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方哲学而言,知识论作为专书问世,是近世才演绎出来的一回事;然认知问题的提出与讨论,却早与形上学同久远。本来,世人平日以「认知」为理所当然而不详加追究,但当他一旦开始质疑其认知真理的可能性时,知识问题才成了迫切有待化解的难题。而柏拉图是第一位认真面对此问题的西哲;随他而来的一系列哲人:包括亚里士多德、多玛斯、笛卡儿、休谟、康德、马雷夏、胡塞尔、海德格、谢勒、梅露庞蒂、高达美、郎尼根等,都分别曾在这领域留下他们的心得与贡献,以致我们可按不同年代之特色,而为他们分辨古典、近世、当代等思潮。
本书以「历史还原」为经、以「超验法」为纬,企图一方面挖掘知识论的基本论旨,另一方面贯通其古今探讨之来龙去脉,以祈读者在「正见」、「正思维」的前提下,达致「正心」、「正行」、「正果」的理想。
作者简介
关永中
现职: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学历:比利时鲁汶大学神学、哲学博士
着作:《郎尼根的认知理论》、《神话与时间》、《爱、恨与死亡》、中英论文多篇
导论:知识论的初步界定
第一章 柏拉图对认知问题的作答
1.1 知识不是什么?
1.2 知识是什么?
1.3 观念的被回忆
1.4 知识之等级
1.5 知识的传达--语言与认知的关系
1.6 柏拉图谈求知与求真
1.7 道德实践的知识论向度-柏拉图〈费里勃斯〉对话录的提示
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在认知理论上的修正与补充
2.1 人借着洞察中之抽象作用而获得观念-「理解」的程序
2.2 感官经验
2.3 导致理解之前奏--问题的导引
2.4 理智的两重运作--理解与判断
2.5 引致行动的理智--实践理智
第三章 圣多玛斯˙亚奎纳在认知理论上的综合与引申
3.1 人是灵魂与肉体组合而成的个体
3.2 理智的第一重运作--理解
3.3 理智的第二重运作--判断
3.4 理智的第三重运作--思考
3.5 理智的第四重运作--践行之知
这本书的书名《知识论(一)-古典思潮》,让我一下子就回想起了学生时代那些埋头苦读哲学史的日子。那时候,我们总是要啃下大量的原著,理解起来费时费力,而且很多时候,对于那些古老的思想,我们只能泛泛而谈,抓不住其中的精髓。《知识论(一)-古典思潮》这个标题,暗示着它是一系列知识论探讨的开端,并且聚焦于西方哲学发展中那段最古老、也最具奠基意义的时期。我最想知道的是,作者能否将这些复杂的哲学思想,用一种更为通俗易懂,但又不失其深刻性的方式呈现出来。毕竟,很多人对知识论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怀疑论”或者“经验主义”这些相对容易理解的词汇上,但“古典思潮”所涵盖的范围无疑更为广阔。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梳理从古希腊时期开始,知识论是如何被提出的,有哪些核心的问题被探讨,以及这些早期的思想家们是如何构建他们关于知识的理论框架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重拾对知识论兴趣的契机,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许多关于知识的议题,其根源都深植于那些古老的思想之中。
评分《知识论(一)-古典思潮》这个书名,就像一本陈年的老酒,散发着历史的醇香,也预示着一场思想的旅程。我一直认为,理解当下,必须回溯历史,而对于“知识”这个概念的探讨,其源头无疑可以追溯到西方哲学中最古老的时代。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这段历史时期知识论发展的求知欲。我期待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几个哲学家的理论,而是能够展现出一种思想的演进脉络,比如,柏拉图的“回忆说”是如何受到苏格拉底对话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又是如何修正或发展了柏拉图的观点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从中看到,这些“古典思潮”是如何为后来的认识论奠定基础,以及它们所提出的核心问题,在今天看来是否依然具有生命力。我偏爱那种有条理、有逻辑的论述方式,能够清晰地梳理出思想的来龙去脉,并且能够引发读者对自身认识过程的深刻反思。这本书,我希望它能成为我理解知识论,乃至整个西方哲学思想史的一个重要起点。
评分拿到《知识论(一)-古典思潮》这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书,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几个关键词:求知、理性、洞见。我一直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生物,最关键的就在于我们拥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知识。这本书的“古典思潮”部分,让我联想到了古希腊时期对“理性”的崇尚,以及他们对“形式”、“理念”的探讨,这些都构成了我们理解知识的基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的阻隔,去感受那些伟大的哲学家们是如何用他们的智慧去探索知识的本质和来源的。究竟是感官的经验更重要,还是理性本身就能提供知识?认识的界限在哪里?这些问题在古代就已经被深刻地提出,并持续影响着后世。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或者思想实验,来帮助我们理解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我喜欢那种能够激发我独立思考的书籍,而不是仅仅灌输理论。这本书,我相信它能够成为我通往知识深度探索的一扇窗口。
评分初拿到《知识论(一)-古典思潮》这本书,就有一股浓浓的书卷气扑鼻而来,封面设计朴实而不失格调,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知识的起源、如何获得知识以及知识的本质这些问题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在现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辨别真伪、建立有效的知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以“古典思潮”为切入点,这让我联想到西方哲学史上那些伟大的思想家,比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是如何探讨认识世界的,他们的理论又如何影响了后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回顾那些 foundational 的思想,理解知识论这个学科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台湾的学术界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哲学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而“古典思潮”往往是理解后续发展的基础,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知识的空白。我十分好奇作者将如何梳理这些古老而又深邃的哲学观点,是否会用更贴近现代读者的方式进行解读,例如结合一些当下我们遇到的困惑,来印证或反思古人的智慧。我非常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场思想的盛宴,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知道”这件事背后的深刻含义。
评分老实说,我拿到《知识论(一)-古典思潮》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有些打鼓的。知识论听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入门的学科,再加上“古典思潮”,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晦涩难懂的德文、拉丁文,以及那些我实在提不起兴趣的形而上学争论。然而,这本小册子意外地轻巧,翻开目录,看到作者的叙述方式似乎不像我想象中那么枯燥。我一直觉得,学习哲学最怕的就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生搬硬套概念,而不是真正去体会思想的脉络。我希望这本书能做到的是,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观点,而是能展现他们之间是如何对话、辩驳,又如何互相启发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解释清楚,这些“古典思潮”对于我们今天理解“知识”这个概念,到底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比如,在教育上,在科学研究上,甚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做决策时,这些古老的智慧还能提供哪些启示?我个人偏好那种能够引导思考、启发质疑的阅读体验,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所以,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在我脑海中点燃一些关于知识的火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