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八个单元及三篇短文。前四单元属于「圣经诠释」的心得,两篇旧约两篇新约。第五单元谈到「会幕美学」,同时涵括「经典诠释」与「艺术反省」两个层面,并以第六单元音乐的探讨与第七单元「艺术救赎」的内容作为衔接。第八单元则是从「宗教谘商」的角度对基督教与佛教作一初步的比较。每一单元不仅是一篇独立的文章,其中更有逻辑的相关性。另外三篇短文则是针对「苦难与公义」、「基督教节期」与「崇拜现象」进行简单的反省。
作者整理了近几年对《圣经》诠释与纯哲学思辨的文章,以及在期刊、研讨会与读书会提出的研究与反省之心得,集结成书,盼能在学术研究与宣教工作上,不仅能找到「平衡点」,更能找到「重合线」。
作者简介
蔡维民
现职
真理大学校牧、真理大学宗教文化与组织管理学系专任副教授
学历
辅仁大学哲学博士
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台湾神学院道学硕士
经历
新竹圣经学院、台湾神学院、关渡基督书院兼任哲学助理教授
淡水工商管理学院宗教系兼任助理教授
学术专长
社会批判理论、基督宗教研究、宗教哲学研究、心灵哲学与美学研究
着作
《心灵哲学导论》
《永恆与心灵的对话——基督教概论》
〈全球化趋势下台湾宗教之演变〉
〈从分配正义的观点看台湾宗教捐献现象〉
〈基督宗教艺术发展简介〉
〈宗教哲学的研究领域与方法〉
〈台湾基督教客家教会丧葬仪式之变迁〉等与多篇期刊论文
第一章 神圣与暴力--「申命记史典」中的圣战观
第二章 所罗门与生命意义--<传道书>「虚空」意义的再思
第三章 「因信称义」的福音--<罗马书>一:17释义
第四章 感恩的景幕--<路加福音>一:67 ~ 79「撒迦利亚感恩之歌」释义
第五章 「会幕」中的美学
第六章 喀尔文与改革宗教会音乐关系初探
第七章 悲剧与救赎--对尼采「艺术救赎论」意义之再思
第八章 宗教信仰与心理谘商--基督教与佛佛的初步比较
信仰短文(一)上帝是公义的吗?--「人的苦难」与「上帝的公义」
信仰短文(二)话说岁未三节期
信仰短文(三)台湾教会礼拜中现存紧张性的分析与建议
参考书目
作为一个对西方艺术史有基本了解的台湾读者,我总觉得基督教艺术的发展脉络,尤其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总有些地方难以抓住核心。但《与神圣者的私语》这本书,就像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带领我沿着时间的长河,串联起基督教艺术的璀璨星辰。从早期的象征主义,到拜占庭的宏伟,再到哥特式的庄严,以及巴洛克式的激情,作者都精准地捕捉到每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如何反映了当时的信仰氛围和神学思潮。 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圣像”这一概念的探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偶像崇拜”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词语,而圣像在西方基督教中的地位,我一直认为是一种需要特别解释的现象。书中对于圣像的起源、发展,以及它在敬拜中的作用,都进行了详尽的梳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褒贬,而是从历史和神学的角度,解释了圣像为何能成为“通往神圣的窗口”,以及它如何帮助信徒去默想和体验神。这种跨文化、跨宗教的理解,让我能够更客观、更深入地认识基督教艺术的独特之处。
评分《与神圣者的私语:基督教经典与艺术之研究》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艺术的书,更像是一次深刻的灵性之旅。作者通过对基督教经典和艺术作品的精妙解读,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信仰与美学之间那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在当代社会,物质主义盛行,人们容易迷失在纷繁的世界中,这本书提醒我们,在那些古老而神圣的艺术作品中,依然蕴藏着力量,能够引导我们去寻找内心的平静与超越。 书中对于不同艺术形式的细腻分析,从绘画、雕塑到音乐、建筑,都展示了艺术家们如何用尽一切可能的方式,去捕捉和表达那种难以言喻的神圣体验。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音乐作品的描述,虽然无法亲耳听到,但作者的文字却能唤起我脑海中的旋律,让我感受到那些跨越千年的圣歌所带来的庄严与感动。这种通过文字来“复原”艺术体验的能力,非常强大。这本书让我更加相信,艺术不仅仅是为了愉悦感官,更是连接灵魂与神圣的重要途径。
评分每次读到有关艺术与灵性的书籍,我都会思考其中的“在地化”问题,也就是这些普世的艺术和信仰,如何能够触及台湾这片土地上的个体心灵。这本书虽然聚焦于基督教的经典与艺术,但它所传递的对神圣的追求,对美与真理的探索,却具有普遍的意义。作者对于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所展现出的那种对超越性存在的敬畏和向往,让我联想到台湾民间信仰中那些同样充满艺术性的庙宇建筑、雕塑和绘画,虽然形式不同,但其背后寄托的对“神圣”的渴望,似乎有着某种共通之处。 书中对于一些不那么为人熟知的基督教艺术作品的挖掘,也让我感到耳目一新。它没有只停留在那些名家名作,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可能被大众忽略但同样充满生命力的作品。这种“全景式”的视角,让我看到了基督教艺术更为丰富和立体的面貌。作者的文字朴实而富有感染力,他仿佛是在和你分享他的发现,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这种亲切感,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觉自己像是在和一位老朋友一同探索古老而神圣的宝藏。
评分这本《与神圣者的私语》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在它探讨基督教经典与艺术的交汇处。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台湾本土文化,同时也对西方宗教艺术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觉得基督教在台湾的传播,往往是透过具象的礼拜仪式、音乐,甚至是比较浅显的教义解释。但这本书却深入挖掘了那些更具象、更具深度的艺术表达,是如何成为连接凡人与神圣的桥梁。作者的笔触带着一种虔诚而细腻的观察,他不仅仅是罗列作品,而是试图剖析每一件艺术品背后的神学意涵,以及艺术家在创作时所怀抱的信仰心境。 例如,书中对中世纪手抄本插画的解读,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那些看似繁复、重复的图案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蕴含着教会的教义、圣徒的故事,甚至是祈祷的仪式感。我一直以为那些是古老而遥远的物件,但透过作者的阐释,我感受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他用生动的语言,将那些尘封在古籍里的色彩和线条重新赋予生命,让我仿佛置身于当时昏暗的修道院,亲眼见证僧侣们如何在一笔一画中虔诚地描绘信仰。这种深入骨髓的理解,是我们在一般的宗教读物中很难获得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打破了我对于“艺术”与“宗教”之间那种泾渭分明的界限。在我过往的认知中,两者似乎各自独立,一个追求美学,一个追求精神。但《与神圣者的私语》却巧妙地将两者编织在一起,展现了艺术如何成为神圣话语的载体,以及神圣的启示如何激发艺术的创作。书中关于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如何将圣经故事转化为震撼人心的画面,每一个人物的表情、肢体的姿态、光影的运用,都充满了艺术家对神圣的理解和情感的投入,这让我对那些耳熟能详的圣经场景有了全新的感受。 我特别喜欢作者分析达芬奇《最后的晚餐》那一段。过去我只是被画面的构图和人物的戏剧性所吸引,但作者却从圣餐的属灵意义出发,解读了耶稣与门徒们的情感互动,以及 Judas 的背叛在画面中微妙的暗示。这种解读,让我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仿佛被邀请进入了那个神圣的时刻,去感受那份沉重与深邃。这种将艺术分析提升到神学高度的写法,非常具有启发性,也让我对艺术创作的内在驱动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