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丝.史坦贝克──巴尔的摩太阳报专栏作家、普立兹奖得主,在面临人生的瓶颈之际,决定给自己一个长假。挥别了职场、朋友和家人,独自前往欧洲展开一趟自我发现之旅;《没有预约的旅程》为这趟旅行留下了精采、浪漫而兴味无穷的註脚。
一旦打开了通往新生活的门扉,爱丽斯便再也不想回到过去单调的生活模式。这回,她决心结合「学习」、「旅行」和「写作」三大志趣,点描人生未曾定格的风景。
在丽池酒店的烹饪课上,要亲手宰杀一只鹌鹑,爱丽丝想的是:鹌鹑会唱歌吗?在京都学习舞艺与茶道,让爱丽斯体验了千年古都的文化魅力;在苏格兰,她身为实习牧羊人,是否能和初出茅庐的牧羊犬合作无间,让乖张挑衅的黑面羊群就范?在佛罗伦斯访查一场大水灾和抢救湿壁画的实况、在哈瓦那破旧的小酒吧跳着充满热情与活力的骚沙舞、从普罗旺斯的名人花园窥见其品味和个性、在布拉格意外遇见赫拉巴尔......
八趟旅行,八个梦想。爱丽丝以她的热情、机智和勇气,预约了旅程中的八堂学习课程,也是她体验生命实现梦想的另一段生命之旅。「这本书是我决定以一名业余学生身分环游世界所得到结晶。我在世界各地上了一些课,例如,在巴黎学做法国菜,在苏格来训练牧羊犬,在京都学习传统日本艺术,以及在哈瓦那认识当地的建筑和艺术。书中描绘的各个旅行,背后动机其实非常单纯,那就是我想在我认为有趣的地方学习一些我感兴趣的事......」
作者简介
爱丽丝.史坦贝克 Alice Steinbach
曾任职巴尔的摩太阳报採访记者,人物专访作品荣获1985年普立兹奖。1999年起转自由撰稿作家。1998至1999年曾荣聘为普林斯顿大学麦克格罗写作教授,同时获聘担任霍杜鲁.威尔森﹙Woodrow Wilson﹚大学客座教授。现居住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
译者简介
余佑兰
政治大学政治系毕业,任职媒体编译。现为自由译者。
喜好文学、艺术、和旅游。译有《建构智慧型组织》、《放下管理。展开领导》、《我的家在蜜糖湾》等书。
第一章 巴黎的烹饪课
第二章 京都的舞艺课
第三章 佛罗伦斯教堂之谜
第四章 追寻真.奥斯汀
第五章 哈瓦那之梦
第六章 普罗旺斯的秘密花园
第七章 布拉格的文学营
第八章 苏格兰牧羊人之歌
这本书的书名就足够吸引人——《在路上,预约八堂课》。光是这个名字,就让人联想到那些在人生旅途中奔波、探索,并渴望通过某些“课程”来获得启示和成长的故事。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关于旅行见闻,或是某种心灵成长方法的指南,抱着这样的期待翻开了它。然而,当我沉浸其中后,发现这本书并非我想象中的那样直白。它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每一笔都带着故事的温度,每一段文字都蕴含着人生的哲思。它讲述的“在路上”,不仅仅是地理空间的移动,更是心灵的漂泊与寻觅。那些“预约的八堂课”,并非是僵硬的课堂教学,而是作者在旅途中,在与形形色色的人相遇、与不同的文化碰撞、与自己内心对话的过程中,悄然领悟到的、关于生命、关于爱、关于存在的深刻道理。这本书的文字并不华丽,但却有一种朴实的力量,它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将那些隐藏在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放大,触动人心最柔软的角落。我常常在阅读时,仿佛也能感受到微风拂过脸颊,听到远处传来的驼铃声,甚至能闻到异域街头飘来的独特香料气息。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路”,思考着我是否也在“预约”着属于自己的“八堂课”,而这些课程,又将把我引向何方。这是一种既有画面感,又有深度的阅读体验,它鼓励我去发现生活中的细节,去感受旅途中的未知,去倾听内心的声音。
评分《在路上,预约八堂课》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次精心策划却又充满惊喜的远足。出发前,你以为自己大致知道目的地会是怎样,会看到什么样的风景,但一旦踏上旅程,沿途的风景、偶遇的人,都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触动。书名中的“在路上”,对我而言,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移动,更多的是一种心态的延展。它代表着一种永不停止的探索,一种对生活保持开放的态度。而“预约八堂课”这个概念,则非常巧妙地将这种抽象的探索具象化。我理解的“八堂课”,并非是正襟危坐的课堂,而是生命在不同阶段、不同情境下给予我们的教诲。这些教诲可能来自于一次艰难的抉择,一次真挚的对话,甚至一次意外的失落。书中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没有刻意去卖弄文字,但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真挚的情感,一种对生命细节的敏锐捕捉。我仿佛能看到作者笔下的人物,在陌生的城市里迷茫,在淳朴的村落里驻足,在热闹的市集上观察。每一个场景,都像是一扇窗,让我窥见更广阔的世界,也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人性的复杂与纯粹。这本书没有给我一个明确的答案,但它激发了我思考的欲望,让我愿意去“预约”属于我自己的“八堂课”,去体验那些未知的风景。
评分说实话,拿到《在路上,预约八堂课》这本书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有点懵的。书名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那种励志类的、教你如何规划人生、实现目标的书,大概率会充斥着大道理和空泛的指导。所以我带着一种“看看又能学到什么”的审慎态度去阅读。但这本书,却出乎意料地让我感到一种久违的温暖和共鸣。它没有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一种非常叙事化的方式,讲述了主人公在旅途中的点滴经历。这些经历,看似琐碎,却勾勒出了一个人在不确定环境中如何生存、如何与人建立联系、如何处理内心的迷茫与孤独。那些“八堂课”的概念,更是巧妙地融入在故事的脉络中,不是刻意为之的章节,而是随着情节的推进,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顿悟和成长。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所探讨的“在路上”的状态,并非是逃避,而是一种积极的探索,一种对未知的好奇与拥抱。它让我意识到,生活本身就是一堂不断迭代更新的课程,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讲人”,也都是自己的“学生”。这本书没有给我具体的“药方”,却给了我一种看待问题的全新视角,一种面对挑战时更从容的姿态。我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也曾经在人生的岔路口“预约”过一些重要的“课”,只是因为忙碌或者害怕,而错过了?
评分《在路上,预约八堂课》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充满了未知的魅力,书名本身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它不像很多书名那样直白地告诉你内容,而是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我原以为它会是一本讲述旅行经历的书,或者是一本关于心灵成长的指南,但它却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这两者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有感染力,作者仿佛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朋友,用朴实却富有张力的语言,把我带入到一次次意想不到的旅程中。那些所谓的“八堂课”,并非是生硬的知识灌输,而是融入在主人公与世界的互动、与他人的交流、与自我的对话之中,是一种在行走中自然而然发生的领悟。我喜欢这种循序渐进的阅读体验,它让我感觉自己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参与到故事的探索中。书中的描绘,有广阔的天地,也有细微的情感,每一个画面都栩栩如生,每一个细节都饱含深意。它没有给我明确的“下一步”该做什么,但它激发了我对生活的热情,让我重新审视了“在路上”的意义,以及那些看似偶然的经历背后所蕴藏的深刻的“课程”。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学习,往往发生在那些我们未曾预料到的时刻,发生在那些我们勇敢迈出的脚步之后。
评分初读《在路上,预约八堂课》的书名,我以为这会是一本关于旅行攻略或是心灵鸡汤的读物,或许会充斥着“成功学”式的教导,或者是一些感悟泛滥的游记。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内核远比我想象的要深邃和细腻。它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课程表”或者“路线图”,而是通过一种非常沉静、内敛的方式,描绘了一个人在行走中的思考与感悟。书名中的“在路上”,更多的是一种生命的状态,一种持续前进、不断体验的姿态,而非单纯的物理位移。而“预约八堂课”则更像是一种隐喻,暗示着在旅途中的每一次经历,每一次相遇,都可能成为一次深刻的学习机会。我惊叹于作者对细节的观察力,以及将这些细微之处提炼成具有普遍意义的思考的能力。书中的文字,没有刻意的煽情,也没有故作高深的哲理,但却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它像一股清泉,缓缓流淌,滋润着读者干涸的心田。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生活中的“路”,思考那些我曾经忽略的风景,那些我曾经“预约”却未曾真正去上的“课”。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给你答案,而是引导你去寻找自己的答案,去成为自己生命中的“在路上的行者”,去主动“预约”那些能让你成长的“课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