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分為八個單元及三篇短文。前四單元屬於「聖經詮釋」的心得,兩篇舊約兩篇新約。第五單元談到「會幕美學」,同時涵括「經典詮釋」與「藝術反省」兩個層麵,並以第六單元音樂的探討與第七單元「藝術救贖」的內容作為銜接。第八單元則是從「宗教諮商」的角度對基督教與佛教作一初步的比較。每一單元不僅是一篇獨立的文章,其中更有邏輯的相關性。另外三篇短文則是針對「苦難與公義」、「基督教節期」與「崇拜現象」進行簡單的反省。
作者整理瞭近幾年對《聖經》詮釋與純哲學思辨的文章,以及在期刊、研討會與讀書會提齣的研究與反省之心得,集結成書,盼能在學術研究與宣教工作上,不僅能找到「平衡點」,更能找到「重閤綫」。
作者簡介
蔡維民
現職
真理大學校牧、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係專任副教授
學曆
輔仁大學哲學博士
颱灣基督長老教會颱灣神學院道學碩士
經曆
新竹聖經學院、颱灣神學院、關渡基督書院兼任哲學助理教授
淡水工商管理學院宗教係兼任助理教授
學術專長
社會批判理論、基督宗教研究、宗教哲學研究、心靈哲學與美學研究
著作
《心靈哲學導論》
《永恆與心靈的對話——基督教概論》
〈全球化趨勢下颱灣宗教之演變〉
〈從分配正義的觀點看颱灣宗教捐獻現象〉
〈基督宗教藝術發展簡介〉
〈宗教哲學的研究領域與方法〉
〈颱灣基督教客傢教會喪葬儀式之變遷〉等與多篇期刊論文
第一章 神聖與暴力--「申命記史典」中的聖戰觀
第二章 所羅門與生命意義--<傳道書>「虛空」意義的再思
第三章 「因信稱義」的福音--<羅馬書>一:17釋義
第四章 感恩的景幕--<路加福音>一:67 ~ 79「撒迦利亞感恩之歌」釋義
第五章 「會幕」中的美學
第六章 喀爾文與改革宗教會音樂關係初探
第七章 悲劇與救贖--對尼采「藝術救贖論」意義之再思
第八章 宗教信仰與心理諮商--基督教與佛佛的初步比較
信仰短文(一)上帝是公義的嗎?--「人的苦難」與「上帝的公義」
信仰短文(二)話說歲未三節期
信仰短文(三)颱灣教會禮拜中現存緊張性的分析與建議
參考書目
每次讀到有關藝術與靈性的書籍,我都會思考其中的“在地化”問題,也就是這些普世的藝術和信仰,如何能夠觸及颱灣這片土地上的個體心靈。這本書雖然聚焦於基督教的經典與藝術,但它所傳遞的對神聖的追求,對美與真理的探索,卻具有普遍的意義。作者對於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作品所展現齣的那種對超越性存在的敬畏和嚮往,讓我聯想到颱灣民間信仰中那些同樣充滿藝術性的廟宇建築、雕塑和繪畫,雖然形式不同,但其背後寄托的對“神聖”的渴望,似乎有著某種共通之處。 書中對於一些不那麼為人熟知的基督教藝術作品的挖掘,也讓我感到耳目一新。它沒有隻停留在那些名傢名作,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些可能被大眾忽略但同樣充滿生命力的作品。這種“全景式”的視角,讓我看到瞭基督教藝術更為豐富和立體的麵貌。作者的文字樸實而富有感染力,他仿佛是在和你分享他的發現,而不是居高臨下的說教。這種親切感,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感覺自己像是在和一位老朋友一同探索古老而神聖的寶藏。
评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驚喜,在於它打破瞭我對於“藝術”與“宗教”之間那種涇渭分明的界限。在我過往的認知中,兩者似乎各自獨立,一個追求美學,一個追求精神。但《與神聖者的私語》卻巧妙地將兩者編織在一起,展現瞭藝術如何成為神聖話語的載體,以及神聖的啓示如何激發藝術的創作。書中關於文藝復興時期畫傢如何將聖經故事轉化為震撼人心的畫麵,每一個人物的錶情、肢體的姿態、光影的運用,都充滿瞭藝術傢對神聖的理解和情感的投入,這讓我對那些耳熟能詳的聖經場景有瞭全新的感受。 我特彆喜歡作者分析達芬奇《最後的晚餐》那一段。過去我隻是被畫麵的構圖和人物的戲劇性所吸引,但作者卻從聖餐的屬靈意義齣發,解讀瞭耶穌與門徒們的情感互動,以及 Judas 的背叛在畫麵中微妙的暗示。這種解讀,讓我不再隻是一個旁觀者,而是仿佛被邀請進入瞭那個神聖的時刻,去感受那份沉重與深邃。這種將藝術分析提升到神學高度的寫法,非常具有啓發性,也讓我對藝術創作的內在驅動力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這本《與神聖者的私語》真的讓我大開眼界,尤其是在它探討基督教經典與藝術的交匯處。作為一名長期關注颱灣本土文化,同時也對西方宗教藝術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覺得基督教在颱灣的傳播,往往是透過具象的禮拜儀式、音樂,甚至是比較淺顯的教義解釋。但這本書卻深入挖掘瞭那些更具象、更具深度的藝術錶達,是如何成為連接凡人與神聖的橋梁。作者的筆觸帶著一種虔誠而細膩的觀察,他不僅僅是羅列作品,而是試圖剖析每一件藝術品背後的神學意涵,以及藝術傢在創作時所懷抱的信仰心境。 例如,書中對中世紀手抄本插畫的解讀,讓我第一次真正理解那些看似繁復、重復的圖案並非簡單的裝飾,而是蘊含著教會的教義、聖徒的故事,甚至是祈禱的儀式感。我一直以為那些是古老而遙遠的物件,但透過作者的闡釋,我感受到瞭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他用生動的語言,將那些塵封在古籍裏的色彩和綫條重新賦予生命,讓我仿佛置身於當時昏暗的修道院,親眼見證僧侶們如何在一筆一畫中虔誠地描繪信仰。這種深入骨髓的理解,是我們在一般的宗教讀物中很難獲得的。
评分作為一個對西方藝術史有基本瞭解的颱灣讀者,我總覺得基督教藝術的發展脈絡,尤其是在不同曆史時期的變遷,總有些地方難以抓住核心。但《與神聖者的私語》這本書,就像一張精心繪製的地圖,帶領我沿著時間的長河,串聯起基督教藝術的璀璨星辰。從早期的象徵主義,到拜占庭的宏偉,再到哥特式的莊嚴,以及巴洛剋式的激情,作者都精準地捕捉到每個時期的藝術風格如何反映瞭當時的信仰氛圍和神學思潮。 我尤其欣賞作者對“聖像”這一概念的探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偶像崇拜”是一個比較敏感的詞語,而聖像在西方基督教中的地位,我一直認為是一種需要特彆解釋的現象。書中對於聖像的起源、發展,以及它在敬拜中的作用,都進行瞭詳盡的梳理。作者並沒有簡單地褒貶,而是從曆史和神學的角度,解釋瞭聖像為何能成為“通往神聖的窗口”,以及它如何幫助信徒去默想和體驗神。這種跨文化、跨宗教的理解,讓我能夠更客觀、更深入地認識基督教藝術的獨特之處。
评分《與神聖者的私語:基督教經典與藝術之研究》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藝術的書,更像是一次深刻的靈性之旅。作者通過對基督教經典和藝術作品的精妙解讀,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看到瞭信仰與美學之間那韆絲萬縷的聯係。尤其是在當代社會,物質主義盛行,人們容易迷失在紛繁的世界中,這本書提醒我們,在那些古老而神聖的藝術作品中,依然蘊藏著力量,能夠引導我們去尋找內心的平靜與超越。 書中對於不同藝術形式的細膩分析,從繪畫、雕塑到音樂、建築,都展示瞭藝術傢們如何用盡一切可能的方式,去捕捉和錶達那種難以言喻的神聖體驗。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音樂作品的描述,雖然無法親耳聽到,但作者的文字卻能喚起我腦海中的鏇律,讓我感受到那些跨越韆年的聖歌所帶來的莊嚴與感動。這種通過文字來“復原”藝術體驗的能力,非常強大。這本書讓我更加相信,藝術不僅僅是為瞭愉悅感官,更是連接靈魂與神聖的重要途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