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套书共一千余页,百余万字 分成2册出版,10月出版第1册,11月出齐第2册。
这是一本很令人动容的着作,雅俗共赏,有极高的可读性,适合大众阅读,喜欢读史的人,能从本书中获得阅读的喜悦。
这是一本很令人动容的着作,不但具备学术研究的严谨,且雅俗共赏,适合大众阅读,有极高的可读性,喜欢读史的人,能从本书中获得阅读的喜悦。
盖伊学问渊博,文体优雅,主要论点信而有征。这部煌煌鉅着共一千余页,百余万字,出版后广泛获得学界的激赏,并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其经典名着的地位屹立不摇,在当代同类研究中已无人能出其右。
启蒙运动是盖伊一生用力之所在,这部着作开启了他一生从启蒙运动以降的系列精彩欧洲社会与历史的研究与着作,并奠定其史学巨擘之地位。
全书由《启蒙运动:现代异教精神的崛起》(1966)、《启蒙运动:自由之科学》(1969)两本相关却又独立的书所构成,作者将全书内容分三部份:Ⅰ.对古代的诉求、Ⅱ.和基督教的紧张关系、Ⅲ.现代性的追寻。作者表示,第Ⅰ、Ⅱ部别代表「正」、「反」,第Ⅲ则代表「合」,安排为辩证性的三部曲,是为了反映启蒙思想家大致的心路历程,企图全面性地探讨启蒙运动。
《现代异教精神的崛起》与《自由之科学》为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的两部作品,是彼得.盖伊对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精彩再诠释的姊妹篇。
在《现代异教精神的崛起》中,盖伊分析了启蒙思想家如何利用古代异教思想家作为资源,摆脱自身继承的基督教文化遗产。
《自由之科学》则可视为是一部启蒙运动的社会史,书中,盖伊描述了启蒙思想家身处的时代,他们的行动纲领、进步观、科学观、艺术观、社会观和政治观。作者解释了启蒙思想家与其时代的复杂互动关系,指出他们的思想既汲取自时代氛围和从中得到支撑,复有一部分反对这氛围和开风气之先。他们部分是时代的领导者,部分是其缩影,部分是其反对者。作者指出:「这关系是错综复杂的,而如方才说过,启蒙思想家与其环境时而敌对,时而友善。但不管有多错综复杂,不了解它们,就无由给启蒙运动下一个充分定义。可以换一种方式说:尽管约翰生(Johnson)与伏尔泰(Voltaire),波普(Pope)与休谟(Hume),或卫斯理(Wesley)与莱辛(Lessing)的歧异处所在多有,但共通处一样所在多有。
本书虽然把重点放在伏尔泰、休谟和莱辛,但没有忘记其他人。例如,他说:「……我们当然不可忘掉狄德罗和莱辛的美学是不同的,不可忘掉休谟和伏尔泰的政治哲学是相异的,不可忘掉不同启蒙思想家有关进步、科学、教育和其他课题的观点涵盖幅度颇宽的光谱。我把这些差异都记录了下来——本书上下两册会那么长,主要原因在此。这也是为什么我对启蒙思想家的一般定义不涉及他们的政治或美学观念。以这种方式,我设法既忠于历史的丰富性、微妙差异性和个人癖性,又忠于共性和完形(Gestalten)——它们都是启蒙运动之所以为启蒙运动的原因。」盖伊的精辟评价为读者打开新的视野,让人对启蒙运动的批判方法和其人道及自由愿景有更深入认识。
作者简介
彼得.盖伊(Peter Gay)
一九二三年出生于柏林,一九三八年移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曾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目前为耶鲁大学史特林(Sterling)史学教授、古根汉与洛克菲勒基金会学者、剑桥邱吉尔学院海外学者。历获各种研究奖如海尼根(Heineken)史学奖等,其着作多次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史尼茨勒的世纪-布尔乔亚经验一百年》
《历史学家三堂小说课》
《威玛文化》
《弗洛依德传(I):1856-1905》
《弗洛依德传(II):1902-1915》
《弗洛依德传(III):1915-1939》
译者简介
梁永安
台湾大学文化人类学学士、哲学硕士,东海大学哲学博士班肄业。曾译有《孤独》、《四种爱》、《Rumi:在春天走进果园》、《永恆的哲学》、《耶稣行踪成谜的岁月》、《隐士》、《英雄的旅程》、《在智慧的暗处》、《下一个基督王国》、《史尼茨勒的世纪》、《文化与抵抗》、《启蒙运动》(皆立绪文化出版)。
余英时推荐序 002
本书相关评论 005
目录 007
内容简介 012
两点体例说明 015
引用作品简称 016
作者序 019
第Ⅲ部
现代性的追求
1 胆气之复甦 027
一、现代性的前奏:胆气之复甦 028
二、启蒙运动:医学与治疗 037
三、时代的精神 048
2 进步:从经验到行动纲领 089
一、文人共和国 092
二、从过去到未来:大转向 118
三、乐观地理学 132
3 自然之用 169
一、启蒙运动的牛顿 173
二、去掉牛顿上帝的牛顿物理学 185
三、问题重重的大自然光辉 195
4 人之科学 217
一、启蒙运动人 218
二、心灵领域的牛顿 225
三、对抗理性主义的革命 237
四、想像力的奔驰 255
5 艺术之解放:过去的包袱 273
一、艺术与启蒙运动 274
二、赞助人与阅听大众 278
三、过去的包袱 286
6 艺术之解放:摸索现代性 311
一、狄德罗与莱辛:两个循规蹈矩的革命份子 312
二、艺术品味的发现 351
7 社会之科学 389
一、第一批社会科学家 390
二、社会学:事实、自由与人道 394
三、政治经济学:从国力到财富 413
四、史学:科学、艺术与宣传 435
8 仁善政治学 471
一、宽容:一场讲究实际的运动 473
二、废奴主义:一个初步的探索 482
三、司法正义:一场为自由奋斗的圣战 497
9 经验政治学 527
一、政治经验的多样分歧 528
二、法国之争 545
三、开明绝对主义:由答案到质疑 561
10教育政治学 581
一、启蒙运动的逻辑 582
二、对庶民的成见 601
三、卢梭:道德社会中的道德人 611
终曲:起而行的行动 641
研究着作评介
中央研究院院士──余英时教授推荐序
Gay的经典之作,为我们认识「启蒙」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可靠的一座桥樑。
Peter Gay两卷本的Enlightenment研究是关于欧洲启蒙运动史的经典之作,虽然分别完稿于一九六六和一九六九,但根本不发生所谓「过时」的问题,近三、四十年来,这一领域尽管日新月异,却未出现一套有系统的新解足以取本书而代之。
Gay写这部鉅着时,他的争辩对象是Carl Becker的《十八世纪哲学家的天国》(The Heavenly City of the Eighteenth-century Philosophers, 1932)。Becker此书篇幅极短,然而论点鲜明,提出了对启蒙运动的整体看法,成为西方(至少美国)史学界的正统观点。
Becker强调启蒙思潮仍未全脱中古思惟模式的笼罩,当时思想家所用的建构材料虽然是很新的,但所建构出来的「天国」(Heavenly City)则一仍中古之旧。这一论断在美国史学界流行了三十多年,未受到严重的z战,直到Gay的着作问世,才发生了基本变动。Gay先后化费了六、七年的时间,遍读十八世纪原始资料,提出了全面性的新解读。仅以功力而论,Gay的两卷本专着已远非Becker的讲演集所能匹敌,Becker是一位卓越的史学大家,没有人能够怀疑。他的论点也确有坚强的根据,并非简单的「错误」,不过稍嫌片面,将一个重大的历史时期简单化了。Gay则从多方面运用极其丰富的史料将整个启蒙运动的面貌呈现了出来。他相当肯定了启蒙的现代价值和意义,认定启蒙上接文艺复兴,恢复了古代经典的地位,并以古典的多元而开放精神对抗中古教会的武断和不容忍。自由、进步、科学、宽容等都是在十八世纪的欧洲开始发展出来的,更重要的,启蒙也导致了美国的独立革命和一个崭新的民主自由社会的建立。Gay特别指出:当时欧洲的启蒙思想家都引美国的创建为荣,认为这是启蒙的精神价值的最高体现。总之,启蒙运动是西方文化史上一个极重要的阶段,不但承先启后,而且包涵着种种复杂的成分。Gay的专着则尽量客观地但同时也抱着同情的理解,把这一段复杂而困难的历史进程分析得井然有序。今天有不少人开始怀疑以至批判启蒙的历史与现实功能,但无论对启蒙取肯定或否定的态度,首先我们必须认真地认识它,Gay的经典之作为我们认识启蒙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可靠的一座桥樑。
作者序
本册(下册)上接一九六六年出版的《现代异教精神的崛起》(The Rise of Modern Paganism),为我界定启蒙运动的努力划下句点。就像上一册,本书是自足的。我在上册探讨的是启蒙思想家怎样援引古典的异教徒思想反对基督宗教,换言之是探讨他们的教育背景;而在这一册,我进而分析他们的环境(包括他们所身处的经济与文化变迁,这些变迁正是导致启蒙运动具有现实相关性甚至非出现不可的原因;也包括当时作家与艺术家的位置,这位置赋予启蒙思想家的要求和期许以血肉)、分析他们的行动纲领,以及分析他们的进步观、科学观、艺术观、社会观和政治观。我把本册命名为《自由之科学》(The Science of Freedom),意在暗示启蒙思想家的方法和目标,而读者未尝不可把它单独当成启蒙哲学的社会史来阅读。与此同时,上下册又是一体的,正是为了强调这种一体性,我才会给它们取用一个共同的书名《启蒙运动:一个诠释》,并把内容安排为辩证性的三部分:上册分两卷,分别代表「正」与「反」的部分,下册只有一卷(我名之为「现代性的追求」),代表「合」的部分,要探讨启蒙思想家的哲学。
上下两册都是以狭义的启蒙运动为主轴,亦即以启蒙思想家的运动为主轴:本书会设计成辩证性的三部分,也是为了反映启蒙思想家的大体心路历程。但从一开始我就意识到,并在上册尽早指出过,狭义的启蒙运动乃是着床于一种更宽广的氛围,那就是十八世纪的氛围。对于十八世纪,我们大可以毫无扭曲之虑地称之为启蒙时代(Age of the Enlightenment)。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正是汲取自时代的氛围和从之得到支撑。他们部分是时代的领导者,部分是其缩影,部分是其反对者。特别是在本册,我设法去釐清这两个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的运动和其大环境)的关系。这关系是错综复杂的,而就如方才说过的,启蒙思想家与其环境时而敌对,时而友善。但不管有多错综复杂,不了解它们,就无由给启蒙运动下一个充分的定义。可以换一种方式说:尽管约翰生(Johnson)与伏尔泰(Voltaire)之间、波普(Pope)与休谟(Hume)之间,或卫斯理(Wesley)与莱辛(Lessing)之间歧异处所在多有,但共通处一样所在多有。本书虽然把重点放在伏尔泰、休谟和莱辛,但没有忘记其他人。
我的工作招来两个误解,所以不妨利用这个机会加以澄清。我一直相信,集体史(collective history)是写得出来的,不是非化约为个人传记的组合不可。另一方面,我又深知,哪怕是狭义的启蒙运动,其内容仍然丰富多端,有时还自相矛盾。不管是在上册还是这一册,我都用「家人」(family)来形容启蒙思想家的彼此关系,为的就是兼顾他们之间的亲近性和分歧性。我们当然不可忘掉狄德罗(Diderot)和莱辛的美学是不同的,不可忘掉休谟和伏尔泰的政治哲学是相异的,不可忘掉不同启蒙思想家有关进步、科学、教育和其他课题的观点涵盖一道幅度颇宽的光谱。我把这些差异都记录了下来──本书上下两册会那么长,主要原因在此。这也是为什么我对「启蒙思想家」的一般定义不涉及他们的政治或美学观念。以这种方式,我设法既忠于历史的丰富性、微妙差异性和个人的特质,又忠于共性和完形(Gestalten)──它们都是启蒙运动之所以为启蒙运动的原因。
除区分狭义和广义的启蒙运动以外,我又邀请一些十八世纪人物进入启蒙思想家的俱乐部而拒另一些人于门外──对我的第二个误解即由此而起。事实上,我此举是定义行为而非评价行为。我不是要主张(比方说)伏尔泰比约翰生「杰出」(better)。会员资格与能力无关:明乎此,就会了解这俱乐部何以不乏无趣和平庸之辈,而一些该时代最不凡的人物反不入列。哪怕书名已申明本书是「一个诠释」,但身为历史学家,我仍然尽力回避上述一类的价值判断。我的目的是下定义,尽可能清晰地勾勒出启蒙运动的复杂面貌:观念怎样与激情相缠、信念怎样与迷信交织,以及观念怎样与观念擦撞。
但这样说并不表示我心无好恶。读者应该不难看出,较得到我认同的是十八世纪的非宗教心灵。但这不应该干扰到我对启蒙运动的分析(希望是如此)。正因为这样,我甚至避谈一个相当有价值判断意味的重要问题:启蒙运动与我们时代的相关性。显然,我认为这种相关性是可观的,比迄今启蒙运动的批评者甚至仰慕者所愿意的承认的还要大。如果有哪个时代最需要启蒙运动的人道目标和批判方法,那就非我们的时代莫属。但我在本书强自克制,不去谈这个,因为我认为更当务之急是去界定启蒙运动:想要让启蒙运动能为我们所用,就必须先知道它是什么。本书的目的正是致力于确定启蒙运动是什么。
但我没打算就此打住。我研究了启蒙运动二十年,一直兴味不减。如今,随着研究领域他移,我认为该是以政治人而非史家身分表明我信念的时候了。为此,我已写就一部声援启蒙运动的小书《批评的桥樑》(The Bridge of Criticism),将要单独出版。我会乐见读者把它看成是这部长篇历史研究的政治后记。
就像上册一样,本册让我欠下许多人情债。古根汉基金会的一笔研究奖助(1967-8)让我能够对此书进行一些必要的改写;「美国学术团体联合会」一项出国补助让我有机会在苏格兰圣安得烈(St. Audrews)一个会议上与好些研究十八世纪的学者交换意见;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院长室慷慨资助打字经费,而因为本册的篇幅,这笔补助让我更是受用。说到打字,我特别要感激为我手稿打字的西尔薇(Ene Sirvet),感激她经常为我辛苦地打字打个不停,她的速度和精确性,和对我表现的耐性。宝洁公司(Procter & Gamble)一九六七至六八年度和一九六八至六九年度两度颁赠的「人文学与科学促进奖金」让我可以购买一些不可少的参考书,也让我教学上的负担得以减轻。
一些从前和现在的学生各以不同的有用方式协助过我,特别值得一提的有卡瓦瑙(Gerald J. Cavanaugh)、韦克斯勒(Victor Wexler)、凯勒(William Keylor)、博斯(Ronald I. Boss)、凯恩(Stephen Kern)、卡尔勒(Joan Karle)和布雷德(Theodor Brodek)。在爱丁堡大学、维吉尼亚大学、瓦瑟学院(Vassar College)、耶鲁、哥大和其他好些好客的大学校园,我都碰到一些有批判性的听众,他们的意见促使我变换论证或改变想法。两个学术团体──美国历史协会(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和法国历史研究学会(Society for French Historical Studies)──对我同样耐心有加。
除了这些听众,我还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十八世纪欧洲文化讲座」试述过我的观点,并受益良多。要指出谁给过我哪方面的启发难免会顾此失彼,所以我在这里感激当时所有人的耐心和大方。一直以来我都与狄克曼(Herbert Dieckmann)、梅(Henry F. May)和麦克(Mary Peter Mack)书信论学,他们的意见至为宝贵。对于难写的第三章(论科学的一章),格雷厄姆(Loren Graham)给了我有益的批评;而吉莱斯皮(Charles C.Gillispie),所寄来两封极其详尽的信,相当程度改变了我对这一章的构想。另外,霍夫斯塔特(Richard Hofstadter)
惠赐的意见也让我铭感。
我最后要感谢的是我最需要感谢的人。威尔逊(Arthur M. Wilson)、韦伯(Robert K. Webb)和我太太(始终是露丝〔Ruth〕)都极仔细读过草稿。我感谢他们百忙中抽空为我提供宝贵意见,鼓励我在漫漫的研究长路上持之以恆。
彼得.盖伊 一九六九年二月,纽约市
《启蒙运动(下册):自由之科学》这本书,我得说,它的编排和内容都非常出色。作为一名对历史和哲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很多惊喜。作者在选择论述的重点和角度上,非常有独到之处。他没有试图面面俱到,而是将笔墨集中在那些最能体现启蒙运动核心精神的议题上。 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科学精神”在启蒙运动中所扮演角色的阐释。他不仅仅将科学视为一种知识体系,更是将其看作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质疑权威、追求证据、不断探索的精神。他对牛顿、拉瓦锡等科学家的介绍,以及他们如何影响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都写得非常精彩。这本书的结构也很清晰,每一章都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循序渐进,让读者能够逐步深入理解启蒙运动的复杂性。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哲学思想对政治实践影响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和深入。他对美国宪法的诞生,法国大革命的进程,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让我看到了启蒙思想如何在现实世界中生根发芽,并结出果实。这本书让我对“自由”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抽象的口号,而是看到了它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历史和思想根基。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拿到《启蒙运动(下册):自由之科学》这本书,是因为名字听起来很“硬核”,本着学习的态度想来啃啃。但读了大概三分之一之后,我就发现自己被彻底“圈粉”了。作者的文笔是真的没得说,虽然是学术类的书籍,但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他善于运用各种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把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解释得清晰易懂。 我记得在讲到“理性主义”的时候,作者用了“一把锐利的解剖刀”,来形容理性如何被用来审视社会和宗教的种种不合理之处,这个比喻真的让我眼前一亮。而且,这本书的叙事非常连贯,不像我以前读过的某些同类书籍,常常会觉得章节之间有些跳跃。作者很巧妙地将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和思想分析融为一体,让读者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能深入理解那些思想的来源和影响。尤其是在讨论18世纪法国和英国社会思潮的差异时,作者通过具体的社会现象和政治事件来加以说明,读来非常有画面感。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启蒙运动绝不仅仅是一群思想家在象牙塔里的思辨,而是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格局和人类命运的伟大变革。
评分《启蒙运动(下册):自由之科学》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其实有点小忐忑。毕竟“启蒙运动”这个词本身就带着点重量,再加上“自由之科学”这种听起来就很学术的副标题,总怕它会是那种让人昏昏欲睡、啃不下去的理论堆砌。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从我翻开第一页开始,就被作者那种流畅而又深刻的笔触深深吸引住了。他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一堆晦涩的哲学概念,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详实的史料,一点点地勾勒出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 我特别喜欢作者对那个时期思想家们之间辩论的描绘。他们之间既有激烈的碰撞,又有相互的启发,这种思想的火花碰撞,被作者写得如同现场直播一般,让人身临其境。比如,当谈到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其核心观点,而是深入分析了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所引发的争议,以及它如何一步步影响了法国大革命。这种“追根溯源”式的写作手法,让我在阅读时,不仅仅是接受信息,更是一种主动的思考和理解。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有趣,虽然是探讨严肃的哲学和历史问题,但并没有让人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相对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现,感觉就像在听一位知识渊博的长辈娓娓道来,让我这个对哲学不太专业的读者也能跟得上思路,甚至还能时不时地因为作者独到的见解而拍案叫绝。
评分拿到《启蒙运动(下册):自由之科学》这本书,我第一反应就是,这次又要挑战我的认知边界了。毕竟,启蒙运动这块大蛋糕,说起来容易,真正要剖析其中的细节和影响,可不是件简单的事。然而,作者在这本书里,真的做到了“化繁为简”,但又不是那种流于表面的肤浅。他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厨师,把复杂的食材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留了原有的风味,又让成品更加可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联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高超的逻辑能力。 他没有把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割裂开来,而是清晰地描绘了他们思想的传承、发展以及相互作用。尤其是在探讨“自由”这个核心概念时,作者引用的各种历史案例,比如英国的光荣革命,美国的独立宣言,都为理解“自由”的演变提供了坚实的佐证。我反复看了好几遍关于“天赋人权”和“三权分立”的章节,作者的解释非常有条理,让我对这些在现代社会依旧至关重要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仅仅是讲述“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它带来了什么”。阅读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几个世纪的思想漫步,既有理论的深度,又不失历史的温度,让我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了“自由”的真正含义。
评分坦白讲,《启蒙运动(下册):自由之科学》这本书,是我最近一段时间读到的最能引发我深度思考的读物之一。作者的笔触沉稳而富有力量,他能够将复杂的哲学概念和历史进程,梳理得井井有条,让人读来如同抽丝剥茧,豁然开朗。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启蒙思想家们描绘成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展现了他们作为活生生的人,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下,所经历的挣扎、辩论与坚持。 我非常喜欢他对康德“人是目的”的解读,以及这种观念如何挑战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不平等。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和历史细节,使得他的论述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故事的趣味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被作者提出的问题所吸引,然后跟随他的思路去思考,仿佛也参与到那场跨越时空的智慧对话之中。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者式的深刻,又不乏文学性的优美,读来是一种享受。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启蒙运动的遗产,远不止于政治制度的变革,更在于它塑造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一种以人为本、追求进步、尊重理性的价值观。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