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神圣者的私语:基督教经典与艺术之研究

与神圣者的私语:基督教经典与艺术之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基督教
  • 艺术史
  • 宗教研究
  • 古典文学
  • 神学
  • 文化研究
  • 西方文化
  • 中世纪
  • 文艺复兴
  • 基督教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共分为八个单元及三篇短文。前四单元属于「圣经诠释」的心得,两篇旧约两篇新约。第五单元谈到「会幕美学」,同时涵括「经典诠释」与「艺术反省」两个层面,并以第六单元音乐的探讨与第七单元「艺术救赎」的内容作为衔接。第八单元则是从「宗教谘商」的角度对基督教与佛教作一初步的比较。每一单元不仅是一篇独立的文章,其中更有逻辑的相关性。另外三篇短文则是针对「苦难与公义」、「基督教节期」与「崇拜现象」进行简单的反省。

  作者整理了近几年对《圣经》诠释与纯哲学思辨的文章,以及在期刊、研讨会与读书会提出的研究与反省之心得,集结成书,盼能在学术研究与宣教工作上,不仅能找到「平衡点」,更能找到「重合线」。

作者简介

蔡维民

现职
  真理大学校牧、真理大学宗教文化与组织管理学系专任副教授

学历
  辅仁大学哲学博士
  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台湾神学院道学硕士

经历
  新竹圣经学院、台湾神学院、关渡基督书院兼任哲学助理教授
  淡水工商管理学院宗教系兼任助理教授

学术专长
  社会批判理论、基督宗教研究、宗教哲学研究、心灵哲学与美学研究

着作
  《心灵哲学导论》
  《永恆与心灵的对话——基督教概论》
  〈全球化趋势下台湾宗教之演变〉
  〈从分配正义的观点看台湾宗教捐献现象〉
  〈基督宗教艺术发展简介〉
  〈宗教哲学的研究领域与方法〉
  〈台湾基督教客家教会丧葬仪式之变迁〉等与多篇期刊论文

晨光下的回响:中世纪修道院生活与知识传承的画卷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描摹中世纪时期(约公元5世纪至15世纪)西欧修道院的日常图景、精神生活及其在保存和发展西方文明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我们聚焦的并非神学辩论或具体的教义剖析,而是那些在石墙环绕下,日复一日遵循圣本笃会规(Rule of St. Benedict)生活的修士们的工作、学习与沉思。 一、 石墙内的宇宙:修道院的物质与精神空间 修道院,在中世纪的欧洲社会中,不仅仅是宗教机构,它更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知识的灯塔,乃至政治与文化影响力的中心。 1. 建筑的叙事:从克吕尼到熙笃会 本书将首先考察修道院建筑的演变。从早期的简朴结构,到克吕尼(Cluny)修道院的宏伟复兴,再到熙笃会(Cistercians)倡导的“谦逊”与“功能性”美学,建筑本身就是时代精神的载体。我们将细致分析回廊(Cloister)——修道院精神生活的核心区域,它如何通过其几何结构和光线流动,引导修士进入冥想状态;厨房、客房(Hospice)以及农田的布局,如何体现了“祈祷与劳动”(Ora et Labora)的原则。重点将放在对不同时期修道院平面图的解读上,探讨其如何平衡隔离性与社会责任。 2. 圣本笃的律令:日常生活的编年史 圣本笃的《会规》是构建修道院日常秩序的蓝图。本书将详细解析“定时”(Horarium)的概念,即一天八次祈祷仪式(Office)如何严格划分修士的时间。我们不会深入探讨其神学基础,而是关注其对具体活动的制约:从子夜的祈祷(Vigils)到晨祷(Lauds)、午间(Sext)、晚祷(Vespers)直至睡前的“睡前祷”(Compline)。这些仪式不仅是宗教行为,更是时间感、集体认同和身体纪律的培养过程。 二、 劳作的尊严:修道院的经济与技术中心 中世纪的修道院是农业技术的先驱者和手工业的中心。本书将摒弃将修道院视为纯粹沉思场所的刻板印象,转而强调其实际的生产活动。 1. 农业革命的驱动力 在中世纪早期,许多地区的农业技术处于停滞状态。修道院,特别是熙笃会,凭借其对土地的深度耕耘和对水力系统的改进,成为了欧洲农业复兴的引擎。我们将探讨修士们如何系统性地进行土地开垦、灌溉排水工程(如对沼泽地的治理)以及牲畜育种。这些实践并非为了追求利润,而是为了满足修道院自身的需要,却无意中为世俗社会树立了高效生产的典范。 2. 手工业的专业化 从酿造啤酒、制作奶酪到冶铁、制陶,修道院内部发展出了精细的手工业分工。我们将考察特定修道院(如意大利的圣高卢斯 [St. Gall])在手工业技术上的创新与记录,这些记录往往是当时技术水平的最高体现。 三、 知识的庇护所:抄写室与学术遗产 修道院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在于其作为知识“保险箱”的功能。在许多时期,世俗政府的衰弱使得教会成为唯一能维持大规模识字率和文献保存的机构。 1. 抄写室的运作与秘辛 本书将详细描述中世纪抄写室(Scriptorium)的物理环境、工作流程和工具。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如何做”,而非“写了什么”。例如,羊皮纸的准备、墨水的调配、以及抄写员(Scribe)的工作姿态与效率。我们探讨不同抄写室的“手迹风格”(Hands),以及抄写员在复制过程中如何进行微小的文本修正或增补(Glossing)。 2. 文献的保存与“丢失的古典” 修道院的图书馆是古典世界得以延续的唯一场所。我们将梳理修士们如何系统地保存和整理古希腊罗马的文本,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抄写保存了那些本可能在战乱中湮灭的古代手稿。这一节将着重于对“文献学”实践的考察——即保存文本的过程本身,而非文本包含的具体哲学或神学思想。我们将分析不同时期对异教(Pagan)文本的态度,以及保存的动机。 四、 艺术的沉默语言:修道院内的视觉文化 修道院的艺术创作是其生活与信仰的视觉化体现,但本书将避免对圣像画或祭坛画的宗教意义进行深入剖析,而是将其视为技术与材料的实践案例。 1. 细密装饰(Illumination)的技术 我们将考察手抄本上的细密装饰艺术——那些用金箔和昂贵颜料制作的华丽首字(Initial Letters)和边饰。重点在于颜料的来源(如群青的获取)、金箔的铺设技术、以及不同时期装饰主题的风格变化(如盎格鲁-撒克逊风格向罗马式风格的过渡)。这不是对图像内容的解读,而是对中世纪手工业美术技巧的记录。 2. 建筑装饰的功能性 在修道院的教堂和回廊中,雕塑和壁画起到了“无字之书”的作用,指示并规范行为。本书将侧重分析这些视觉元素如何被整合到日常流程中,例如,回廊柱头上的植物雕刻如何反映了修士对自然界秩序的观察,以及它们在视觉上如何将修士导向精神的宁静。 结语:历史的沉积与回响 《晨光下的回响》旨在提供一个全景式的、侧重于“操作层面”和“物质文化”的修道院历史画卷。通过对日常规训、经济活动、技术传承和艺术实践的细致梳理,本书力求展现中世纪修道院作为西方历史关键节点的坚固结构与持久影响力,揭示其作为文化“生产车间”而非单纯“沉思室”的真实面貌。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神圣与暴力--「申命记史典」中的圣战观
第二章 所罗门与生命意义--<传道书>「虚空」意义的再思
第三章 「因信称义」的福音--<罗马书>一:17释义
第四章 感恩的景幕--<路加福音>一:67 ~ 79「撒迦利亚感恩之歌」释义
第五章 「会幕」中的美学
第六章 喀尔文与改革宗教会音乐关系初探
第七章 悲剧与救赎--对尼采「艺术救赎论」意义之再思
第八章 宗教信仰与心理谘商--基督教与佛佛的初步比较
信仰短文(一)上帝是公义的吗?--「人的苦难」与「上帝的公义」
信仰短文(二)话说岁未三节期
信仰短文(三)台湾教会礼拜中现存紧张性的分析与建议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西方艺术史有基本了解的台湾读者,我总觉得基督教艺术的发展脉络,尤其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总有些地方难以抓住核心。但《与神圣者的私语》这本书,就像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带领我沿着时间的长河,串联起基督教艺术的璀璨星辰。从早期的象征主义,到拜占庭的宏伟,再到哥特式的庄严,以及巴洛克式的激情,作者都精准地捕捉到每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如何反映了当时的信仰氛围和神学思潮。 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圣像”这一概念的探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偶像崇拜”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词语,而圣像在西方基督教中的地位,我一直认为是一种需要特别解释的现象。书中对于圣像的起源、发展,以及它在敬拜中的作用,都进行了详尽的梳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褒贬,而是从历史和神学的角度,解释了圣像为何能成为“通往神圣的窗口”,以及它如何帮助信徒去默想和体验神。这种跨文化、跨宗教的理解,让我能够更客观、更深入地认识基督教艺术的独特之处。

评分

《与神圣者的私语:基督教经典与艺术之研究》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艺术的书,更像是一次深刻的灵性之旅。作者通过对基督教经典和艺术作品的精妙解读,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信仰与美学之间那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在当代社会,物质主义盛行,人们容易迷失在纷繁的世界中,这本书提醒我们,在那些古老而神圣的艺术作品中,依然蕴藏着力量,能够引导我们去寻找内心的平静与超越。 书中对于不同艺术形式的细腻分析,从绘画、雕塑到音乐、建筑,都展示了艺术家们如何用尽一切可能的方式,去捕捉和表达那种难以言喻的神圣体验。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音乐作品的描述,虽然无法亲耳听到,但作者的文字却能唤起我脑海中的旋律,让我感受到那些跨越千年的圣歌所带来的庄严与感动。这种通过文字来“复原”艺术体验的能力,非常强大。这本书让我更加相信,艺术不仅仅是为了愉悦感官,更是连接灵魂与神圣的重要途径。

评分

每次读到有关艺术与灵性的书籍,我都会思考其中的“在地化”问题,也就是这些普世的艺术和信仰,如何能够触及台湾这片土地上的个体心灵。这本书虽然聚焦于基督教的经典与艺术,但它所传递的对神圣的追求,对美与真理的探索,却具有普遍的意义。作者对于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所展现出的那种对超越性存在的敬畏和向往,让我联想到台湾民间信仰中那些同样充满艺术性的庙宇建筑、雕塑和绘画,虽然形式不同,但其背后寄托的对“神圣”的渴望,似乎有着某种共通之处。 书中对于一些不那么为人熟知的基督教艺术作品的挖掘,也让我感到耳目一新。它没有只停留在那些名家名作,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可能被大众忽略但同样充满生命力的作品。这种“全景式”的视角,让我看到了基督教艺术更为丰富和立体的面貌。作者的文字朴实而富有感染力,他仿佛是在和你分享他的发现,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这种亲切感,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觉自己像是在和一位老朋友一同探索古老而神圣的宝藏。

评分

这本《与神圣者的私语》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在它探讨基督教经典与艺术的交汇处。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台湾本土文化,同时也对西方宗教艺术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觉得基督教在台湾的传播,往往是透过具象的礼拜仪式、音乐,甚至是比较浅显的教义解释。但这本书却深入挖掘了那些更具象、更具深度的艺术表达,是如何成为连接凡人与神圣的桥梁。作者的笔触带着一种虔诚而细腻的观察,他不仅仅是罗列作品,而是试图剖析每一件艺术品背后的神学意涵,以及艺术家在创作时所怀抱的信仰心境。 例如,书中对中世纪手抄本插画的解读,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那些看似繁复、重复的图案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蕴含着教会的教义、圣徒的故事,甚至是祈祷的仪式感。我一直以为那些是古老而遥远的物件,但透过作者的阐释,我感受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他用生动的语言,将那些尘封在古籍里的色彩和线条重新赋予生命,让我仿佛置身于当时昏暗的修道院,亲眼见证僧侣们如何在一笔一画中虔诚地描绘信仰。这种深入骨髓的理解,是我们在一般的宗教读物中很难获得的。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打破了我对于“艺术”与“宗教”之间那种泾渭分明的界限。在我过往的认知中,两者似乎各自独立,一个追求美学,一个追求精神。但《与神圣者的私语》却巧妙地将两者编织在一起,展现了艺术如何成为神圣话语的载体,以及神圣的启示如何激发艺术的创作。书中关于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如何将圣经故事转化为震撼人心的画面,每一个人物的表情、肢体的姿态、光影的运用,都充满了艺术家对神圣的理解和情感的投入,这让我对那些耳熟能详的圣经场景有了全新的感受。 我特别喜欢作者分析达芬奇《最后的晚餐》那一段。过去我只是被画面的构图和人物的戏剧性所吸引,但作者却从圣餐的属灵意义出发,解读了耶稣与门徒们的情感互动,以及 Judas 的背叛在画面中微妙的暗示。这种解读,让我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仿佛被邀请进入了那个神圣的时刻,去感受那份沉重与深邃。这种将艺术分析提升到神学高度的写法,非常具有启发性,也让我对艺术创作的内在驱动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