触相当细腻,他并没有把马克思主义描绘成一个完美的“救世主”,而是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书中关于“资本主义的危机”的讨论,让我对当今世界金融市场的波动、气候变化等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者分析了资本主义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会忽略环境和社会成本,这正是一些问题的根源所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全球化”的探讨,作者指出,在全球化过程中,资本的流动往往是自由的,而劳动力的流动却受到诸多限制,这加剧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这一点,与我们在新闻中看到的许多国际事件不谋而合。阅读这本书,我感到一种知识上的启蒙,它不仅让我理解了许多抽象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学会了如何运用批判性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这本书让我不再感到迷茫,而是能更理性地去思考社会问题,并尝试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
评分我一直对各种社会思潮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对于马克思主义,总觉得隔着一层历史的滤镜,带着些许疏离感。直到我翻开这本《马克思主义入门(最新增订版)》,才真正体会到它的思想活力。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特别,他并没有直接抛出晦涩的学术术语,而是像是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揭开马克思主义的内核。从早期的哲学思想,到后来的经济学分析,再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每一步都衔接得非常自然。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剩余价值”的讲解,作者用了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将工厂的生产过程比作一个复杂的家庭作坊,然后解释了资本家是如何在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提取了超出劳动报酬的部分。这个比喻让我瞬间茅塞顿开,对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作者在引用马克思的论述时,也花了很大的篇幅去解释其历史背景和时代局限性,这使得我对马克思的理论有了更全面的认知,而不是简单地全盘接受。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照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房价飙升、贫富差距扩大等等,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去分析,竟有豁然开朗之感。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看待世界的全新框架,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的不平等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我们作为个体,在这样的结构中可能扮演的角色。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乍看之下,会让人觉得是枯燥的理论堆砌,但读起来却意外地感到亲切。作者在解释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时,并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巧妙地将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甚至是台湾本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穿插其中。例如,在谈到“阶级斗争”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抽象的理论模型,而是引用了过去几十年台湾劳资关系的演变,从早期加工出口区的工人抗争,到后来科技产业崛起后,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和权益诉求,都进行了生动的阐述。这种“在地化”的解释方式,让原本遥远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仿佛作者就坐在你对面,用乡音在跟你聊家常。而且,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话题时,也显得相当谨慎和客观,并没有强加某种意识形态,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一点对于许多对马克思主义抱有刻板印象的台湾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异化”的章节,作者通过分析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工作中的感受,以及消费主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生活的状态。原来,我们每天忙碌追逐的,很多时候并非真正发自内心的渴望,而是被社会结构和消费文化所裹挟。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唤醒我们对自身所处环境的批判性思考,让我们不再是浑浑噩噩地被推着走。
评分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社会的运作机制,尤其是其中的权力结构和经济基础,是至关重要的。而《马克思主义入门(最新增订版)》恰恰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绝佳的窗口。作者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最核心的几大理论支柱,比如唯物史观、阶级分析和剩余价值学说。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讲解,作者并没有将其描述成一种僵化的历史决定论,而是强调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在一定条件下,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对历史的发展有了更宏观和更深刻的理解。读到书中关于“资本的积累”的部分,我联想到台湾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历程,从代工生产到高科技产业的崛起,再到如今面临的全球竞争和产业升级的挑战,仿佛都能从中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子。作者的讲解清晰而有条理,即使是没有接触过相关理论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入门,更是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打开理解现代社会复杂性的锁。它让我意识到,很多看似偶然的社会现象,其实都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经济根源。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书名确实容易让人产生一些误解,以为是那种学术味浓厚、晦涩难懂的理论读物。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我惊讶地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引人入胜的“社会学侦探小说”。作者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我们去“调查”资本主义社会是如何运作的。他并没有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通过层层剥茧,引导你去发现问题背后的根源。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讨论。作者详细剖析了在现代消费社会中,我们是如何被商品的外在价值所迷惑,而忽略了其背后真实的劳动过程和社会关系。我回想起自己购买许多物品的经历,很多时候确实是因为广告的渲染和品牌的包装,而不是出于真正实际的需求。这种对消费主义的深刻反思,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习惯,以及我们如何被无形的商业力量所影响。此外,作者在分析“意识形态”时,也做得相当到位,他解释了主流媒体和社会教育是如何悄悄地塑造我们的认知,让我们对某些社会现象习以为常,甚至认为是理所当然。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点燃你的批判性思维,让你不轻易被表象所迷惑,而是去探究事物更深层次的本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