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书名,取自本届台大文学奖小说组首奖作品「家族旅行」,以此作为文学的印记,书中各篇都是台大学子的真诚之作。
台大文学奖,原是由学生社团自主创办的文学创作活动,从第十届起,改由台大艺文中心主办,活动内容越趋完备,规模也日渐扩大,二○○九年已进入第十二届。
台大文学奖,一向遵循严谨、审慎的评审制度,历届均由台大教授与国内外着名艺文作家组成专业的评审委员会,经过初审、复审,层层讨论与审核,以深入且多元角度的观点,共同评议,择选出具有创意且扣人心弦的文学作品。随着此项文学传统与历史的逐步积累,台大文学奖成为孕育作家的创作摇篮,带动校内创作风气,成为台湾大学最具指标性的文学奖项。
台大文学奖自创办以来,即秉持着一贯的宗旨︰推动校园文学创作风气、发掘新一代年轻艺文人才,是一个具有口碑和特色的文学奖。它引领校园文学奖的潮流,本届更增设实验剧本的文类,积极鼓励台大学子进行多元领域的写作尝试,为台湾当代的文学领域播下创作的种子。
文学是心灵的旅行,让我们到达现实生活中到达不了的地方。校园文学奖不但是现实社会中提升精神文化的桥梁,同时培养学子重视文学的风气,也鼓励了每一个独特的心灵。台大文学奖作品具备深度思考生命的内涵,提升对人性与社会的关怀层面,丰富学生学术知识以外的艺文版图。
作者简介
新诗组
余玉琦 苏黎 王昭人 简子翔 罗毓嘉
散文组
罗毓嘉 张简士湋 蔡莹莹 蔡文骞 陈姿瑾
小说组
李丞家 盛浩伟 王丽雯 罗毓嘉 江佩津
实验剧本组
程皖瑄 王靖惇 张凯茗
出版缘起
序∕李嗣涔校长
第十二届台大文学奖颁奖典礼
新诗组
壁虎∕余玉琦
黄昏的故乡∕苏黎
凉面∕王昭人
寄给爱谷阿姆的三篇日志∕简子翔
二十自述∕罗毓嘉
散文组
二十自述∕罗毓嘉
在那清晨∕张简士湋
超渡∕蔡莹莹
青春.开口∕蔡文骞
记忆地图∕陈姿瑾
小说组
家族旅行∕李丞家
夏日午后事件∕盛浩伟
过敏∕王丽雯
二十自述∕罗毓嘉
墙∕江佩津
实验剧本组
三姐妹,The Brontes∕程皖瑄
性毁灭∕王靖惇
敲天堂之门∕张凯茗
第十二届台大文学奖活动纪实
第十二届台大文学奖大事纪
新诗组决选评审会议纪录
散文组决选评审会议纪录
小说组决选评审会议纪录
实验剧本组决选评审会议纪录
后记∕洪淑苓主任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台湾人,我一直对能够反映我们这片土地上人文风情的文学作品情有独钟。《家族旅行:第十二届台大文学奖作品集》,这个名字让我感觉非常熟悉,也很亲切。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我小时候和家人一起去宜兰海边度过的悠长假期,那时候的天很蓝,海很宽广,家人的笑声也格外响亮。我猜想,这本作品集里的故事,一定也承载着许多类似的,关于台湾家庭旅行的美好回忆。我特别想知道,作者们是如何捕捉和描绘这些“家族旅行”中的情感细节的。是那种,在旅途中,因为共同的经历而产生的,难以言说的亲近感?还是那些,在某个陌生的地方,因为看到了相似的风景,而勾起了对家乡的思念?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仿佛也置身于那些家族旅行的场景之中,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体会那种在平凡日子里,因为共同的旅程而产生的,特别的情感联结。
评分这次的《家族旅行:第十二届台大文学奖作品集》,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家族旅行”这个主题吸引的。在台湾,大家庭的概念虽然不如以前那么普遍,但“家族旅行”这件事,很多时候承载的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出游,它更是一种情感的凝聚,一种对过去的回顾,对未来的期许。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我小时候,每年过年都会全家大小几十口人一起去某个地方,那种感觉,现在回想起来,既热闹又有些许的压迫感,但更多的是一种归属感。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作品集时,我非常好奇,这些年轻的作者们,他们是如何理解和诠释“家族旅行”的?是那种一起挤在小小的车厢里,争抢零食的童年回忆?还是 teenagers 们为了摆脱长辈的唠叨,而偷偷策划的“独立”行动?又或者是,当父母老去,子女们为了弥补曾经的缺席,而精心安排的,带着些许补偿意味的旅程?文学作品的魅力就在于此,它可以将最平凡的生活细节放大,赋予它深刻的意义。我期待在这本作品集中,能够看到一些让我产生共鸣的片段,也能看到一些我从未设想过的角度,去理解“家族”与“旅行”这两个词语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复杂关系。
评分我一直认为,文学作品最能触动人心的,往往是那些最贴近生活,最能引发读者共鸣的内容。这次的《家族旅行:第十二届台大文学奖作品集》,光听名字就让我觉得,这本书一定充满了温度和人情味。我立刻联想到,我很多年前,和父母、兄弟姐妹们一起开车去南投旅游的情景,那是一次充满欢声笑语的旅程,我们一起爬山,一起看日出,一起在星空下聊天。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里面一定会有很多关于家庭成员之间,因为旅行而产生的,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我期待看到,作者们是如何通过“家族旅行”这个主题,来展现台湾社会中,不同家庭的生活状态,以及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对亲情的理解和珍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久违的温暖感,让我回忆起那些曾经的美好时光,也让我更懂得珍惜当下与家人相处的点滴。
评分这本《家族旅行:第十二届台大文学奖作品集》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简洁大方,但又带着一种淡淡的怀旧感,封面上那张泛黄的老照片,似乎勾勒出无数个关于“家”的故事。作为一名常年混迹书店、对台湾文学奖作品抱有特别关注的读者,拿到这本集子的时候,内心是充满期待的。台大文学奖,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荣耀和对文学创作的严谨追求,历届作品集我都有收藏,也因此,对这第十二届的作品集,我有更高的要求和更深的期待。我尤其想知道,在当下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年轻一代的创作者们,他们笔下的“家族旅行”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是充满温情的温馨回忆,还是夹杂着现实的无奈与疏离?是关于远行探险的壮丽史诗,还是仅仅聚焦于一次普通假日中的琐碎日常?这些问题在我翻开书之前,就已经在我脑海中萦绕。我喜欢这种充满未知与想象的空间,而文学作品最迷人的地方,莫过于它总能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和触动。这本作品集,就像一个抽屉,里面装满了不同家庭、不同个体、不同视角下的“旅行”故事,等待着我去一一开启,去感受其中的喜怒哀乐,去品味其中的甘苦滋味。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去领略年轻作家们的才情与洞察力。
评分作为一名对台湾历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觉得,“家族旅行”这件事,在台湾社会有着独特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观光,更像是一种集体记忆的编织,一种家族情感的维系。所以,当我看到《家族旅行:第十二届台大文学奖作品集》时,我立刻被这个主题所吸引。我脑海中想象着,那些发生在台湾各个角落的家族旅行:可能是早期,一家人挤在老式轿车里,前往日月潭的湖光山色;也可能是近些年,年轻一代选择背包旅行,带着年迈的父母,重温旧梦。我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们是如何通过“家族旅行”这个载体,来展现台湾社会变迁中的家庭关系,以及人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情感变化。我希望看到一些关于亲情的细腻描绘,关于代际沟通的挑战与理解,关于集体回忆的珍藏与传承。我更期待,通过这些故事,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台湾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情感世界和生活方式。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深入了解台湾社会文化的契机。
评分话说我这个年纪,很多时候看书,都会不自觉地带入自己过去的经历,尤其是关于家庭的记忆。《家族旅行:第十二届台大文学奖作品集》,光听名字就让我心头一动。我记得我小时候,跟着父母和亲戚们一起去台湾各地旅游,那时候交通没那么发达,一辆大卡车挤得满满当当,一路上的颠簸和笑声,现在想起来都觉得特别有味道。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里面会不会有我曾经的影子?会不会有那些关于台湾土地上,一个个普通家庭,因为一次旅行而产生的,酸甜苦辣的故事? 我对这本作品集抱有很大的期待,我希望看到一些真实的情感流露,一些细致入微的观察,一些能够触动人心的细节。也许里面会有关于家庭成员之间,因为旅途中的琐碎小事而产生的争执,但最终又因为血浓于水的情感而化解;也许会有关于长辈们,看着后辈们的成长,在旅途中默默付出的身影;也许还会有关于年轻一代,对家庭和亲情的迷茫与探索。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回忆起那些已经远去的时光,也让我重新审视当下与家人的关系。
评分每次看到有新的台湾文学奖作品集出版,我都会第一时间去书店翻看,尤其对那些名字中就带有故事性的作品,更是情有独钟。《家族旅行:第十二届台大文学奖作品集》,这个名字让我觉得非常有亲切感。我立刻联想到,我们家每年都会安排一次家族旅行,虽然有时候大家都很忙,但总是会抽出时间,一起去某个地方,聊聊天,放松一下。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充满了好奇。我猜想,里面一定会有很多关于家庭成员之间,在旅途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比如,关于争论去哪里的细节,关于分享美食的体验,关于互相照顾的点点滴滴。我更期待,作者们能够通过这些“家族旅行”的故事,来展现台湾社会的变迁,以及不同代际之间的情感交流。我希望看到一些真实的人物形象,一些细腻的情感描写,一些能够触动人心的段落。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与台湾这片土地上,无数个家庭,无数次旅行的相遇。
评分我是一名在台北生活了多年的上班族,平日里工作节奏很快,平时能阅读的时间不多,但一旦有空,我就会特别留意台湾本地的文学奖作品,尤其是像台大文学奖这种有一定历史沉淀和影响力的奖项。这次的《家族旅行:第十二届台大文学奖作品集》,我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到它不同于市面上很多畅销书的浮躁感,反而有一种沉静的力量。封面上的设计,那种带有时代感的色彩和构图,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家里的老相册,里面珍藏的那些已经模糊但依旧温暖的瞬间。我特别感兴趣的是,这次的作品集里,会有哪些关于“家族旅行”的叙事?是那种北回归线的悠长夏日,全家一起去垦丁的沙滩上堆沙堡的画面?还是冬天,围炉夜话,回忆起年轻时全家一起开车横贯台湾的经历?我猜想,里面一定会有一些关于亲情的描写,那些在旅途中,因为共同经历而产生的摩擦与和解,因为远离日常而显露出的真实情感,都会在这本书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我更期待看到,年轻的作者们,他们如何在现代社会背景下,重新审视和定义“家族旅行”的意义,它是否还承载着过去的温情,或者已经发生了某种转变?
评分我一直对台湾文学创作有持续的关注,特别是那些能够反映社会变迁和人文关怀的作品。《家族旅行:第十二届台大文学奖作品集》这个题目,本身就带有一种温度和故事感。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画面:可能是八十年代,一家人坐着绿皮火车,窗外掠过的是一片片金黄的稻田,目的地是某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小镇;也可能是现在,现代化的轿车穿梭在高速公路上,目的地却是充满异国情调的某个城市。我猜想,这部作品集里的故事,应该会触及到不同时代的“家族旅行”记忆,它们可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印记,也可能折射出不同代际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碰撞。我特别好奇,作者们是如何捕捉和描绘这些微妙的情感细节的?是那些在旅途中,突然涌现的、平时难以启齿的关心?是那些因为共同的经历而产生的、不为人知的默契?还是那些在分别后,留在心底的、无法忘怀的思念?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仿佛也加入了这些家族的旅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体会那种复杂而又深沉的亲情。
评分我是一名大学里的中文系学生,平时就喜欢关注一些比较有深度和艺术性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像台大文学奖这种,能够代表台湾年轻一代文学创作水准的作品集。这次的《家族旅行:第十二届台大文学奖作品集》,我刚拿到的时候,就觉得它名字非常有画面感。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各种各样的“家族旅行”场景:也许是高中时期,和父母一起去日本京都,在古老的寺庙前,每个人都沉默地望着远方,各自怀着不同的心事;也许是大学毕业后,和几个姑姑阿姨们一起去花莲,在太鲁阁峡谷里,大家一边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边分享着各自的生活琐事。我特别好奇,作者们是如何将“家族”与“旅行”这两个概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他们是如何通过旅途中的点滴细节,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家庭关系。我期待看到一些具有文学性的语言,一些深刻的思考,一些能够引发读者共鸣的细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年轻一代创作者们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也让我对“家族旅行”这个主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