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学之父的鲁迅,早已在亚洲与世界成为思想界的共同资源。但是因为他浓厚的左翼色彩,在战后国民党统治的时代,变成了思想的禁忌,他的着作在解严前是禁书,因而阻绝了台湾学术思想界对鲁迅的理解。半个世纪后要如何在台湾恢复鲁迅研究,打通中文世界共通的思想资源,成为极为重要的问题。
本书的编者钱理群教授是中国大陆鲁迅研究的大家,三十年来,在北大透过不断的讲鲁迅,延续了现代批判的传统。二零零九年钱先生获聘为国科会讲座教授,为两岸学术思想界的大事,他将在台开讲鲁迅。《鲁迅入门读本》是钱先生数十年讲授与研究鲁迅的菁华,引领台湾的年轻学子与鲁迅传统重新缝合。
作者简介
钱理群
北京大学中文系退休教授,被公认为东亚区域思想界的代表性人物,和1980年代以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并曾名列北京大学学生评鑑「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首位,1939年生,1956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间系,1960年毕业,1960至1978年先后在贵州省安顺地区任教,1978年考取北京大,中文系文学研究生,师从王瑶、严家炎先生,1981年毕业留校任教,2002年退休后,又重归中学与贵州,关注语文教育、西部农村教育、地方文化研究和青年志愿者运动,同时从事现代民间思想史研究,代表作有《心灵的探询》(1988)、《丰富的痛苦:唐吉柯德与哈姆雷特的东移》(1993)、《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1994)、(凡人的悲哀:周作人传)(1995)、(1948:天地玄黄)(1998)、(与鲁迅相遇》(2003)等。
最新着作为《拒绝遗忘:「1957年学」研究笔记》(2007,牛津大学)、《我的精神自传:以北京大学为背景》(2008,台社)、《我的回顾与反思:在北大的最后一门课》(2008,行人)和(知我者谓我心忧:十年观察与思考1999,2008》(2009,星克尔)。
上册
代序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
第一编 感受鲁迅
一、父亲与儿子
我家的海婴......p55
【附录一】记忆中的父亲(节选)周海婴......p63
【附录二】鲁迅先生与海婴/许广平......p69
五猖会......p99
父亲的病......p104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p117
随感录.六十三「与幼者」......p130
《二十四孝图》......p133
从孩子的照相说起......p140
二、儿时故乡的蛊惑
阿长与《山海经》......p148
社戏(节选)......p155
我的第一个师父......p165
我的种痘......p173
风筝......p182
第二编 阅读鲁迅(上)
一、人与动物
兔和猫......p192
鸭的喜剧......p198
一点比喻......p202
略论中国人的脸......p206
狗.猫.鼠......p210
秋夜纪游......p220
夏三虫......p222
战士与苍蝇......p224
二、人.鬼.神
无常......p234
女弔......p243
补天......p252
奔月......p263
铸剑......p277
三、生命元素的想像
死火......p305
雪......p309
好的故事......p312
腊叶......p314
秋夜......p316
天.地.人─《野草》集章......p319
四、诗与画
敢遣春温上笔端─鲁迅新诗与旧体诗选(八首)......p326
看司徒乔君的画......p332
《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p335
《鲁迅入门读本(上)》这本书,我刚翻开,就感受到一种既亲切又略带敬畏的气息。鲁迅先生,在台湾的我们来说,绝对是文学史上的巨擘。从小到大,课本里充斥着他的名字和作品,《孔乙己》的落魄,《药》的悲哀,《阿Q正传》的辛酸,这些故事,伴随着我们长大,每一次阅读,都能感受到文字中那股强烈的力量,一种对封建旧社会的深刻批判,以及对国民劣根性的无情揭露。然而,这种力量,有时也带着一种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让我感觉自己像是仰望一座高山,虽然知道它的雄伟,却很难真正登上峰顶。所以,“入门读本”这几个字,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座桥梁,一座连接我与鲁迅先生内心世界的桥梁。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如何为我们“入门”?它会从梳理鲁迅先生的生平,描绘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开始吗?还是会直接进入他的作品,像解剖学家一样,细致地剖析每一篇文字的肌理,揭示其深层的含义?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鲁迅先生写作的动机,他为什么要写下那些揭露黑暗、批判国民性的文字?他内心的情感是怎样的?是愤怒?是悲悯?还是两者兼有?在台湾,我们对于中国大陆近代的历史,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视角。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易于台湾读者接受的方式,去解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帮助我们理解那些历史的细节,理解鲁迅先生的批判所针对的,究竟是怎样的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我期待它能够引领我,不再仅仅是“读”鲁迅,而是真正地“懂”鲁迅,理解他那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民族的深切关怀。
评分当我第一次看到《鲁迅入门读本(上)》这本书的封面时,心中涌起的是一种久违的,又带着些许忐忑的期待。鲁迅,这个名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如同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他的作品,带着一股凛冽的批判精神,常常让我这个台湾的读者,在敬佩之余,也感到一丝难以言说的疏离。从小到大,课本里总是有他的身影,《呐喊》、《彷徨》里的故事,我熟读,但总觉得隔着一层历史的硝烟,很难完全触碰到他文字背后那份沉甸甸的忧思。所以,“入门读本”这几个字,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份邀请,邀请我卸下防备,以一种更轻松、更亲切的方式,去认识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知心的朋友,耐心解答我心中那些关于鲁迅的疑惑。它是否会为我们详细讲解,鲁迅先生的创作,是如何与他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的?那些他笔下的“看客”,究竟是怎样的社会群体?他又为何对“国民性”有着如此深刻的批判?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鲁迅先生文字中那份复杂的情感——是愤怒,是悲悯,还是一种深刻的民族责任感?在台湾,我们看待中国近现代史,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易于理解的框架,帮助我们台湾的读者,跨越地域和历史的藩篱,真正地走近鲁迅,理解他那份对民族命运的关切,以及他文字中那永不熄灭的探索精神。
评分《鲁迅入门读本(上)》这本书,我拿到手时,心中升起一种复杂的情绪,既熟悉又带着些许的紧张。鲁迅,这个名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无疑是一座巍峨的山峰,他的作品,如同利剑,直指人性的弱点和社会弊病,令人敬畏,却也常常让人觉得难以企及。在台湾,我们从小接触鲁迅,他的文章,如《呐喊》、《彷徨》里的故事,总是在语文课本里出现,陪伴着我们成长。每一次阅读,都能感受到文字中那股力量,一种对旧社会的深刻批判,对麻木国民的无情揭露,让我既感到震撼,又常常被文字中的沉重感所压倒。所以,当看到“入门读本”这几个字,我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期待:这本书是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这位初涉鲁迅世界的读者,以一种更平缓、更易于理解的方式,走进他那博大精深的文学天地?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鲁迅的生平事迹,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我理解鲁迅作品的时代背景,弄清楚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如何影响了他的思想和创作。比如,在辛亥革命前后,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迁,这些变迁又如何在鲁迅的作品中留下了印记?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鲁迅先生文字背后的情感,他那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是如何形成的?他笔下那些人物的悲剧,除了反映社会的不公,是否也包含着对人性的深刻反思?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真正地“入门”,不再仅仅是“读过”鲁迅,而是能够“理解”鲁迅,感受他那份超越时代的洞察力,以及对民族未来的深切忧虑。
评分《鲁迅入门读本(上)》这本书,我拿到它的时候,心中涌现的,是一种既熟悉又略带忐忑的情感。鲁迅,这个名字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版图上,是如此的巍峨,他的作品,如同锋利的解剖刀,剖析着时代的肌体,也剖析着人性的深邃。在台湾,我们从小就接触鲁迅,他的文章,总是在教科书里占据一席之地,那是一种带着沉重感、带着反思的阅读体验。我曾经无数次地在课本上读到《呐喊》里的故事,感受到那种对旧社会无处不在的压抑和麻木的控诉,但往往读完,总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沉重感,觉得鲁迅先生的深刻,自己似乎难以完全把握。所以,当看到《鲁迅入门读本(上)》这个标题时,我心中升起一股强烈的期待:这是否意味着,我终于有机会,能够以一种更温和、更易于理解的方式,走进鲁迅先生那博大精深的文学世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不仅仅是罗列他的生平事迹和作品,更能引导我如何去解读他的文字,如何去体会他字里行间那份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忡忡,以及对普通民众的深切同情。我希望它能帮我梳理清楚鲁迅先生的创作脉络,理解他为何选择用文学作为战斗的武器,又为何对“看客”心理有着如此深刻的批判。在台湾,我们对大陆的了解,总会隔着一些历史和政治的层面,但鲁迅先生所关注的那些关于人性、关于社会的问题,我认为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视角,帮助我跨越这些隔阂,去真正地理解鲁迅先生,理解他作品中所蕴含的,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力量。
评分捧起《鲁迅入门读本(上)》,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些熟悉的篇章,以及那位站在时代风口浪尖,笔耕不辍的身影。鲁迅,在台湾的教育体系里,绝对是个绕不开的名字,他的文章,像《故乡》、《祝福》,总是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反复出现,带着一种时代的厚重感和深刻的反思。然而,坦白说,每次读鲁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精神的“硬仗”。他的文字,那么犀利,那么深刻,那么充满批判性,常常让我感到一种压抑,觉得自己的认知还不足以完全承载他所传递的信息。那种对国民性的剖析,对社会黑暗的揭露,虽然让我敬佩,但有时也让我望而却步。所以,当看到“入门读本”这几个字,我仿佛看到了一束光,它承诺能带领我,以一种更温和、更易于理解的方式,去接近这位文学巨匠。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不是简单地罗列他的作品,而是能够帮助我梳理清楚他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理解他创作的时代语境。比如,他为什么在那样的时代,写下那些充满呐喊和彷徨的文章?他所批判的“看客”心态,在今天是否依然存在?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清晰的导览,让我能够沿着鲁迅先生的思想轨迹,去理解他的忧虑,去感受他的悲愤,去领会他那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情。在台湾,我们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有其自身的脉络。我希望这本书能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姿态,帮助我们台湾的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不再仅仅是课本上的一个名字,而是一个能够真正走进我们内心,引发我们共鸣的思考者。
评分《鲁迅入门读本(上)》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说实话,心情是有点复杂的。鲁迅,这个名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简直就是一座高峰,光芒万丈,但也自带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气场。从小到大,课本上总少不了他的文章,那些《呐喊》、《彷徨》里的故事,常常带着一种沉重,一种对旧社会、对国民性的深刻批判,读起来总让我心情压抑,但也深深佩服他的洞察力。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入门读本”这几个字,立刻觉得这或许是一个我能够真正走进鲁迅世界的机会。台湾的读者,在接触中国大陆文学时,常常会有一个视角,既熟悉又带着些疏离。我们这边历史的脉络、社会的发展,和大陆不尽相同,但鲁迅的文字所触及的那些人性的弱点、社会的弊病,以及他那种不妥协的精神,其实是具有普遍性的,是可以跨越地域、跨越时间的。我最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否帮我理清鲁迅作品中那些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比如辛亥革命前后、五四运动时期,这些历史事件是如何塑造了鲁迅的思想,又如何体现在他的创作中的。当然,我更关心的是,除了历史的解读,这本书能不能带领我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为什么那样写,他想要传达的更深层次的意义是什么。我希望这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堆砌,而是一场与鲁迅精神的对话,一次情感的共鸣,让我能够在他那深刻而犀利的文字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思考和启示。
评分《鲁迅入门读本(上)》这本书,在我手中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一份厚重的历史和思想。鲁迅先生,这个名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峰,他的作品,如同一把把尖锐的手术刀,剖析着社会的肌体,也剖析着人性的深邃。在台湾,我们从小就接触鲁迅,他的文章,像《孔乙己》、《药》、《阿Q正传》,总是被收录在教科书里,伴随我们成长。然而,那些课文里的鲁迅,总感觉像是隔着一层薄雾,他的愤怒,他的忧伤,他的批判,我虽然能读懂字面意思,但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分量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常常让我觉得力不从心。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道阳光,试图穿透这层迷雾。我特别好奇,它会如何“入门”?是会从鲁迅的生平入手,一步步勾勒出他如何从一个学医的青年,转变为一位深刻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吗?还是会直接切入他的代表作,从作品本身出发,剖析其文字的力量和思想的深度?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我觉得,只有真正走进他的文字,才能理解他的灵魂。我一直觉得,鲁迅先生的伟大之处,不仅仅在于他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更在于他那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悯和激愤。他笔下的那些人物,虽然是中国旧时代的小人物,但他们身上的某些特质,比如麻木、自欺欺人,甚至在某些现代社会里,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其影子。这本书如果能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这些,理解鲁迅先生对国民性的深刻洞察,那我就觉得这本“入门读本”是真的做到了“入门”。我期待它能带我重新审视那些熟悉的篇章,发现其中被我忽略的细节,获得新的感悟,不再仅仅是“读过”鲁迅,而是真正“理解”鲁迅,甚至“进入”鲁迅的世界。
评分《鲁迅入门读本(上)》这本书,当我拿到它的时候,脑海里立刻闪过那些熟悉的篇章,以及一位站在时代十字路口,目光锐利如鹰的先生。鲁迅,对我们台湾的读者而言,是一个既熟悉又带着几分神秘的名字。课本里的《阿Q正传》、《故乡》,我们读过,理解过,但总觉得,那只是冰山一角,那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他内心的世界,他的思想深邃,我总感觉自己还停留在浅层。所以,“入门读本”这几个字,像是一盏明灯,指引我走向更深层的理解。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引领我们?是会从他的生平讲起,梳理他从日本学医到回国投身文学的转变吗?还是会直接深入他的作品,像解剖学家一样,一层层剥开文字的肌理,揭示其背后蕴含的深刻思想?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鲁迅先生的批判,他批判的是什么?为何如此深刻?他对“国民性”的思考,在今天是否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让我能够理解鲁迅先生的忧虑,理解他对这个民族的深切关怀,不再仅仅是“读”他的文字,而是能“懂”他的心声。在台湾,我们对于中国近现代史有自己的解读方式。我希望这本书能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帮助我们台湾的读者,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理解他作为一位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伟大之处,以及他作品中所蕴含的,跨越时代的启示。
评分拿到《鲁迅入门读本(上)》这本厚实的书,翻开第一页,一股熟悉的,却又似乎被重新整理过的鲁迅气息扑面而来。我从小在台湾长大,鲁迅先生的大名可谓是如雷贯耳,他的文章,像《孔乙己》、《药》、《阿Q正传》,总是被收录在语文课本里,伴随我们成长。然而,那些课文里的鲁迅,总感觉像是隔着一层薄雾,他的愤怒,他的忧伤,他的批判,我虽然能读懂字面意思,但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分量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常常让我觉得力不从心。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道阳光,试图穿透这层迷雾。我特别好奇,它会如何“入门”?是会从鲁迅的生平入手,一步步勾勒出他如何从一个学医的青年,转变为一位深刻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吗?还是会直接切入他的代表作,从作品本身出发,剖析其文字的力量和思想的深度?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我觉得,只有真正走进他的文字,才能理解他的灵魂。我一直觉得,鲁迅先生的伟大之处,不仅仅在于他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更在于他那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悯和激愤。他笔下的那些人物,虽然是中国旧时代的小人物,但他们身上的某些特质,比如麻木、自欺欺人,甚至在某些现代社会里,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其影子。这本书如果能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这些,理解鲁迅先生对国民性的深刻洞察,那我就觉得这本“入门读本”是真的做到了“入门”。我期待它能带我重新审视那些熟悉的篇章,发现其中被我忽略的细节,获得新的感悟,不再仅仅是“读过”鲁迅,而是真正“理解”鲁迅,甚至“进入”鲁迅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