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宗教與東亞儒學的對話:以信仰與道德的分際為中心

基督宗教與東亞儒學的對話:以信仰與道德的分際為中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基督教
  • 儒學
  • 對話
  • 信仰
  • 道德
  • 東亞
  • 宗教研究
  • 倫理學
  • 文化比較
  • 神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主要採用19世紀基督宗教思想傢齊剋果強調宗教信仰之優先性的觀點,作為東亞儒學傳統之參照,以釐清信仰與道德之間的關係。儒學宗師孔子在倫理道德「有限性」的踐履中體證瞭「無限性」的生命意義,而這無限性的生命意義又導引規範瞭有限者的存在,在此可見一種「從信仰到道德又從道德到信仰的循環」─從宗教性嚮道德性齣發而又從道德性嚮宗教性迴轉。當有限之人麵對無限之道時,弘道之人必自居於所弘之道下而不陷入「人大道小」的誘惑,由此而覺醒到尚有先行於人的存在者之宗教情操。基於倫理道德實踐之於已知與宗教信仰執著於未知,本書期盼探討已知的人文學與邁嚮未知的神學之間所呈現建立相因相成的關係。

作者簡介

林鴻信

  颱灣大學哲學係畢業,颱灣神學院、美國富勒神學院與耶魯大學碩士;1990年獲德國圖賓根大學神學博士,1998年獲英國諾丁漢大學哲學博士。1990年起任教於颱灣神學院,曾在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新加坡三一神學院、東海大學與颱灣大學進行研究與教學,現為颱灣神學院院長。著有《加爾文神學》、《教理史(上、下)》、《覺醒中的自由-路德神學精要》、《邁嚮覺醒-自我概念的探討》、《莫特曼神學》、《認識基督宗教》、《潘霍華獄中詩》、《忘我之域之一:誰啓濛誰?-論啓濛》、《忘我之域之二:點與綫-論人》與《忘我之域之三:落葉隨風-論忘我》等書。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黃序 i
自序 ix

第一章  導論 1
壹、宗教信仰與人文主義 2
貳、人的終結 5
參、宗旨大綱 9

第二章  正信正行 15
壹、東亞文化與西方文化 16
貳、天道與人文 21
參、東方的「禮尚往來」與西方的「無條件贈與」 25
肆、「信仰是人性之中最高的熱情」 29

第三章  終極關懷 35
壹、什麼是終極關懷? 35
貳、孔子言天 37
參、倫理與宗教 41
肆、似非而是 48
伍、弘道或弘人? 61

第四章  幽暗意識 65
壹、罪 66
貳、死病絕望 72
參、團體性的罪 85
肆、憂患意識與憂懼意識 91

第五章  信仰騎士 95
壹、主觀性真理 96
貳、團體的腐化 100
參、絕不妥協的理想主義者 105
肆、批判改革的改革精神 108
伍、個體之必要 118

第六章  有神無神 125
壹、費爾巴哈宗教批判思想的演進 126
貳、巴特心目中的「神學傢」 130
參、費爾巴哈思想的神學意涵 133
肆、有神或無神? 144
伍、結論 146

第七章  從已知走嚮未知 151
壹、西方智者與東方聖人 152
貳、相因相成 155
參、人化與神化 160
肆、信仰與道德之間的循環 171
伍、結論 179

附錄一: 以知釋信──加爾文對信的詮釋 183
壹、認識自己與認識上帝 184
貳、知與信 187
參、以知釋信 193
肆、天人之際 199
伍、結論 204

附錄二: 傅柯的權力遍在觀點對詮釋學的啓發 207
壹、引言 207
貳、傅柯的權力遍在觀 209
參、主奴辯證關係 220
肆、從權力遍在觀點看主奴關係的詮釋意涵 223

參考書目 229
人名索引 243
名詞索引 245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我最近剛讀完一本關於東西方思想碰撞的書,所以當我在書店看到**《基督宗教與東亞儒學的對話:以信仰與道德的分際為中心》**時,立刻就被吸引住瞭。我本身不是基督徒,但對西方文化和哲學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而儒學更是我們生活在這個島嶼上的基石。我常常在想,我們從小被教導的“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和基督教所強調的“愛鄰如己”、“原諒與憐憫”之間,究竟有多少共通之處,又有多大的差異?特彆是“信仰與道德的分際”這個主題,我覺得非常精闢。在我們的社會裏,很多人會把道德看作是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即使沒有宗教信仰,也應該遵守。但基督教的道德,似乎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礎之上,是對神的愛的迴應。那麼,當一個人同時擁有儒傢背景和基督教信仰時,他會如何理解和實踐道德?他會優先考慮的是社會倫理規範,還是屬靈的旨意?這本書會否探討這種內在的張力,以及如何在這種張力下找到一種和諧的平衡?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深刻的見解,幫助我更清晰地認識這兩種思想體係的特質,以及它們在現代社會中可能産生的互動。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就足夠吸引我瞭,**《基督宗教與東亞儒學的對話:以信仰與道德的分際為中心》**。光是這個標題,就勾勒齣瞭一個充滿深度和思考的空間。我在颱灣長大,周圍充斥著儒傢思想的影響,從小到大,孝道、仁義禮智信這些觀念早已內化於心。同時,隨著時代變遷,基督教在颱灣的傳播也越來越廣泛,我們身邊不乏基督徒的朋友,他們的信仰生活和價值觀念,有時與我們熟悉的儒傢倫理會産生微妙的碰撞。我一直很好奇,這兩種看似截然不同,卻又都在人類文明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的思想體係,究竟能擦齣怎樣的火花?尤其關注的是“信仰與道德的分際”這個切入點,我覺得這觸及到瞭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在儒傢文化語境下,道德往往與人倫、社會秩序緊密相連,是一種實踐性的、重人際關係的要求。而基督教的信仰,則更強調對上帝的信靠、恩典和救贖,其道德要求則根植於對神旨意的遵從。這兩者之間,是相互補充,還是存在根本性的張力?是能夠融會貫通,還是需要明確區分?這本書似乎正是要深入探討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議題,讓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解讀的,是否能為我理解當代颱灣社會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價值衝突提供新的視角,或者為跨文化交流提供理論上的支持。

评分

**《基督宗教與東亞儒學的對話:以信仰與道德的分際為中心》**這個書名,光是讀起來就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在颱灣,儒傢文化的影響無處不在,從傢庭教育到社會價值觀,都深深地烙印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同時,基督教也在颱灣落地生根,形成瞭一股重要的社會力量。我一直很好奇,當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體係相遇時,會發生怎樣的對話?特彆是“信仰與道德的分際”這個概念,我覺得非常引人深思。在儒傢體係裏,道德似乎是一種實踐,一種對人倫社會的責任,而基督教的道德,則更多地建立在信仰對上帝的順服和愛之上。我常常在想,一個同時深受儒傢和基督教影響的人,他會如何理解並實踐道德?他的道德判斷,會更多地受到社會規範的約束,還是來自內在的屬靈信念?這本書會不會探討這種內在的張力,以及如何在這種張力中尋求一種更深刻的理解和融閤?我期待它能為我揭示一些我們未曾細緻思考過的問題,幫助我更好地理解我們這個社會的文化構成,以及不同價值體係之間的互動與張力。

评分

看到**《基督宗教與東亞儒學的對話:以信仰與道德的分際為中心》**這個書名,我立刻就聯想到在我成長過程中,所經曆的文化衝擊和融閤。我身邊有許多基督教傢庭的朋友,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與我們深受儒傢影響的傢庭,有著明顯的不同。尤其是在處理人際關係、麵對睏境時的態度,差異會更加明顯。我一直很好奇,儒傢的“仁”與基督教的“愛”在本質上是否相同?儒傢強調的“剋己復禮”,與基督教的“順服神”之間,又有何聯係?而“信仰與道德的分際”這個切入點,我認為是本書最吸引人的地方。在颱灣,道德常常被視為一種普世價值,似乎與具體的宗教信仰沒有必然聯係,但基督教的道德觀,似乎更強調信仰作為其根基。這本書是否會深入剖析,當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體係相遇時,人們如何去調和,如何去理解道德的來源和實踐?它是否會提供一些方法論,幫助我們在個人信仰與社會倫理之間找到一個恰當的定位?我很期待這本書能帶領我進行一次深刻的思考,去理解這兩種偉大的思想傳統是如何在彼此身上留下印記,又如何塑造著我們今天的社會。

评分

**《基督宗教與東亞儒學的對話:以信仰與道德的分際為中心》**這個標題,簡直就是在精準狙擊我對跨文化研究的興趣點。身為一個在颱灣生活、並且對哲學和神學都有一定涉獵的讀者,我一直對不同文化如何相互影響,尤其是像儒傢這樣根深蒂固的東亞傳統,與基督教這樣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宗教,在颱灣這樣一個多元社會中的碰撞,充滿瞭好奇。我總是在思考,儒傢強調的“誠意正心”、“格物緻知”,與基督教所宣揚的“信心的飛躍”、“與神和好”之間,是否存在某種超越性的連接?而“信仰與道德的分際”這個論點,則是我認為本書最核心的價值所在。我們習慣於將道德視為一種社會規範,一種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法則,但基督教的道德,其根基是神聖的,是基於對神的愛和順服。那麼,當這兩種不同的道德觀在同一個社會,甚至同一個個體身上交織時,會産生怎樣的張力?作者會如何去解析這種張力,是否會提齣一些創新的見解,讓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如何在保持文化主體性的同時,擁抱普世價值,如何在不同的信仰和道德體係中找到共鳴與對話的可能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