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画」讲究文人画家的全方位修养,强调独树一格的艺术创作,结合诗、书、画,与印鑑等多种艺术于作品中,而作品背后的支柱则为文人本身的人品与学问。本书首先透过研究「文人画」的提出者董其昌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风气、及中国绘画的历史演变与其个人才气,结论出「人与艺术不容分割」的精神实为中国文人艺术表现的独特之处;再借由整理唐、宋、元、明、清有关题画诗的资料,说明中国文人主张「文学与艺术的结合」的概念可上推至唐朝,并随着时代而蓬勃发展,至清代大盛。然而,明清两代的文人题画诗份量虽多,其表现方式已跳不出唐宋元人的牢笼。
本书共收录中国唐代至清代,约217位文人的1035首题画诗,在研究中国文人的艺术表现之余,亦具汇集、整理之成绩,供读者欣赏、学习。
作者简介
戴丽珠
台湾新竹人,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现任静宜大学中文系专任教授、逢甲大学兼任教授、中山医学大学兼任教授。
着有:诗与画、诗与画之研究、赵孟頫文学与艺术之研究、乐府诗选析、苏东坡诗画合一之研究、文学概论、竹枝词之鑑赏、戴丽珠散文作品、建筑与小品、晨起所见(新诗)、洋桔梗的亲情(新诗)等书。
第一篇 董其昌与文人画关系之研究
一、前言
二、董其昌提出文人画的远因
三、董其昌提出文人画的近因
四、文人画的界定
五、董其昌与文人画
六、董其昌的画风
七、结语
第二篇 清代妇女题画诗
论文提要
一、前言
二、清代妇女题画诗
三、所显现的现象
四、结语
第三篇 唐宋元文人题画诗辑
论文提要
第一章 唐代文人题画诗
第二章 宋代文人题画诗
第三章 元代文人题画诗
这本书《诗与画之研究》,绝对是我近几年来读到最让我惊艳的艺术类书籍之一。我之所以说“惊艳”,是因为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诗歌和绘画的认知。我之前总觉得,诗歌是抽象的,是语言的艺术,而绘画是具象的,是视觉的艺术。但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通往更广阔的艺术世界的大门。作者在书中,用她渊博的学识和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诗与画之间,如何相互渗透,相互启发。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解读,作者认为,这些画不仅仅是描绘景物,更是画家内心世界的投射,而这种“内心的投射”,在许多山水诗中也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当诗人在诗中描绘壮丽的山河时,他其实也在描绘自己内心的豪情;当画家在画中描绘烟雨朦胧的景象时,他其实也在表达自己内心的忧愁。这种“情感的共通性”,让我觉得非常震撼。这本书,让我学会了用一种更深层、更立体的方式去欣赏诗与画。
评分《诗与画之研究》这本书,我拿到的时候,就觉得光是书名就非常有味道,充满了文学与艺术的联结感,而且“研究”这两个字,也预示着这本书不是那种轻松翻翻的书,而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我平常就对古典诗词很有兴趣,但说实话,对绘画的了解就相对肤浅一些,多半停留在比较具象的层面,比如山水、花鸟什么的。所以,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扇窗,让我看到了诗歌与绘画之间,原来可以有这么深厚、这么精妙的联系。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两种看似独立的艺术形式,进行解构、分析,然后又重新组合,展现出它们内在的共通之处的。书中提到的那些诗句,我很多都耳熟能详,但经过作者的解读,配上相应的画作,我才忽然发现,原来那些熟悉的文字,原来可以有更丰富的视觉想象,那些我曾经看过的画,原来也可以被赋予更深沉的文学意境。这让我不禁想到,很多时候,我们看一幅画,可能只看到它的构图、色彩,或者它描绘的对象,却忽略了它背后可能蕴含的情感、故事,甚至是诗人的一腔孤寂或者豪情万丈。这本书,就像一个引路人,教我如何去“听”画,“读”诗,让我能够更立体、更全面地去感受艺术的美。
评分《诗与画之研究》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艺术的美,往往隐藏在“似与不似”之间。作者在书中,不断地探讨着诗歌与绘画在表现事物时,如何既有具象的描绘,又保留了大量的想象空间,让观者或读者能够自由地去解读和体悟。我记得书中提到一幅描绘竹子的画,画家并没有一笔一画地画出每一片竹叶,而是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竹子的神韵。这让我想到了很多描写竹子的诗句,比如“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诗人们赞美的并非是竹子的具体形态,而是它所象征的君子品格。这种“形神兼备”的艺术追求,在诗与画中得到了完美的契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好的艺术作品,不应该只是表面的模仿,而应该更注重内在的精神和情感的传达。作者通过大量的例证,向我们展示了诗与画如何共同构建起一个充满意境和情感的世界,这个世界,超越了单纯的视觉或文字的层面。
评分《诗与画之研究》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艺术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生活”的书。我一直觉得,艺术能够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让我们看到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而这本书,通过挖掘诗与画的内在联系,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我常常在读到书中描绘的那些山水画时,会联想到那些描写隐逸生活的诗句,然后想象着自己也能过上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又或者,读到那些描绘市井风情的画,会想到那些描写民俗风情的诗,仿佛置身于热闹的集市之中,感受着人间烟火。作者的讲解,非常到位,她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灌输,而是用一种非常艺术化的语言,引导我们去感受、去体会。这本书让我明白,诗与画,不仅仅是文人墨客的雅事,更是我们普通人感受生活、理解生活的一种方式。
评分《诗与画之研究》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艺术。过去,我更多地是孤立地欣赏诗歌或绘画,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它们之间是相互启发、相互印证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著名诗句和画作的深入剖析,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将诗歌的意象转化为视觉的元素,又将绘画的构图、色彩与诗歌的情感相呼应。这种分析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受用。比如,读到书中对一幅描绘离别场景的古画的讲解,我才惊觉,原来画中的许多细节,如飘零的落叶、远去的孤舟,都在默默地诉说着诗人心中的不舍与惆怅,这与许多描写离愁别绪的诗歌,在情感表达上是如此契合。又或者,书中引用了某首咏梅的诗,然后分析了多幅描绘梅花的画作,从中我看到了诗人对梅花坚韧不屈品格的赞美,在画作中也得到了完美的 visual 呈现。这种“看图说诗”、“以诗解画”的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艺术的体验。它让我不再仅仅是“看”或“读”,而是能够“听”到画中的声音,“看见”诗句中的色彩。
评分读《诗与画之研究》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打破了我一些固有的认知,让我意识到艺术之间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一直以为,诗歌是文字的艺术,绘画是视觉的艺术,它们是两条平行线。但这本书却非常巧妙地将它们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例如,书中对某位古代画家的山水画的解读,让我联想到唐代诗人描绘山川景色的诗句,发现两者在表达意境、营造氛围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那些朦胧的山峦,仿佛就能听到诗人的低语;那些飞流的瀑布,似乎就能感受到诗人的激昂。反过来,当我阅读书中引用的某些诗篇时,我脑海中也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一些画面,像是被作者“提前”描绘好了一样。这种跨领域的对话,真的非常迷人,也让我对艺术的理解上升了一个层次。我一直认为,好的艺术作品,无论是诗歌还是绘画,最终都要触动人心,引发共鸣。而这本书,恰恰是通过挖掘诗与画的共通之处,来达到这个目的。它不仅仅是在介绍两者的关系,更是在引导读者,如何去感受、去体悟这份艺术的美好。
评分坦白说,我拿到《诗与画之研究》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有些期待又有些忐忑的。毕竟,“研究”这两个字,总会让人觉得带有一定的学术门槛。但是,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被它的内容深深吸引之后,所有的顾虑都烟消云散了。作者的笔触非常流畅,而且她善于运用生动的例子,将抽象的理论变得具象可感。我尤其欣赏她对中国传统诗画结合的深入挖掘,比如她分析了中国画中“写意”的手法,如何与诗歌中“意境”的表达相辅相成。她举的例子,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诗词,都非常有代表性,而且讲解得深入浅出,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看得津津有味。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古人的生活充满了诗意?或许,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将生活中的点滴,通过诗与画这样极致的艺术形式,转化为永恒的美。这本书,就是让我重新体验这种“诗意”的绝佳途径。
评分《诗与画之研究》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旅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一直觉得,艺术最打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够超越语言和文化的隔阂,直接触及我们的情感深处。而这本书,正是通过诗歌与绘画这两种古老而迷人的艺术形式,向我们展示了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我常常会在阅读时,不由自主地将书中提到的某一首诗,与我曾经看过的某一幅画联系起来,然后发现,它们之间竟然有着如此默契的呼应。就好比,读到描绘边塞风光的诗,我脑海中就会浮现出那些气势磅礴、苍凉壮阔的山河画卷;读到描绘闺阁思情的诗,我也会想到那些细腻、婉约的人物画,它们仿佛在诉说着同一份幽怨。作者的叙述方式也很别致,她不会刻意去定义,而是引导我们去感受,去体会。这种开放性的解读,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拥有了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间,也让我对诗与画的理解,变得更加个人化和深刻。
评分这本书,说真的,是最近读到让我觉得非常有“功力”的一本。我不是那种专业的艺术史或文学评论家,所以很多时候,看一些过于学术的书会觉得有些吃力。但《诗与画之研究》的作者,她的文字非常有感染力,而且她引用的例子也都很恰当,不会让人觉得枯燥。我本来以为会是一本很干巴巴的理论书,结果读起来却像在听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的主角,就是诗歌和绘画。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提到一些中国传统山水画,如何通过留白来营造意境,这让我立刻联想到一些留白很多的诗句,比如“月落乌啼霜满天”,后面的意境就全靠读者自己去想象了。这种“少即是多”的美学原则,在诗与画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且,作者在分析的时候,还常常会跳出中国传统艺术的范畴,提到一些西方艺术的例子,虽然篇幅不多,但这种跨文化的对比,反而让我觉得更有启发性,也看到了人类在表达美、追求意境上,有很多共通之处。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跨界”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一直以为,诗歌就是诗歌,绘画就是绘画,它们是两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但《诗与画之研究》这本书,就像是搭建了一座桥梁,让我看到了诗与画之间,原来有着如此深厚而美妙的联系。《诗与画之研究》的作者,她非常有功力,能够将两种不同的艺术语言,进行如此精妙的对比和分析。她举的例子,我很多都耳熟能详,但经过作者的解读,我才发现,原来这些诗句和画作,在表达某种情感、某种意境的时候,竟然是如此的“心有灵犀”。比如,书中提到一些描绘月夜的诗,同时分析了几幅描绘月夜的画,发现它们在营造那种宁静、清冷的氛围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种“同一种情感,不同的表达方式”的对比,真的非常震撼,也让我对艺术的理解,有了全新的维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