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画之研究

诗与画之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诗歌
  • 绘画
  • 艺术史
  • 文学
  • 美学
  • 文化研究
  • 中国古典艺术
  • 诗画理论
  • 艺术批评
  • 跨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文人画」讲究文人画家的全方位修养,强调独树一格的艺术创作,结合诗、书、画,与印鑑等多种艺术于作品中,而作品背后的支柱则为文人本身的人品与学问。本书首先透过研究「文人画」的提出者董其昌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风气、及中国绘画的历史演变与其个人才气,结论出「人与艺术不容分割」的精神实为中国文人艺术表现的独特之处;再借由整理唐、宋、元、明、清有关题画诗的资料,说明中国文人主张「文学与艺术的结合」的概念可上推至唐朝,并随着时代而蓬勃发展,至清代大盛。然而,明清两代的文人题画诗份量虽多,其表现方式已跳不出唐宋元人的牢笼。

  本书共收录中国唐代至清代,约217位文人的1035首题画诗,在研究中国文人的艺术表现之余,亦具汇集、整理之成绩,供读者欣赏、学习。

作者简介

戴丽珠

  台湾新竹人,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现任静宜大学中文系专任教授、逢甲大学兼任教授、中山医学大学兼任教授。

  着有:诗与画、诗与画之研究、赵孟頫文学与艺术之研究、乐府诗选析、苏东坡诗画合一之研究、文学概论、竹枝词之鑑赏、戴丽珠散文作品、建筑与小品、晨起所见(新诗)、洋桔梗的亲情(新诗)等书。

诗与画之研究 导言:在视觉与语言的交汇处探寻美学本质 《诗与画之研究》并非一部简单的艺术史梳理或文学流派分析,它是一次深入的、跨越媒介界限的美学探寻。本书的核心议题聚焦于人类精神活动中最具感染力的两种表达方式——诗歌(语言的凝练)与绘画(色彩与线条的张力)——它们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渗透、彼此映照,并共同构筑起人类对“美”的理解与感知体系。本书旨在揭示隐藏在这两种看似分离的艺术形式背后的共通法则,以及它们对人类情感、哲学思考的独特贡献。 第一部分:形式的共鸣——结构与韵律的内在逻辑 本部分着重分析诗歌与绘画在形式构成上的异同。我们将从结构主义的视角出发,探讨诗歌中的“格律”、“韵脚”如何对应到绘画中的“构图”、“平衡”与“节奏”。 语言的密度与视觉的留白: 诗歌通过词语的精选与省略,达成信息的最大密度,这与中国画中强调的“计白当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细致剖析了意象的凝练在两种媒介中的处理方式,例如,一句诗中的关键动词如何如同画面中的一个焦点,牵引观众或读者的全部注意力。 时间性与空间性: 诗歌是线性的、时间的艺术,它依赖于阅读的顺序来展开意义;而绘画是并置的、空间的艺术,其意义在一瞥之中完成结构性的理解。本书探讨了“叙事性绘画”如何试图纳入时间维度(如连环画或史诗壁画),以及“抒情性诗歌”如何通过意象的跳跃,模拟瞬间的视觉冲击。我们考察了特定艺术流派(如巴洛克音乐与浪漫主义诗歌)中对时间流速的刻意操纵。 色彩与音色的对应关系: 虽然直接对应似乎过于武断,但本书借鉴了色彩心理学和音乐理论,研究“暖色调”与“高昂的音阶”、“冷色调”与“低沉的旋律”之间,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激发的共通情感反应。例如,对“朱红”和“激昂”的联想,与对“C大调”的感受,其背后的神经学机制有何关联? 第二部分:意象的生成——文化语境与心灵投射 艺术的意义并非孤立存在,它深深植根于其产生的文化土壤。《诗与画之研究》的第二部分将视野转向意象的生成与流变,特别关注东方与西方在处理象征符号上的核心差异与融合。 自然的隐喻系统: 探讨“山水”在中国诗画中的核心地位,解析“松、竹、梅”等植物符号在不同朝代诗文中的意涵变化,并将其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对“理想化自然”的描绘进行对比。我们分析了气候、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不同文明对“辽阔”与“幽深”的审美取向。 人物与叙事载体: 英雄史诗的诗歌(如荷马史诗或唐诗中的边塞诗)如何被视觉艺术(如古典油画或敦煌壁画)所转化?本书细致考察了“瞬间的决定性时刻”在史诗叙事(诗)与戏剧性构图(画)中的处理,并区分了“抒情式人物刻画”与“类型化人物塑造”的审美策略。 “留白”的哲学: 这一部分将深入探讨“未完成性”或“留白”在东西方美学中的不同哲学意涵。在中国艺术中,留白是“气韵”与“无限可能”的象征;而在西方现代主义绘画中,画布的未覆盖部分常被解读为对既有形式的批判或对创作过程本身的关注。诗歌中“未尽之意”的表达方式如何与之对应? 第三部分:技法与媒介的张力——从工匠到创作者的转变 本部分关注艺术家的技法实践及其对媒介特性的挑战与拓展。 线条的革命: 探究书法艺术对中国画线性的解放作用,如何使线条本身成为承载情感的独立主体。同时,我们将这一研究延伸至西方素描艺术中对“轮廓线”的解构,例如埃德加·德加(Degas)对运动瞬间的捕捉,如何挑战了古典绘画中对线条的僵硬定义。 材料的限制与解放: 墨的晕染效果(洇墨)与诗歌中词语的相互“渗透”;油画颜料的厚涂(Impasto)与诗歌中排比句的堆叠,都体现了艺术家对材料物理特性的依赖与超越。本书也关注摄影技术出现后,诗歌与绘画对“瞬间记录”的反应及其本体论的变化。 主体性的构建: 探究自文艺复兴以来,艺术家个体情感如何从为宗教或权力服务的工具,转变为艺术表达的核心。从波德莱尔对现代都市景象的诗意捕捉,到印象派画家对光影瞬息万变的描绘,我们分析了“主观体验”如何成为连接诗与画的最强纽带。 结论:跨媒介的审美体验 《诗与画之研究》最终论证,诗歌与绘画并非孤立的学科,而是人类感知世界、处理复杂情感的两种基本模式。它们共享着对节奏、张力、意象、象征的共同追求。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诗画互鉴的深入考察,本书试图提供一个更为宏大和统一的框架,用以理解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即如何将无序的经验提炼为有序的结构,并以最具冲击力的方式传递给他人。本书的发现对于当代跨媒体艺术创作、视觉文学研究以及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篇 董其昌与文人画关系之研究
一、前言
二、董其昌提出文人画的远因
三、董其昌提出文人画的近因
四、文人画的界定
五、董其昌与文人画
六、董其昌的画风
七、结语

第二篇 清代妇女题画诗
论文提要
一、前言
二、清代妇女题画诗
三、所显现的现象
四、结语

第三篇 唐宋元文人题画诗辑
论文提要
第一章 唐代文人题画诗
第二章 宋代文人题画诗
第三章 元代文人题画诗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诗与画之研究》,绝对是我近几年来读到最让我惊艳的艺术类书籍之一。我之所以说“惊艳”,是因为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诗歌和绘画的认知。我之前总觉得,诗歌是抽象的,是语言的艺术,而绘画是具象的,是视觉的艺术。但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通往更广阔的艺术世界的大门。作者在书中,用她渊博的学识和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诗与画之间,如何相互渗透,相互启发。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解读,作者认为,这些画不仅仅是描绘景物,更是画家内心世界的投射,而这种“内心的投射”,在许多山水诗中也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当诗人在诗中描绘壮丽的山河时,他其实也在描绘自己内心的豪情;当画家在画中描绘烟雨朦胧的景象时,他其实也在表达自己内心的忧愁。这种“情感的共通性”,让我觉得非常震撼。这本书,让我学会了用一种更深层、更立体的方式去欣赏诗与画。

评分

《诗与画之研究》这本书,我拿到的时候,就觉得光是书名就非常有味道,充满了文学与艺术的联结感,而且“研究”这两个字,也预示着这本书不是那种轻松翻翻的书,而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我平常就对古典诗词很有兴趣,但说实话,对绘画的了解就相对肤浅一些,多半停留在比较具象的层面,比如山水、花鸟什么的。所以,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扇窗,让我看到了诗歌与绘画之间,原来可以有这么深厚、这么精妙的联系。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两种看似独立的艺术形式,进行解构、分析,然后又重新组合,展现出它们内在的共通之处的。书中提到的那些诗句,我很多都耳熟能详,但经过作者的解读,配上相应的画作,我才忽然发现,原来那些熟悉的文字,原来可以有更丰富的视觉想象,那些我曾经看过的画,原来也可以被赋予更深沉的文学意境。这让我不禁想到,很多时候,我们看一幅画,可能只看到它的构图、色彩,或者它描绘的对象,却忽略了它背后可能蕴含的情感、故事,甚至是诗人的一腔孤寂或者豪情万丈。这本书,就像一个引路人,教我如何去“听”画,“读”诗,让我能够更立体、更全面地去感受艺术的美。

评分

《诗与画之研究》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艺术的美,往往隐藏在“似与不似”之间。作者在书中,不断地探讨着诗歌与绘画在表现事物时,如何既有具象的描绘,又保留了大量的想象空间,让观者或读者能够自由地去解读和体悟。我记得书中提到一幅描绘竹子的画,画家并没有一笔一画地画出每一片竹叶,而是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竹子的神韵。这让我想到了很多描写竹子的诗句,比如“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诗人们赞美的并非是竹子的具体形态,而是它所象征的君子品格。这种“形神兼备”的艺术追求,在诗与画中得到了完美的契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好的艺术作品,不应该只是表面的模仿,而应该更注重内在的精神和情感的传达。作者通过大量的例证,向我们展示了诗与画如何共同构建起一个充满意境和情感的世界,这个世界,超越了单纯的视觉或文字的层面。

评分

《诗与画之研究》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艺术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生活”的书。我一直觉得,艺术能够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让我们看到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而这本书,通过挖掘诗与画的内在联系,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我常常在读到书中描绘的那些山水画时,会联想到那些描写隐逸生活的诗句,然后想象着自己也能过上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又或者,读到那些描绘市井风情的画,会想到那些描写民俗风情的诗,仿佛置身于热闹的集市之中,感受着人间烟火。作者的讲解,非常到位,她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灌输,而是用一种非常艺术化的语言,引导我们去感受、去体会。这本书让我明白,诗与画,不仅仅是文人墨客的雅事,更是我们普通人感受生活、理解生活的一种方式。

评分

《诗与画之研究》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艺术。过去,我更多地是孤立地欣赏诗歌或绘画,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它们之间是相互启发、相互印证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著名诗句和画作的深入剖析,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将诗歌的意象转化为视觉的元素,又将绘画的构图、色彩与诗歌的情感相呼应。这种分析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受用。比如,读到书中对一幅描绘离别场景的古画的讲解,我才惊觉,原来画中的许多细节,如飘零的落叶、远去的孤舟,都在默默地诉说着诗人心中的不舍与惆怅,这与许多描写离愁别绪的诗歌,在情感表达上是如此契合。又或者,书中引用了某首咏梅的诗,然后分析了多幅描绘梅花的画作,从中我看到了诗人对梅花坚韧不屈品格的赞美,在画作中也得到了完美的 visual 呈现。这种“看图说诗”、“以诗解画”的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艺术的体验。它让我不再仅仅是“看”或“读”,而是能够“听”到画中的声音,“看见”诗句中的色彩。

评分

读《诗与画之研究》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打破了我一些固有的认知,让我意识到艺术之间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一直以为,诗歌是文字的艺术,绘画是视觉的艺术,它们是两条平行线。但这本书却非常巧妙地将它们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例如,书中对某位古代画家的山水画的解读,让我联想到唐代诗人描绘山川景色的诗句,发现两者在表达意境、营造氛围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那些朦胧的山峦,仿佛就能听到诗人的低语;那些飞流的瀑布,似乎就能感受到诗人的激昂。反过来,当我阅读书中引用的某些诗篇时,我脑海中也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一些画面,像是被作者“提前”描绘好了一样。这种跨领域的对话,真的非常迷人,也让我对艺术的理解上升了一个层次。我一直认为,好的艺术作品,无论是诗歌还是绘画,最终都要触动人心,引发共鸣。而这本书,恰恰是通过挖掘诗与画的共通之处,来达到这个目的。它不仅仅是在介绍两者的关系,更是在引导读者,如何去感受、去体悟这份艺术的美好。

评分

坦白说,我拿到《诗与画之研究》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有些期待又有些忐忑的。毕竟,“研究”这两个字,总会让人觉得带有一定的学术门槛。但是,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被它的内容深深吸引之后,所有的顾虑都烟消云散了。作者的笔触非常流畅,而且她善于运用生动的例子,将抽象的理论变得具象可感。我尤其欣赏她对中国传统诗画结合的深入挖掘,比如她分析了中国画中“写意”的手法,如何与诗歌中“意境”的表达相辅相成。她举的例子,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诗词,都非常有代表性,而且讲解得深入浅出,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看得津津有味。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古人的生活充满了诗意?或许,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将生活中的点滴,通过诗与画这样极致的艺术形式,转化为永恒的美。这本书,就是让我重新体验这种“诗意”的绝佳途径。

评分

《诗与画之研究》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旅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一直觉得,艺术最打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够超越语言和文化的隔阂,直接触及我们的情感深处。而这本书,正是通过诗歌与绘画这两种古老而迷人的艺术形式,向我们展示了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我常常会在阅读时,不由自主地将书中提到的某一首诗,与我曾经看过的某一幅画联系起来,然后发现,它们之间竟然有着如此默契的呼应。就好比,读到描绘边塞风光的诗,我脑海中就会浮现出那些气势磅礴、苍凉壮阔的山河画卷;读到描绘闺阁思情的诗,我也会想到那些细腻、婉约的人物画,它们仿佛在诉说着同一份幽怨。作者的叙述方式也很别致,她不会刻意去定义,而是引导我们去感受,去体会。这种开放性的解读,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拥有了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间,也让我对诗与画的理解,变得更加个人化和深刻。

评分

这本书,说真的,是最近读到让我觉得非常有“功力”的一本。我不是那种专业的艺术史或文学评论家,所以很多时候,看一些过于学术的书会觉得有些吃力。但《诗与画之研究》的作者,她的文字非常有感染力,而且她引用的例子也都很恰当,不会让人觉得枯燥。我本来以为会是一本很干巴巴的理论书,结果读起来却像在听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的主角,就是诗歌和绘画。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提到一些中国传统山水画,如何通过留白来营造意境,这让我立刻联想到一些留白很多的诗句,比如“月落乌啼霜满天”,后面的意境就全靠读者自己去想象了。这种“少即是多”的美学原则,在诗与画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且,作者在分析的时候,还常常会跳出中国传统艺术的范畴,提到一些西方艺术的例子,虽然篇幅不多,但这种跨文化的对比,反而让我觉得更有启发性,也看到了人类在表达美、追求意境上,有很多共通之处。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跨界”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一直以为,诗歌就是诗歌,绘画就是绘画,它们是两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但《诗与画之研究》这本书,就像是搭建了一座桥梁,让我看到了诗与画之间,原来有着如此深厚而美妙的联系。《诗与画之研究》的作者,她非常有功力,能够将两种不同的艺术语言,进行如此精妙的对比和分析。她举的例子,我很多都耳熟能详,但经过作者的解读,我才发现,原来这些诗句和画作,在表达某种情感、某种意境的时候,竟然是如此的“心有灵犀”。比如,书中提到一些描绘月夜的诗,同时分析了几幅描绘月夜的画,发现它们在营造那种宁静、清冷的氛围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种“同一种情感,不同的表达方式”的对比,真的非常震撼,也让我对艺术的理解,有了全新的维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