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台湾血性男儿的辛酸六十年.一部乱世苍茫的悠悠庶民史
乱世儿女的个别际遇,总是引人太息再三。228期间,以学者角度旁观的台大文学院院长林茂生,在某晚仅着睡衣就被带走,从此人间蒸发;以和平使身分与蒋军协商的画家陈澄波,遭拘留多日后,在火车站前被枪决示众;出任「处理委员会」干部、奔走最力的省议员王添(火丁),千唿万唤,只换来汽油焚身的下场……。相较之下,接收前日军火力,挺身组织民间蜂起队伍,毅然与蒋军对阵的二七部队部队长钟逸人,被捕后竟阴错阳差免于一死,只能惊唿奇蹟!
钟逸人被捕时只有26岁。侦讯期间,他三次被电刑到心脏麻痺而昏厥,几乎每天都有身旁难友被押出去处刑。这个风华正茂、为保卫故土而奋起的血性汉子,接着被硬生生地投入蒋政权的阴曹地府,渡过漫漫17年的黑牢岁月。他坐遍台湾七大监狱,看过许多卸下「假面具」、露出赤裸裸人性的奇景怪象,也从出出入入的难友身上,获知蒋政权如何戕害台湾社会、侵犯基本人权的第一手见闻。这本书所记载的,就是这些狱中黑暗面的秘闻,它见证了外来政权的卑劣不义,也刻划下「反共义士」及红色狂妄份子在狱中的丑陋嘴脸。
本书不仅是「人权史」「蒋政权迫害史」的重要史料,更以「透视人间千百灾难之眼」(李乔的评语),细细描绘黑牢中的自私、怯懦、贪婪、残忍及友谊等众生相,自然而然地盈溢出第一流文学作品的韵味。名评论家彭瑞金曾赞叹:「此书真正体验到监狱是生命的炼狱特质,真正记录一颗生命自黑暗、绝望中向上泅泳的经验,它有其他既有作品不曾进入的完整体验,的确是台湾『监狱文学』的开端。」
作者简介
钟逸人
1921年生,台中市人。就读东京外国语学校(东京外大)法文科期间,被日本「特高」依涉嫌「治安维持法」监禁约一年。出狱后放弃学业回到台湾,后为摆脱特务纠缠,进入台湾军后勤部队。
终战后,出入王添(火丁)的「文山茶行」,得以认识连温卿、林日高、萧来福等旧「文协」前辈。也因地缘关系,与杨逵多有接触,成立「新生活促进队」,唤醒市民的自主意识。后担任「三青团」干部,兼办《和平日报》,并任阿里山乐野国小校长,结识高一生等山地菁英。
228发生时,先在「中师」成立「民主保卫队」,攻佔「干城营区」,整合各地自动蜂起的队伍,成立二七部队,并被推任为部队长。二七部队的编制、装备、口号,一律依仿日本陆军,军纪甚严,一时被误认二七部队有「日本兵」,成为蒋军进驻台中时,躲过一场大屠杀的原因。后兵败被俘,由于谢雪红未捕获,风闻中的「日本兵」也未投降,遂被留下来当作「诱敌之饵」,没有遭受极刑。虽阴错阳差躲过砍头命运,但仍难逃17年黑牢之劫。
1964年出狱后,开始与前二七部队战友合作研发Chlorella(绿藻)事业,至1975年产量竟达世界第一。之后,李乔为探访228史料来访,开始与新一代的反对人士接触,及至1987年访问北美,在各地澄清被国共两党刻意扭曲的228事件、二七部队真相,在亚洲学会上拆穿国府御用学者的不实言论,替被残酷杀戮的台湾冤魂出一大口气。
在众人催促、鼓励下,陆续出版《辛酸六十年》三部曲,大大釐清了228事件的真相,揭穿国共两党刻意编造的谎言,成为后世研究228事件的重要史料,也为一个世代的台湾人辛酸史留下见证。
我对历史的兴趣,总是偏向于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那些为某种信念而奋不顾身的普通人的故事。《辛酸六十年(下)炼狱风云录:228事件二七部队部队长钟逸人回忆录》这个书名,完全击中了我的阅读偏好。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事件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一个人的峥嵘岁月。我一直对228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各个相关组织扮演的角色感到好奇,而“二七部队”作为一个重要的武装力量,其领导者的亲述,无疑是最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我迫不及待想知道,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钟逸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到部队长的位置?他领导的部队,在228事件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艰辛和牺牲?“炼狱风云录”这个副标题,充满了史诗感,暗示着书中一定有很多惊心动魄的经历和生死考验。我相信,这本书会带我深入到一个不为人知的历史侧面,去感受那个时代的热血、悲壮,以及个体的坚韧与不屈。
评分翻开这本书,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气息。书名《辛酸六十年(下)炼狱风云录》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将个人的“辛酸”与时代的“风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炼狱”一词更是让人联想到那个年代的艰苦卓绝,仿佛其中蕴藏着无数的痛苦与挣扎。而“228事件”和“二七部队部队长钟逸人回忆录”的字样,则直接指向了书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我一直对228事件感到非常关注,它在台湾近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但很多细节和幕后故事却鲜为人知。钟逸人作为“二七部队”的领导者,他的视角无疑是解开历史谜团的宝贵钥匙。我非常期待从中了解,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个有影响力的领导者是如何组织、决策,以及面对怎样的挑战。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扇通往真实历史深处的窗户,我渴望通过这本书,去感受那个时代台湾人民的勇气、无奈与抗争,去理解历史事件背后,那些鲜活而又饱含情感的生命故事。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暗沉的色调和那个时代特有的字体,仿佛瞬间将人拉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岁月。“辛酸六十年”这个标题本身就带着一种历经沧桑的沉甸甸感,而“炼狱风云录”更是让人心生好奇,不知道其中究竟蕴藏着怎样跌宕起伏的故事。再看到“228事件”、“二七部队”、“部队长钟逸人回忆录”这些关键词,我更加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228事件,在历史课本中是沉重的一笔,总是被笼罩在一种模糊而又压抑的氛围中,而“二七部队”以及其“部队长”的视角,意味着这本书将提供一个非常独特且可能鲜为人知的切入点。我很好奇,在那个历史的大事件背后,普通人的经历是怎样的?一个部队的领导者,在那个年代,又是如何做出抉择,如何带领部下度过难关的?这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回顾,更可能是一段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交织的壮丽史诗。这本书的厚度也暗示着内容的丰富和深入,我相信它不会是浅尝辄止的叙述,而是会细致入微地展现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政治斗争,以及在这一切之下,个体的挣扎与坚持。
评分我一直对台湾近代史,尤其是白色恐怖时期以及相关的抗争运动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是一段被刻意掩盖却又影响深远的时期。《辛酸六十年(下)炼狱风云录》这个书名,加上“228事件”和“二七部队”的字眼,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我尤其关注像钟逸人这样的亲历者视角,因为历史书上的记载往往是宏大叙事,而个人的回忆则更能触及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和情感。我渴望了解,在那个高压的年代,一个“部队长”是如何组织和领导一场不被官方认可的武装力量的?他们的动机是什么?他们在行动中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和牺牲?“炼狱风云录”这个副标题更是吊足了胃口,它预示着本书可能充满了艰险、斗争,甚至牺牲,是一种在极端环境下求生存、求自由的艰难历程。我想知道,钟逸人作为部队的核心人物,他当时的心境如何?他是否经历了思想上的挣扎,是否曾有过绝望?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可能揭示的历史真相,更在于它能够让我们感受那个时代台湾人民的勇气、韧性和对理想的追求。
评分拿到这本书,首先被它的装帧所吸引,质朴而有力量,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书名《辛酸六十年(下)炼狱风云录》读起来就带着一种悲壮感,仿佛是在倾诉一段漫长而艰苦的岁月。特别是“炼狱”二字,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那个时代严峻的政治环境和残酷的斗争。“228事件”和“二七部队”,这两个历史符号立刻勾起了我的阅读欲望。228事件是我一直想要深入了解的历史谜团,而“二七部队”作为一个具体的组织,其内部的故事和领导者的视角,无疑是解开谜团的关键。钟逸人作为部队长,他的回忆录,我想一定充满了第一手的资料和不为人知的内幕。我特别好奇,在那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一个年轻的领导者是如何在复杂形势下做出判断,如何凝聚人心,如何与强大的官方力量周旋。这本书所承载的,绝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记载,更是对那个时代无数个体命运的深刻描绘,对他们为了自由和正义所付出的巨大代价的无声控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