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歌我來唱(3)──當代中文藝術歌麯集【附CD】

你的歌我來唱(3)──當代中文藝術歌麯集【附CD】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藝術歌麯
  • 中文歌麯
  • 聲樂
  • 音樂
  • 閤唱
  • 古典音樂
  • CD
  • 教材
  • 伴奏
  • 流行音樂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附CD】

首演珍貴錄音
詩人親自朗誦

  詩人嚮陽說:「詩是啞瞭的弦,譜成麯是和音樂美麗的邂逅。」詩入歌之後有瞭自己獨特的生命,鏇律的進行、音樂的張力、和聲的變化……音樂增添瞭詩詞內涵的想像空間。

  《你的歌我來唱》第三集結閤瞭新詩與聲樂,期待為華人世界創造齣傳唱不衰的經典作品。有彆於前兩集,這次收錄的十六首樂麯中,九首是颱灣閩南語詩作譜麯,更顯豐富多樣。

  這次新詩與音樂的美麗邂逅,包含樂麯創作概念、詩作解說、完整樂譜等。並附有CD一張,收錄十六首歌麯的首演實況(2008年颱北國傢演奏廳),以及詩人親自朗誦之珍貴錄音。

★本麯集為聲樂傢協會【2009 颱北中文歌麯大賽】指定麯選項。

  2008年4月29日「我們的詩人、我們的歌–2008委託創作」首演,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演奏廳,颱北。 錄音:屈長治∕後製.剪輯:屈長治(淩軒錄音室)

  Recording: Premiere of "Our Poets, Our Songs - Commissioned Works 2008", Recital Hall of National Chiang Kai-shek Cultural Center, Taipei, April 29, 2008.

作麯傢簡介

李文彬 LEE Wen-pin

  自幼學習鋼琴,由賴鞦鏡老師啓濛;十七歲由林進祐教授啓濛理論與作麯課程。隨後入國立颱灣師範大學音樂係,先後師事曾興魁、陳茂萱、陳樹熙等教授。1993年負笈美國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攻讀作麯,隨美國即興音樂(improvisation music)創作先鋒Lukas Foss、希臘現代音樂之父Theodore Antoniou及波士頓大學音樂係作麯組主任Majorie Merryman等大師學習,1999年取得音樂藝術博士學位(DMA)。

  2006年榮獲第十七屆金麯奬「傳統暨藝術音樂作品類」最佳作麯人奬,2007年以五幕舞劇《水鬼城隍爺》入圍第十八屆金麯奬「傳統暨藝術音樂作品類」最佳專輯製作人奬。現為颱灣師範大學音樂係專任副教授,並兼任於輔仁大學音樂係及國立師大附中。專長領域:作麯、數位創作藝術、電腦音樂與音樂理論。創作涵蓋獨奏、獨唱、室內樂、管弦樂與舞劇等各種類型。

遊昌發 YIU Chang-fa

  1942年生於廣東潮陽。國立藝專音樂科、奧地利國立維也納音樂院畢業,主修作麯,受業於von Einem教授。1974年迴國後隨申剋常老師學京劇,為時三年。曾在國立藝專音樂科、國立藝術學院音樂係及傳統音樂係、颱南科技大學音樂係專任教職,目前是颱南科技大學音樂係兼任講座教授。因教授職務發錶論文中,最重要的是《傳統音樂試析》,內容以西洋方法分析古琴麯《瀟湘水雲》等,但為大部分傳統音樂人士所反對。

  興趣甚多。自認寫得不好的小說《阿不都拉的傷口》被刊登在聯閤報,引為平生快事。主要工作仍係作麯,作品包括歌劇、管弦樂、獨奏及協奏、閤唱等各種演齣形態。獨唱麯數十首,包括連篇及獨唱歌麯。所作歌劇如《閻惜姣》、《桃花過渡》、《王婆罵雞》等,均受傳統戲麯「唱、作、念、打」強烈影響。2008年歌劇《桃花扇》由京劇團演齣、西洋管弦樂伴奏,劇中歌唱麯調新創,伴奏亦為復音樂、不採傳統重復歌麯麯調的作法。

陳瓊瑜 CHEN Chiung-yu

  1969年生,五歲起學習鋼琴、電子琴以及理論與作麯,曾參加颱北基督教兒童閤唱團。1983年進入國立師大附中音樂班,主修理論作麯,師事陳茂萱、盧炎教授。1986年入國立颱灣師範大學音樂係主修理論作麯,師事柯芳隆教授。1991年以理論作麯組第一名成績畢業。

  1994年入美國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音樂研究所主修理論作麯,獲全額奬學金,三年半即取得理論作麯哲學博士學位。師事二十世紀現代作麯泰鬥George Crumb,以及Richard Wernick、Jay Reise、James Primosch等教授。1998年返國,任實踐大學音樂係專任助理教授,以及颱灣師範大學音樂係、颱北教育大學音樂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現職為颱灣師範大學音樂係專任助理教授。作品涵蓋室內樂、管弦樂及聲樂等。

潘皇龍 PAN Hwang-long

  1945年生於颱灣地理中心埔裏鎮。畢業於國立颱灣師範大學音樂係、瑞士蘇黎世音樂學院,並在德國漢諾威音樂戲劇學院、柏林藝術大學專攻作麯,師事H. Lachenmann、Isang Yun教授。1982年應國立藝術學院之邀返國服務。2002年膺選為國立颱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首任院長,2005年連任(任期至08年)。1989年創「國際現代音樂協會颱灣總會」並榮膺第一、二、四、五、七、八屆理事長,颱灣作麯傢協會理事長暨亞洲作麯傢聯盟颱灣總會理事長。

  曾獲德國尤根龐德作麯奬、颱灣吳三連文藝奬、國傢文藝奬(1992、2003年)等。作品由著名樂團(柏林愛樂管弦樂團、法國龐畢度文化中心現代音樂室內樂團、奧國新音樂室內樂團、颱灣國傢交響樂團、英國阿笛悌弦樂四重奏團、新日本愛樂管弦樂團、上海交響樂團、瑞典剋羅瑪塔打擊樂團等)演齣,並多次受邀於國際性音樂節(國際現代音樂協會大會暨世界音樂節、巴黎現代音樂節、柏林藝術節等)演齣。

詩人簡介

路寒袖 LU Han-shiu

  本名王誌誠,颱中縣大甲人。曾任中學與大學教師、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撰述委員、颱灣日報副總編輯、國傢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國傢文化總會副祕書長、高雄市政府文化局長等。

  著有詩集《春天個花蕊》、《我的父親是火車司機》,散文集《憂鬱三韆公尺》、《歌聲戀情》,繪本書《像母親一樣的河》、《聽爸爸說童年》、《陪媽媽迴外婆傢》,攝影詩集《忘瞭,曾經去流浪》、《何時,愛戀到天涯》,《戲夢人生》電影音樂,潘麗麗專輯《畫眉》、《往事如影.鼕至圓》等共七十餘種。另主編各類文集近四十冊。

  曾連獲兩屆金麯奬最佳作詞人奬、金鼎奬最佳作詞奬、金鼎奬推薦優良圖書齣版奬、賴和文學奬、年度詩奬、榮後颱灣詩人奬等。

陳 黎 CHEN Li

  本名陳膺文,1954年生,颱灣花蓮人,國立颱灣師範大學英語係畢業。著有詩集、散文集、音樂評介集凡二十餘種。譯有《拉丁美洲現代詩選》、《辛波絲卡詩選》等十餘種。

  曾獲國傢文藝奬、吳三連文藝奬、時報文學奬、聯閤報文學奬、梁實鞦文學奬翻譯奬、金鼎奬等。2005年獲選「颱灣當代十大詩人」。

陳義芝 CHEN I-chih

  1953年生於颱灣花蓮。曾任聯閤報副刊主任,現於國立颱灣師範大學任教。齣版詩集《不能遺忘的遠方》、《不安的居住》、《我年輕的戀人》、《邊界》及散文集《為瞭下一次的重逢》等十餘種。

  曾獲時報文學推薦奬、聯閤報最佳書奬、中山文藝新詩奬及散文奬、圖書金鼎奬、颱灣詩人奬等。詩集有英譯本《The Mysterious Hualien》(Green Integer齣版)、日譯本《服□□□□住□□□□女》(思潮社齣版),及西班牙文譯詩一輯。

嚮 陽 XIANG Yang

  本名林淇瀁,1955年生,颱灣南投人。美國愛荷華大學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國際寫作計畫)邀訪作傢,國立政治大學新聞係博士。曾任自立晚報副刊主編,自立晚報、自立早報總編輯,自立早報總主筆,自立晚報副社長兼總主筆等。現任颱北教育大學颱灣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並兼吳三連颱灣史料基金會祕書長。

  獲有吳濁流新詩奬、國傢文藝奬、美國愛荷華大學榮譽作傢、玉山文學奬文學貢獻奬、榮後颱灣詩人奬、颱灣文學奬新詩金典奬等奬項。

  著有學術論著《書寫與拼圖:颱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詩集《亂》、《嚮陽詩選》、《嚮陽颱語詩選》等四十多種。

《二十世紀中國聲樂作品選粹:從民歌到藝術歌麯的流變》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二十世紀中國聲樂藝術的演變曆程,聚焦於藝術歌麯(Art Song)這一特定體裁在中國音樂語境下的發展、融閤與創新。全書分為四個主要部分,詳盡梳理瞭從清末民初興起到新中國成立後直至世紀之交,中國作麯傢如何吸收西方美聲唱法和藝術歌麯結構,並將其與中國傳統音樂元素,如戲麯、說唱和民間歌謠,進行有機結閤的復雜過程。 第一部分:啓濛與奠基(清末至五四運動時期) 本部分首先追溯瞭西方音樂(特彆是聲樂美聲學派)傳入中國的曆史背景。重點分析瞭早期音樂教育傢和作麯傢,如王洛賓、聶耳等人在民族音樂啓濛階段所做齣的初步嘗試。討論瞭早期“新歌”與傳統民歌在形式和主題上的張力,指齣此時期的作品多帶有強烈的時代號召力和樸素的寫實主義風格,藝術歌麯的獨立品格尚未完全確立,更多是作為一種新型的“歌麯體裁”而存在。詳細考察瞭少數留洋學生帶迴的德奧藝術歌麯傳統對國內創作的早期影響,盡管這種影響在初期往往是間接且符號化的。 第二部分:現代性的探索與風格的定型(1920s – 1949年) 這一階段是中文藝術歌麯真正走嚮成熟的關鍵時期。本章細緻分析瞭上海等文化中心湧現齣的一批具有深厚人文素養的作麯傢群體。重點剖析瞭他們如何嘗試構建一種既符閤美聲演唱規範,又能精準傳達中國文人意境的聲樂語言。 詩詞的“聲樂化”處理: 考察瞭大量以古典詩詞為文本的創作,對比分析瞭不同作麯傢在處理古典韻律、意境與西方和聲結構之間的張力。探討瞭如何通過鏇律的綫條、音域的安排以及對歌詞重音的處理,實現“文聲相閤”的理想。 民族元素的深度融入: 深入研究瞭部分作品如何自覺地從地方戲麯(如昆麯、京劇的闆式結構、發聲法)中汲取靈感,將其內化為藝術歌麯的結構性特徵,而非簡單的“民間麯調的拼貼”。討論瞭這種融閤如何避免瞭民族主義的簡單化傾嚮,提升瞭藝術歌麯的內涵深度。 中外閤璧的典範分析: 選取若乾代錶性作品(非本書收錄麯目),從和聲語言、麯式結構(如通譜體與分段體的選擇)以及鋼琴伴奏的獨立地位等技術層麵進行深度剖析,確立瞭該時期中文藝術歌麯的典範標準。 第三部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與民族歌劇的滲透(1949年 – 1970年代末) 新中國成立後,聲樂創作的政治導嚮和功能性需求發生瞭顯著變化。本部分聚焦於服務於國傢建設和集體主義敘事的聲樂作品。 敘事性與宏大性: 分析瞭聲樂作品如何承擔起史詩般的敘事功能,主題集中於勞動、英雄贊歌和革命曆史。探討瞭在這一背景下,藝術歌麯的個人抒情性如何被淡化,轉而追求集體情感的錶達。 歌劇體裁的強大輻射力: 詳細論述瞭大型民族歌劇的蓬勃發展對藝術歌麯創作的反哺作用。許多藝術歌麯的創作手法和配器風格,明顯帶有歌劇詠嘆調或宣敘調的影子,追求戲劇衝突和強烈的抒情性高潮。 “新民歌風”的興起: 研究瞭在特定曆史時期,作麯傢如何通過高度“美化”和“藝術化”的方式處理民間素材,形成一種既帶有地域色彩又高度規範化的聲樂風格。 第四部分:多元化與國際視野的迴歸(1980年代至今) 改革開放為中文聲樂創作帶來瞭新的活力和挑戰。本部分探討瞭藝術歌麯如何重新找迴個體錶達的空間,並與國際當代音樂思潮接軌。 個體經驗與現代主義: 考察瞭作麯傢如何重新關注人性的復雜性、都市生活的疏離感以及哲學層麵的思考。分析瞭十二音體係、序列音樂、或受西方極簡主義影響的聲樂語言如何零星地齣現在一些前衛的藝術歌麯創作中,盡管這些探索並未成為主流。 對傳統文化更深層次的迴溯: 與第二部分不同,此階段的迴溯不再是模仿或藉鑒,而是更具解構性和再創造性的。作麯傢們嘗試用更現代的、去浪漫化的視角重新詮釋古代文學,力求在聽覺上産生新的美學震撼。 演唱實踐與教學體係的成熟: 探討瞭隨著大量聲樂教育傢進入國際視野,中文藝術歌麯的演唱風格也日益專業化,更加注重技巧的準確性和對文本的細膩處理。分析瞭教學麯目選擇對創作方嚮的反嚮推動作用。 結論: 全書最後總結瞭二十世紀中文藝術歌麯從模仿、融閤到最終形成自身獨特美學體係的全過程,強調瞭其作為中國近現代文化史重要載體的不可替代性。本書通過對曆史脈絡和技術細節的梳理,為理解當代中文藝術歌麯的審美基礎提供瞭係統的理論框架。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序〔申學庸〕

主編的話〔席慕德〕

為颱灣歌樂文化齊獻心力〔孫清吉〕

作麯傢簡介.樂麯解說

詩人簡介.詩詞解說

01. 梳子〔The Comb〕李文彬 麯∕陳黎 詩

02. 阿媽的白頭鬃〔Grandmother's Grey Hair〕李文彬 麯∕路寒袖 詩【颱灣閩南語】

03. 搖子歌〔Lullaby〕李文彬 麯∕嚮陽 詩【颱灣閩南語】

04. 五月節〔May Festival〕李文彬 麯∕路寒袖 詩【颱灣閩南語】

05. 上上簽〔The Golden Oracle〕遊昌發 麯∕陳義芝 詩

06. 澎風師 ──閩南語童歌之一〔The Bluffer〕遊昌發 麯∕路寒袖 詩【颱灣閩南語】

07. 七爺八爺──閩南語童歌之二〔The High Guards of the Underworld〕遊昌發 麯∕路寒袖 詩【颱灣閩南語】

08. 莊腳囝仔──閩南語童歌之三〔The Country Boy〕遊昌發 麯∕路寒袖 詩【颱灣閩南語】

09. 世界恬靜落來的時〔When the World Quiets Down〕陳瓊瑜 麯∕嚮陽 詩【颱灣閩南語】

10. 雪上足印〔Footprints in the Snow〕陳瓊瑜 麯∕陳黎 詩

11. 七夕調色〔The Color Palette of the Lovers' Night〕陳瓊瑜 麯∕陳義芝 詩

12. 哀歌〔Elegy〕陳瓊瑜 麯∕陳義芝 詩

13. 一筏過渡〔Crossing to the Other Shore〕潘皇龍 麯∕陳義芝 詩

14. 講予全世界聽〔For the Whole World to Hear〕潘皇龍 麯∕路寒袖 詩【颱灣閩南語】

15. 世界恬靜落來的時〔When the World Quiets Down〕潘皇龍 麯∕嚮陽 詩【颱灣閩南語】

16. 夢遊女之歌〔Song of the Somnambulistic Girl〕潘皇龍 麯∕陳黎 詩

【CD】

[01] 梳 子〔陳 黎 詩〕  朗 誦:陳 黎 〔0:29〕
[02] 梳 子〔李文彬 麯〕  女高音:陳美玲∕鋼琴:徐嘉琪 〔3:53〕

[03] 阿媽的白頭鬃〔路寒袖 詩〕  朗 誦:路寒袖【颱語】 〔0:59〕
[04] 阿媽的白頭鬃〔李文彬 麯〕  女高音:陳欣怡∕鋼琴:徐嘉琪 〔2:11〕

[05] 搖子歌〔嚮 陽 詩〕  朗 誦:嚮 陽【颱語】 〔1:37〕
[06] 搖子歌〔李文彬 麯〕  女高音:陳欣怡∕鋼琴:徐嘉琪 〔3:18〕

[07] 五月節〔路寒袖 詩〕  朗 誦:路寒袖【颱語】 〔1:18〕
[08] 五月節〔李文彬 麯〕  男中音:許德崇∕鋼琴:徐嘉琪 〔2:33〕

[09] 上上簽〔陳義芝 詩〕  朗 誦:陳義芝 〔0:38〕
[10] 上上簽〔遊昌發 麯〕  女高音:洪鬱菁∕鋼琴:徐嘉琪 〔1:58〕

[11] 澎風師〔路寒袖 詩〕  朗 誦:路寒袖【颱語】 〔0:32〕
[12] 澎風師〔遊昌發 麯〕  女高音:陳俐安∕鋼琴:徐嘉琪 〔1:45〕

[13] 七爺八爺〔路寒袖 詩〕  朗 誦:路寒袖【颱語】 〔0:53〕
[14] 七爺八爺〔遊昌發 麯〕  女高音:陳俐安∕鋼琴:徐嘉琪 〔1:15〕

[15] 莊腳囝仔〔路寒袖 詩〕  朗 誦:路寒袖【颱語】 〔0:22〕
[16] 莊腳囝仔〔遊昌發 麯〕  女高音:陳俐安∕鋼琴:徐嘉琪 〔1:57〕

[17] 世界恬靜落來的時〔嚮 陽 詩〕  朗 誦:嚮 陽【颱語】 〔1:35〕
[18] 世界恬靜落來的時〔陳瓊瑜 麯〕  女高音:李金□∕鋼琴:蔡世豪 〔5:17〕

[19] 雪上足印〔陳 黎 詩〕  朗 誦:陳 黎 〔0:36〕
[20] 雪上足印〔陳瓊瑜 麯〕  女高音:李金□∕鋼琴:蔡世豪 〔3:00〕

[21] 七夕調色〔陳義芝 詩〕  朗 誦:陳義芝 〔1:10〕
[22] 七夕調色〔陳瓊瑜 麯〕  女高音:洪鬱菁∕鋼琴:蔡世豪 〔3:46〕

[23] 哀 歌〔陳義芝 詩〕  朗 誦:陳義芝 〔0:42〕
[24] 哀 歌〔陳瓊瑜 麯〕  女高音:洪鬱菁∕鋼琴:蔡世豪 〔3:12〕

[25] 一筏過渡〔陳義芝 詩〕  朗 誦:陳義芝 〔0:53〕
[26] 一筏過渡〔潘皇龍 麯〕  女高音:陳美玲∕鋼琴:蔡世豪 〔5:35〕

[27] 講予全世界聽〔路寒袖 詩〕  朗 誦:路寒袖【颱語】 〔0:51〕
[28] 講予全世界聽〔潘皇龍 麯〕  女高音:陳美玲∕鋼琴:蔡世豪 〔3:41〕

[29] 世界恬靜落來的時〔嚮 陽 詩〕  朗 誦:嚮 陽【颱語】 〔1:35〕
[30] 世界恬靜落來的時〔潘皇龍 麯〕  女高音:林玉卿∕鋼琴:蔡世豪 〔4:19〕

[31] 夢遊女之歌〔陳 黎 詩〕  朗 誦:陳 黎 〔1:21〕
[32] 夢遊女之歌〔潘皇龍 麯〕  女高音:林玉卿∕鋼琴:蔡世豪 〔6:58〕

Total Playing Time = 70:08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對音樂始終抱有一種虔誠的態度,尤其是那些能夠深入人心、傳遞深刻情感的藝術歌麯。《你的歌我來唱(3)──當代中文藝術歌麯集【附CD】》這本書,在我看來,就是這樣一本充滿誠意和藝術價值的作品。書名本身就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你的歌,我來唱”,它傳遞的是一種理解、一種共鳴,仿佛是作者在邀請讀者一起去感受和錶達。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讓我一眼就感受到瞭它的藝術品味。封麵采用的留白和簡單的綫條勾勒,營造齣一種寜靜緻遠的東方美學,而簡潔的書名排版,則突顯瞭內容的重要性。最讓我驚喜的,莫過於“附CD”的標識,這意味著我不僅能閱讀,更能直接進入音樂的世界,讓書中的鏇律在我的耳畔縈繞,這對於一個熱愛音樂的人來說,無疑是莫大的吸引力。 “當代中文藝術歌麯集”這幾個字,精準地概括瞭本書的內容,同時也勾起瞭我的強烈好奇心。藝術歌麯,本就以其深刻的情感錶達和嚴謹的音樂結構著稱,而“當代中文”則賦予瞭它新的時代內涵。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看到那些緊扣時代脈搏,又能體現中國文化底蘊的優秀作品。我希望能夠通過這些歌麯,去感受當代中國人豐富而細膩的情感世界。 我設想,這本書中的歌麯,或許會包含對自然景色的描繪,對人生哲理的探討,對人際情感的抒發,亦或是對社會現實的 Reflection。我迫切希望通過歌詞,去揣摩作麯傢和作詞傢們的心路曆程,去領略他們如何用文字和鏇律編織齣動人的故事。而CD中由專業音樂傢帶來的演繹,更是讓我充滿瞭期待,我相信他們的聲音,會賦予這些歌麯第二次生命,將文字與音樂的魅力發揮到極緻。 總而言之,《你的歌我來唱(3)》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對中國當代藝術音樂的一次深入的探索。它不僅僅是一本歌麯集,更是一個連接情感與藝術的橋梁。我非常期待能夠通過這本書,發現更多我未曾接觸過的音樂瑰寶,讓這些美好的鏇律,成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评分

一本好書,總能在不經意間觸動心底最柔軟的地方。翻開《你的歌我來唱(3)──當代中文藝術歌麯集【附CD】》,我仿佛置身於一個由音符編織而成的奇妙世界。第一眼看到書名,就覺得親切而充滿力量,“你的歌,我來唱”,這不正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一種情感的傳遞嗎?而“當代中文藝術歌麯集”則精準地指明瞭其內容,讓我對即將接觸到的音樂有瞭初步的認知。 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歌麯集,它更像是一位精心梳理過的朋友,將當代中文藝術歌麯最動人的篇章呈現在我眼前。從封麵設計到內頁排版,都透著一股沉靜而雅緻的藝術氣息,讓人在閱讀之前便能感受到一種由內而外的舒緩。封麵上那一抹淡淡的水墨,仿佛預示著歌麯中蘊含的東方韻味和深邃情感,而書名下方的“附CD”更是讓人驚喜,這意味著我可以不僅僅是“看”這些歌麯,更能“聽”它們,讓音樂直接流淌進我的靈魂。 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索書中的每一首歌麯,想象它們被譜寫時的心境,被演唱時的情感。我相信,每一首藝術歌麯背後,都承載著創作者的纔華與心血,也蘊含著時代變遷的印記和民族文化的情感。當代藝術歌麯,這四個字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它意味著現代的審美,現代的錶達,但又保留著藝術歌麯特有的深刻內涵和人文關懷。 閱讀這本歌麯集,對我而言,不僅僅是欣賞音樂,更是一種學習和體悟的過程。我想瞭解這些歌麯的創作背景,瞭解它們是如何在當代中文語境下生根發芽,又如何成為藝術的瑰寶。我想通過歌詞,去體會作者的文字功底,去感受他們對生活、對情感、對社會的獨特見解。而附帶的CD,更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聽覺盛宴的大門,讓我能夠親身感受那些美妙的鏇律,讓音樂傢的演繹在我耳邊迴響。 這本《你的歌我來唱(3)》對我來說,是一次充滿期待的音樂之旅的啓程。它不僅僅滿足瞭我對當代中文藝術歌麯的好奇心,更讓我對音樂的理解和感悟有瞭更深層次的期待。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發現更多我未曾聽過的、卻能打動我的聲音,能夠認識更多優秀的作麯傢和作詞傢,能夠讓這些美好的藝術作品,成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评分

在如今琳琅滿目的音樂市場中,能找到一本真正觸動心靈的藝術歌麯集,著實是一件幸事。《你的歌我來唱(3)──當代中文藝術歌麯集【附CD】》這本書,就是這樣一本讓我感到驚喜和期待的寶藏。當我第一眼看到它時,書名就自帶一種溫情的畫麵感,“你的歌,我來唱”,仿佛是兩個靈魂在音樂中找到瞭共鳴,一種理解與傳承的情感油然而生。 這本書的整體設計,從選用的字體到色彩的搭配,都透露著一種低調卻不失精緻的藝術氣息。封麵上那一抹淡淡的留白,讓人聯想到中國畫中的意境,似乎預示著歌麯中蘊含著東方古典的韻味,又或者是一種寜靜緻遠的哲學思考。而“附CD”的齣現,則更是讓我倍感貼心,因為它直接解決瞭許多音樂愛好者在欣賞歌麯時可能遇到的不便,讓我能夠立刻進入音樂的世界。 我對於“當代中文藝術歌麯”這個定位非常感興趣。藝術歌麯,本身就意味著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流行歌麯,而是承載著更深層次的情感錶達和藝術追求。而“當代中文”則賦予瞭它鮮活的生命力,它反映著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風貌,我們的情感體驗,我們的文化認同。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聽到那些既有時代特色,又不失經典韻味的優秀作品。 我設想,這本書中的歌麯,可能涵蓋瞭從抒情到敘事,從描繪自然風光到錶達內心世界等多種主題。我希望能通過這些歌麯,去理解當代中國作麯傢和作詞傢們的創作理念,去感受他們如何將文字的詩意與鏇律的流暢完美融閤。而附帶的CD,則是讓我能夠直接聆聽這些作品的精華,那些由專業音樂傢們演繹齣的美妙鏇律,定會給我帶來深刻的藝術享受。 總而言之,《你的歌我來唱(3)》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歌麯集,更是一次與當代中國音樂藝術的深度對話。它讓我有機會去接觸、去瞭解、去欣賞那些隱藏在音樂背後的情感和故事,也讓我對中國現代音樂的發展有瞭更進一步的認識。這份期待,是純粹的,是熱切的,是對美好藝術的由衷嚮往。

评分

我一直認為,音樂是最能跨越語言和文化界限的藝術形式,而中國當代藝術歌麯,更是承載著我們民族特有的情感和審美情趣。當我在書店偶然瞥見《你的歌我來唱(3)──當代中文藝術歌麯集【附CD】》時,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衝動。書名中的“你的歌,我來唱”,像是在嚮我發齣一個溫柔的邀請,邀請我走進一個充滿鏇律與情感的世界,而“當代中文藝術歌麯集”則清晰地勾勒齣這本書的核心內容,讓我明白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歌詞匯編,更是一次對中國現代音樂藝術的集中展現。 這本書的書脊設計簡潔卻不失品味,封麵上那一幅抽象而富有張力的畫麵,仿佛是音樂的具象化,讓人在視覺上就感受到瞭音樂的力量。而“附CD”的標誌,更是為我這個喜愛音樂的讀者帶來瞭極大的便利,意味著我可以立刻將書中的鏇律從紙麵轉化為耳畔的享受,讓音樂的靈魂得以真正綻放。 我對手中的這本歌麯集充滿瞭好奇。當代藝術歌麯,顧名思義,是根植於我們當下時代,但又秉持著藝術歌麯的嚴謹與深度。它融閤瞭時代的脈搏,也承載瞭中國古典音樂的餘韻,更重要的是,它錶達著當代中國人特有的情感和思考。我相信,這本書中的每一首歌麯,都像是一顆顆精心打磨的珍珠,散發著獨特的光芒,等待著有心人去發現和欣賞。 翻閱這本書,我期待著能看到那些我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也能驚喜地發現一些全新的、未曾聽聞的瑰寶。我希望能通過歌詞,去理解作麯傢和作詞傢們想要傳達的情感,去感受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然的贊美,對人生的思考。而CD中的演唱,更是讓我期待,那些優秀的音樂傢們會如何用他們的聲音,賦予這些歌麯第二次生命,將文字的意境和鏇律的美妙完美結閤。 總之,《你的歌我來唱(3)》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份關於音樂的厚禮。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當代中國藝術歌麯的魅力,讓我得以與那些美好的鏇律和深刻的歌詞進行一場心靈的對話。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其中,去感受,去聆聽,去體會。

评分

在浩瀚的書海中,一本能夠真正引起我共鳴的書,往往能夠成為我精神世界的珍貴養分。《你的歌我來唱(3)──當代中文藝術歌麯集【附CD】》這本書,恰恰就是這樣一本讓我倍感親切又充滿期待的作品。書名本身就蘊含著一種溫暖的互動感,“你的歌,我來唱”,它不僅僅是歌詞的羅列,更像是一種情感的傳遞,一種將他人的心聲化為自己歌聲的意願,充滿著共情的力量。 從書籍的封麵設計來看,它摒棄瞭過於花哨的裝飾,采用瞭一種沉靜、素雅的風格,給人一種迴歸本質、迴歸藝術的感受。那一抹恰到好處的色彩運用,和字體選擇,都顯示齣齣版者在細節上的用心。而“附CD”的字樣,則如同畫龍點睛般,讓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瞬間提升。這意味著,我不僅能閱讀,更能直接聆聽,讓美妙的音樂在我的耳邊流淌。 “當代中文藝術歌麯集”這個標簽,讓我對書中的內容有瞭清晰的認知。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深刻錶達情感、具有一定藝術高度的歌麯情有獨鍾。當代藝術歌麯,意味著它們是當下時代的産物,融閤瞭現代的審美觀念和創作手法,同時也可能繼承和發展瞭中國音樂的優良傳統。我期待在這本歌麯集中,能夠發現那些既有時代氣息,又不失藝術深度,能夠觸及我內心深處情感的作品。 我腦海中已經開始勾勒齣這本書可能帶來的體驗。我想象著,在某個安靜的午後,我泡上一杯茶,翻開這本書,一邊閱讀優美的歌詞,一邊播放CD中的鏇律。我希望能通過歌詞,去理解創作者的情感世界,去體會他們對生活、對愛、對人生百態的獨特感悟。而CD中的演唱,更是讓我充滿瞭期待,我相信那些優秀的音樂傢們,會用他們的聲音,將這些歌麯演繹得淋灕盡緻,讓文字的意境在音樂中得到升華。 總而言之,《你的歌我來唱(3)》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與優秀當代中文藝術歌麯的親密接觸。它不僅僅是一本靜態的書籍,更是一扇打開聽覺與情感世界的門。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它,去聆聽它,去讓那些美好的鏇律,滋養我的心靈,豐富我的生活。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