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宗教与东亚儒学的对话:以信仰与道德的分际为中心

基督宗教与东亚儒学的对话:以信仰与道德的分际为中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基督教
  • 儒学
  • 对话
  • 信仰
  • 道德
  • 东亚
  • 宗教研究
  • 伦理学
  • 文化比较
  • 神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主要採用19世纪基督宗教思想家齐克果强调宗教信仰之优先性的观点,作为东亚儒学传统之参照,以釐清信仰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儒学宗师孔子在伦理道德「有限性」的践履中体证了「无限性」的生命意义,而这无限性的生命意义又导引规范了有限者的存在,在此可见一种「从信仰到道德又从道德到信仰的循环」─从宗教性向道德性出发而又从道德性向宗教性回转。当有限之人面对无限之道时,弘道之人必自居于所弘之道下而不陷入「人大道小」的诱惑,由此而觉醒到尚有先行于人的存在者之宗教情操。基于伦理道德实践之于已知与宗教信仰执着于未知,本书期盼探讨已知的人文学与迈向未知的神学之间所呈现建立相因相成的关系。

作者简介

林鸿信

  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神学院、美国富勒神学院与耶鲁大学硕士;1990年获德国图宾根大学神学博士,1998年获英国诺丁汉大学哲学博士。1990年起任教于台湾神学院,曾在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新加坡三一神学院、东海大学与台湾大学进行研究与教学,现为台湾神学院院长。着有《加尔文神学》、《教理史(上、下)》、《觉醒中的自由-路德神学精要》、《迈向觉醒-自我概念的探讨》、《莫特曼神学》、《认识基督宗教》、《潘霍华狱中诗》、《忘我之域之一:谁启蒙谁?-论启蒙》、《忘我之域之二:点与线-论人》与《忘我之域之三:落叶随风-论忘我》等书。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基督宗教与东亚儒学的对话:以信仰与道德的分际为中心》而创作的、不涉及该主题的、内容翔实的图书简介。 --- 图书简介:《丝绸之路的密码:公元前一世纪中亚绿洲城邦的兴衰与宗教变迁》 引言:被遗忘的十字路口 在古代世界的宏大叙事中,罗马与汉朝的光芒往往掩盖了连接两者的辽阔中亚腹地。然而,正是这片被黄沙与雪山环绕的绿洲地带,孕育了无数兴衰的城邦,它们如珍珠般散落在丝绸之路上,见证了人类文明最深刻的碰撞与融合。《丝绸之路的密码:公元前一世纪中亚绿洲城邦的兴衰与宗教变迁》深入探究了这一关键历史时期的复杂动态。本书并非描绘帝国间的宏大战争,而是聚焦于那些在权力夹缝中求生存、在信仰十字路口上做出抉择的城邦群体。我们试图破译隐藏在考古遗迹、残存文献与口头传说中的“密码”,重构一个在世界体系中扮演着枢纽角色的边缘地带的历史图景。 第一部分:绿洲的黎明——城邦的起源与早期结构(公元前100年—公元初年) 本部分考察了中亚绿洲地带,特别是费尔干纳盆地、索格德地区与塔里木盆地边缘城邦的形成基础。这些城邦并非突兀出现,而是早期游牧文化与定居农业长期互动的结果。 1. 气候、地理与定居模式: 详细分析了水源的可得性如何决定了城邦的选址与防御结构。书中特别区分了依附于内陆河流的绿洲农业城邦(如高昌的早期形态)与依靠地下水系与商道驿站崛起的贸易集散地。对这些城邦的城市规划、灌溉系统以及防御工事进行了细致的考古学解读,揭示了它们在严酷自然环境下建立的精巧生存机制。 2. 经济基础:贸易的血脉: 中亚城邦的核心驱动力在于其作为东西方物质交流中介的地位。本章细致梳理了公元前1世纪,中亚地区参与的贸易网络构成。这包括了来自东方的手工业品(如丝绸、漆器)、来自印度的香料与宝石,以及来自西方的玻璃器、贵金属制品。我们不再将贸易视为简单的商品交换,而是探讨了信贷机制、货币的流通与地方贵族对垄断贸易利润的争夺如何塑造了这些城邦的内部政治格局。 3. 政治形态的多元性: 城邦的统治模式展现出极大的异质性。本书通过对出土简牍、铭文的辨识,区分了以氏族长老会议为基础的共和式结构、由世袭贵族主导的寡头制,以及在特定时期受外部干预而形成的君主制雏形。书中详述了地方行政机构如何平衡游牧部落的需求与定居居民的利益,这是这些城邦能够长期存续的关键。 第二部分:信仰的熔炉——多元宗教的并存与渗透(公元1世纪—公元3世纪) 中亚绿洲城邦是古代世界宗教思想的“会客厅”。当不同文明的使者和商人驻足停留时,他们的信仰也随之播撒。本部分着重分析了在公元1世纪前后,哪些宗教力量在中亚取得了主导地位,以及它们如何与本土信仰相互作用。 1. 拜火教的本土化进程: 拜火教(祆教)作为波斯文化圈的强大力量,在中亚的传播并非简单的复制。书中探讨了绿洲城邦中“火坛”的形制演变,分析了当地神祇(如掌管丰产与水源的女神)如何被并入祆教的万神殿中。重点研究了“水神崇拜”在绿洲城邦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它如何与祆教中的阿胡拉·马兹达(Ahura Mazda)产生互动或分化。 2. 佛教的早期抵达与适应: 佛教沿丝绸之路传入中亚的路径复杂且多变。本章对比了犍陀罗艺术对中亚佛教造像风格的影响,并分析了佛教在中亚的初期传播策略。我们发现,早期的佛教传教者并非直接挑战既有的宗教体系,而是巧妙地利用了绿洲城邦中对“因果报应”和“福报积累”的朴素理解,通过修建供养塔、资助商队驿站等方式,将教义融入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活。 3. 萨满教与地方性神灵: 忽略本土信仰,就无法理解绿洲城邦的宗教全貌。本部分重建了早期中亚萨满教(或称泛灵论)的残余特征。它揭示了城邦居民对特定山脉、河流、甚至特定贸易路段的守护神灵的敬畏,以及这些地方性信仰如何在面对系统化宗教如佛教和祆教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融合性。 第三部分:衰落的密码——环境压力、地缘政治与文化断裂(公元3世纪及以后) 公元三世纪后,中亚绿洲城邦的繁荣开始受到多重因素的挤压,最终导致了贸易格局的重塑和许多早期城邦的衰亡或迁移。 1. 帝国内部资源的转移: 罗马帝国与汉朝的衰弱,直接导致了对奢侈品需求的下降,以及对中亚贸易通道的控制力减弱。本书侧重分析了这种“需求侧冲击”如何削弱了依赖中转贸易的绿洲城邦的经济基础。同时,对波斯萨珊王朝的兴起及其对西域的军事渗透,如何改变了当地的政治平衡,迫使城邦做出效忠或抵抗的选择。 2. 气候变迁与水资源的危机: 考古证据表明,在公元3世纪至5世纪间,中亚部分地区的降雨模式发生了不利变化,导致绿洲萎缩。本章结合古气候学数据,探讨了水资源紧张如何引发城邦内部的阶级冲突,以及部分城邦居民为寻找新的水源而进行的内迁或外迁,最终瓦解了原有的社会契约。 3. 信仰的最终汇合与转型: 随着新的宗教(如景教、摩尼教的传入,以及佛教的进一步深化),早期城邦赖以维系的宗教共存模式面临挑战。本书探讨了在衰落的背景下,各宗教团体如何利用自身的教义来解释或应对城邦的命运。例如,佛教的“无常”观念如何被用来解释城邦的覆灭,而祆教的末世论又如何在城邦贵族中引发恐慌与救赎的渴望。最终,这些城邦文化符号在后来的突厥化、吐蕃化进程中,以何种形式被吸收或消解,构成了本书对历史断裂的最终反思。 结语:中亚的遗产 《丝绸之路的密码》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去中心化的历史视角,强调公元前一世纪中亚绿洲城邦在塑造古代世界经济、文化与宗教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们是脆弱的,但它们的智慧——关于如何在多元文化压力下维持生存与繁荣的智慧——至今仍值得我们解码与深思。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黄序 i
自序 ix

第一章  导论 1
壹、宗教信仰与人文主义 2
贰、人的终结 5
参、宗旨大纲 9

第二章  正信正行 15
壹、东亚文化与西方文化 16
贰、天道与人文 21
参、东方的「礼尚往来」与西方的「无条件赠与」 25
肆、「信仰是人性之中最高的热情」 29

第三章  终极关怀 35
壹、什么是终极关怀? 35
贰、孔子言天 37
参、伦理与宗教 41
肆、似非而是 48
伍、弘道或弘人? 61

第四章  幽暗意识 65
壹、罪 66
贰、死病绝望 72
参、团体性的罪 85
肆、忧患意识与忧惧意识 91

第五章  信仰骑士 95
壹、主观性真理 96
贰、团体的腐化 100
参、绝不妥协的理想主义者 105
肆、批判改革的改革精神 108
伍、个体之必要 118

第六章  有神无神 125
壹、费尔巴哈宗教批判思想的演进 126
贰、巴特心目中的「神学家」 130
参、费尔巴哈思想的神学意涵 133
肆、有神或无神? 144
伍、结论 146

第七章  从已知走向未知 151
壹、西方智者与东方圣人 152
贰、相因相成 155
参、人化与神化 160
肆、信仰与道德之间的循环 171
伍、结论 179

附录一: 以知释信──加尔文对信的诠释 183
壹、认识自己与认识上帝 184
贰、知与信 187
参、以知释信 193
肆、天人之际 199
伍、结论 204

附录二: 傅柯的权力遍在观点对诠释学的启发 207
壹、引言 207
贰、傅柯的权力遍在观 209
参、主奴辩证关系 220
肆、从权力遍在观点看主奴关系的诠释意涵 223

参考书目 229
人名索引 243
名词索引 245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刚读完一本关于东西方思想碰撞的书,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基督宗教与东亚儒学的对话:以信仰与道德的分际为中心》**时,立刻就被吸引住了。我本身不是基督徒,但对西方文化和哲学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而儒学更是我们生活在这个岛屿上的基石。我常常在想,我们从小被教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基督教所强调的“爱邻如己”、“原谅与怜悯”之间,究竟有多少共通之处,又有多大的差异?特别是“信仰与道德的分际”这个主题,我觉得非常精辟。在我们的社会里,很多人会把道德看作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即使没有宗教信仰,也应该遵守。但基督教的道德,似乎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之上,是对神的爱的回应。那么,当一个人同时拥有儒家背景和基督教信仰时,他会如何理解和实践道德?他会优先考虑的是社会伦理规范,还是属灵的旨意?这本书会否探讨这种内在的张力,以及如何在这种张力下找到一种和谐的平衡?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这两种思想体系的特质,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可能产生的互动。

评分

**《基督宗教与东亚儒学的对话:以信仰与道德的分际为中心》**这个书名,光是读起来就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在台湾,儒家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从家庭教育到社会价值观,都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同时,基督教也在台湾落地生根,形成了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我一直很好奇,当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相遇时,会发生怎样的对话?特别是“信仰与道德的分际”这个概念,我觉得非常引人深思。在儒家体系里,道德似乎是一种实践,一种对人伦社会的责任,而基督教的道德,则更多地建立在信仰对上帝的顺服和爱之上。我常常在想,一个同时深受儒家和基督教影响的人,他会如何理解并实践道德?他的道德判断,会更多地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还是来自内在的属灵信念?这本书会不会探讨这种内在的张力,以及如何在这种张力中寻求一种更深刻的理解和融合?我期待它能为我揭示一些我们未曾细致思考过的问题,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我们这个社会的文化构成,以及不同价值体系之间的互动与张力。

评分

**《基督宗教与东亚儒学的对话:以信仰与道德的分际为中心》**这个标题,简直就是在精准狙击我对跨文化研究的兴趣点。身为一个在台湾生活、并且对哲学和神学都有一定涉猎的读者,我一直对不同文化如何相互影响,尤其是像儒家这样根深蒂固的东亚传统,与基督教这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宗教,在台湾这样一个多元社会中的碰撞,充满了好奇。我总是在思考,儒家强调的“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与基督教所宣扬的“信心的飞跃”、“与神和好”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超越性的连接?而“信仰与道德的分际”这个论点,则是我认为本书最核心的价值所在。我们习惯于将道德视为一种社会规范,一种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法则,但基督教的道德,其根基是神圣的,是基于对神的爱和顺服。那么,当这两种不同的道德观在同一个社会,甚至同一个个体身上交织时,会产生怎样的张力?作者会如何去解析这种张力,是否会提出一些创新的见解,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如何在保持文化主体性的同时,拥抱普世价值,如何在不同的信仰和道德体系中找到共鸣与对话的可能性?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足够吸引我了,**《基督宗教与东亚儒学的对话:以信仰与道德的分际为中心》**。光是这个标题,就勾勒出了一个充满深度和思考的空间。我在台湾长大,周围充斥着儒家思想的影响,从小到大,孝道、仁义礼智信这些观念早已内化于心。同时,随着时代变迁,基督教在台湾的传播也越来越广泛,我们身边不乏基督徒的朋友,他们的信仰生活和价值观念,有时与我们熟悉的儒家伦理会产生微妙的碰撞。我一直很好奇,这两种看似截然不同,却又都在人类文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思想体系,究竟能擦出怎样的火花?尤其关注的是“信仰与道德的分际”这个切入点,我觉得这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在儒家文化语境下,道德往往与人伦、社会秩序紧密相连,是一种实践性的、重人际关系的要求。而基督教的信仰,则更强调对上帝的信靠、恩典和救赎,其道德要求则根植于对神旨意的遵从。这两者之间,是相互补充,还是存在根本性的张力?是能够融会贯通,还是需要明确区分?这本书似乎正是要深入探讨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议题,让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解读的,是否能为我理解当代台湾社会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冲突提供新的视角,或者为跨文化交流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评分

看到**《基督宗教与东亚儒学的对话:以信仰与道德的分际为中心》**这个书名,我立刻就联想到在我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文化冲击和融合。我身边有许多基督教家庭的朋友,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与我们深受儒家影响的家庭,有着明显的不同。尤其是在处理人际关系、面对困境时的态度,差异会更加明显。我一直很好奇,儒家的“仁”与基督教的“爱”在本质上是否相同?儒家强调的“克己复礼”,与基督教的“顺服神”之间,又有何联系?而“信仰与道德的分际”这个切入点,我认为是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台湾,道德常常被视为一种普世价值,似乎与具体的宗教信仰没有必然联系,但基督教的道德观,似乎更强调信仰作为其根基。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剖析,当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体系相遇时,人们如何去调和,如何去理解道德的来源和实践?它是否会提供一些方法论,帮助我们在个人信仰与社会伦理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定位?我很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进行一次深刻的思考,去理解这两种伟大的思想传统是如何在彼此身上留下印记,又如何塑造着我们今天的社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