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口译与笔记

逐步口译与笔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口译
  • 同声传译
  • 笔记技巧
  • 学习
  • 语言学习
  • 翻译
  • 技能
  • 方法
  • 逐步学习
  • 实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听到(hearing)与倾听(listening)于口译过程中有什么不同?译者如何掌握流动于讲者与听众之间的讯息?

  本书作者累积20余年丰富的口译经验,书中细述「传译」理论,探讨「逐步口译」各个环节,包含听、分析与理解、记忆与表达;关于笔记作法,详列其步骤和技巧,读者可以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掌握实务技巧。

  作者倾囊相授口译的临场经验,贴心提供解决应付的方法,是一本理论与实务兼备的口译工具书。

作者简介

刘敏华


  辅仁大学德文系毕业,美国蒙特瑞国际学院中英文口笔译硕士,美国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外语教学博士。博士论文以认知心理学工作记忆的观点探讨同步口译技巧习得,获颁欧洲翻译学学会(EST)最佳博士论文「青年学者奖」。1988年起任教辅仁大学翻译学研究所,之后曾兼任所长一职;亦曾担任阳明大学认知神经心理学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目前是辅仁大学与台湾师范大学的翻译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并担任国立编译馆「建立国家中英文逐步口译能力考试评分与命题机制研究计画」之主持人。累积二十年会议口译实务经验,为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会员。
深入解读《历史的河流:一部未曾言说的文明变迁录》 一、引言:时空的交织与文明的脉络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的历史教科书,它是一次对人类文明长河的深度潜航。我们摒弃了以战争和帝王更迭为主线的叙事方式,转而聚焦于那些在历史深处默默驱动社会变革的“微观动力”——技术革新、思想的渗透、日常生活的演变,以及气候与地理环境对人类命运的隐形塑造。我们试图勾勒出一条跨越数千年的、由无数细小河流汇聚而成的宏大文明脉络,探寻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所面对的共同困境与独特解决方案。 二、第一篇章:早期聚落的智慧与失落的图景 1. 泥土的哲学:新石器时代的生存法则 本篇追溯至农业革命的黎明。我们详细考察了美索不达米亚的灌溉系统如何不仅仅是一种农业技术,更是一种早期社会组织和权力结构的雏形。重点分析了早期定居点中,对“剩余”的分配与控制如何催生了阶级分野。我们特别关注了那些未被文字完全记录下来的“非主流知识”——例如早期冶金术的秘密传承,以及围绕天文观测发展出的朴素哲学观。这些知识的失传,构成了我们理解早期文明的重要盲区。 2. 符号的诞生:从岩画到楔形文字的语义飞跃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认知史上的一次“物种级”跃迁。本章深入探讨了从洞穴壁画到苏美尔楔形文字的演变过程,着重分析了“记录”的本质——它不仅是信息的保存,更是权力的固化。我们审视了早期法律文本(如《汉谟拉比法典》)背后的社会契约精神,并对比了古埃及象形文字中蕴含的宗教宇宙观,揭示了不同文化中,符号系统如何塑造了其对时间、空间和神性的理解。 三、第二篇章:古典帝国的张力与内在矛盾 1. 罗马的混凝土与希腊的辩证法:两种秩序的构建 古典时代的辉煌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但其内核却充满张力。我们剖析了罗马帝国高效的工程技术(如引水渠、道路网)如何成为其统治的物质基础,以及这种“技术官僚”式的治理模式与希腊城邦民主思潮的根本差异。本部分着重分析了奴隶制对技术进步的抑制作用——为何一个拥有先进工程能力的帝国,在某些关键领域(如风力或水力驱动)的革新步伐却异常缓慢。 2. 丝绸之路的文化“噪音”:贸易网络中的信息流 丝绸之路远非仅仅是商品交换的通道,它是一个庞大的信息与思想的“交换媒介”。我们不再仅仅关注丝绸或香料的价值,而是深入研究了贸易网络中传播的病菌、宗教信仰、数学概念乃至音乐旋律。例如,佛教从印度传入中亚,并在适应当地文化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复杂“翻译”过程,揭示了跨文化交流中,意义是如何被解构和重构的。 四、第三篇章:中世纪的“黑暗”与知识的庇护所 1. 修道院的图书馆:被保存的“异端”知识 中世纪常被误解为一个知识的停滞期。本书力图还原那个时期知识的真实面貌:大量的古典学识并非被“遗忘”,而是被转移到了特定的机构——修道院中进行系统的抄写和整理。我们研究了中世纪的抄写员群体,他们如何通过细致的注释和校对,在无意中成为知识的“防火墙”。同时,我们也探讨了伊斯兰黄金时代在代数、光学和医学领域的突破,这些成就如何通过伊比利亚半岛等地,重新回馈到欧洲的学术土壤中。 2. 城市复苏:行会与技术革新的匿名者 随着中世纪晚期城市的兴起,知识的传播中心开始从教会转向世俗的行会。本章着重分析了行会制度对技术传承的双重影响:它既保证了工艺的精湛,也限制了知识的开放性。我们试图通过对早期机械钟表、风车和水力磨坊的案例研究,展示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工匠们如何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实现了重大的技术飞跃。 五、第四篇章:启蒙的序曲与科学方法的诞生 1. 印刷术的“爆炸”:信息的民主化与权威的瓦解 古腾堡的印刷术是历史的转折点。它不仅降低了书籍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它催生了一种新的阅读和思考模式——“并列阅读”和“批判性对比”。本书详细考察了印刷术如何加速了宗教改革的进程,以及它如何使得科学发现(如哥白尼的日心说)能够迅速跨越地理障碍,形成一个国际性的“科学共同体”,挑战了既有的神学权威。 2. 观察的革命:从伽利略到牛顿的范式转移 启蒙时代的核心在于对“观察”的重新定义。我们不只是回顾经典实验,而是分析了望远镜和显微镜等新工具如何拓展了人类的感官边界,从而迫使人们重构对世界的理解。牛顿的《原理》之所以具有颠覆性,不仅仅因为它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更因为它提供了一套统一的、可数学描述的宇宙模型,这代表了人类理解自然的方式从“为什么”(目的论)向“如何”(机械论)的根本性转变。 六、结论:持续的张力——进步与代价的辩证统一 本书的最后部分总结了贯穿历史的两个核心主题: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福祉与随之而来的结构性代价。从早期农业对环境的初步改造,到工业革命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文明的每一步飞跃都伴随着某种形式的“牺牲”或“失衡”。我们呼吁读者以一种更具批判性的视角,审视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因为历史的河流从未停止流动,我们今天的选择,正书写着未来的篇章。 本书旨在提供一种深邃的、多维度的历史视角,鼓励读者超越表象,去探究那些在时间洪流中被冲刷和掩盖的深刻结构与驱动力。它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所有对人类命运抱有好奇心的人,一同参与到这场宏大的历史对话中来。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自序………………………………………………i

第一章传译与逐步口译
一、传译的发展………………………………2
二、传译的型式………………………………5

第二章逐步口译的本质
一、沟通的本质………………………………10
二、口译员──文化间的沟通者…………12
三、讲者、译者与观众之间的关系…………14

第三章逐步口译的过程
一、逐步口译的阶段………………………18
二、听………………………………………20
三、注意力……………………………………22
四、分析与理解………………………………29
五、记忆……………………………………31
六、表达……………………………………36

第四章逐步口译的笔记
一、逐步口译笔记的特色……………………44
二、笔记记什么………………………………44
三、笔记记多少……………………………49
四、用什么语言记…………………………51
五、纸张空间的利用…………………………52
六、记号的使用………………………………60
七、时态和单复数…………………………69
八、连词……………………………………70
九、可伸可缩的笔记…………………………71
十、数字………………………………………72
十一、专有名词……………………………78
十二、笔记的教学……………………………80

第五章逐步口译笔记问题解析
一、分析对象………………………………84
二、选材……………………………………84
三、记下的东西选择不当…………………86
四、处理原文的困难………………………92
五、忽视连词………………………………97
六、纵写式与内缩式使用不当……………103
七、反应原文语或择文语的结构…………101
八、分隔法使用不当………………………110
九、重叠法的应用…………………………111

第六章逐步口译笔记示范
一、演讲原文听写稿………………………114
二、演讲的逐步口译笔记…………………123

结论……………………………………………139
参考书目………………………………………141

附录
一、Transitionfrompreparatoryexercisestoconsecutiveinterpretation:principlesandtechniques………………146
二、口译教学与外语教学…………………172
三、从描述翻译学到建构主义:口译研究与
教学的新思维…………………………192

图书序言

自序

  距离1993年这本书由辅大出版社初次出版,已有十五年。这期间不少人向我本人、辅大出版社,以及书林出版公司询问这本书再版的情形。后来由于我赴美攻读博士学位,改写这本书的事就暂搁一旁。

  四年多前,书林的苏先生约我谈这本书再版的事。当时虽然已着手进行改写工作,却又因为忙于翻译人才考试的研究计画,以及赴美定居等公私事务,改写工作又告停摆。去年年底,我返台参加研讨会,书林两位苏先生再度邀我讨论这本书的前途。当时坐在书林位于公馆闹中取静的办公室里,面对二苏,我感觉我们三人的共识不言而喻:现在不积极行动,这本书再版可能又是遥遥无期。于是我们决定先以初版为蓝本,修改一些用语措词,替换重新改写过的第一章,并附上我谈口译教学的相关文章。这期间我将继续逐章改写,为将来全新的版本作准备。

  当天下午走出书林的办公室,心中轻松无比,应该是我去年得到最好的心理治疗。这本书初次出版后被我弃置不顾十五年余,终将重见天日,虽然一时还没能尽善尽美,但是对于曾经读过它的读者们,或是企盼这类书籍的学子们来说,应该还是相当高兴的吧。

  最后,感谢书林的体谅和耐心,容忍我耗磨了这么些年。也谢谢两位苏先生给我的专业建议,促成这本书的再刷,为全新版本立下根基。

刘敏华
2008年6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接触《逐步口译与笔记》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系统性的思维升级。我之前对口译的理解,仅限于“会两种语言就能做”。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口译,需要的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一种快速的思维转换能力。作者在书中提出的“信息解码”和“信息编码”的概念,让我对口译过程有了全新的认识。他将听力理解的过程比作“解码”,而将语言输出的过程比作“编码”,并且详细地讲解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挑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挑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于“笔记”的讲解,我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如此细致和系统的方法。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记什么,而是告诉你“怎么记”才能最高效地服务于口译。作者引入的各种速记符号和缩略词的运用,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讲座主题和口译场景来调整笔记策略,都让我大开眼界。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进行练习,发现自己在大段的听力材料面前,不再感到手足无措,而是能够抓住重点,并且在后续的复述中更加准确和流畅。

评分

《逐步口译与笔记》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其实内心是有期待也有点忐忑的。毕竟“口译”和“笔记”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高深的技巧和需要大量练习才能掌握的硬功夫。翻开书的第一页,扑面而来的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作者以一种非常亲切、循序渐进的方式,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手把手地将我引入口译的世界。他没有上来就抛出一大堆术语,而是从最基础的“听”开始讲起,如何捕捉信息,如何区分主次,如何识别说话人的意图。这让我这个之前对口译一窍不通的人,也觉得门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在讲到“逐步口译”这个核心概念时,并没有简单地描述过程,而是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细致地剖析了每一个环节。从听懂原文,到在脑海中进行信息重组,再到最终用目标语言流畅地表达出来,每一个步骤都拆解得极其清晰。作者还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比如将口译过程比作“信息的中转站”或者“语言的桥梁”,这些比喻非常形象,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而且,书中提供的练习题也非常有针对性,并不是那种千篇一律的套路,而是涵盖了各种场景,从商务谈判到学术讲座,从日常对话到技术交流,让我觉得学到的知识能够立刻派上用场,而不是纸上谈兵。

评分

我之前一直以为口译就是把一种语言变成另一种语言,但读完《逐步口译与笔记》之后,我才意识到,口译的精髓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门关于“理解”和“转述”的艺术。作者在书中花了很大的篇幅来强调“理解”的重要性,并且详细地阐述了如何通过倾听、分析、预测等多种方式来深入理解原文的含义,包括言外之意、文化背景等等。这一点对于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因为我常常在实际交流中因为只关注字面意思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沟通。 而“笔记”这个部分,更是让我惊喜。我一直以为口译笔记只是简单地记录一些关键词,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介绍的笔记方法,完全是为口译量身定制的,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对信息的梳理、提炼和预判。我学到了如何使用符号、缩略语,如何根据语境快速标记关键信息,以及如何通过笔记来辅助记忆和组织思路。书中还分享了一些自己独特的笔记技巧,这些技巧既实用又灵活,我尝试着用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发现效率确实提升了不少。

评分

我一直认为,口译是一项需要“天赋”的技能,但《逐步口译与笔记》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努力”和“方法”在其中的巨大作用。作者以极其耐心和细致的方式,将口译的每一个环节都分解开来,并且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练习方法。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听力预判”的技巧。作者并不是简单地说要“认真听”,而是教我们如何通过一些线索,比如提问者的问题、发言者的语气、演讲的结构等等,来预判接下来的内容,从而提前做好准备。 而“笔记”这个部分,更是让我惊叹于其精妙之处。我之前对笔记的理解非常片面,只知道记录个别词语。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口译笔记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思维图谱”,它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回顾信息,并且保持思路的连贯性。作者介绍的各种符号、图示的运用,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口译场景来设计笔记的“可视化”程度,都让我觉得耳目一新。我尝试着去练习,发现自己在大段讲话时,不再像无头苍蝇一样乱记,而是能够有条理地抓住重点。

评分

《逐步口译与笔记》这本书,对于我这种非科班出身,但又对口译充满兴趣的人来说,简直是一份“量身定制”的宝藏。作者没有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而是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口译的复杂技巧一一呈现。他强调“逐步”的重要性,就像是在搭建一座精密的桥梁,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语感培养”的章节。作者并不是让你死记硬背单词,而是引导你去体会不同语言的“韵味”和“节奏”,从而在口译时能够更加自然和流畅。 而“笔记”的部分,更是让我看到了口译的“幕后英雄”。作者非常详细地讲解了,如何通过笔记来“辅助记忆”,“梳理思路”,甚至“预见问题”。他提到的“结构性笔记”和“关键词笔记”相结合的方法,让我眼前一亮。我尝试着去运用,发现在听取复杂信息时,自己能够更清晰地把握主干,并且在输出时也更加有条理。这本书让我明白,口译的成功,离不开扎实的基础和精妙的技巧。

评分

《逐步口译与笔记》这本书,可以说是我在口译学习道路上遇到的一个“宝藏”。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我之前在参加一些国际会议的同传志愿服务时,常常会因为听不清、跟不上而感到非常沮丧。这本书就像及时雨,它系统地解答了我一直以来存在的困惑。作者在讲解“逐步口译”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实战案例,模拟了真实的口译场景,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去体会口译的难点和技巧。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信息记忆与提取”的部分。口译员需要在大脑中同时处理多条信息,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准确地提取所需信息。作者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记忆辅助技巧,包括如何利用逻辑联想、空间记忆等方法来增强记忆力。我按照书中的方法进行练习,发现自己的短期记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这对于口译工作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帮助。

评分

《逐步口译与笔记》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把开启口译“智慧之门”的钥匙。我之前一直以为口译就是“翻译”的口头版本,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口译更是一种“瞬间思考”和“临场应变”的综合能力。作者在书中对于“信息压缩”和“信息重组”的讲解,让我受益匪浅。他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口译员是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大量的原始信息进行筛选、提炼、概括,并且用目标语言重新组织起来的。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语境化笔记”的讲解。作者强调,笔记不是孤立的符号堆砌,而是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和运用。他举了很多例子,说明同一个符号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口译员需要根据整体的语境来做出判断。这让我意识到,口译笔记的本质,是口译员与听众之间的一种“默契”的沟通方式,它能够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我所传达的信息。

评分

这本书,我必须说,它触及了口译学习中一个常常被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环节——“笔记”。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口译的难点主要在于语言本身,在于对两种语言的熟练掌握。然而,《逐步口译与笔记》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高效的笔记方法,是口译员能否准确、流畅地完成任务的关键“助推器”。作者在书中不仅仅介绍了基础的笔记符号,更重要的是,他深入地讲解了如何根据不同的讲话者、不同的语速、不同的主题来灵活运用笔记技巧。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动态笔记”的论述。他不是教你死记硬背一套符号系统,而是强调笔记的“流动性”和“适应性”。他举了大量的例子,展示了同一个信息,在不同的语境下,口译员会如何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笔记方式。这让我意识到,笔记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口译员在进行信息处理和输出过程中的一个“思维外化”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为何会卡顿,为何会遗漏信息,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去改进。

评分

我一直觉得,口译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种艺术,一种将思想的火花在不同语言之间传递的艺术。《逐步口译与笔记》这本书,恰恰让我感受到了这种艺术的魅力,并且教会了我如何去“雕琢”这门艺术。作者在开篇就强调,口译的核心在于“理解”,而“笔记”则是实现这种理解并将其准确传达出去的“工具”。他没有上来就灌输复杂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和案例,将我带入了真实的口译现场。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信号词”和“逻辑连接词”在笔记中的运用。作者详细地讲解了如何通过标记这些词语,来把握讲话者的逻辑脉络,预测接下来的内容,从而更加从容地进行口译。这对于我这种容易在信息洪流中迷失方向的人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尝试着在自己听力练习时运用这些技巧,发现自己不仅听得更仔细了,而且在复述时也更加有条理,信息的遗漏率也大大降低。

评分

拿到《逐步口译与笔记》这本书,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书籍,但事实证明,我错了。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独特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口译这个看似高深的技能,拆解成了一系列可以理解和掌握的步骤。作者并没有回避口译中的难点,而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每一个挑战,并且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听力策略”的讲解,它不仅仅是让你“听”,而是教你如何“听出门道”,如何捕捉言语中的潜台词,如何理解说话人的真实意图。 而“笔记”的部分,更是让我看到了口译员的“另一双眼睛”。作者通过大量的范例,展示了口译笔记是如何帮助口译员“整理思绪”、“辅助记忆”,并且在关键时刻“捕捉遗漏”。他提出的“信息可视化”的笔记方法,让我觉得非常实用。通过简单的符号和图示,我能够将复杂的听觉信息转化为视觉化的内容,从而更好地进行记忆和处理。这本书,让我对口译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