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SAGE出版社「质性研究方法大全系列丛书」中的第一本。这一套丛书总计有八本,针对进行质性研究的过程提供最广泛而且最深入的介绍。
本书针对如何策划出有效率的研究设计提供广泛的指导,乌文.弗里克深入探讨设计质性研究过程中的每个阶段,包括形成研究设计、挑选合适的策略、概念架构以及资料来源、以及资料的蒐集与分析。除了讨论诸如质性研究之资源等实务问题外,本书还将涉及诸如质性研究之质性等方法论议题以及伦理上之议题。不同于本丛书其他着作只针对特定质性研究之研究设计作讨论,本书加入了比较性的观点。比方说,本书对于抽样之讨论牵涉到不同的层次(族群、地点、文件或内部资料、访谈等等层次)。
本书还强调如何从比较概括性研究兴趣与个人或政治背景,进而进展为研究问题。进行质性研究工作所需之资源与门槛也是本书关注之议题。因此,在使用本书时,读者可搭配这一套丛书中的其他七本,作为对于质性研究方法的整体介绍的一部分,读者更可以独立使用本书,作为设计质性研究的入门。
译者简介
张可婷
英国城市大学资讯科学博士班,译有:《焦点团体研究法》、《民族志与观察研究法》、《教您写出一本优质论文》、《做出有效的研究论文与计划》、《一步步教您做文献回顾》、《社科研究方法完全手册》、《性与举止》、《非正式化》、《社会学的基石》 (皆由韦伯文化出版)。
序列丛书绪言
关于本书
第一章 何谓质性研究?
第二章 从一个构想到一个研究问题
第三章 抽样、挑选与取得
第四章 质性研究的设计
第五章 资源以及转捩点
第六章 质性研究的品质
第七章 质性研究的伦理
第八章 口头资料
第九章 民族志研究与视觉资料
第十章 质性资料的分析
第十一章 结论:质性研究的设计
名词解释
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我最近在书店里闲逛,偶然间发现了一本名为《质性研究的设计》的书。当时我正苦于找不到一个能够深入理解社会现象的有效途径,总觉得那些纯粹的量化分析总是少了点什么,无法触及到现象背后那些微妙的、人性的东西。这本书的名字立刻吸引了我,我心想,也许它能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它严谨的学术风格所吸引。它并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理论概念,而是非常系统地介绍了质性研究的各种流派和范式,比如现象学、扎根理论、叙事分析等等。我个人对扎根理论特别感兴趣,因为我觉得它能够帮助我从零开始构建理论,而不是套用现有的框架。书中对扎根理论的详细阐述,包括编码的过程、理论的饱和度等,都让我觉得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写作逻辑也非常清晰。它从研究问题的提出开始,一步步引导读者思考如何进行研究设计,包括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确定研究对象、收集数据以及分析数据。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研究伦理”的讨论,它强调了在研究过程中保护参与者的权益的重要性,以及研究者需要具备的同理心和责任感。这让我觉得,质性研究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追求,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 另外,这本书还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质性研究的应用。无论是对企业文化的深度访谈,还是对特定群体生活方式的民族志研究,都让我看到了质性研究的强大生命力。它让我明白,质性研究能够帮助我们发现那些被忽视的细节,理解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动机和意义。 总而言之,《质性研究的设计》是一本非常出色的学术著作。它不仅系统地介绍了质性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还通过丰富的案例展示了其应用价值。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社会现象、进行深度研究的学者和学生来说,这本书都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参考。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质性研究的设计》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我之前读过一些研究方法类的书籍,大多都写得非常枯燥,像是把一堆理论和公式堆砌在那里,读起来让人昏昏欲睡。而且,很多书都强调所谓“科学性”,把研究搞得像是在做化学实验一样,精确、量化,但却丧失了对生活本身的温度和理解。 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扉页,看到其中一段关于“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对话”的描写时,我心里咯噔一下,觉得这可能和我想象中的不一样。然后,我开始阅读目录,发现它里面涉及了很多我之前从来没有想过的角度,比如“研究者的自我反思”、“研究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理论的生成与修正”等等。这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是在教我如何用一种更灵活、更贴近现实的方式去理解和探索世界。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故事性”在研究中的运用。它不是简单地让你去收集一堆数据,然后进行统计分析,而是鼓励你像讲故事一样,将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呈现出来。书中有一个关于“社区记忆”的研究案例,作者通过收集社区居民的口述历史,生动地展现了一个社区从兴起到衰落的过程。这个案例让我觉得,研究是可以很有温度的,是可以触动人心的。 另外,这本书在方法论的介绍上,也显得非常接地气。它不像其他一些书那样,上来就讲一堆晦涩的概念,而是通过大量的图表和示意图,将复杂的理论可视化,让你更容易理解。特别是关于“研究访谈”那一章节,它不仅教你如何提问,还教你如何倾听,如何从被访谈者的只言只语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含义。这让我觉得,质性研究不仅仅是技巧,更是一种艺术。 总的来说,《质性研究的设计》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研究的另一种可能性。它不再是冷冰冰的数字和模型,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故事的魅力。这本书让我觉得,做研究,不仅仅是为了得出结论,更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一个与世界对话、与他人连接的过程。
评分拿到《质性研究的设计》这本书,我一开始确实有点犹豫。毕竟,我对“质性研究”这个概念并不算非常熟悉,总觉得它有点神秘,不像量化研究那样有明确的公式和统计方法。但我又很想找到一种能够帮助我深入理解一些复杂社会现象的方法,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了它。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它非常“实在”。它没有上来就给我灌输一大堆抽象的理论,而是从一个非常具体的研究困境出发,引出了质性研究的必要性。书中以一个关于“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的研究为例,非常细致地描述了传统量化方法在解释这一现象时的局限性,以及质性研究是如何能够捕捉到那些个体经验中的微妙变化和情感因素的。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研究问题的形成”的章节。它不是让你凭空去想一个问题,而是引导你去观察生活,去发现那些你感到困惑、感到好奇的社会现象,然后从中提炼出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它强调了“问题意识”的培养,让我觉得,研究并不是一件枯燥的任务,而是一个充满探索乐趣的过程。 这本书在讲解各种质性研究方法时,也显得非常清晰易懂。比如,在介绍“深度访谈”时,它不仅教你如何设计访谈提纲,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建立与被访谈者之间的信任关系,以及如何捕捉访谈中的非语言信息。书中还穿插了很多研究者的“感悟”,让我觉得,做研究不仅仅是技术活,更是情感的投入和思想的碰撞。 总而言之,《质性研究的设计》这本书,对于我这个对质性研究还不太了解的读者来说,就像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入门指南”。它让我看到了质性研究的魅力所在,也让我对如何运用它来理解社会现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觉得,研究是可以很有温度的,是可以充满人文关怀的。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探索如何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一些社会现象,避免流于表面化的描述。市面上关于研究方法的书有很多,但我总觉得它们要么太偏向量化,要么理论性过强,很难真正应用到实际的研究中。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质性研究的设计》这本书,它的名字让我觉得它可能提供了一些我所需要的视角。 这本书在开篇就强调了“意义”的重要性,以及研究者如何去捕捉和理解个体经验中的意义。这一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因为我一直认为,社会现象的本质往往蕴含在人们的个体经验之中。书中对“现象学”和“解释学”等研究取向的介绍,让我对如何深入探究个体经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引导我思考,如何才能真正“进入”被研究者的世界,去体会他们的感受,理解他们的选择。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研究视角的形成”的讨论。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视角,而是鼓励你去反思自己的立场,去审视自己的预设。书中用了一个关于“城市边缘群体”的研究案例,作者通过与这些群体的长期接触,逐渐调整了自己的研究视角,从最初的同情转向了对他们生存智慧的理解。这个过程让我看到了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成长和转变。 此外,《质性研究的设计》在对各种质性研究方法进行介绍时,都非常注重其实践性和操作性。例如,在介绍“参与式观察”时,它不仅描述了观察的步骤,还详细探讨了研究者如何在观察过程中保持敏感性,如何记录和反思自己的观察体验。书中对于“数据分析”的阐述,也并非简单地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许多具体的分析工具和技巧,如主题分析、话语分析等。 总的来说,《质性研究的设计》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研究方法论著作。它不仅仅是一本教你如何做研究的书,更是一本引导你如何去思考、如何去理解世界的书。它让我认识到,质性研究是一种充满探索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研究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复杂的社会现实。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叫《质性研究的设计》,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带着一种既期待又有点忐忑的心情。期待是因为我知道质性研究在当下社会科学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它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而不是简单地量化和分类。而忐忑则是因为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关于研究方法的书籍,它们往往门槛很高,充斥着晦涩的理论和复杂的术语,让我望而却步。 拿到《质性研究的设计》后,我最先被它扉页上的那句话吸引了,好像是在强调研究的“在场感”和“对话性”。这让我感觉这本书并非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而是试图引导读者进入一个更加生动、互动式的研究过程。翻开目录,我看到了诸如“问题意识的生成”、“理论的融汇与创新”以及“研究伦理的考量”等章节。这些标题虽然专业,但似乎都指向了研究过程中那些最核心、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我特别关注了关于“研究者主体的反思”那一块,因为我总觉得,在很多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立场和视角往往会不自觉地影响到研究的结果,如何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加以控制,是质性研究的关键之一。 这本书在叙述上,给我的感觉是循序渐进,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手把手地教你。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一些实际的研究案例来引出理论。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关于城市社区变迁的案例,作者详细地描述了研究者是如何进入社区、如何与居民建立信任、如何进行访谈和观察的。这个案例让我觉得,质性研究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学术象牙塔里的游戏,而是与真实生活紧密相连的。书中关于“三角验证”的讨论也让我茅塞顿开,原来仅仅依赖一种数据来源是多么的片面,而多种方法的结合能够让研究结果更加扎实可信。 我非常欣赏这本书在强调研究的严谨性的同时,也保留了质性研究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它不像一些定量研究那样,把一切都框定在固定的模型里。相反,它鼓励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调整思路,与研究对象进行“共舞”。书中对于“理论抽样”的阐述,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之前总觉得理论都是在研究开始前就已经定好的,而这本书告诉我,理论的构建和完善,其实是一个贯穿研究始终的过程,研究者在不断地与现实互动中,逐渐提炼出属于自己的理论框架。 总的来说,《质性研究的设计》这本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研究方法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看见”和“理解”世界的指南。它引导我认识到,研究不仅仅是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更重要的是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对未知的好奇,以及一种对人性的关怀。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质性研究有了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未来在研究道路上探索的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