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探讨高雄地区的民间信仰,包括神农大帝、保生大帝、易牙祭、中元普度祭品、石公石婆信仰等;第二部份探讨流传在高雄地区的传说及民间故事,包括林半仙、曹谨、卓肇昌、半屏山等。全书运用文献探讨与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着重发掘信仰及故事背后的文化意涵,是少见研究高雄民间文化的深度论着。
作者简介
谢贵文
1968年生于台湾桃园县,自幼迁居高雄市。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曾任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科长,现任国立高雄应用科技大学文化事业发展系专任助理教授。着有《姚莹的经世思想与在台事功》及台湾文史研究论文共廿余篇。
自序
台湾的神农大帝信仰──兼谈后劲凤屏宫
当前台湾保生大帝信仰的发展
─以全国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为中心的分析
高雄市的保生大帝信仰
半屏山下的石公、石婆信仰
易牙祭与君臣宴
从中元普度祭品看民间的饮食文化与养生观念
台湾民间故事〈林半仙〉初探
报恩、报仇与报应──台湾民间故事〈林半仙〉再探
梓官城隍卓肇昌的传说探讨
曹谨传说研究
半屏山的由来传说初探
《高雄民间信仰与传说故事论集》这本书,让我对“地方性”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所谓的“地方性”文化,无非是一些陈旧的风俗习惯,与现代社会的步伐格格不入。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生动和学术的方式,向我展示了高雄民间信仰的丰富内涵与独特价值。书中关于“七娘妈”的故事,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在很多地方,七娘妈都被视为保护孩童的神祇,但在高雄的民间信仰体系中,七娘妈的形象和功能,却有着更深的挖掘。作者通过对七娘妈信仰的起源、传说、以及相关的祭祀习俗的梳理,揭示了它在高雄地区家庭伦理、生育观念、乃至于女性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潜在影响。我甚至联想到,在现代社会,我们对于儿童保护和母婴健康的关注,与古代社会对七娘妈的祈求,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对生命延续和家庭幸福的共同期盼。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地方性文化并非是陈旧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并继续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其独特的价值。
评分翻阅《高雄民间信仰与传说故事论集》的过程,我仿佛与高雄这座城市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以一种温婉而坚定的笔触,讲述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时间冲刷,却依然在人们心中闪耀的信仰与故事。我原本以为,这些民间传说更多是口头上的传说,缺乏实际的考证,但书中作者对史料的运用,以及对地方文献的搜集,都展现了其严谨的学术态度。我特别对书中关于“土地祠”的变迁的论述感到好奇。在高雄的城市发展过程中,许多古老的土地祠面临被拆迁或改建的命运。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指责现代化的进程,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变化背后所反映出的社会观念的变迁、空间利用的冲突,以及人们在物质发展与精神寄托之间的挣扎。书中通过对不同时期土地祠的形态、功能、以及祭祀方式的变化,勾勒出一幅高雄城市变迁的生动画卷。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曾经承载着社区记忆的土地祠,在城市扩张的洪流中,如何努力地保留着自己的一席之地,也看到,人们在新的生活方式下,如何以新的方式来维系与土地的连接。这种对历史细节的关注,以及对社会变迁背后人文关怀的呈现,让这本书充满了生命力。
评分《高雄民间信仰与传说故事论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在于它揭示了看似微不足道的民间信仰,是如何构建起一个地方社会的精神骨架。我之前对于高雄的了解,大多局限于其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对于其深层的文化根源,少有涉猎。而这本书,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将高雄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信仰和传说,层层展现在我眼前。书中关于“收煞”仪式的探讨,尤其让我感到新奇。这种以宗教仪式来“清理”城市空间、驱逐邪祟、祈求安宁的习俗,在很多地方都有存在,但作者在高雄的案例分析中,将其与地方的地理环境(如港口、河流)、社会结构(如不同社群的互动)、以及历史事件(如瘟疫、械斗)紧密联系起来。我仿佛看到了,在夜幕降临之时,那些身着道袍的法师,在街头巷尾进行着庄严而神秘的仪式,他们手中的符咒、口中的咒语,不仅仅是对神明的祈求,更是对秩序的重塑,对社区安宁的守护。这种将抽象的信仰行为,与具体的社会现实相结合的分析,让我对高雄这座城市的治理方式和社区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阅读《高雄民间信仰与传说故事论集》,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承并非一成不变的守旧,而是在不断的变化与互动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我一直认为,民间信仰和传说,是属于过去的遗物,是现代社会逐渐淡化的东西。然而,这本书以其扎实的论据和生动的案例,让我看到了高雄民间信仰的鲜活与韧性。书中对于“妈祖绕境”活动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不仅仅是一场宗教仪式,更是一次盛大的社区节日,一次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共同参与、共同庆祝的盛会。作者详细记录了妈祖绕境的路线、参与的队伍、以及沿途民众的热情,并深入分析了这场活动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它既是维系信仰的载体,也是促进社区交流、增强地方认同的重要平台。我仿佛能看到,成千上万的信徒,肩挑神轿,一路前行,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虔诚与喜悦,周围的民众则以鞭炮、香烛、甚至文艺表演来迎接妈祖的到来。这种集体参与的仪式,让古老的信仰,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评分高雄,这座充满阳光与海风的城市,一直以来都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而这种魅力,远不止于其现代化的都市风貌和迷人的自然风光。在我翻阅《高雄民间信仰与传说故事论集》之前,我对这座城市的理解,更多停留在表面的繁华与活力。然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高雄深层文化肌理的大门。我原本以为,这不过是一本收集地方风俗的普通读物,但事实证明,我的预想远远低估了它的深度与广度。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的严谨态度,将高雄地区那些潜藏在街头巷尾、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民间信仰和传说,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梳理与解读。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妈祖信仰的部分所吸引。妈祖,这位海上守护神,在高雄的地位不言而喻,但书中并没有停留在对神祇的简单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妈祖信仰如何渗透到高雄的渔民生活、商业活动乃至于社会结构之中。作者通过对不同庙宇的调查、对信徒的访谈,勾勒出妈祖信仰在高雄地区数百年来的演变轨迹,以及它如何成为凝聚社区认同、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古老的渔船在妈祖的庇佑下,在汹涌的海浪中穿梭;我仿佛能听到,那些虔诚的祈祷声,在妈祖宫庙的回廊中回荡。这种对信仰力量的细致描绘,让我对高雄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当我翻开《高雄民间信仰与传说故事论集》时,我以为我将要阅读的是一篇篇零散的民间故事,或许带有一些地方色彩,但可能缺乏系统的学术支撑。然而,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故事素材,更以其深刻的理论分析,让我对高雄的民间信仰有了前所未有的理解。书中关于“普渡”仪式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一直认为,普渡仅仅是一种超度亡魂的仪式,但在高雄的语境下,作者将其上升到了社会整合、群体认同、以及应对社会风险的层面。我了解到,在高雄的许多社区,普渡不仅仅是对孤魂野鬼的祭拜,更是邻里之间相互帮助、共同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作者通过对普渡仪式中供品的摆放、祭品的种类、以及参与者的分工等细节的描写,揭示了其中蕴含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我甚至想象着,在炎热的夏日,社区的居民们,无论男女老少,都聚集在一起,为普渡做准备,这种共同的劳动,无形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也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看似简单的民间仪式,如何承载着复杂而深厚的社会文化意义。
评分《高雄民间信仰与传说故事论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感受,莫过于对“地方性”与“普遍性”之间关系的全新认识。我一直对中国民间信仰充满兴趣,但通常接触到的都是一些宏观的论述。而这本书,将我带到了高雄这个具体的地方,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现了民间信仰如何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下,发展出独特的面貌。书中关于“王船祭”的章节,令我印象深刻。这种大规模的、带有驱邪祈福性质的祭祀活动,在许多沿海地区都有所存在,但作者在高雄的案例分析中,揭示了其在高雄独特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我了解到,王船祭不仅仅是为了送走瘟疫,更是当地社区在面对自然灾害、社会变迁时,寻求集体心理慰藉、维系社区团结的重要方式。作者对王船祭的祭品、仪式、参与者等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并深入分析了其象征意义,让我看到了一个地方性的习俗,是如何折射出人类面对未知、面对灾难时,那种普遍的祈求平安、祈求庇佑的心理需求。这本书让我明白,研究地方性文化,并非是孤立的地域性研究,而是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共同情感和文化驱动力的绝佳途径。
评分《高雄民间信仰与传说故事论集》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本温情的历史记录,它以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讲述了高雄这片土地上,那些代代相传的故事和信仰。我并非高雄本地人,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仿佛置身于高雄的街头巷尾,感受着扑面而来的海风,聆听着虔诚的祷告,也仿佛能看到那些古老的神话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留下的印记。书中对于土地公信仰的论述,尤其让我感到亲切。土地公,这位最贴近寻常百姓的神祇,其形象温和而慈祥,在高雄的每个角落,几乎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于介绍土地公的形象和职能,而是深入挖掘了土地公信仰在高雄地区的发展脉络,以及它如何与当地的农业生产、社区发展、民生习俗紧密相连。我从书中了解到,在许多高雄的社区里,土地公庙不仅仅是祭拜的场所,更是社区居民交流情感、互助合作的中心。每逢祭祀日,家家户户都会奉上供品,共同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种集体参与的仪式,无形中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这些古老的信仰是如何依然顽强地存在,并为人们提供着精神上的慰藉和归属感。
评分阅读《高雄民间信仰与传说故事论集》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意料之外的惊喜之旅。我起初抱着一种猎奇的心态,想看看高雄除了观光景点之外,还有些什么“不寻常”的故事。但这本书所呈现的,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深刻得多。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一些神话传说,而是试图去挖掘这些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社会功能以及历史根源。书中关于城隍爷的故事,尤其让我印象深刻。我一直认为城隍爷只是一个管辖阴间的神祇,但在书中,我了解到在高雄的民间信仰体系中,城隍爷的角色远不止于此。他既是维护地方治安、审判善恶的神明,更是城市秩序的象征,是地方行政力量的延伸。作者通过对高雄几处重要城隍庙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城隍信仰如何与地方官府的统治相结合,如何通过神明谕令来约束民众的行为,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城隍信仰如何成为抵御外侮、维护地方自治的精神象征。我甚至联想到,在现代社会,我们对于“法律”和“道德”的遵循,在某种程度上,与古时候人们对城隍爷的敬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民间信仰并非只是虚无缥缈的迷信,而是深深植根于社会土壤,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结构、历史变迁紧密相连的活态文化。
评分坦白说,最初拿到《高雄民间信仰与传说故事论集》时,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我以为这不过是又一本关于地方风俗的书籍,或许会有些零散的传说,但可能缺乏系统性的分析。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先前的认知。它不仅仅是故事的堆砌,更是一次深刻的学术探讨。作者在书中展现了扎实的田野调查功底,以及敏锐的学术洞察力。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阴阳祭祀”的讨论,这是一个我之前从未深入了解过的概念。作者通过对高雄地区一些特殊祭祀仪式的分析,揭示了民间信仰中“阴阳两界”的相互影响和互动。例如,一些祭祀活动,表面上是为了安抚亡灵,但实际上也包含了对生者的警示和教训,以及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这种将祭祀行为的物质层面(供品、仪式)与精神层面(祈福、赎罪)以及社会层面(秩序、规范)相结合的分析,让我耳目一新。我甚至联想到了西方文化中对于“死亡”和“重生”的观念,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其背后对于生命循环的思考,似乎有着某种共通之处。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民间信仰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神鬼崇拜,更是承载着人们对生命、死亡、宇宙的理解和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