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人类独有的本能。语言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与延续文化的重要关键。认识语言学,能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这改变人类命运的神秘之钥。
本书共分九章,从语言的起源及语言学的兴起谈起,简明扼要地介绍当前英语声韵、英语构词、英语语法及语意、语言与心理、语言与社会等方面的研究与发展。举例丰富,并以中文系统互相对照,让中文读者能透过母语了解英语语言学,并对现今语言学发展有清楚的概念与认识。
作者简介
余光雄
师大英语系毕,美国新墨西哥大学语言学博士。曾任高雄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正修科技大学应外系教授、南台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现任侨光大学副校长。着有《华语文化教材》、《华语拼音读本》、《英语语言学概论》。
这本书中关于语言习得的章节,为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视角来理解我们是如何学会一门语言的。它详细介绍了不同语言习得理论,比如行为主义、先天论、认知主义等,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作者通过对儿童语言习得过程的描述,以及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常见难点和策略的讲解,让我对语言学习的过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之前一直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漫长而困难的过程,但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理解了其中一些重要的心理和认知机制,这让我对自己未来的语言学习充满了信心,也让我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去改进我的学习方法。
评分这本书在语言发展史和变迁的章节,让我对“母语”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古英语、中古英语、近代英语等阶段,而是通过分析这些阶段之间的语言特征的演变,比如音韵上的变化(如元音大推移),词汇上的影响(如法语对中古英语的影响),以及语法结构上的简化,来展示英语语言的生命力。我记得书中对“shall”和“will”的用法演变有过非常生动的描述,它们在中古英语时期含义和用法上更为模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现代英语中更明确的区别,这让我觉得语言的演变是一个充满偶然性又遵循一定规律的过程。
评分这本书对语用学的介绍,可以说是我理解人类交流的“潜规则”的一把钥匙。在日常交流中,我们往往会说一些“言外之意”,这本书就解释了这些“言外之意”是如何产生的。它详细讲解了会话含义理论,比如合作原则和会话的四条准则(数量、质量、关联、方式),以及礼貌原则。通过对大量真实对话的分析,我理解了为什么有时候人们会委婉地表达,或者为什么有时候会说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话。这让我意识到,语言的使用不仅仅是词语的组合,更包含了说话者意图、听话者理解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
评分这本书在句法分析方面,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理论框架。作者没有回避复杂的语法概念,而是用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读者理解句子的结构。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同句法理论的介绍,比如生成语法和功能语法,并对比了它们在解释句子结构上的异同。在讲解一些经典的句法现象时,比如递归、依存关系等,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例句,并配以清晰的图示,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抽象的语法理论。这对于我这样希望更深入地理解英语句子构成逻辑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我曾经对某些句子结构感到困惑,比如宾语前置或从句的嵌套,但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能够更好地分析这些结构,并理解它们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
评分对于语篇分析的部分,我可以说是在这本书里获得了全新的视角。在此之前,我一直将语言的理解局限于句子层面,但语篇分析让我意识到,连贯和衔接是构建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详细讲解了语篇的连接方式,比如使用连接词、代词指代、重复词汇等,以及这些方式如何确保信息的流畅传递。通过对不同语篇的案例分析,我学会了如何识别文本的组织结构,以及作者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的语言手段来达到特定的沟通目的。这不仅对于我阅读更复杂的学术文章有帮助,也让我更加关注自己在写作时,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表达更加清晰、有条理,从而更好地与读者沟通。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在我初次翻阅的时候,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关于语言演变的章节,它以一种非常易懂的方式,将我们日常使用的英语,如何从古老的日耳曼语系演变而来,经历了哪些重要的历史时期,比如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诺曼征服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等等,都梳理得清晰明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分析一些具体的语言现象,比如词汇的变化、语法结构的调整、发音的演变等,来阐述这些历史事件对英语语言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我记得其中一处讲解,是将现代英语的许多常用词汇,追溯到古英语时期,比如“man”(人)和“woman”(女人),以及像“house”(房子)这样的基本词汇,虽然发音和拼写有所变化,但其核心的词根却保留了下来,这让我对语言的生命力和韧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关于方言和社会语言学的章节,更是让我看到了语言的“多样性”和“社会性”。我一直以来对英语的认识,可能更多地局限于一种“标准”的英语,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世界上存在着无数种不同的英语方言,它们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存在显著的差异。作者通过对比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语言使用,揭示了语言与社会身份、权力关系、群体认同等之间的密切联系。这让我对“包容性语言”以及“语言变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尊重和欣赏不同语言使用者之间的交流方式。
评分词汇学和语义学的部分,是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词汇的构成,包括构词法,比如派生、复合等,以及词根、词缀的作用。我之前对词汇的记忆,更多是死记硬背,但通过学习构词法,我发现很多不认识的单词,都可以通过拆解其构成部分来理解其含义,这极大地提高了我的词汇学习效率。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关于词义变化的部分,比如词义的引申、缩小、扩大、转移等,揭示了词汇背后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信息。比如,一个词汇可能在古代有非常狭窄的含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含义变得更加宽泛,或者甚至发生了完全的转变,这让我认识到,语言是活的,词汇的意义也并非一成不变。
评分关于语音学和音系学的内容,真的是让我耳目一新。我之前对语音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怎么读”的层面,但这本书却将语音系统性地进行了剖析。作者详细介绍了语音的产生机制,包括发音器官的协同工作,各种辅音和元音的分类标准,比如根据发音部位(唇齿音、舌尖音等)和发音方式(清辅音、浊辅音、鼻音等)的细致划分。对于元音,则着重讲解了舌位和唇形对元音发音的影响,这让我意识到,原来同一个音素,在不同的语境下,其具体的发音细节是多么丰富和微妙。更让我觉得有趣的是,它还讲解了音位的概念,以及音位变化如何在不同方言中产生,比如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在某些音素上的差异,让我对“听懂”英语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在语言与思维的关联方面的探讨,让我感到非常新颖。它并没有简单地说“语言决定思维”,而是引入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等理论,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批判性分析。作者通过分析不同语言在描述颜色、时间、空间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来探讨语言结构是否会对人们的认知方式产生影响。这让我意识到,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我们所使用的语言的影响。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我对语言的理解,从一个单纯的工具,升华到了一个能够影响人类认知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