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己开始,我就是力量!
传递热情、理想、信念,
这是台湾社会继续进步的重要动力。
在全球化与在地化相互激盪的年代,台湾社会各个角落,不少人以具体行动颠覆传统观念、挑战主流思惟,希望形成新的社会价值,打造自己的小小革命。
书中主角怀抱单纯热情,从自己出发,不只提供理念想法,而是付诸行动身体力行,不仅实现自己的梦想也影响周遭的人。这些理想的实践者,在生活中寻找出路,所传达的社会趋势与进步价值,让我们看见向上提升的力量,展现台湾的生命之美。
作者简介
何荣幸
1991年7月踏入新闻界,曾任自由时报市政组组长、中国时报政治组主任,现任中时副总编辑兼採访中心副主任、调查採访室主任。
着有「学运世代」)、「媒体突围」、策划「黑夜中寻找星星」(时报)等书。
黄哲斌
辅仁大学大众传播系毕业、政治大学新闻所硕士。1994年考进《中国时报》,历任台南市地方记者、社会组记者、政治版编辑,2000年调任《中时电子报》,经过八年网路生涯,2008年调回《中国时报》调查採访室至今。
谢锦芳
1991年底进入中国时报,先后主跑市政、财经新闻,曾任经济组主任,目前为调查採访室主任记者。曾获社会光明面新闻报导奖。希望做一天新闻人,就发挥一分影响力。
郭石城
从小向往无冕王生涯,新闻战场转眼20年,主跑过农业产经、与社会司法新闻,看尽浮华世界,长年新闻工作独家新闻不断,今年首次获得社会光明面新闻报导奖,期能更上层楼。
高有智
毕业于台大新闻研究所、台大动物系,在中国时报担任记者7年多,历经教科文组、政治组与调查採访室等单位,曾获社会光明面新闻奖、卓越新闻奖与吴舜文新闻奖。
【推荐序】从自己开始,我就是力量 ◎李伟文
【自序】废墟开出一朵花,乱世守护一亩田 ◎何荣幸
胖卡 帮偏乡一圆网路梦 ◎何荣幸
这是三个宅男及一台中古面包车的故事。三不五时出状况的面包车吃力地上山下海,把网路新科技带给偏乡充满好奇心的小朋友们。胖卡,伴着这群满脑子突发奇想的大男孩继续圆梦……
生态绿 助咖啡贫农收入倍增 ◎何荣幸
「生态绿」是华人世界第一家公平贸易特许商。它的名号听起来很响亮,善待贫穷农民的精神也很感人,连喝杯咖啡值多少钱都是由顾客自己决定。
猪头皮 音乐革命宣言 欢迎分享 ◎高有智
欢迎来唱我的歌,顺煞给人讲『歌是我写的』,我就祝感谢;欢迎来唱我的歌,你若唱了有趁钱,分一些乎我;欢迎来唱我歌,你若不是要赚钱,故在乎你唱免惊。
江一豪 一人媒体发声 ◎何荣幸
这个人,不当记者跑去当搬家工人,他以网路为基地,继续做个关怀土地、对自己负责的公民记者。他的报导击败众多主流媒体,入围了重要新闻奖项。
胖奇趴 部落客面对面搞创意派 ◎黄哲斌
台湾有一种当红派对「胖奇趴」,它是欢乐、创意、分享与行动的代名词。
派对上酒精、食物、音乐、华服都不是主角;这创意派对的主角是部落客。
农村武装青年 用音乐走唱农村说理念 ◎何荣幸
「白米诈弹客」杨儒门影响了很多人,三个年轻人组成「农村武装青年」为农村发声,这个活跃于街头抗争的独立乐团,只想单纯地让音乐本身说话就好……
布农奇人 举债买地抢救家乡林地 ◎高有智
布农族人阿力曼,近年来四处筹资抢救家乡的森林,他无怨无悔,甚至抵押房子和土地来贷款,以「环境信託」理念打造「森林博物馆」,成为当地部落的奇人。
小唐狂想曲 用通用设计告别歧视◎高有智
小唐的双脚萎缩,只能靠电动轮椅行动,却成天梦想要带给人们更多方便。他推动「通用设计」理念,打破生活中的歧视与不便。一百公分的轮椅天空却比许多人都更辽阔……
科技浓汤 百亿软体捐社福团体 ◎谢锦芳
来自美国的「科技浓汤」与台湾开拓文教基金会合作,从2008年7月起架设捐赠平台,迄今已有七十多个NPO(非营利组织)取得企业捐赠的电脑软体。
打造能源农村 ◎高有智
这是一个实验发电的故事,也是一段追梦的过程。这个外表看似普通的农场,却是一个大型实验室,尝试各种替代能源发电的可能性。这些一点一滴的付出,都在努力寻找绿色能源……
一个人酿酒 温立国的自由滋味 ◎黄哲斌
他将兴趣变成志业,靠着热情、耐力与机械知识,开展个人酿酒的历险。
他以类似自由软体的「开放原始码」精神,在2009年「台北双年展」中开发了一支「自由啤酒」,欢迎复制、改进,在全球手工酿酒风潮中注入前卫想法……
绿建筑达人 亮不亮有关系 ◎何荣幸
台湾绿建筑权威林宪德,因为对爱狗KURO的伸张正义,出版台湾第一本光害问题专书,备受环保界肯定。也因他的执着,光害问题已出现更多改善的可能性……
徐铭谦 筑梦山林 一步一脚印 ◎谢锦芳
徒步健行不是一般好手好脚的专利,徐铭谦的梦想,希望在全台森林游乐区逐步推广「无障碍步道」,让身障者也能像正常人一样,可以到户外亲近大自然。
黑白切 假左搞艺术 平民创作 ◎黄哲斌
自称「假左派」的画廊老板、瘦削沉默的铁雕艺术家、擅作甜点的美丽主妇、爱搞笑的得奖部落客……十几个人松散组合,一场随兴集体行动,他们企图发动一场艺术小革命,来场好玩的「黑白切」……
时间货币 教园艺换学国标 时间就是$ ◎郭石城
「时间货币」是不景气时最夯的实用货币,许多人使用时间货币,免费学习另类专长。
这个概念在台湾已推行十余年,早期由社福团体发起培养志工人力,进而推广到社区……
李伟文 聆听内在鼓声 组荒野大军 ◎黄哲斌
这位非典型牙医拒绝高薪挖角诱惑,坚持钱够用就好;每周平均只看诊23小时,却花另外23小时担任志工。他用童子军的服务精神实现成人的梦想,努力影响周遭的人成为志工,创建一支生态志工大军……
吴国城 山城週刊 写下30年传奇 ◎何荣幸
一个在台北担任大学助教的农家子弟,只因老师一句话,毅然返回老家创办社区报纸,独力负责所有编採写工作,至今无怨无悔。它不但是东势这个小镇的一页传奇,更在台湾社区媒体史上留下难以抹灭的身影……
海绫月 部落格牵线 救了2000只兔宝宝 ◎黄哲斌
一个平凡女生,拥有一颗爱心,只靠一人之力,却运用部落格,连结一个庞大的家兔饲养社群,让牠们免于被弃养、且让牠们重新找到一个家……
庇护农场 勇敢妈妈为智障儿找家 ◎高有智
一个平凡的家庭主妇,因为生了智障儿,结识了一群智障者的家长,从此改变人生。九二一大地震之后,陈锰仅在集集筹建一座庇护农场,带领孩子养猪种菜,提供社区照顾工作,努力为智障者找到第二个家。
从母姓 社运夫妻奋斗一生 ◎何荣幸
长期投入妇运的彭渰雯,在民法修正案通过、子女可以从母姓那一天,赫然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征求先生同意,决定让肚子里的孩子从母姓。但这对夫妻的父母全都反对,他们要如何才能革命成功?
区纪复 现代隐士 愈少愈自由 ◎高有智
他,40年不曾上过理发厅,都是自己理发;30年没有买过新衣,穿的都是别人不要的旧衣;当年离开人人称羡的台塑集团,隐居在花莲盐寮海边的简陋工寮里,挑水砍柴,採果种菜。他把生活当修行,别人看来苦不堪言,他却乐得开怀。
简淑慧 10年抗争 米酒终降价 ◎谢锦芳
红标米酒终于降价,由每瓶180元降为50元。然而,消费者如果不健忘,十年前红标米酒一瓶只卖22元。社运健将简淑慧,日前指出,政府只要再修改菸酒税法,米酒可以更便宜……
廖嘉展 背债800万 纸教堂重生 ◎何荣幸
廖嘉展、颜新珠夫妇在南投桃米社区的努力,有目共睹,然而为了开创新局,廖嘉展大胆将日本坂神震灾重建中,极具意义的鹰取Paper Dome移来台湾。以纸教堂为核心的新故乡见学园区,在九二一震灾十周年之际格外发人省思。
公共食堂 为独居老人送餐 找到自我 ◎黄哲斌
这是一个女大生找回自我的故事,也是灾区聚落靠着社区自主力量,长期餵养弱势老人的故事。黄毅纶是台大高材生,却在爱情与街头运动中迷失自我,于是跑到南投鹿谷一座旧教堂里企图改造自己。现在的她,每天思考如何将九二一灾区的茶叶卖到大城市里,并且风雨无阻为村里独居老人送便当……
推荐序
从自己开始,我就是力量
这是一个愈来愈复杂的世界,每天都有排山倒海般的讯息迎面而来,层出不穷的灾难与痛苦似乎也无止无尽,我们在指责抱怨之余,往往也期待着伟大的领导人,提出长治久安的解决之道,但是,美国总统欧巴马在就任演说中这么说:「期待他人或等待未来,改变将永难实现。我们自己,就是我们等待的人。我们自己,就是我们寻找的改变。」
的确,就如同在台北举办的听障奥运的选手所说的:「我相信听觉不是障碍,真正的障碍是放弃自己。我相信只要坚持,世界上就没有任何困难。」从《我的小革命》书中20几个人的真实故事,我们可以了解,相信梦想,相信自己内在的力量,从自己开始做起,不管是不是可以达到世俗的所谓成功,但是他们的生命因为实践的勇气而活得精彩而且值得!
这些人进行的小革命,与一般人想像的革命不一样,我认为比较接近「温柔革命」,在荒野保护协会,我们一直以「温柔革命」来自勉。
一般所谓的革命,通常是以为自己掌握了真理,然后会以强烈的态度指正别人,推到极致,甚至会以强大的压力甚至暴力来达其所愿。但是温柔的革命刚好相反,是从自己改变做起,透过尊重与包容,甚至留有空间来等待,让周边的人因为亲眼所见而改变。常会觉得,这种内心的感动,才是真正且持久的力量。
我所信仰的社会运动是一种温柔的革命。因为我相信只有自己能改变自己。只有自己能够教导自己。我发现,一个人在自愿自发的行动与付出的过程之中,就会发展出改变自己的力量。这种力量不可能来自别人的强迫威胁,也不可能来自别人的教导或训示,因此,如何温柔的贴近一个人的心理,从别人的实际问题与感受出发,让民众从点点滴滴的行动中累积出改变的力量,是这些年我不断思考的主题。
或许有人会以为这样的温柔、这样的小革命,面对全球环境的挑战似乎缓不济急,我们个人微不足道的力量能够产生多少有意义的改变?
的确,面对60多亿人口,复杂且庞大的全球经济体系,我们每个人似乎是汪洋里的一滴水,显得如此渺小。但是当年德瑞莎修女立下帮助『贫穷中最穷的人』的大愿时,主教问她:「加尔各答就有好几百万赤贫的人,请问你要怎么做?」德瑞莎修女说:「要数到一百万,也是得从一开始。」
这个从一开始的信心,就是《我的小革命》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们无比的勇气与希望。
面对大海,每一滴水似乎是那么微不足道,可是整个海洋不就是这些微不足道的水滴所集合起来的吗?因此,每个水滴也都有他的责任,每个水滴的贡献都有他的存在意义。
一滴水要如何永不干涸?
答案是滴入大海中。
李伟文
作者序
废墟开出一朵花,乱世守护一亩田
在台湾媒体环境持续恶化的此刻,这本书的出现,有点像是废墟中开出一朵花那样不可思议,也有点像是乱世中守护一亩田那样值得珍惜。
2008年6月18日,《中国时报》无预警传出裁员一半的震撼消息。当时我是政治组主任,这项保密到家的突袭性「社内新闻」,竟透过同事打电话回报社告知的「社外报导」,才在办公室里投下人心惶惶的原子弹。
那段心痛《中时》沦落至此、声援中时工会行动的日子,是《中时》这块老招牌最黯淡无光、摇摇欲坠的一刻。而《中时》处境只是平面媒体生存困境的冰山一角,台湾报业实已陷入最寒冷的冬天。
在此之前,我在《中时》内部多次唿吁恢复设置调查採访室,结果都如石沉大海,没想到却在最困顿的时候拨云见日。在总编辑王健壮、政经中心主任夏珍大力支持下,《中时》老板余建新指派我担任调查採访室主任重新出发。
不仅如此,健壮、夏珍更放手让我挑选调查室另外四位成员。我带着组成「史上最强先发阵容」(NBA球赛看多了的后遗症)的心情,一开始就决定邀请跟我「武功派别截然不同」(这是金庸小说看多了的后遗症)的资深记者合作,希望发挥彼此激盪互补的加乘效果。
于是,我打电话给素不相识的桃园县特派员郭石城,硬是「拦截」报社安排其担任社会组副主任的原定规划,小郭非常阿沙力地立即应允加入调查室;接下来我与曾任多年财经组主任、先前并无合作经验的谢锦芳长谈,锦芳在考量几天后决定全力投入;加上长期关怀原住民、环保、农业等议题,与我在政治组长期合作「休耕启示录」等专题的老战友高有智,体制上直属总编辑的调查室,遂于8月1日正式上路。
但调查室团队还缺一角,我很期待能够合作的中时电子报副总编辑黄哲斌,此时仍因代理总编辑身分无法离开。我在征询哲斌意愿后虚位以待,两个月后调查室团队全员到齐。在不知《中时》还能存活多久的高度不确定气氛中,我们这五个具有相同理想与热情、除有智外新闻资历都接近20年的战友,怀抱「最后一战」的心情相濡以沬、携手前进。
而经历无数次脑力激盪、修正补强后,我们从2009年1月起,每週六固定推出「我的小革命」专版。对我们来说,这是一块除了描绘「社会趋势」更强调「进步价值」的人文反思基地。
我们认为,在这个「全球化」与「在地化」相互激盪的年代,台湾社会各个角落,不少人早就用具体行动颠覆传统观念、挑战主流思维,希望形成新的社会价值,打造自己的小小革命,因此我们决定将这块专版命名为「我的小革命」。
有别于主流媒体已经报导太多权势者的意见与动向,我们从各领域小人物打破传统的努力轨迹出发,借此守望台湾社会正在发生却尚未被清楚辨识的重要变化,并鼓励更多人以具体行动改造社会。
在上述考量下,每块「我的小革命」专版皆包括6项元素:一、行动故事及其背后的进步价值;二、在地化---台湾还有那些人在做一样的事;三、全球化---公民RSS:全世界有那些人早就在做这件事;四、新闻辞典:这项社会趋势代表什么意义;五、「你也可以这样做」表格:行动教战守则;六、「政府与各界应该这样做」表格:监督政府调整思维、与时俱进。
这本书,就是过去10个月「我的小革命」专版中经过改写的24个故事,每一个主题都是我们反覆讨论、认为深具意义的重要价值,我们甚至还推出「921月」大型企划以见证台湾社会走过921震灾十週年的重建经验。在採访过程中,这些小人物的理想性格、坚定毅力、执着精神常常让我们钦佩不已,并且深受感动。我们认为,台湾社会需要更多这种「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的理想派与实践者,透过他们身体力行传达的社会趋势与进步价值,我们看见了台湾社会向上提升的更多可能。
对我个人而言,「我的小革命」还有段意外插曲。我和哲斌、有智前往南投鹿谷採访「公共食堂」篇主角黄毅纶时,才得知毅纶是受到我的着作《学运世代---众声喧哗的十年》影响,因而决定前往921灾区为老人送餐改造自己。我一方面以这位台大社会系学妹为荣,另一方面也对自己作品能够发挥影响力---那怕只是一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感到欣慰。
在这个报纸被视为夕阳产业的高科技年代,我仍然相信,不论媒体形式出现什么样的变化,文字的力量才能真正深入人心,因此绝不妄自菲薄。我在另一本着作《媒体突围》中强调拉近理想与现实落差的「做多少、算多少」信念,今后亦将继续伴随我的记者生涯前行。
感谢《中时》前后任总编辑王健壮、夏珍的全力支持,让调查室得以用现在这样的面貌存在,并让「我的小革命」专版得以不间断持续至今。李文瑛、钟文武、林礼珍等编辑及中时摄影中心的长期努力,则让「我的小革命」生色许多。中时报系「六一八震灾」至今,第一线同事扛起即时新闻重任,调查室则扮演开拓深度与广度的后盾,共同见证了这家老报社历劫重生的艰辛历程。
感谢本书每位受访者传递的生命热情与理想信念,那是让台湾社会继续进步的重要动力。此外,感谢时报出版公司总编辑林馨琴、主编李潍美对于本书的用心,让这本书能够有机会影响更多人。对于本书所有照片提供者,在此一併致谢。
最后,特别感谢我的伙伴哲斌、锦芳、小郭、有智,没有他们四位的全心投入与杰出表现,就不会有这本书的存在。更感谢「调查室眷属后援会」的支持与体谅,我们五个人才能无后顾之忧奋斗至今。
其实,从调查室成立、「我的小革命」专版的种种编採创意革新与突围,再到这本书「怀胎10月」诞生过程,本身就已经是另一项小革命了。
何荣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