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噪音

白噪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on Delillo
图书标签:
  • 科幻
  • 未来主义
  • 反乌托邦
  • 悬疑
  • 心理惊悚
  • 人工智能
  • 社会批判
  • 技术伦理
  • 赛博朋克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那个荒谬的夜晚来临前,我从不觉得恶梦如此真实,死神的利刃如此冰冷接近……

  ★诺贝尔文学奖唿声最高、美国当今最伟大的作家──唐.德里罗体现人类生存恐惧不朽巨作!
  ★大师名作繁体中文版首度问世!
  ★保罗.奥斯特 / 菲利普.罗斯 / 戈马克.麦卡钖 / 马丁.艾米斯 / 乔伊斯.奥兹 等英美名家一致推崇!
  ★南方朔专文导读!
  ★荣获美国「国家书卷奖」!
  ★入选时代杂志100大小说!
  ★男性成长网站(Art of Manliness)评为:生涯必看之书!
  ★获2009年12月《中国时报》〈开卷严选〉推荐!

  「我们谁会先死?」这是我和妻子最常讨论的问题。

  虽然我已经结了五次婚(有两任还是同一个女人),但我和妻子的感情十分融洽,各自生的四个孩子们也都还小(因而家庭日总是十分尴尬),死亡的距离仍然遥远。不过,我和妻子都希望自己能比对方早死,不想成为被独自留下痛苦的那个人。

  只是在深夜,我时常满身大汗地惊醒,看见时钟的数字总是奇数,心中就会涌起莫名的恐惧,对那些我所未知的经验、感觉,或无意识主宰人类的力量。它们能用一个名词概括表达吗?例如「死亡」?

  我以为乐观的妻子会比我坚强(因为她说过想先死),但没想到的是,她竟然会以我意想不到的方式,来对抗她所谓的「恐惧」……

  《白噪音》是唐.德里罗奠定文坛地位的重要之作,从1985年出版至今,始终被视为唿应现代人处境最经典的文学作品。它描绘出这个世代的人受到媒体、污染等各种有形无形的压迫,甚至死亡恐惧的威胁,以至于做出荒腔走调的行为。然而,它的故事却相当平易近人,独特喜感的对话与极富意涵的文字更是掳获了数个世代的读者。研究者钻研它,青年学子阅读它,创作者受其影响、启发,广大读者更借由它的字字句句来抒解心灵的困顿。英国文坛教父马丁.艾米斯评誉此书:「攻击了我们这个一板一眼年代的扭曲和混乱的声音。」《白噪音》更是在这个迷乱的世界中,我们需要凭借走下去的一部不朽巨着。

本书特色

不可思议的伟大着作──全书文句几乎都已被美国文学着作、大众媒体、学术界广泛引用。

本书的重要影响力及来自各方推崇:

  ※荣获1985年美国「国家图书奖」。

  ※入选时代杂志100大小说。

  ※八○年代后,唯一持续留存在美国各大学课堂被研读的白人作家作品。

  ※被誉为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最具经典性的代表作。

  ※学者马克.奥斯蒂恩称誉此书为「美国死亡之书」。

  ※此书于1984年出版之后,坊间陆续出版由学者及评论家所写的导读着作,和指导大学教师讲授此作的指南书,以及针对此书的评论集。

  ※网路上亦有文学教授成立网站社群,讨论如何教授《白噪音》及蒐集其资料。

  ※本书文句几乎都已被美国文学着作、大众媒体、学术界广泛引用。

  ※保罗.奥斯特将他的小说《没落之乡》(In the Country of Last Things)与《巨兽》(Leviathan)献给唐.德里罗。

  ※被誉为「鲍伯.狄伦接班人」的康诺.欧柏斯特因唐.德里罗的启发而创作名曲〈Gold Mine Gutted〉。

  ※美国着名「毒害漫延乐团」的团名即取自《白噪音》所提及的毒气事件。

  ※男性成长网站(Art of Manliness)评为:生涯必看之书!

  ※布莱特.伊斯顿.艾里(Bret Easton Ellis)、弗朗钦(Jonathan Franzen)、大卫.福斯特.瓦勒斯(David Foster Wallace)等当今美国名家皆以唐.德里罗为师。

作者简介

唐.德里罗Don Delillo

  美国四大名家之一,多次获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且唿声极高。他也是「美国艺术与文学科学院」院士,迄今已出版十余本长篇小说和三本剧作,另着有诸多短篇小说和随笔。有评论因他对后现代生存境遇的描绘,而称他是「另一种类型的巴尔扎克」。

  唐.德里罗于1936年出生在纽约一个义大利移民家庭,童年时随父母迁居宾州。大学时期学习神学、哲学和历史,但他并不喜欢学校生活,倒是从现代派绘画、爵士乐、欧洲电影和格林威治村的先锋艺术获得乐趣和教益。1958年大学毕业后,唐.德里罗就职于一家广告代理公司,并在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

  他的小说先后获得「哥根哈姆奖」、「美国艺术与文学科学院文学奖」。1985年出版的《白噪音》,是他奠定文坛地位的重要作品。此书不但摘下该年度的「美国国家图书奖」,入选「时代杂志100大小说」,更被誉为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最具经典性的代表作。学者马克.奥斯蒂恩称誉此书为「美国死亡之书」。

  1989年,唐.德里罗突发奇想要写何梅尼,1992年,他便以这部名为《毛二世》的小说荣获「福克纳笔会小说奖」。而后在1997年,他出版一部八百多页的巨着《地狱》,描绘了二十世纪整整后半个世纪的美国社会,对美国和世界文坛产生了巨大的震撼。这部作品不同于其他议题严肃的小说,很意外地,成了国际第一畅销书。

  唐.德里罗的作品所造成的影响力是全面性的,不仅大学课堂讲授他的《白噪音》,当今许多美国名家以他为师,流行歌手写歌称颂他,保罗.奥斯特更将《巨兽》及《没落之乡》献给他以表崇敬之意,而英国文学大师马丁.艾米斯则推崇他是「美国当代最伟大的作家」。他的着作已跨越了时间与地域的藩篱,在数十年来,始终紧贴着现代人的生活脉动且影响了无数读者;而唐.德里罗这个名字,亦将会永远屹立在世界文学史的不朽地位。

译者简介

何致和

  1967年生,文化大学英文系,东华大学创作与英语文学研究所毕业,现于辅大比较文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短篇小说曾获联合报文学奖、宝岛小说奖、教育部文艺创作奖。着有小说集《失去夜的那一夜》、《白色城市的忧郁》、《外岛书》,译有《恶梦工厂》、《巴别塔之犬》、《时间箭》、《夜车》等数十部英文小说。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白噪音》的书籍的简介,该简介刻意避开了您提到的书名,并且内容详尽,力求自然流畅。 --- 书名: 《时间的褶皱与流沙》 作者: 艾莉森·维恩 出版社: 穹顶之光文化 ISBN: 978-1-876543-21-0 简介:凝视虚无的边界,探寻存在的重量 《时间的褶皱与流沙》并非一本传统的叙事小说,而是一次对人类感知极限、记忆的不可靠性以及现代生活异化现象的深度沉浸式探索。艾莉森·维恩以其标志性的、如同手术刀般精准而又充满诗意的笔触,构建了一个既熟悉又彻底陌生的平行世界。 这本书围绕着两个核心主题展开:失焦的感知与符号的崩塌。故事的主人翁,一位名叫奥斯卡的中年档案管理员,他的工作是整理一栋即将被拆除的城市建筑群中遗留下的、毫无关联的文本碎片、录音带和模糊的照片。在这些琐碎、看似随机的“遗物”中,奥斯卡开始注意到一种微妙的、令人不安的模式——一种关于“缺席”的统一性。 维恩对细节的捕捉令人窒息。她花费大量篇幅描绘了奥斯卡日常生活中的微小仪式:他每天早上必须以特定的顺序喝下三杯水,精确到毫升;他通勤路线上那些固定不变的广告牌上的标语,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因为一次临时的施工而永久性地改变了意义;他与妻子之间交流的语言,如何逐渐退化为一套由预设的、安全的陈述组成的僵硬脚本。 感知与现实的错位 小说的核心冲突并非来自外部事件,而是源于内部的瓦解。奥斯卡逐渐丧失了分辨“重要”与“无关紧要”的能力。在他处理的档案中,一份关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一次地方性电力中断的报告,与一份关于当代超市自动结账系统故障的备忘录,在信息量和情感冲击力上达到了诡异的平衡。维恩用这种方式质疑了我们社会如何分配注意力的价值。她探讨了当信息过载达到临界点时,大脑是如何启动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即集体性的“选择性失明”。 书中穿插了大量关于“背景音景”的描写。这些背景音,包括城市永恒的嗡鸣、空调系统低沉的运作声、以及电子设备持续发出的微弱电流声,不再是环境的附属品,而是成为了主导叙事的力量。奥斯卡发现,正是这些持续的、无意义的、但又无处不在的声音,构成了他世界的底色,使得任何清晰、明确的信号都显得刺耳且转瞬即逝。 符号学的迷宫 维恩对符号学的兴趣在本书中达到了新的高度。她深入探究了语言、标志、代码和习俗是如何构建我们的现实。随着奥斯卡对档案的深入挖掘,他开始相信,在他所处的这座城市中,所有可见的符号——交通灯、品牌Logo、甚至是建筑物的几何形状——都已经被一系列秘密协议重新编码。 例如,书中有一段极具张力的场景,奥斯卡试图向一位老同事描述一个特定的“安全出口”标志,却发现自己无法用准确的词汇来描述其颜色、形状和位置,仿佛这个标志从未以其既定的形式存在过。这种对普遍符号的失语,象征着个体与社会契约的断裂。作者巧妙地暗示,当人们对符号的共同理解开始松动时,社会结构便如同被侵蚀的沙塔。 结构与节奏:时间的非线性流淌 《时间的褶皱与流沙》在结构上模仿了人类记忆的运作方式。章节之间没有明确的线性过渡,而是通过主题、颜色、或者特定的声音频率进行跳跃式的连接。读者可能会发现自己在阅读一个关于工业标准的章节后,突然被拉入一段关于童年夏日午后光影的纯粹感性描述。这种叙事策略的目的,是让读者切身体会到奥斯卡在时间感知上的错乱:过去、现在和未来并非连续的河流,而是相互渗透、随时可能重叠的平面。 维恩在描述中大量运用了精确的测量与抽象的哲学思辨的对比。她会精确计算奥斯卡每天在等待电梯时浪费了多少秒钟,然后立即转向对“等待”这一行为本身在本体论上的探讨。这种手法迫使读者不仅要跟随故事,还要主动参与到对“存在即计量”这一概念的批判性反思中。 尾声:在空旷中寻找共鸣 本书的高潮并非爆炸性的冲突,而是一种深沉的、近乎禅意的接受。奥斯卡最终并没有“破解”任何阴谋,也没有找到任何清晰的答案。相反,他学会了在无意义的持续性中找到一种奇异的宁静。他意识到,也许“白噪音”并非外界的干扰,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必要环境——一种使我们能够暂时忽略掉宏大叙事、专注于呼吸的缓冲带。 《时间的褶皱与流沙》是一部挑战读者心智的书籍。它要求读者放下对明确意义的渴望,转而享受在边缘、在间隙、在那些被主流社会忽略的背景音中寻找个体存在的痕迹。它探讨了现代人如何与一个越来越由算法和预设流程主导的世界共存,以及在无休止的、低强度的信息流中,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不再倾听”的书,最终却以最响亮的方式提醒我们,我们到底错过了什么。它适合那些对存在主义、后现代哲学、城市景观研究以及实验性叙事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它,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布满灰尘但结构精密的博物馆,里面的每一件展品都指向一个已经被遗忘的问题。 --- 读者反馈摘录(虚构): “读完此书,我开始怀疑我衣柜里衣服颜色的排列顺序是否是我自己决定的。” “维恩的文字拥有雕塑家的精准度和音乐家的节奏感,将日常的平庸提升到了形而上的恐怖。”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后现代的「死亡恐惧」新经典!
南方朔

  十九及二十世纪之交的英国「跨世纪大诗人」汤玛士.哈代(Thomas Hardy,一八四○─一九二八)写过一首名诗〈两者的交会─写铁达尼号的沉没〉,已愈来愈重要的成了当今的时代意象。

  哈代的这首诗为十一段三十三行,用词严峻,将铁达尼号和冰山这两个主角参差对照;一个是人类繁华意志的巨大成就,它珠光宝气、灿烂辉煌,是人类自信的代表,纵使朦胧如月的鱼眼在看了后也叹为观止,体会得到它的自满自傲;而就在同时,一个来自远方的冰山也无声无息的漂流靠近,为不祥的交会做着准备。这是一种不可能变成的可能。这首诗的后四段如此写道:

而当这华丽的船体
其外形 优雅的气度与色调更加清晰
这时阴暗远方的冰山也愈大愈近。

它们显得相当怪异
但没有任何人的眼睛能看出
它们稍后历史的紧密纠结在一起。

或它们那相唿应的走向
将相遇的征象
在八月这两个孪生子的命运。

直到岁月的编织工人
如此喊出「就是现在」 而人们都听见
于是事情发生 两个半球的撞击声响起。

  哈代写铁达尼号的沉没,他强调的是铁达尼号所代表的人间世界,以及冰山所代表的自然世界,这两个世界分属不同的两半球体,但人间世界的自大自满及视而不见,却使得这两个半球体的不可能相遇反而变成了不可避免。也正因此,当代思想家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在近着《液态的恐惧》(Lignid Fear)里,在谈到当代的危机、风险及恐惧时,还特地将铁达尼号及冰山这两个意象借用,称为「铁达尼症候群」、「恐怖主义冰山」、「宗教基本教义派冰山」等。在鲍曼的思想里,铁达尼号和冰山的相遇,已成一个代表由不可能转变为不可预测的恐惧与凶险。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在《被背叛的遗嘱》(Les Testaments trahis)里也指出:人的生命情境「有如被包裹在浓雾里」,浓雾不是完全的黑暗,因此人仍能掌握咫尺的安全距离,但对安全距离外奔驰而来的文明力量则是纯粹无能为力、无法预测,也完全束手无策的恐惧感。而恐惧已成了眼前世界,人类存在状态的背景音乐!

  其实,自从一九八○年代起,由于物质生产力量的加大,全球连锁效应的扩大,文明的破坏力量已愈来愈接近新的临界点。这也就是说,如果把整体的文明视为一只骆驼,那么人类所加诸骆驼的稻草重量,已开始大到这只骆驼已露出疲态甚至病征的时候。这也是一九八○年代后,人类的思想里,对文明基础的「现代性」的反思日增。到了一九九○年代,比较集大成的「全球风险理论」开始由德国思想家乌尚利希.贝克(Wlrich Beck)首创下成为新显学之一的原因。所谓的「风险」,指的是在人为条件下,无论各种活动的过程、对自然的破坏,以及各种连动及反馈,已将人类无论个人、群体或全球,置于一种不可预测、凶险增高,易蒙伤害性等皆快速累积并扩大的新情势之下;也正因为风险扩大,而且涉及的多半是人类社会的许多根本前提。「全球风险理论」在它的最基点上,遂以「反身现代性」(Reflexive Modernity)为核心,试图为人类走向找到另类起点。

  而上述反省,乃是体制性与系统性的思维;若将风险、危机,以及因此而造成的习惯,落实到个人感性认知的层面,它所涉及的可能就是恐惧现象学,包括恐惧这个课题里的死亡的恐惧这个最终极的退缩点了。

  诚如齐格蒙特.鲍曼所指出的,当今人类所处的社会乃是有如液态流动的社会;古典的牧歌社会以及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充满乐观想像的合理现代社会,都早已一去不再返。而人们所面对的也就成了有如液态般流动并使人淹没的恐惧。现在的恐惧不是可以估测度量其可能性的恐惧,而是早已跨过了临界点,成了法国思想家路西安.费布里(Lucien Febvre)所谓「恐惧的时代」。它无所不在,人们被迫活在气候异变的风雪洪水及干旱火灾,不知何时到来的地震海啸,不可估量的病毒变种及狂牛病,以及不安全的食物、工业废弃及毒物、被污染的水与空气,恐怖活动造成的附带伤害,暴力分子不知何地何时射出的枪弹……等之下。恐惧不是只发生在公共空间,甚至家里的角落缝隙都可能爆出危险而使人恐惧。而所有的恐惧里,最终极的即是演变为生命不可测也难预期的死亡恐惧。由于死亡即是「不存在」,因此它是人类探索本体意义里最深的恐惧。尽管每天二十四小时里不可能全都用来恐惧,但因恐惧是人本体的核心环节,这种本质性的恐惧萦绕难去,如何克服恐惧,特别是对死亡的恐惧,遂成了人类最大的焦虑源头。

  那么,人们到底如何去面对死亡的恐惧呢?人们是否应像汤玛士.马希森(Thomas Mathiesen)所说的,将死亡恐惧的噪音使它无声化,视而不见,使死亡恐惧取得正当性而成为一种常态?或者像古代食人族战士一样,借着吃掉敌人而使自己强大俾克服恐惧?或者就是为了克服死亡的恐惧,刻意用一种嘻笑怒骂或将其消费掉的方式,将死亡这个问题成为一个「庸常化的问题」(Bancliby),从而能够习惯并对死亡的恐惧开始麻木?这就像纳粹一样,将罪恶问题例行化和庸常化,遂使得罪恶在被稀释后变得不再是罪恶,或者就是像古人一样,去追寻古老的信仰,而后在信仰里得以安顿?或者就是以一种认命而自我放弃的方式,将死亡美学化,视之为人生结束时最后的一场华丽?面对死亡的恐惧,人们不论真假,总是有很多选择必须或不得不去做!

  在替当前人类的恐惧,特别是对死亡的恐惧问题做了框架性的设定之后,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进入当代美国主要作家唐.德里罗的第八本,可能也是他最重要的着作《白噪音》所呈现的世界了。

  美国评论家隆纳.苏肯尼克(Ronald Sukenick)早已指出,从一九六○年代起,美国文学即由「后写实」而进入了所谓的「后现代」这个新阶段,过去那个全知的上帝作者业已死亡,于是一整代一整代的作者开始展开不同风格的演练与探索:有的意图打破原有语义的牢笼,有的探索新的极简风格,有的以后设方式用新的虚构来质疑历史和现实的意义,有的则以谐仿来颠覆秩序。而在这个「后现代」风格演练里,唐.德里罗无疑的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白噪音》也早已被确定成了当代经典之作。而他写作《白噪音》时,年方四十九岁。

  塞万提斯在《唐吉诃德》里曾曰:「恐惧有许多只眼,可以看到地底下的东西。」而《白噪音》即是本讨论当今死亡恐惧的着作。前面业已提到,当代思想在一九八○年代固然已开始碰触意义的质疑,人的冷漠、中性及生态意识等课题,但有关风险、不确定、恐惧等尚未受到重视,而他在《白噪音》里即已开始深入的碰触到了这些课题。这等于证明了一个观点,那就是杰出的小说家必然也是杰出的思想家的道理。《白噪音》里的死亡恐惧的谈法,有着全程式的、百科全书式的视野,纵使专业的思想工作者也少有人能达到它的这种层次,难怪此书出版后立即被人奉为怪异之作,并成为学院专题研究的题目了。

  首先,《白噪音》乃是一部有相当难度的作品,特别是它的后设文本无论叙述方式、虚构情节如暗示及指涉效果都有很大的歧义性,预留了很大的想像解释空间,当然也意谓着它有极大的误淆空间。这时人们在理解这部着作时遂格外需要就它的思维模式里着手。

  本书取名《白噪音》,开宗明义即已指出了作者的关切对象。所谓「白噪音」,它的辞典意义是指一个空间里,所有的动作所发表的各种音频噪音之总合,包括了意图压制这些噪音的另外声音在内。在本书里,「白噪音」就等于是一切足以产生死亡恐惧以及人们意图克服死亡恐惧的所有动作在内的声音。易言之,本书就是在谈论一个有关死亡恐惧的全程问题的议论式作品。

  《白噪音》尽管情节单纯,但它情节与议论紧密配合,还能带动出有关死亡恐惧的全方位课题:

  ──它以美国中部小镇「铁匠镇」和坐落于该镇的「山上学院」为故事的发生地点。主角杰克.葛雷德尼乃是该学院「希特勒研究系」的系主任。他先后五次结婚,偕同现任妻子芭蓓和多次结婚所生的四个子女一起生活。小说开始时,乃是学校的开学之日,这些富裕之家的父母和子女返回学校小说以背景叙述的方式,将这些学生和他们的父母,以及葛雷德尼的家庭做了细密的叙述,将美国社会那种消费发达、疯狂购物、媒体无聊当有趣、学术研究鸡零狗碎、垃圾费物氾滥的景象暴露无遗。小说这样的描写,其实是以一种反讽的方式,将那种「提前消费,延迟付款」,现在消费着未来,一切都成了债务的后现代拜物文化做了最坦率的揭露。当一个社会的家庭团结仪式只是每週一次全家围在一起看电视,包括消费着灾难的画面。这些景象其实正是在预告着灾难的发生。本书的第一部,就像是铁达尼号的起航,表面的光鲜亮丽、珠光宝气的幸福灿烂下,其实流漾着对死亡的恐惧之背景哀歌。本书第一部里,那些将记号视为真实,将幸福窄化为消费及制造让人类心安的垃圾,将琐碎的耽溺变成了学术的成功,将影像变成比真实更真实的「过现实」(Hyger-reality)的部分。其讨论的广度与深度,较诸一九八○年代后思想界对「后现代景像」的反思更不多让。作家必须同时也是思想家的这个本质条件,在德里罗身上已得到了充分的论证,它那种有如兰根式横向应用的后现代叙述方式,每个重要的细节,在「恐惧死亡」的前题下,都可做出延伸的讨论。

  在第一部「波与辐射」之后,接着展开的第二部「毒气事件」,已将风险及死亡威胁及恐惧,落实到一种叫做尼奥丁衍生物的巨毒化学物质的外洩事件,它将后现代消费社会赖以存在的「过分」行为,以有毒化学物质为焦点而展开。这个情节可谓已预告了印度的波帕肥料厂事件,人类的死亡恐惧里,最核心的乃是对「脱文明化」、「脱法律与秩序化」的恐惧。

  风险会造成人们的被驱离他们所在的「地点」,而进入另一种无政府的状态。美国卡翠娜风灾即是一例。而《白噪音》在这个部分,其实已等于将风险与死亡恐惧对公共秩序及行为的破坏做了最戏剧式的描述。混乱、无能也无力等脱序现象纛起,它是文明反噬的一出灾难剧,而小说主角葛雷德尼系主任即因在撤离逃难的过程里下车加油,而暴露在有毒空气中两分半钟。死亡恐惧开始因一个概念、一种可能性,正式的成了事件,进入了人的真实生命里,铁达尼号和冰山这两个半球终于撞到了一起!

  于是,我们就进入了本书的第三部,同时也是最百科全书,最可深入讨论的「戴乐光景」了。被毒气感染的系主任,开始正式面对死亡的问题,于是他努力的去追究妻子服药的疑云,最后发现妻子由于有死亡恐惧和焦虑,而透过应征开始服用一种叫做「戴乐」的药物,企图克服死亡的恐惧和焦虑,为了能够服药,妻子甚至还听命的牺牲肉体;而他的一个同事莫瑞.贾.西斯凯则向他灌输类似食人族的观念,在杀人里使自己伟大并相信可因此得永生。于是教授遂向卖药物的威利.明克报复。本书这部分的重要,不是在于它试图想出任何解答,而是以一种百科全书的方式,借着细节的展开,而去碰触到「死亡恐惧」背后更深层的问题,包括死亡恐惧与邪恶、死亡恐惧与原始信仰。他的妻子企图以药物消费的方式,用外在化的药物来解除内在的死亡恐惧,证明是场庸俗的情色荒诞剧;他的同事唆使他去杀人,以及他用希特勒的着作去抵挡以为的死神,这都是一种食人族的祕思,只有食人族可能让自己强大到可以克服死亡威胁;而书中最后出现的德国玛丽修女,则代表了古典的克服死亡恐惧的信仰力量,面对死亡威胁,我们不知道那真正的解答是什么,只知道死亡威胁就像是毒气事件后愈来愈华丽的日落景象,难道华丽的死亡,有如宇宙大爆炸一般,它就是人类的死亡与新生?我们没有答案,但由主角幼子怀尔德误撞车阵的惊险,似乎等于在告诉我们,死亡在这个后现代后工业的时刻,它就是如此的与人贴切,它是人类介意的邻居和梦魇,它与我们共生。就像铁达尼号与冰山已撞到了一起,我们要准备救人救己的舟楫!

  《白噪音》这部着作卷帙浩大,在荒诞喧闹的场景里有着严峻的嘲讽与关心:它的确像《唐吉诃德》里所说的,「恐惧有许多只眼,可以看到地底下的东西。」德里罗在本书里,的确用了他那多只眼睛,把人类心灵底处的许多面向做了梳理,使得本书俨然成了一部新的死亡之书,它像地底下的那些已死者,用那喃喃的语调,在对活着的众生做着有点模煳的叮咛,我们听不清楚在叮咛什么,但可以感觉到它就像是本文开始所引哈代那首诗一样,海中鱼群看着自大自满的铁达尼号滑过海面,它们在惊异中充满了不祥的预感!

白噪音访谈

  《白噪音》的创作动机来自于电视,原先想以Panasonic为书名……

  Q:我们是否可以说,旅居海外的经历成就了你的重要作品《白噪音》?
  A:《白噪音》是我结束了海外居住,回国后创作的作品。那年是1982年,我开始注意到电视上有一些我以前不曾注意到的事,那就是我们每天都在面对有害的东西。电视上的新闻讯息、气象……全都像有害的东西,每天每刻在向我们放送。但这个现象少有人注意,除非是那些研究者或相关的人,否则不会有人提到这种有害物质对我们的伤害。而这个,就是我当初想写《白噪音》的动机。

  Q:这部小说,原先你并不是想用「白噪音」当书名,而想用Panasonic电器公司的商标名是吗?
  A:的确。Panasonic这个字其实可拆成两字,前半的pan-是从希腊文来的,意思是「全部」;后半的sonic是来自拉丁文,意思是「声音」。当初我认为这个字切中《白噪音》这部小说的意旨核心,非常适合。但后来并未获得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同意,只好作罢。

  Q︰这本书从书名的意涵便引起许多讨论与研究,更让人讶异的是,你在这么严肃的主题下,很多对话却写得很喜感,描述也很幽默。你认为,「幽默」在你的小说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你企图从一些严肃、恐惧的主题中解脱的方法吗?
  A︰我不认为幽默一定是被用来对抗严肃或恐惧。它几乎是这两者的一部分。我们在遇到某些不舒服或恐惧的时刻,很可能会自发性地用幽默来化解,但事实上,在不舒服或恐惧产生的最初时刻,这种反射动作早已经隐然而生,以至于和它们合而为一。

  Q︰你的作品中似乎有某种偏好,像在《白噪音》中,你会着墨中产阶级的生活状态,甚至把超级市场描述为一方圣地……
  A︰我认为这是对日常生活和平凡时刻的重要感知。尤其在《白噪音》里,我试图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一种光芒。有时这种光芒几乎是可怕的,有时它又很可能带着神性或是令人敬畏的质性。但,这种质性是真的存在吗?呃,应该是吧。你知道,我不像小说里的莫瑞那样相信超级市场是个西藏的喇嘛庙,不过那个地方确实有些我们容易错过的东西。

  Q:可以针对莫瑞的这种心态再多说一些吗?
  A︰呣,不妨想像一下,如果有个来自第三世界而从未离开家乡的人,突然间被送到哪个城市的大型购物商场,他不会觉得兴奋或恐惧吗?他难道不会在一片光鲜亮眼的景致中,感觉到某种超过他生活经验的东西即将发生?我觉得这种元素是存在于我的作品中,那是一种漂浮在我们触觉和视觉边界的奇观。

  Q:为何你的作品反覆提及希特勒和大屠杀?就拿《白噪音》来说,大学教授杰克就是透过在「希特勒研究学系」的工作来抑制自己对死亡的极端恐惧。
  A:对杰克而言,他其实是找到了一种邪恶的保护模式。希特勒导致的破坏是如此巨大,以至于杰克觉得借此能让自己隐身其中,而自己微不足道的恐惧会被这种巨大,被希特勒的怪异摧毁能力所吞没。他觉得希特勒比生命还大---正如我们评论很多名人会说的---他甚至认为希特勒比死亡更大。像我们会去逃避恐惧感,是因为我们是如此深切地感受着它,在这里其实一直有种强烈的冲突存在,我只是借杰克来突显这种冲突。

  我想这是一种我们都有的感觉,一种我们几乎不愿谈论却一触即发的感觉。在《白噪音》中,我试图将它与其他我们触手可及却不存在于经验里的感觉联系起来。这种非比寻常的恐惧,一直与我们试图压抑或逃避的死亡恐惧都是相关的。

图书试读

第一部 波与辐射

1
旅行车群在正午时分抵达,在校园西区绵延成一条亮闪闪的长龙。它们鱼贯向前,缓缓绕过那座橘色的工字钢架雕塑,向学生宿舍前进。这些旅行车的车顶上载着仔细捆绑好塞满或薄或厚衣物的旅行箱;载着装有毯子、靴子皮鞋、文具书籍、床单枕头和棉被的纸箱;载着卷起来的地毯和睡袋;载着脚踏车、滑雪屐、帆布背包、橡皮艇、英国式或西部式马鞍。当车辆慢慢停下静止后,学生们便蹦出车外,奔向后车门,一件件搬出装在车厢里的东西:立体音响、收音机、个人电脑;小冰箱和小瓦斯炉;装在箱子里的唱片和录音带;吹风机和电熨斗;网球拍、足球、曲棍球和长柄曲棍球桿、弓和箭;各式管制物品、避孕药丸和避孕装置;仍装在购物袋里的垃圾食物──蒜味洋葱洋芋片、烤干酪辣味玉米片、奶油花生小馅饼、「瓦飞洛」或「卡布斯」早餐麦片、水果软糖和太妃爆米花、「咚咚啪」棒棒糖和「神祕」薄荷糖。

这二十一年来,每到九月份,我便会目睹这样的景象上演。这是个辉煌的时刻,却也一成不变。学生们以滑稽的叫喊或突然跌倒的动作向彼此打招唿,也总是一样,互相吹嘘这个夏天过得是如何精彩痛快。他们的父母待在汽车旁,头晕眼花地站在大太阳底下,从各方面看见自己当年年轻的形象。那认真晒黑的皮肤,那精心装扮过的脸庞以及颦蹙别扭的表情。他们体验到一种新生的感觉,领悟到一种共识。这些已为人母的女人个个伶俐机敏,保持节食中的苗条身材,她们知道所有人的名字。她们的丈夫甘心拨出时间,尽管距离遥远却也不在乎;他们身为父亲的任务大功告成,个个身上都流露着一种已投保了高额保险的感觉。像这样的旅行车队大集合,比起他们一年之中会做的任何事,比起正式的宗教仪式或律法惯例,更能让这些父母知道他们是思想相似精神相连的一群人,是同一个种族,是同一国的人。

我离开办公室,走下山丘到镇上去。镇上有些建有塔楼、门廊高达两层楼的房舍,住在这儿的人们皆拥有古老枫树的遮荫。这里有希腊复兴式与哥德式的教堂,还有一间精神病患收容院。病院拥有一条细长的柱廊、缀有花饰的老虎窗,以及一个极为陡峭的斜屋顶,尖顶处的装饰物是一颗凤梨雕塑。我、芭蓓和我们以前结婚所生的小孩,就住在这条宁静街道的尾端。这里曾经是一座森林,处处都是深渊幽谷,如今我们的后院外面就有一条高速公路,就位在我们的下方。每到深夜,当我们躺上黄铜床时,飞驰而过的稀疏车流把我们的睡眠围裹在一种遥远而平稳的呢喃声中,宛如亡魂在梦境的边缘喃喃自语。
我是山上学院「希特勒研究学系」的主任。这个学系是我在一九六八年三月创建的,那天是个寒冷、明亮,偶有几阵东风吹来的日子。当我向校长提出建议,认为我们应该设立一个专门研究希特勒生平与事蹟的系所时,他一眼便看出了可行性。这件事马上造成轰动,完全可说是成功之举。这位校长后来成为尼克森、福特和卡特总统的顾问,直到他死在奥地利某个滑雪场的缆车上为止。

在第四街和榆树路的十字路口,车辆在此左转就能抵达超级市场。一位女警窝在一辆盒子般的警车里在此地巡逻,寻找违规停车、超速驾驶和过期的检验贴纸。镇里的每根电线桿上都贴有自制的寻狗寻猫启事,其中还有些是出自小孩子的手笔。

用户评价

评分

《白噪音》這本書,真的給我帶來了好大的驚喜!我平常是個比較理性的人,不太容易被一些比較虛幻的概念打動。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我心裡其實是帶著一點點懷疑的。我很好奇,作者會用什麼樣的方式去闡述「白噪音」這個概念,會不會又是那種講了半天也不知道在講什麼的「心靈雞湯」。但是,我錯了!這本書的論述方式非常獨特,它沒有使用任何艱澀的學術理論,也沒有堆砌華麗的詞藻,而是用一種非常接地氣、非常生活化的方式,去探討「白噪音」對我們心理狀態的影響。書裡有很多描寫,都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例如,當我們在一個吵雜的環境裡,突然聽到一種持續、穩定的聲音時,那種煩躁感會瞬間減輕,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平靜。作者就是用這樣子的生活經驗,去引導我們去理解「白噪音」的科學原理,以及它背後所蘊含的心理機制。我真的覺得,這本書就像一本「聽覺的科普指南」,它用最簡單、最易懂的方式,揭示了聲音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巧妙地運用它來改善我們的身心健康。我已經迫不及待想把書裡的一些小技巧應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了,特別是開車的時候,聽點白噪音,感覺會更專注、更安全!

评分

天啊,這本《白噪音》真的讓我愛不釋手!我平常是那種對文字很敏感的人,有時候看到太過華麗或矯情的敘述,反而會有點排斥。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怎麼說呢?它有一種很特別的「乾淨感」,沒有多餘的粉飾,卻能精準地捕捉到那些我們常常忽略的情感和細節。就像在觀察一個小小的水珠,它雖然微不足道,但你仔細看,裡面卻映照出整個世界。書裡對於「白噪音」的描寫,不是那種生硬的科學解釋,而是用一種非常詩意、甚至有點迷幻的方式,把那種模糊、卻又同時充滿包容性的聲音,變成了一種可以被「看見」和「感受」的存在。有時候讀到某個段落,我會覺得彷彿身處其中,周圍都是那種溫柔的、將一切不確定都包裹起來的聲音,瞬間所有的煩惱好像都暫時停止了。我尤其喜歡書裡對「寂靜」與「噪音」之間微妙關係的探討,它沒有把兩者絕對化,而是去呈現它們之間的辯證和相互轉化。這種觀點讓我重新思考了很多生活中的細節,比如說,原來那些我們以為是「噪音」的東西,有時候也能成為一種「保護」,阻擋更尖銳的聲音進入。這本書讓我對「聲音」這件事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再僅僅是聽覺的接收,而是一種與環境、與自我對話的方式。

评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拿到《白噪音》這本書,純粹是被它的名字吸引。我平常讀書的類型比較雜,但最近一直對一些比較「空靈」或「療癒」的題材有點興趣,可能是工作生活壓力太大了,總想找點東西來「洗滌」一下心靈。而「白噪音」這個詞,聽起來就充滿了這種治癒的力量。當我翻開書,讀到第一頁的時候,我就知道,我找到了!書裡的文字,就像一股溫柔的溪流,緩緩地滲透進我的心裡。它沒有用力去說教,也沒有刻意去煽情,而是用一種非常細膩、非常貼近生活的方式,去描繪「白噪音」如何介入我們的日常,如何悄悄地改變我們的感受。我特別喜歡書中提到的那些小小的場景,比如一個人在深夜裡,窗外傳來遠方的車聲,或是空調發出的微弱嗡嗡聲,作者竟然能把這些看似平凡的聲音,描繪得如此充滿詩意和意境。它讓我意識到,原來我們身邊一直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白噪音」,只是我們平常太習慣忽略它們了。透過這本書,我好像學會了如何去「聽見」這些聲音,並且學會了如何去欣賞它們帶來的寧靜感。這真的對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改變,特別是晚上睡覺前,我會試著去感受那些微小的聲音,反而能讓我更容易入睡,睡眠品質也提升了不少。

评分

我必須說,《白噪音》這本書,完全超出了我的預期!我平常閱讀的習慣比較偏向輕鬆的散文或是小說,對於這種聽起來有點「學術」的書名,我其實不太敢貿然嘗試。我怕它會太過枯燥,或者太過離地,跟我的生活脫節。但這本書,真的讓我跌破眼鏡!它的文字風格,可以用「渾然天成」來形容。它沒有刻意去製造什麼氛圍,也沒有強迫你去接受什麼觀念,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娓娓道來,將「白噪音」這個概念,一點一滴地融入到你的生活情境中。書裡有很多描寫,讓我好像看到了自己,比如,在人群熙攘的街頭,突然被一陣突如其來的音樂吸引,然後就這麼站在路邊,靜靜地聽著,感覺周圍的一切都變得不那麼重要了。作者就是這樣,用一種非常輕盈、非常靈動的筆觸,描繪出「白噪音」在我們生活中扮演的各種角色,有時是撫慰,有時是陪伴,有時又是引導。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了「聲音」與「寂靜」的關係,我以前總覺得「寂靜」才是好的,但這本書讓我明白,有時候,一些持續、單調的聲音,反而能幫助我們屏蔽掉更讓人焦慮的雜訊,讓我們更容易進入一種專注、平和的狀態。它讓我對「白噪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開始學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尋找和創造屬於自己的「白噪音」。

评分

哇,拿到这本《白噪音》的时候,我真的超好奇!封面就很有设计感,那种淡淡的、有点雾蒙蒙的感觉,让我想起在家裡靠窗,下午時分,外面下著細雨,空氣中瀰漫著一股淡淡的濕潤氣息,然後播放一些輕柔的音樂,感覺整個人都沉澱下來了。我一直覺得「白噪音」這個概念很有趣,它好像是一種撫慰人心的力量,能夠幫我們屏蔽掉生活中的各種雜訊,讓我們更專注於自己的內心,或者更容易進入一個放鬆的狀態。平常我工作壓力有點大,晚上有時候會想一些有的沒的,睡不太好,所以一直有在找一些能幫助我放鬆、改善睡眠的方法。這本書的書名直接點到了我最近的痛點,而且「白噪音」本身就帶著一種療癒的感覺。我很好奇作者會怎麼詮釋這個概念,是從科學的角度去解釋它的原理,還是從哲學的角度去探討它對我們心靈的影響?或者是用一種更文學、更具象的方式去描繪「白噪音」帶來的感受?我期待書裡能有一些實際的建議,教我們如何在生活中運用白噪音,讓它成為我們舒緩壓力、提升專注力的小幫手。我還想知道,會不會有關於不同種類的白噪音的介紹,比如雨聲、海浪聲、風聲等等,以及它們各自適合在什麼情境下使用。總之,我對這本書充滿了期待,希望它能帶給我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