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志(一套六册不分售)【1.汇编+2.道路工程篇+3.铁路工程篇+4.港湾工程篇+5.机场工程篇+6.桥梁工程篇】

交通工程志(一套六册不分售)【1.汇编+2.道路工程篇+3.铁路工程篇+4.港湾工程篇+5.机场工程篇+6.桥梁工程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交通工程
  • 道路工程
  • 铁路工程
  • 港湾工程
  • 机场工程
  • 桥梁工程
  • 工程技术
  • 交通运输
  • 土木工程
  • 专业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翻开人类文明历史,可以了解改善人类生存要素中之食、衣、住、行而提高生活水准,增进文明内涵,促进经济繁荣之相关建设,如:促进农业生产之渠道灌溉及防洪排水工程,改善居住环境之房屋建造及城乡计画、提升生活品质之自来水普及与污水处理工程,增进经济活动之道路、桥梁、港口及机场等等土木工程建设,比比阶是土木工程界先人、前辈及先进的血汗结晶。

  交通工程是台湾土木工程建筑史中最规模之一环,其史料最为丰富。故「交通工程志」之编纂工作相当繁重。而后随着文明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交通工具趋向多样化,交通之范畴由陆地延伸至海、空,即从道路扩展至铁路、港湾与机场等,这些土木工程都是因应时代的潮流及社经发展之所需,渐次形成。此外,桥梁是铁、公路建设中不可或缺之关键工程,也是工程技术发展之重要指标。因此,土木水利工程学会此次出版的台湾土木史交通工程志,即以道路工程、铁路工程、港湾工程、机场工程与桥梁工程等分成五篇,加以撰写;并将台湾约四百年的历史区分为明清时期、日治时期及台湾光复以后等三大阶段,加以叙述。


■ 本书特色

道路工程篇:依内容的性质分为台湾光复前后之道路、一般公路、快速公路、高速公路及市区道路之建设等章撰写。

铁路工程篇:是土木工程的一个重要领域,研究台湾土木史自然包括台湾铁路的发展过程。历史长河源远流长,错综复杂,欲以管见,一窥全豹,实有未逮。本文断取刘铭传初建铁路,到台湾迈入已开发国家中间约100年,有文献记载的部分。到2007年,台湾铁路已过120岁生日,这中间20年也发生很多重要事件,如北回铁路双轨电化、引进自动列车防护系统、列车调度由分散改集中、列车动力由集中趋向分散等。另外,都会区捷运铁路、南北高速铁路也相继在这个时期加入。因为仍在进行中,留待后续。

港湾工程篇:依属性分为国际商港、工业专用港及渔港工程等三类,国际商港又依基隆港(含附属港)、台中港、高雄港(含附属港) 及花莲港分别分章撰写。

机场工程篇:机场的发展系随着航空器种类、飞航速率、载重及机体大小而不断演变,因此,本机场工程篇之编撰。

桥梁工程篇:桥梁史依内容的性质分为公路桥梁建设史、铁路桥梁建设史、国道桥梁建设史、其他桥梁建设史及桥梁灾害史等章撰写。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理事长序

发起人序

主任委员序

组织

◎ 交通工程志汇编
◎ 道路工程篇

第一章 前言

1.1 回顾
1.2 撰述范围

第二章 台湾光复前后之道路

2.1 明清时期
2.2 日治时期
2.3 移交与接管
2.4 光复初期

第三章 公路之建设与发展

3.1 概述
3.2 环岛公路系统
3.3 纵贯公路系统
3.4 横贯公路系统
3.5 滨海公路系统
3.6 联络公路
3.7 县乡道公路
3.8 公路里程之演变

第四章 快速公路之辟建

4.1 麦帅公路
4.2 西部滨海快速公路
4.3 东西向快速公路

第五章 高速公路之建设

5.1 中山高速公路
5.2 中山高速公路拓宽计画
5.3 第二高速公路
5.4 北宜高速公路
5.5 高速公路环岛路网构想

第六章 市区道路之建设

6.1 市区道路法令与组织
6.2 市区道路建设之起源
6.3 一般市区道路建设
6.4 市区快速道路建设
6.5 台北市市区道路

第七章 结语

志谢

◎ 铁路工程篇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台湾铁路之创建与日治时期之续筑

2.1 清朝创办
2.2 日治时期续筑

第三章 台湾光复后铁路之复甦与发展

3.1 路线之复甦与发展
3.2 环岛铁路之构成
3.3 桥梁隧道之修建与增建
3.4 站场设施之改善与扩建
3.5 车站之改建与新建
3.6 支线之兴筑与拆除
3.7 永续发展工程
3.8 台铁机车与车辆之演进
3.9 台铁电讯自动化及号志电气化
3.10 台北市区铁路地下化

第四章 结语

◎ 港湾工程篇

第一章 前言

1.1 港湾建设概述

第二章 基隆港

2.1 清朝时期(1895年以前)
2.2 日治时期(1895年 ~ 1945年)
2.3 光复初期之复旧建设(1946年 ~ 1970年)
2.4 十大建设迄今(1971年 ~ 迄今)
2.5 附属港
2.6 建港大事纪

第三章 台中港

3.1 清朝及日治时期(1945年以前)
3.2 光复初期之复旧建设(1946年 ~ 1970年)
3.3 十大建设迄今(1971年 ~ 迄今)
3.4 建港大事纪

第四章 高雄港

4.1 清朝时期(1895年以前)
4.2 日治时期(1896年 ~ 1945年)
4.3 光复初期之复旧建设(1946年 ~ 1970年)
4.4 十大建设迄今(1971年 ~ 迄今)
4.5 附属港
4.6 建港大事纪

第五章 花莲港

5.1 日治时期(1896年 ~ 1945年)
5.2 光复初期之复旧建设(1946年 ~ 1970年)
5.3 十大建设迄今(1971年 ~ 迄今)
5.4 建港大事纪

第六章 工业专用港

6.1 前言
6.2 特性
6.3 麦寮工业专用港
6.4 和平工业专用港
6.5 观塘工业专用港

第七章 渔港工程

7.1 台湾渔港概述
7.2 台湾早期渔港建设
7.3 光复后之渔港建设
7.4 渔港工程未来之展望

第八章 结语

志谢

◎ 机场工程篇

第一章 前言

1.1 航空器发明与演进
1.2 台湾民航发展概述

第二章 国际机场

2.1 台湾桃园国际机场
2.2 高雄国际机场 ( 兼民航国内机场)

第三章 国内机场

3.1 台北松山机场
3.2 台中清泉岗机场
3.3 台中水湳机场
3.4 嘉义机场
3.5 台南机场
3.6 屏东机场
3.7 花莲机场
3.8 台东丰年机场
3.9 恆春机场

第四章 离岛机场

4.1 马公机场
4.2 金门机场
4.3 兰屿机场
4.4 绿岛机场
4.5 七美机场
4.6 望安机场
4.7 马祖北竿机场
4.8 马祖南竿机场

第五章 结语

志谢

◎ 桥梁工程篇

第一章 前言

1.1 桥梁的演进与桥型
1.2 台湾桥梁的发展史
1.3 台湾桥梁设计规范的沿革
1.4 台湾桥梁建设史之撰述原则及大事纪要

第二章 公路桥梁建设史

2.1 清朝时期(1895年以前)
2.2 日治时期(1895年 ~ 1945年)
2.3 光复初期(1945年 ~ 1955年)
2.4 1955年 ~ 1970年代
2.5 1970年以后
2.6 都市高架桥梁

第三章 铁路桥梁建设史

3.1 清朝时期(1895年以前)
3.2 日治时期(1895年 ~ 1945年)
3.3 光复初期(1945年 ~ 1970年)
3.4 1970年 ~ 迄今

第四章 国道桥梁建设史

4.1 中山高速公路时期(1970年 ~ 1978年)
4.2 第二高速公路时期(1987年 ~ 2004年)
4.3 北宜高速公路时期(1991年 ~ 2006年)
4.4 建设成果综述

第五章 其他桥梁建设史

5.1 人行吊桥
5.2 人行陆桥
5.3 人行景观桥
5.4 水(渠)道桥
5.5 物资专用桥

第六章 桥梁灾害史

6.1 桥梁震害史
6.2 桥梁水害及土石流灾害史

第七章 结语

志谢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這套《交通工程志》中「港灣工程篇」的部分,感到無比的興趣。台灣的港口,尤其是基隆港和高雄港,在台灣的經濟發展史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我一直想了解,這些港口的選址和規劃,是如何考量了地理位置、航道條件、腹地大小以及鄰近的產業需求?我希望書中能詳細介紹,不同時期,為了提升港口的吞吐量和服務能力,所進行的重大工程,例如航道的浚深、碼頭的擴建、貨櫃中心的興建,以及相關的倉儲和運輸設施的配套。我對台灣沿海地區其他較小型的港口,像是花蓮港、蘇澳港,或是漁港的發展,也充滿好奇。這些港口是如何在區域經濟中發揮作用?又面臨著哪些獨特的挑戰,像是地形限制、地震影響,或是生態保育的考量?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讓我們看到這些港口是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尋求永續發展。此外,我也對港口內的環保措施和安全管理有著高度的關注。隨著全球環保意識的抬頭,港口在減少污染、保護生態方面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我希望能從書中了解到,台灣的港口在這些方面是如何努力的。

评分

這次《交通工程志》的出版,讓我眼睛為之一亮,尤其是「機場工程篇」!台灣雖然不大,但作為一個重要的國際門戶,航空運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一直很好奇,像桃園國際機場、松山機場,甚至是台中國際機場,它們的規劃和建設過程中,面臨了哪些特殊的挑戰?例如,早期機場跑道的設計考量,是如何兼顧飛機起降的安全性和土地利用的效率?而隨著航空技術的飛速發展,像是大型噴射機的出現,機場的基礎設施又是如何進行升級和擴建的?我希望書中能深入探討這些技術細節,並且能有實際案例的分析,例如某個跑道的延長,是如何克服了地質上的困難,或是某個航廈的設計,又是如何體現了當時最先進的建築和人流管理理念。我也對台灣的軍用機場發展史感興趣,雖然可能不會是主要的篇幅,但若能稍微提及,相信也能讓讀者對台灣的整體空域管理和國防建設有更全面的認識。除了硬體建設,我也很想知道,機場營運的管理、空運管制系統的演進,以及如何在高效率的同時確保飛安,這些軟體和系統層面的發展,是否也能在這套書中有所呈現。這套書的出現,讓我感覺更能理解我們是如何一步步搭建起連接世界的空中橋樑。

评分

這套《交通工程志》的涵蓋範圍之廣,讓我感到非常驚喜。我一直對台灣的城鄉發展和交通網絡的演變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匯編」的部分,我期望能夠看到一個更宏觀的視角,將道路、鐵路、港灣、機場和橋梁等各個子系統串聯起來,描繪出一幅台灣整體交通運輸系統的發展藍圖。我希望能從中了解,不同時期,國家在交通建設上的重點是哪些?例如,某個時期可能更側重於公路網的鋪設,以促進區域經濟的連結;而另一個時期,則可能將重心放在國際港口和機場的擴建,以提升台灣在全球貿易中的競爭力。我希望「匯編」能提供一些歷史數據和圖表,讓讀者能夠更直觀地理解這些發展的軌跡。同時,我也對其中可能包含的政策制定和法規演變有著高度的好奇。一個重大的交通工程項目,其背後往往牽涉到複雜的規劃、審批、環評以及土地徵收等環節。我希望書中能夠揭示這些決策的過程,以及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互動,進而理解為何某些工程會順利推進,而另一些則可能面臨延宕。這套書的出現,讓我感覺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台灣這片土地上,交通建設如何一步步地塑造了我們的生活和未來。

评分

當我看到這套《交通工程志》的介紹時,第一個念頭就是「這根本是為我這種交通迷量身打造的!」我從小就對橋梁情有獨鍾,無論是壯觀的跨海大橋,還是穿梭於山林間的公路橋,都讓我感到著迷。我一直想深入了解,台灣這麼多極具代表性的橋梁,例如蘇澳港的東澳橋、花東公路上的許多懸臂橋,甚至是已經走入歷史的舊橋,它們背後的故事和工程技術有多麼令人讚嘆。我希望「橋梁工程篇」能夠詳細地介紹這些橋梁的設計理念、結構形式,以及在建造過程中克服了哪些嚴峻的自然挑戰,像是颱風、地震、或是崎嶇的地形。我對台灣特有的橋梁工法也很有興趣,像是早期利用鋼索和預鑄梁的技術,或是後來引進的各種節塊推進工法,這些技術是如何一步步提升了橋梁的跨度和穩定性?此外,我也想了解,橋梁的維護和管理,以及如何將老橋新生,讓它們在現代交通網絡中繼續發揮作用,甚至轉型成為觀光景點。這套書的出現,讓我感覺終於有了一個能夠系統性地學習和欣賞台灣橋梁藝術與工程智慧的途徑,實在是太令人興奮了!

评分

這套《交通工程志》的出現,讓我對於台灣的「機場工程篇」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台灣的國際機場,像是桃園國際機場,不僅是國家門戶,更是台灣在全球經濟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節點。我一直很好奇,機場的建設,從最初的選址、土地取得,到後續的跑道、航廈、塔台的興建,整個過程是如何進行的?尤其是在考量到飛安、環保、以及周邊社區的影響時,決策者和工程師們是如何權衡取捨的?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實際的案例,例如某個機場跑道的擴建,是如何克服了用地限制和噪音問題?或是某個新航廈的設計,是如何體現了當時最先進的旅客動線規劃和綠建築理念?除了大型國際機場,我也對台灣的國內機場,例如台東機場、馬公機場,其發展歷程和在地方交通網絡中的作用感到好奇。這些機場的建設,是如何帶動了地方觀光和產業的發展?又面臨著哪些與國際機場不同的挑戰?我希望這套書能讓我更全面地理解,台灣是如何一步步地建立起一個高效、安全的航空運輸體系,並與世界接軌。

评分

哇,這套《交通工程志》簡直是讓我大開眼界!身為一個對台灣交通建設脈絡一直很感興趣的讀者,我一直覺得有許多歷史事件、技術演進和決策過程都藏在書本之外,難以窺見其全貌。這次看到這套書的出版,我真的非常期待,尤其是看到它涵蓋了道路、鐵路、港灣、機場以及橋梁等如此廣泛的面向。從我個人的經驗出發,我曾經在研究台灣早期公路網的發展時,碰到許多資料斷層,像是早期的公路編碼系統是如何演變的?為什麼有些路段的設計在現在看來似乎有安全上的疑慮?這套書的「道路工程篇」和「匯編」想必能提供我非常寶貴的線索,讓我能更深入地理解這些問題背後的原因,或許能發現一些當年為了克服地形、技術限制所做的巧妙設計,甚至是當初決策者們在有限資源下如何權衡取捨的艱難抉擇。此外,我也對「橋梁工程篇」充滿好奇,畢竟台灣位處地震帶,橋梁的安全與技術一直是我們關心的重點。從早期吊橋、拱橋的時代,到現在引進的各種先進工法,像是預力混凝土、鋼箱梁等,背後一定累積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教訓。我希望這套書能帶我一窺這些技術演進的歷程,甚至能看到一些台灣特有的橋梁設計案例,了解它們如何因應台灣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總之,我對這套書的內容充滿了期待,希望能藉由它更深刻地理解台灣這片土地上交通建設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评分

當我看到《交通工程志》這套書的介紹時,心中湧現一股強烈的渴望,想要深入了解台灣的「橋梁工程篇」。台灣地理環境特殊,地震頻繁,河流縱橫,這對橋梁的設計和建造提出了極高的挑戰。我一直對那些橫跨溪谷、連接城鄉的壯麗橋梁充滿敬意,例如那些在山區蜿蜒的公路上的橋梁,或是跨越濁水溪、淡水河等大河的橋梁。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介紹這些橋梁的結構形式,像是懸臂橋、斜張橋、或是預力混凝土橋,以及它們各自的優缺點。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了解,在建造這些橋梁時,工程師們是如何運用各種創新的技術,來克服複雜的地質條件、惡劣的天候,以及有限的工期。我對台灣的橋梁安全監測和維護技術也很有興趣,畢竟橋梁的壽命攸關無數用路人的安全。這套書的出現,讓我感覺有機會能夠一窺台灣橋梁工程背後的智慧和毅力,理解那些工程師們如何在自然的挑戰中,築起連接你我的堅固橋樑,讓台灣的交通網絡更加完善。

评分

我對這套《交通工程志》的「道路工程篇」有著非常高的期待。台灣地狹人稠,道路系統的規劃和建設更是牽動著無數人的日常。我一直很好奇,台灣的公路編碼系統是如何確立的?從早期的省道、縣道,到現在的高速公路、快速道路,這些名稱和編號背後是否有系統性的邏輯?我希望能從書中了解到,不同等級的道路在設計標準、施工方法和維護管理上,有何差異。尤其是在山區和都會區,道路工程面臨的挑戰截然不同。例如,在山區,如何克服邊坡穩定、排水和避開斷層帶的問題?而在都會區,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最大限度地提升道路的通行能力,同時又要兼顧景觀和人行空間?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實際的案例分析,像是某個重要交流道的設計,是如何在複雜的地形和交通流量下,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我也對台灣道路養護的技術演進感到好奇,從早期的瀝青鋪設,到現在的各種高性能混凝土和環保材料,這些材料的選擇和施工技術的進步,是如何影響了道路的壽命和行車的舒適性?這套書的出現,讓我感覺能更深入地理解我們腳下的每一條道路,是如何承載著台灣的活力與發展。

评分

這套《交通工程志》簡直是一座知識的寶庫!身為一個曾經參與過鐵路相關研究的讀者,我對「鐵路工程篇」有著特別的感情。我一直想了解,台灣的鐵路系統,從窄軌到標準軌的演變,其背後是否有更深層次的原因?例如,早期日治時期的窄軌,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有何優勢?而後來為何又逐步改為標準軌,這又對後來的鐵路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我希望書中能詳細闡述這些技術性的轉變,並且能結合當時的國家發展策略,說明這些決策是如何影響了台灣的運輸網絡。此外,我對台灣的貨運鐵路系統也充滿好奇。除了載運煤炭、礦產等傳統貨物,現在的貨運鐵路在物流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是否也面臨著與公路運輸和海運的競爭?我希望「鐵路工程篇」能提供一些關於貨運專線、編組站的規劃和建設的案例,並且能探討如何透過技術升級和營運模式的創新,來提升貨運鐵路的效率和競爭力。這套書的出版,讓我感覺能夠更全面地認識台灣鐵路這項重要的基礎建設,以及它如何默默地支撐著國家的經濟脈動。

评分

這套《交通工程志》絕對是每一個熱愛台灣交通建設、或者有志於投身此領域的年輕學子們的必備工具書!我個人一直對於台灣早期鐵路系統的發展非常著迷,尤其是從日治時期延續下來的縱貫線,以及後來東西向鐵路、高鐵的建設。在學習相關歷史時,常常會覺得缺乏系統性的資料,例如早期火車頭的演進、鐵軌規格的改變、號誌系統的升級等等,這些細節往往影響著整體運輸效率和安全性。我希望「鐵路工程篇」能夠詳細闡述這些技術層面的變革,並且能結合當時的社會經濟背景,說明這些工程的推動是如何影響了台灣的城鄉發展。例如,某個車站的設立,是如何帶動了周邊聚落的興起?鐵路電氣化又為台灣的貨運和客運帶來了怎樣的革命性改變?同時,我也對「港灣工程篇」抱持著極高的期望。台灣四面環海,過去以來,基隆港、高雄港的建設一直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命脈。我希望能從書中了解到,不同時期港口規劃的考量點有何不同?像是挖深航道、擴建碼頭、興建貨櫃中心等等,這些決策是如何一步步塑造了台灣在全球海運網絡中的地位。我特別期待能看到關於台灣南部幾個較小港口的發展歷程,它們在地方產業扮演的角色,以及在面對全球化競爭下的轉型與挑戰。這套書的出現,讓我有種感覺,彷彿能觸摸到台灣交通建設的真實肌理,感受到那些工程師們的智慧與汗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