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台湾血性男儿的辛酸六十年.一部乱世苍茫的悠悠庶民史
1964年,经历17年黑牢的钟逸人出狱了。43岁的他,从一座有高墙、有卫兵荷枪实弹监视的有形监狱,进到了另一座抓耙子环伺、狗腿子蠢动、人人互相提防疑惧的无形监狱。慈母因特务长期恐吓骚扰而精神错乱,不久即离世,他只能薄棺轻葬,冷看亲友的袖手旁观。此时的钟逸人无家可归,寄住在未婚妻的娘家,狗腿子三天两头来「问候」,旁人以「瘟神」待之,过去出卖他的人託人来问:想不想开计程车? ……
本书所记述的,就是这位昔日因炽热的爱乡之情而入狱,如今重入完全走样变调的社会,在背负着「刑余之徒」的烙印,承受着众多恶意侵扰、异样眼色下,如何重新挺起腰桿,展现台湾人真正气魄的沧桑奋斗史。全书由两大主轴贯穿。其一,钟逸人如何在一群前二七部队战友的温情协助下,走上「克罗列拉」(绿藻)的培制之路;这群政治犯经过多年的摸索、尝试,终于在1975年将公司的生产量推到世界第一,成为斯界的龙头;又如何遭逢内外风雨的袭击,终至歇业的命运。其二,钟逸人如何在杨逵、李乔、张炎宪、李筱峰等的激励鼓舞下,重新回到台湾人的战斗位置;其中,尤以1987年不顾身家性命飞往北美洲各处演讲,向外界澄清228事件及二七部队的真实身世为最高潮。「二七部队部队长钟逸人未死」这个消息一传出,不只震惊了北美的台湾人社会,更引起蒋帮、中共及「在台湾的中国人」的气急跳脚,他们多年来琢磨编织的谎言,开始土崩瓦解……
北美之行后,更加深了钟逸人撰写回忆录的动力。大正民主时期出生的那一代台湾人,他们所经历过的反抗、期待、失望、惊恐与悲愤,不能被任何强权所抹杀,即使粉身碎骨,也要留下「火的刻痕」的见证──为了一个真正属于台湾人的国度的到来。
作者简介
钟逸人
1921年生,台中市人。就读东京外国语学校(东京外大)法文科期间,被日本「特高」依涉嫌「治安维持法」监禁约一年。出狱后放弃学业回到台湾,后为摆脱特务纠缠,进入台湾军后勤部队。
终战后,出入王添(火丁)的「文山茶行」,得以认识连温卿、林日高、萧来福等旧「文协」前辈。也因地缘关系,与杨逵多有接触,成立「新生活促进队」,唤醒市民的自主意识。后担任「三青团」干部,兼办《和平日报》,并任阿里山乐野国小校长,结识高一生等山地菁英。
228发生时,先在「中师」成立「民主保卫队」,攻佔「干城营区」,整合各地自动蜂起的队伍,成立二七部队,并被推任为部队长。二七部队的编制、装备、口号,一律依仿日本陆军,军纪甚严,一时被误认二七部队有「日本兵」,成为蒋军进驻台中时,躲过一场大屠杀的原因。后兵败被俘,由于谢雪红未捕获,风闻中的「日本兵」也未投降,遂被留下来当作「诱敌之饵」,没有遭受极刑。虽阴错阳差躲过砍头命运,但仍难逃17年黑牢之劫。
1964年出狱后,开始与前二七部队战友合作研发Chlorella(绿藻)事业,至1975年产量竟达世界第一。之后,李乔为探访228史料来访,开始与新一代的反对人士接触,及至1987年访问北美,在各地澄清被国共两党刻意扭曲的228事件、二七部队真相,在亚洲学会上拆穿国府御用学者的不实言论,替被残酷杀戮的台湾冤魂出一大口气。
在众人催促、鼓励下,陆续出版《辛酸六十年》三部曲,大大釐清了228事件的真相,揭穿国共两党刻意编造的谎言,成为后世研究228事件的重要史料,也为一个世代的台湾人辛酸史留下见证。
序一:《火的刻痕》──夸越时代的奇人/李乔
序二:《火的刻痕──钟逸人后228沧桑奋斗史》读后感/李鸿禧
序三:讨回228的历史公道/张炎宪
序四:这十七年和那十七年──序《火的刻痕》/彭瑞金
自序
1到处都有「听壁队」
2母亲离世
3安葬母亲
4婉谢人寿保险的工作
5初闻「克罗列拉」
6红楼小聚
7开始试验培养「克罗列拉」
8勤学培殖技术
9在「科泉」的日子
10从「科泉」到「优远」
11「优远」有忧
12「克罗列拉」燃起的希望
13辛苦累积的创业基金,被人侵吞
14「克罗列拉」启动了
15「克罗列拉」公司成立
16活宝接骨师
17大姊头卖地
18石油危机下的「克罗列拉」
19觅职者众
20佐井桑做帐
21过多的盈余
22杨逵择偶
23耍猴戏
24窥伺菌种的人
25工厂里的Spy
26为查228史料李乔来访
27「BGE」的开发
28「克罗列拉」界的衰微
(1)屋漏偏逢连夜雨
(2)卸任「董座」负嵎顽抗
(3)「瘦蛙」去世 遗族坚持退股
(4)同业闻风 竞相挖角
(5)引狼入室 悔不当初
(6)得意忘形 踢到铁板
(7)业界龙头 合字难写 解散、瞬间夷为平地 嘘唏!
29初见许世楷
30首次受邀访北美
(1)由台北经东京到圣荷西
(2)与古瑞云在纽约会面
(3)在休士颁演讲「228」
(4)台湾同乡热情接待
(5)往纽奥良、亚特兰大、纽约等地演讲
(6)纽泽西、华府之行
(7)参加美国「亚洲学会」,为台湾发声
(8)赶赴Albany、水牛城、多伦多 巧遇「海独案」许昭荣
(9)惊闻228游行队伍突遭暴警袭击 劫后余生40年后「芝城」遇见赖木川
(10)228中为我润喉的李乌棕医师竟是李嵩斌父亲
(11)惊闻许子哲「卖友」林宗义叹气 陈清钰二珠想当「料亭女将」
(12)「胡佛研究所」所阅览的珍贵史料,使我终生难忘
(13)挥别「北美」转往日本 岸本将军关心战后台湾政治
(14)入境台湾未受刁难满腹狐疑
31事业的根在台湾
32陈秀喜与她的闺友
33怀璧台湾人,所以他有罪──我看李友邦之死
34五十年与五百天
35关于杨逵「和平宣言」的几点疑问
36杨逵回首之姿──与杨逵的最后会面
37五十年的秘密,兼谈「中共」在228的角色
38吴振武受伤疑云
39许世楷、「耐隆嫂」与陈永兴
40许世楷受命披甲
41涤净历史浊滓还我清白
42「北斗林厝」琐忆
钟逸人年表
这十七年和那十七年
彭瑞金
战后台湾社会的重建和赓续发展,受到228事件和后来的白色恐怖,严重的破坏与阻碍,过去已有不少记录与研究,表述台湾社会在这方面的损失。身为228事件,台湾人挺身抗暴的要角钟逸人,在八○及九○年代分别出版了《狂风暴雨一小舟》、《炼狱风云录》、总题《辛酸六十年》的回顾、省思录,试图就一颗反抗不义政权的台湾心灵的生成、长大到受难、遭迫害的经过,予以历史的、集体的、台湾人主体视角的记述。在那个台湾人初初解除戒严、集权统治「形式」的时代,由于这项切身经历、体验的亲身实录,直通台湾历史暗夜的库藏,有非常多的过去「不为人知」、「不可告人」的台湾史事,被呈现出来。钟先生的述作对于台湾历史暗面的暴白,于个人而言,是辛酸、是血泪的暴白,于台湾社会而言,是提供省思的教材,是集体记忆中,应该疗治的伤痕。
不过,经过长期禁锢之后,乍然松解的共同记忆库像爆发的山洪,很容易彼此覆盖,《辛酸六十年》往往被视为个别生命史的特例,需要被集体省思的部份,反而常遭忽略。易言之,视《辛酸六十年》为个别生命的悲情记述,实在是误读、错解,它做为一种台湾心灵的伤痛史,需要的救赎、解脱,不知道是被故意或不小心错失了。台湾人在接连遭遇外来政权统治之后,丧失最多的是做人的自信和人间条件的退让。钟逸人一辈的台湾人,在一九四○年代的蒋政权和台湾社会初接触引发的重大冲突中,挺身而出,所争不在权势,而是合理的生存条件,是代表住民心声的宣示被无理野蛮的对待的牺牲品。虽然钟先生是这个台湾人集体心酸的代罪者,不是他们挺身而出,228就只有杀戮而没有反抗,不过,没有反抗也就没有了台湾。
钟逸人虽然出身日治时代的东京外国语学校,是科班出身的文学人,但离开学校之后,他就是行动实践派,恐怕罕有提笔写作的机会,尤其是228事件后,被捕坐了十七年与世隔绝的黑牢。出狱后得为生活奋斗,更没有提笔写作的空隙。直到八○年代后期,重返台湾人的战斗位置之后,知道他的人鼓励他、催促他,甚至是软硬兼施要他写下过去的经历,为台湾、为历史作见证,数十万字的《辛酸六十年》,就是这样的挤压出来的。《辛酸六十年》以素人作家作品的面貌出现时,固然是误解,但更大的误解还在作者借由此作在向历史讨公道,在向世人控诉、抗告,而忽略了一个正直、挚爱人间的生命,历经摧折,经炼狱重生的宣告意义。从未正式学过汉语文的作者,和他数十年未执笔的书写荒疏感,何以能逐一克服,而一口气写尽六十年的辛酸?其艰辛及坚毅,展现出来的借书写而活、借书写而重生的生命奋斗意义,才是世人应该顶礼致敬之处。
以钟逸人先生在228事件的遭遇,而能倖存人间,以九死一生并不足以形容其惊险程度,《辛酸六十年》无异是死过一次的人的人间证言。然而,战后来到台湾的国民党政权,何止于在228事件和之后的白色恐怖统治中,将台湾当杀人刑场,真正的情形正如同样坐过十七年黑牢的柯旗化说的,台湾根本就是一座监狱岛。如钟先生之劫后余生者,暴政余生固难,炼狱倖存尤难,脱出炼狱重返人间生活更难,因为它封死了所有政治犯的生存之路。政治犯在戒严时代,侥倖不死,也很可能在监狱岛上不是愤死、郁死、闷死、饿死。《辛酸六十年》写到作者熬过炼狱,离开囚牢的一九六四年,时年四十三岁,在狱中十七年,在这本《火的刻痕》的自序中说:「不符《辛酸六十年》初衷。」有意思的是,作者在立意书写自己这部辛酸生命史时,就明确地把出狱后的十七年,也计算在他的辛酸生命史中。其实,《辛》书上册《狂风暴雨一小舟》出版时,他已经六十八岁,写完《火的刻痕》时,是已逾米寿八十九岁,他所在意、执意要写的出狱后十七年,也就值得吾人深思它的意义了。
《火的刻痕》就是写的这十七年。这是国民党统治台湾以最阴狠的手段,对付包括刑满出狱政治犯的赶尽杀绝,政治犯死里求生的复活、再生录。一个国民党政权统治下的钦命要犯,因诸多巧合倖而不死,囚禁十七年之后又侥倖安返人间社会。不仅过往的经历像传奇,更重要的是,他让自己往后的人间生活像传奇。回头看钟逸人生命的前六十年,从二十六岁入狱,四十三岁出狱,在狱中(含新生感训)整整十七年。虽然常言都说设监狱的目的是感化,使人去恶向善以便重返社会,但没有人相信外来政权设监狱的目的是为了感化,而不是报复、惩罚异己和逼异己屈服。多数的抵抗暴政人士,都有不成功便成仁,或者失败就坐牢的觉悟和魄力,即使入狱也不屈服,但长年漫漫的囚禁,容易暴露人性的弱点,作者熬尽那十七年不屈服的辛酸──盛壮青年入狱、中年出狱,错过人生黄金岁月,在旁边想了就辛酸,何况是实实在在坐过十七年的当事者。但外来独裁政权的阴狠,却能让人、让异己在狱中坐满十七年,出了牢房,在狱外过着如狱中直到了其残生。钟逸人在狱外的「这十七年」经验,所以可视为他的「再生录」,是因为它比「那十七年」的坐牢经验,标示了更高度的人性标竿。
钟逸人出狱后的遭遇,有母病、母丧无力殓葬,就业碰壁、受阻,创业艰辛,特务缠身,人情冷暖的种种挫折,而这一切挫折,又都缘由年轻的炽热淑世理想,这一切都未因坐牢十七年而扯平,反而像原罪一样缠绕他的生活、他的人生。重要的是,他绝不向这些现实低头,也清楚地知道,这一切也都根源于背后的,曾经想以监牢让他屈服的政权。他不仅不低头屈服,反而昂扬以对,完全不像坐过大牢的人,完全不像政治犯,完全不像囚禁他而逼他屈服的人所期望的样子,他用另一个「这十七年」的辛酸奋斗战胜整个国民党政权的监牢统治。
这本《辛酸六十年(续篇)火的刻痕:钟逸人后228沧桑奋斗史》,光是书名就有一种令人心头一震的冲击力。它传递出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厚重,更是一种沉甸甸的生命体验。“火的刻痕”这四个字,瞬间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种深刻、无法磨灭的印记,它暗示着痛苦、磨难,也可能是一种凤凰涅槃前的洗礼。“六十年”的时间跨度,则表明了这是一个跨越漫长岁月的宏大叙事,它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与情感。“钟逸人”的名字,以及“228”这个历史事件的关联,让我立刻感受到故事的重量和其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性。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历史事件本身,而是以“续篇”的形式,深入探讨了事件发生后,人们的生活是如何被改变的,以及“钟逸人”是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一步步书写自己的“沧桑奋斗史”。我被书中对“奋斗”的描绘深深打动。这种奋斗,不是简单的物质追求,而是对尊严的坚守,对公平的追寻,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它是在历史的伤痕之上,用坚韧和勇气,重新构建生活,寻找希望的过程。作者的笔触,真实而细腻,没有过度的煽情,却能将那个年代的艰辛,人物内心的挣扎,以及那种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本书让我看到,历史的伤痛,可以成为磨砺生命的坚韧,而个体的不懈奋斗,则是推动时代前进的强大力量。
评分《辛酸六十年(续篇)火的刻痕:钟逸人后228沧桑奋斗史》这本书,名字本身就如同一股饱含风雨的洪流,扑面而来。它不是简单地讲述一个人的故事,而是将“六十年”的时间跨度,与“火的刻痕”这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意象相结合,再点明“228”这个历史节点,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引人深思的叙事框架。“钟逸人”这个名字,仿佛成为了那个时代无数受难者和奋斗者的一个缩影。当我沉浸其中,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个人的辛酸,以及那份在苦难中不灭的希望。“火的刻痕”,在我看来,不仅仅是指肉体上的创伤,更是心灵深处难以愈合的伤痕,是那个时代留给人们最深刻的烙印。而“奋斗史”,则是在这些刻痕之上,顽强生长出的生命之歌。我被书中对“奋斗”的描绘所深深吸引。这种奋斗,是在时代的巨浪中,在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中,不断寻找方向,不断挑战自我,不断争取生存空间的努力。它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充满了平凡中的伟大。作者的笔触,朴实而有力,能够将那个年代特有的氛围,以及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本书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更让我看到了生命本身所蕴含的强大力量。
评分初读《辛酸六十年(续篇)火的刻痕:钟逸人后228沧桑奋斗史》,一股压抑却又充满张力的气息扑面而来。书名本身就极具画面感,“火的刻痕”不仅仅是物理上的伤痛,更是心灵深处无法磨灭的烙印,而“六十年”则暗示了漫长而沉重的岁月积淀。当我沉浸其中,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亲历着“钟逸人”这位主人公在228事件阴影下的曲折人生。这本书并没有以宏大叙事的姿态俯瞰历史,而是选择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切入,细腻地描绘了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细节,在作者的笔下却充满了力量,折射出那个年代特有的社会肌理和人情冷暖。我尤其被打动的是,在经历过如此巨大的创伤和苦难之后,“钟逸人”是如何重新站起来,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希望,又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追溯,更是对生命韧性、人性光辉的深刻探寻。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强大,并非是遗忘伤痛,而是如何在伤痛中汲取力量,如何在逆境中保持清醒和尊严。作者的叙事风格朴实而有力,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句句敲打在心上,引人深思。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更像是与“钟逸人”一同经历了一段漫长而艰辛的旅程,感受着他的喜怒哀乐,体味着那个时代留下的复杂情感。
评分《辛酸六十年(续篇)火的刻痕:钟逸人后228沧桑奋斗史》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沉重而又振奋的。它的名字就暗示着一段不平凡的经历,一段在历史的伤痕中艰难跋涉的岁月。“火的刻痕”这几个字,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无数模糊却深刻的画面,它们或许是身体上的烙印,或许是心灵上的创伤,但无论如何,都代表着一种难以愈合的痛苦。而“六十年”的时间跨度,更是将这份痛苦延展到了一个漫长的生命历程。当我翻开书页,我看到了“钟逸人”这个名字,以及他与“228”这个历史事件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似乎是在揭示,历史事件的余波,是如何长久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命运。我被书中所描绘的“奋斗史”深深吸引。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奋斗,更是精神上的抗争,是对尊严的守护,是对真相的追寻。作者没有回避那些艰难困苦,而是直面现实,用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感,展现了“钟逸人”在时代的洪流中,是如何被裹挟、被伤害,又是如何凭借着内心的力量,一步一步地走出来。这本书让我对那个年代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维度的历史事件,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共同谱写的一曲悲壮的史诗。它让我思考,我们今天所拥有的,是多么来之不易,又承载了多少前人的牺牲和奋斗。
评分拿到《辛酸六十年(续篇)火的刻痕:钟逸人后228沧桑奋斗史》这本书,我被它的名字所深深吸引。它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一种故事的张力,仿佛一打开书页,就能进入一个充满沧桑和挣扎的世界。“火的刻痕”这几个字,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深刻而难以磨灭的印记,它们或许是历史的伤痛,或许是人生的磨砺,但都构成了“钟逸人”独一无二的生命轨迹。“六十年”的跨度,更是将这段经历延展成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我怀着敬畏之心,跟随“钟逸人”的脚步,走进了他“228”之后的人生。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事件的深远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当时,而是会绵延一生,甚至影响后人。我被书中对“奋斗”的描绘所深深打动。这是一种在困境中坚持,在苦难中不屈的奋斗。它不是那种简单的物质追求,而是对生命尊严的守护,对公平正义的渴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作者的笔触,真实而细腻,没有过多的修饰,却将那个年代的艰辛和人物内心的挣扎,刻画得入木三分。那些“火的刻痕”,并没有摧毁“钟逸人”,反而让他更加坚韧,更加懂得珍惜。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更是那个时代无数个普通人命运的缩影,是对生命顽强和人性光辉的赞歌。
评分这本书,单单是它的名字《辛酸六十年(续篇)火的刻痕:钟逸人后228沧桑奋斗史》,就足以吸引任何对历史、对人性、对生命韧性感兴趣的读者。它像一道无声的呐喊,充满了故事性和沉甸甸的分量。“火的刻痕”这几个字,在我脑海中描绘出一种永恒的印记,一种无论过去多久,依然会隐隐作痛,却也塑造了坚韧灵魂的印记。而“六十年”的跨度,则暗示了这段历史的漫长与复杂,以及“钟逸人”这个主人公所经历的沧桑。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对“228”事件本身的叙述,而是将视角拉长,聚焦于事件之后,人们生活的延续和改变。我看到了“钟逸人”如何在时代的巨变中,在历史的伤痕中,一步步地摸索前行,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这种“奋斗史”的描绘,让我肃然起敬。它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英雄史诗,而是更贴近真实的、在平凡生活中所展现出的非凡勇气和不屈精神。作者的笔触,让我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特有的压抑和挣扎,但也看到了在黑暗中不曾熄灭的希望之光。那些“刻痕”,并没有将“钟逸人”击垮,反而磨砺了他的意志,让他更加懂得珍惜,更加懂得反思,更加懂得如何去爱。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事件背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以及他们在逆境中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当我拿到它的时候,就被那个名字吸引了,《辛酸六十年(续篇)火的刻痕:钟逸人后228沧桑奋斗史》。它听起来就像一部浓缩了历史风云和个人史诗的巨著,充满了力量感和故事性。读完之后,我脑海里回荡着无数画面,那些沉重的、坚韧的、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个体命运,仿佛都烙印在了书页的缝隙里。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钟逸人”这个人,更是关于一个时代,关于那些在历史巨变中被裹挟、被塑造、甚至被牺牲的无数个普通人的命运。它让我思考,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让一个人,或者说是一群人,在经历了如此多的磨难之后,依然能够怀揣着希望,继续前行?那些“火的刻痕”,究竟是什么样的印记,在心灵深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疼痛,又在困境中给予了什么样的勇气?我想,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仅仅讲述了“228”这个历史事件的后续影响,更深入地挖掘了事件发生后,人们的生活是如何被彻底改变的,以及他们是如何在新的现实中寻找生存之道,甚至重塑自我。这是一种非常沉重的历史叙事,但同时又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它没有回避痛苦,而是直面惨淡的人生,并在其中寻找微光。我尤其对作者是如何处理这种“续篇”的叙事感到好奇,如何在承接前作的语境下,又开辟出新的维度,讲述“钟逸人”在这个复杂背景下的独特奋斗历程。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回忆录,更像是一部关于人性、关于记忆、关于如何在伤痛中寻找新生,关于如何在历史的巨轮下保持独立思考和人格尊严的深刻探讨。它让我对那个年代的了解,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数据和事件,而是有了鲜活的血肉,有了具体的感受。
评分《辛酸六十年(续篇)火的刻痕:钟逸人后228沧桑奋斗史》,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仿佛一部史诗的序章。它预示着一段漫长而艰辛的旅程,一个关于历史印记和生命韧性的传奇。“火的刻痕”这几个字,唤起了我内心深处对疼痛、对记忆、对无法磨灭的印记的联想,而“六十年”则将这份情感延展到一段漫长的人生岁月。“钟逸人”这个名字,以及“228”这个历史事件,让我立刻意识到,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经历,更是关于一个时代,关于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深刻影响的人们。我惊叹于作者如何在“续篇”的语境下,继续讲述“钟逸人”的故事,并且深入挖掘他“228”之后的“沧桑奋斗史”。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事件的影响,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而是会以各种形式,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们的生活和命运。我被书中对“奋斗”的描写所深深吸引。这是一种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是一种在伤痛中寻找希望的奋斗,是一种对尊严和自由的坚守。作者的笔触,让我能够感受到那个年代特有的压抑和沉重,但也让我看到了人性中闪耀的光辉。那些“火的刻痕”,并没有让“钟逸人”沉沦,反而成为了他前行的动力,让他更加珍惜生命,更加懂得如何去爱。
评分《辛酸六十年(续篇)火的刻痕:钟逸人后228沧桑奋斗史》这个名字,自带了一种史诗般的厚重感,让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的开端,更是一段漫长岁月的延续,一个关于“火的刻痕”的隐喻,似乎预示着无法磨灭的伤痛,以及在伤痛中顽强生存的生命力。“钟逸人”的名字,以及“228”这个历史符号,立刻将读者的思绪拉回到那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年代。我惊叹于作者如何将一个看似沉重的历史主题,通过一个人的奋斗史,讲述得如此生动而感人。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宏大叙事背后,隐藏着无数个鲜活的个体生命。我跟着“钟逸人”的脚步,感受着他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持。那些“火的刻痕”,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纪念,更是对他未来道路的指引,是让他更加坚韧、更加勇敢的力量源泉。我被书中对“奋斗”的描绘所深深打动。这是一种全方位的奋斗,既有物质上的艰辛,更有精神上的抗争,是对尊严的守护,是对自由的向往,是对公平正义的追寻。作者的叙事方式,没有刻意煽情,却在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个年代特有的气息,以及人物内心深处的波澜。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的感悟,对生命的顽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拿到《辛酸六十年(续篇)火的刻痕:钟逸人后228沧桑奋斗史》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书名所吸引。那种厚重感,那种历史的沧桑感,以及“火的刻痕”所带来的隐喻,都让我充满了好奇。它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传记,更像是一幅描绘时代变迁和个体命运的恢弘画卷。我跟随“钟逸人”的脚步,走进了他坎坷而又坚韧的人生旅程。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228”这个历史事件,并非仅仅是某个时段的孤立事件,而是像一枚烙印,深深地刻在了许多人的生命中,影响着他们接下来的几十年。我看到了“钟逸人”在时代的大潮中,如何经历磨难,如何坚持自我,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出路。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没有过多的渲染,却将那个年代的艰辛和挣扎,刻画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奋斗”的描绘,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追求,更是精神上的不屈,是对公平正义的渴望,是对生命意义的追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进程,是由无数个像“钟逸人”这样普通人的奋斗和牺牲所推动的。它不仅仅是一部个人的奋斗史,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是无数个家庭、无数个个体共同经历的沧桑。读完之后,我仿佛能够感受到那股在历史的风雨中,依然不灭的生命之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