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倩玉版画,创作首度在台惊艳集结,让您一次赏阅三十八幅精品
诗人江文瑜为版画感动创作,诗歌幸福盪漾,足以抚慰灵魂
翁倩玉创作版画三十年,不但在各届日展中有八次入选,作品〈红楼依绿〉更得到了特选,作品向来被收藏家们所珍爱。李登辉、柯林顿、桥本龙太郎、盛田昭夫……都收藏翁倩玉的版画,本书一次让您赏阅三十八幅精选作品,聆听画中的心音台湾知名女诗人、台大语言所江文瑜教授,为翁倩玉的版画写了许多精彩的诗,「不可思议,怎么会有人能从我的一张画中开创了这样开阔的世界,让读者有了这样丰富的文字飨宴,真不愧是江教授!」翁倩玉说。
江文瑜诗作意象丰富,饶富变化,分为:前奏:追声音的孩子;主旋:当我们住在光明的宫殿;合颂:如果能写蝴蝶般的情歌。带给读者诗与画美的飨宴。
作者简介
翁倩玉(Judy Ongg)
生于台湾。三岁随父母亲赴日,九岁进入东京向日葵剧团。11岁因美日合资的电影《大波浪》饰演女主角而第一次登上银幕,该电影系根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Pearl S. Buck)同名小说改编。之后跨越国界,活跃于日本与台港的电视节目、电影、和戏剧舞台上。
翁倩玉15岁成为「华侨三宝」之一,22岁以电影《真假千金》获得台湾第十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23岁以电影《爱的天地》获得第19届亚洲电影展特别演技奖。
16岁时开始歌手生涯,唱出无数的流行歌,华语歌以〈祈祷〉、〈爱的奉献〉〈温情满人间〉、〈海鸥〉、〈永远相信〉(日剧《阿信》主题曲)等闻名。在日本于1979年以〈爱的迷恋〉一曲扬名,并获得日本唱片大赏及其他各种奖项。1988年以《阿信的故事》广东版主题曲〈信〉在香港获得白金唱片奖。
翁倩玉持续策划了许许多多的活动,包括在1999年为台湾921大地震举行慈善音乐会,号召日本艺人来台义演募款救灾。她也热中参与志工活动,担任World Vision Japan (NGO)的亲善大使,援助开发中国家的孩童。更从25岁开始投身木刻版画创作三十余年,多次举办个人版画展,作品屡屡在日本各种版画展中入选或得奖,极高荣誉如〈红楼依绿〉获37回日展特选,〈凤凰迎祥〉由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日本平等院凤凰堂收藏、供人观赏。2006年获选为社团法人日展的会友,确立她在日本美术界的地位。版画作品多次于台湾展览;又于2008年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展出个人的木版画展。她还在2002年发表了「Judy Japan」和服系列,用自己的版画的图案创作和服。其着作有《中国绘画真奥妙》、《美�����药膳》、《Judy Balance》等书。
翁倩玉虽已移居日本,但仍心系台湾,计画把她的演艺和版画事业的成果与台湾人民分享,近年来与台南县政府共同筹划在当地成立她的资料馆暨版画馆。
江文瑜(Wen-yu Chiang)
于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后前往美国求学,获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硕士、德拉瓦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台湾后,任教于台湾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暨外文系,目前为语言学研究所教授。曾于2003年春季赴美国哈佛大学语言学系担任访问学者。研究领域涵盖音韵学、语音学、社会语言学、文化评论等。
江文瑜热爱文学创作,创作以诗为主轴,担任「女鲸诗社」召集人。着有诗集《男人的乳头》,获1999年陈秀喜诗奖。2000年以〈阿妈的料理〉系列诗十首获吴浊流文学奖之诗奖。诗集《阿妈的料理》于2001年出版。另编辑《诗在女鲸跃身击浪时》;诗作多次被选入各种诗选集与「年度诗选」。
江文瑜也致力于推广诗阅读与创作,曾多次在台湾大学开设通识课程「中英诗赏析」、经典人文学程的「经典诗的语言赏析」,也将英文诗的阅读融入「大一英文」课程里。其中,「中英诗赏析」曾获选台湾大学通识教育之绩优课程,江文瑜更两度获得「共通与服务性课程教学优良教师」。
江文瑜期许自己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曾担任台北市女性权益促进会创会理事长,期间推动「阿妈的故事」书写,编有《阿妈的故事》、《消失中的台湾阿妈》、《阿母的故事》等女性生命史的三部曲;也亲自为台湾第一位留日女画家陈进书写传记文学作品:《山地门之女─台湾第一位女画家陈进和她的女弟子》。2000年当选台湾第十八届十大杰出女青年。
序一 邀请进入我们两人的世界 翁倩玉
序二 当幸福掀动你的双唇 江文瑜
前奏:追声音的孩子
1. 画作:椿 (小.处女作)
诗:总有第一次
2. 画作:波斯菊□□□□
诗:追声音的孩子
3. 画作:昌蒲□□□□
诗:有三朵菖蒲花的明信片
4. 画作:白椿
诗:风筝带着椿花一起飞向天空
5. 画作:台南古邸
诗:我走回童年的光影
6. 画作:银阁瑞雪
诗:送我一张下雪的画
7. 画作:山门迎福
诗:门.徒
8. 画作:午后
诗:一根茅草,从屋顶飘落
主旋:当我们住在光明的宫殿
1. 画作:线菊
诗:花的独立宣言
2. 画作:天菊
诗:你代替熄灭的烛光
3. 画作:红椿
诗:玫瑰,你想以何种方向进入空瓶?
4. 画作:花昌蒲
诗:寻找逆风的花朵
5. 画作:听春
诗:别在百科全书里读我
6. 画作:夏天凉风
诗:进来吧,一双需要想像力的眼睛
7. 画作:冬阳
诗:合掌
8. 画作:油屋2
诗:转个弯,遇见壶 / 湖
9. 画作:琉球朱夏
诗:遗憾的蝉,和他的倾诉
10.画作:绿叶翠歌
诗:当幸福掀动你的双唇
11.画作:雨过苔青
诗:Ⅰ. 我站立在雨中,收下泪水
Ⅱ. 收下泪水,我站立在雨中
12.画作:小庭雅绿
诗:雨.蛙
13.画作:微风柔水
诗:水滴的发愿
14.画作:凤凰迎祥
诗:佛陀在猫瞳里种下玫瑰
15.画作:心(白),心(灰)
诗:解.脱
16.画作:BUDOKAN‘89
诗:当.下
合颂:如果能写蝴蝶般的情歌
1. 画作:木莲
诗:如果能写蝴蝶般的情歌
2. 画作:茶花
诗:你怎么知道一朵花在微笑
3. 画作:夏窗
诗:圆窗之歌
4. 画作:春宴
诗:当下还有许多情歌
5. 画作:桩(大)
诗:回旋三部曲
6. 画作:Cattleya (Pink)
诗:拈花
7. 画作:町屋
诗:我是你脚下的一颗鹅卵石
8. 画作:油屋
诗作:风的情书两款
9. 画作:唯一的Tonight
诗作:Let my hair down,放下我的发
10.画作:秋白枫红
诗作:这世界需要欢乐的诗篇
11.画作:祇园白川
诗作:只需一阵微风
12.画作:红楼依绿
诗作:在情关入口处
附录
木版画的魅力 翁倩玉
版画制作的亲密伴侣 翁倩玉
翁倩玉
无论如何都要做版画,在我25岁时,用这样的心情拿着自创的作品去敲井上胜江老师(名家栋方志功的弟子)家的门。
我本来就喜欢作画,从小画过油画和水彩画。在井上胜江老师开的个展上遇见了黑与白的世界的那一天,决定了我的命运。由黑色酿出这多彩的世界真是不可思议,而这用刀刻出来的坚韧线条又是什么呢…
当时受到震撼的我,马上跟在场的井上老师说:「请收我当徒弟。」而老师却说:「你这么忙,太辛苦了」就婉拒了我。
一被这么说,却莫名地燃起了斗志。就在当天,我在家里有的合成版上画底稿,用中学时买的雕刻刀开始刻,那时没有专业用的刷具,就用拖鞋底代替,刷出了我的处女作。一星期过后,我拿着作品与版木再去敲老师的门。
老师一见到我和雕刻的版木就说:「看样子你性子顽固,也许做得来。」我是一直到后来才明白老师为何这么说。因为如果顺着木纹去雕刻的话,可以雕得很顺手,但是因为我太急于想刻好它,却顺着底稿的线条以放射状方式硬是把它刻出来了。虽然有这样的开始,这几年我也刻出了许多作品。每个作品都是利用工作的空档做出来的。
如果墙上有这样的画该多好啊。就是用这样的心情,我来作画。
只是作品是越做,越感到创作的困难。我每次都还是碰到许多问题。但是当看到作品如想像中的那样完成时,那时的喜悦是真是无法形容。也是这个喜悦给了自己力量,让自己向下一个作品挑战。虽然自己还站在版画创作的入口处,但今后仍会继续创作,一点一滴地做出让人留在心中的作品。从今而后,还请多多指教。
这次承蒙江文瑜教授为我的版画写出了许多精彩的诗,才能将这本书顺利出版。几年前透过友人介绍认识了文瑜。我还记得文瑜对我说:「你的画能引发人的感性」,让我很高兴。后来我在拜读文瑜因我的作品而做的几首诗时,心里非常兴奋,也让我做了「若是跟文瑜的话,就一起出书」的决定。
当时我感到非常地不可思议,怎么会有人能从我的一张画中开创了这样开阔的世界,让读者有了这样丰富的文字飨宴,真不愧是江教授!一张画配上一首诗。在读诗的过程中,我彷彿听见了人的谈笑声、风声,甚至是流水声。
在我作画的时候,心中总是想着「内心的平静」、「静心」、「和平」,以及「对生命的爱」。在现今这个充满杀戮的社会中,无论是谁都希望能拥有温柔对待自己心情的时间。而以这样的空间为舞台,从文瑜的笔下诞生了主人公,开始了一个个美丽的故事。
我要感谢为我的版画写下这么精彩诗作的江教授。同时,在此也想邀请各位进入我们两人的世界。
由衷期盼各位能与此书享受一段美好的时光。
(本文原以日语书写,由台湾大学语言学研究所助理教授吕佳蓉翻译为中文。)
当幸福掀动你的双唇
江文瑜
自从我的生命与诗相逢后,人生便开始了不一样的风景。在阅读诗、写诗的当下,内心经常混杂着跳跃的狂喜与感动。而与诗不断的对话中,我的心中一直有个撩拨梦想的热情渴望:我希冀写一系列可以让人读来感觉扬溢着「幸福荡漾」的诗篇,那些蕴含如歌声般的流动文字,可以撞击心跳与脉搏,却又抚慰灵魂的创作。
这样的梦想竟然有一天奇蹟般有了美好的开始。在特殊而难得的机缘下,我得以认识知名国际巨星翁倩玉女士,并收到她孜孜不倦投身木刻版画三十多年所出版的版画册。在打开倩玉画册的那一剎那,不可置信地那些饱含色泽明亮度、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彷如光照般穿越我的瞳孔,而后向我的身体深处扩散流动。我一页一页翻阅着每一幅用刀雕刻出的线条与构图,感受到一个版画艺术家对生命的力与美的执着,用她的手与大自然热烈拥抱,于是一朵接着一朵花,各式各样的屋宇,他们都因艺术家内蕴的丰美与爱心,彷彿面容亮出了表情、胸中蕴含了澎湃的言语与情感。你看,画家笔下的花朵很会说话,屋宇也正要诉说满腔的生命故事。
当下,灵光乍现,我想像着:如果那些花朵和屋宇进入我灵魂深处,交融交缠,如何用诗歌来咏叹可以层层拨开的心灵抒情、用诗歌低吟或吶喊涌动的花蕊唇瓣想诉说的心事、用诗歌低声或高唱屋檐和屋墙所缕刻的生命片段和隐藏岁月、用诗歌咏唱花朵边与屋内的人心触动,那些画面上不一定看得到,却活生生藏在画里的各种玄机。
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随身携带倩玉的画册,一有空档就拿画册出来神游其间,时而仔细端详画里的细节,时而探看画的日文说明,让灵感奔流,务必与画产生最佳的对话与融合。在混杂细碎交谈声的茶室里,我餟饮玫瑰花茶的花香,怀想着画里许多京都屋房里的光景;在吵杂的餐厅中,画里的日式禅意、宁静与跃动的组合平静我偶发的浮躁心情。甚至我乘坐捷运,在列车飞快奔驰的时刻,在车外一片漆黑中,想像着画里那些陪衬着房屋、充满生命力的大树小树从车窗逐一飘过。有一回为了写几句关于松树的诗句,在黑夜中拥抱办公室门前那棵据说日治时代就已经种在那里的琉球松,抚摸突出古老的树皮。更美好的一次记忆里,〈小庭雅绿〉中的一口井中的绿色倒影让我联想到雨中的蛙,于是开车跑到深山里的一个小店去听了一个下午的蛙鸣,当时是初夏的5月。
持续这种「与画同在」的日子一段时间后,那些画逐渐融入到血脉里,激盪出更多的灵感,我感受到我的诗歌更与倩玉画作里的神髓交融了。透过电子邮件的交换意见和两次亲自到日本东京六本木倩玉的公司当面交流每首诗的创作理念,倩玉表达了她对这些诗的认同与喜爱。我无法忘怀的是,2007年9月,我的父母陪我第一次踏上前往东京的旅途,精通日语、曾经留学日本的父亲兴奋地想要充当我与倩玉的翻译者,但倩玉的华语与台语超乎想像的流利,于是我的父母在一旁聆听我与倩玉的对话,我望着他们的脸庞不时带着喜悦的微笑,当时我心中满溢着感恩的心情,感谢我的人生能有这样的机会与倩玉这样奋斗不懈的艺术创作者合作。倩玉综合了日本人要求高品质和台湾人努力奋斗的特质,让我更加惕励自己的诗作必须相得益彰。2008年11月,第二次当我再度去东京拜访倩玉时,倩玉的父亲翁炳荣先生当时虽然重感冒,仍抱病从头聆听我谈我的诗作,并说读我的诗有种「聆听交响乐」的悸动。书写〈祈祷〉歌词的翁先生拥有热爱诗词的艺术家气质,当时我看着他,「他乡遇知音」的深刻感动与感谢在我的体内蔓延开来。
而今,倩玉与我将邀约读者与我们共同分享两人的合作成果。倩玉把她对大自然的花和人为的房屋的情感,透过木刻版画,呈现了花与房屋的无限生命力,也传达对生命抱持喜悦感激的意念。而我的诗作尝试与版画彼此对话、碰撞、互相扩散延伸想像、交流意象、并谱上声音与音乐,共分为「前奏」、「主旋」、「合颂」三部份。前奏「追声音的孩子」中的诗,以「童心」、「纯真」观看这个世界,里面含着大人与孩童的对话,或孩童对大人的说话。主旋「当我们住在光明的宫殿」中的诗,大多是对生命各种层面的观看、感怀、诘问、与超越。合颂「如果能写蝴蝶般的情歌」则是围绕于爱情主题,呈现爱情的不同样态与期待。两位创作者试图抓住生命中当下的幸福感、期待每人能透过「童心」、「当下与永恆」、「爱」来看世界,社会会变得更美好。
此外,书名涵盖整本书对现今社会的深刻祝福。以「合掌」为书名,有下列含意:「合掌」仪式源自古印度人的礼仪方式,虽为佛教徒常用礼节,但也不限于佛教徒使用,有祈福、祝祷、专注、合一、圆满之美意。两位作者合掌,象征两位创作者的合作,也共同为世界的和平与美好祈福。特别的是,「合掌」也是日本人信件后的问候之语,类似「谨上」,带出诚恳的心境。另外,倩玉画作的主题经常捕捉建筑物的独特美感,其中包括曾被德国建筑学者誉为「最天人合一的建筑」之日本合掌屋。我为那幅有合掌屋的画作〈冬�阳〉写了〈合掌〉一诗,试图结合「合掌屋」与「合掌」的意象。最后,唿应过去倩玉的成名歌曲〈祈祷〉的歌词内涵,《合掌》期盼延续歌中「让欢喜代替了哀愁」的想望。
本书为倩玉首次授权国内出版社出版她重要的画作和创作心路历程之访谈。每幅画作亦都搭配创作过程而感发的文字,期待能激盪喜爱艺术、热爱生命者的心灵。本书也是极少数的木刻版画艺术与诗歌文学的跨艺术类型合作,因而书的出版有其特殊的意义。本书能顺利出版,我除了再次感谢倩玉外,也要感谢所有曾经参与这本书成书过程的每个人:感谢倩玉的父母亲对于出书品质的宝贵意见;感谢张明环老师促成我与倩玉的认识并经常关心本书的进度;感谢日本京都大学语言学博士、目前任教于台湾大学语言学研究所的助理教授吕佳蓉翻译本书所有倩玉的日文画作说明、访谈内容、和倩玉的日文序文;感谢天下文化出版社在成书过程中的极度费心与付出,以精心的美术设计、编排和质感将画与诗巧妙融合,并凸显两者的紧密对话效果。最后,我要感谢我亲爱的家人在我写诗的过程中给予不断鼓励与支持,父母亲陪我去东京的美好回忆、先生最先读每首诗并给许多意见,还有其他许多无法在此逐一记载的难忘过程与来自亲朋好友的关心。在此序文的最后,诚挚期待有缘的朋友能和本书幸福地相遇,在欢欣或悲伤的时刻里,内心渴望能获得激励的灵魂,当下找到共鸣的生命力量。
读到《合掌:翁倩玉版画与江文瑜诗歌共舞》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庄重而又充满生命力的画面。翁倩玉老师的版画,以其独特的细腻和温暖,一直是我非常欣赏的。她作品中的色彩运用,总是恰到好处,既有东方传统的美学韵味,又不失现代的创新感。每一次看到她的版画,我都会感到一种内心的宁静,仿佛被带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而江文瑜老师的诗,则是另一种风格,她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种智慧的锋芒,同时又不乏人性的温度。她的诗歌,常常能捕捉到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瞬间,并赋予它们深刻的意义。因此,当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视觉艺术和文字艺术——以“合掌”的方式结合,我充满了期待。这本书是否能够成功地将版画的视觉冲击力和诗歌的文字意境融为一体?我更倾向于相信,这会是一次充满默契的合作,版画的留白与诗歌的意境,江老师的诗句与翁老师的笔触,它们之间会产生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共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
评分《合掌:翁倩玉版画与江文瑜诗歌共舞》这本书,光看书名就觉得很有画面感。翁倩玉老师的版画,总是带有一种温暖而宁静的力量,色彩的运用更是巧妙,即使是简单的线条,也能勾勒出细腻的情感。我一直很欣赏她作品中那份对生活细微之处的观察,以及那种洗尽铅华后的纯粹。而江文瑜老师的诗,我更是非常熟悉,她的文字总是像一股清流,不哗众取宠,却能直击人心,无论是描绘都市的疏离感,还是生活的琐碎日常,都能在她的笔下焕发出生机。所以,当我知道这两位艺术家会将他们的创作融合在一起时,我真的非常期待。不知道在这本书里,版画的视觉语言会如何与诗歌的文字意境相互碰撞,又会激荡出怎样的火花?是画面衬托文字,还是文字解读画面?或是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一个更丰富、更立体的艺术世界?光是想象,就觉得这绝对是一次不同寻常的阅读体验。我猜想,这本书一定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需要细细品味,慢慢咀嚼,才能领略其中的妙处。
评分《合掌:翁倩玉版画与江文瑜诗歌共舞》,这个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仪式感和艺术感。翁倩玉老师的版画,我一直觉得是那种能够“看见”声音的作品,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仿佛在低语,在诉说着生活中的美好与平凡。她的色彩运用,总是能营造出一种非常宁静而又充满力量的氛围,让人在观看时,能够感受到一种治愈的力量。而江文瑜老师的诗,则是我心目中的“语言魔术师”,她的文字,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情感,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心底最柔软的部分。所以,当这两位艺术家以“合掌”的方式合作,我非常好奇,究竟会碰撞出怎样耀眼的火花?这本书会不会像一幅幅流动的画卷,在诗歌的引领下,展现出更丰富的生命力?又或者,诗歌会成为版画的注解,让那些画面背后的故事更加生动?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全新的艺术感受,一种将视觉和文字巧妙融合的震撼。
评分我一直认为,艺术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的多重解读性,而《合掌》这本书,从书名来看,就预示着一种融合与共生。翁倩玉老师的版画,我接触过不少,她的作品总有一种宁静的力量,仿佛能够安抚人心。我记得有一次在画展上看到她的作品,那些细腻的线条和柔和的色彩,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平和。而江文瑜老师的诗,我更是她的忠实读者,她的诗歌,总是在不经意间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情感,她对于生活细节的捕捉,以及那种对人性细微之处的体察,都让我觉得非常亲切。所以,当我知道这两位艺术家要合作出版一本书时,我真的非常好奇,究竟会是什么样的“合掌”?是版画为诗歌勾勒出场景,让抽象的文字变得具体可感?还是诗歌为版画赋予更深邃的含义,让静态的画面流动起来?我猜想,这本书一定不是简单地将画和诗拼贴在一起,而是会有一种更深层次的对话,一种精神上的契合。或许,我们会看到,画面中的某个意象,在诗歌中得到延伸和阐释,而诗歌中的某个句子,又能在画面中找到呼应和共鸣。
评分对于《合掌》这本书,我最期待的莫过于它所能带来的那种跨界对话。翁倩玉老师的版画,我总是觉得有一种“静水流深”的感觉,画面中的细节,无论是纹理还是光影,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让人一看就沉浸其中,忘却了外界的喧嚣。她的作品,总能让我联想到一些古老的东方美学,那种含蓄、内敛,但又充满生命力的特质。而江文瑜老师的诗,则是另一种风格,她的文字更加直接,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但同样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洞察。我特别喜欢她诗中那种淡淡的忧伤,以及在忧伤中透露出的坚韧和希望。所以,将这两种看似不同,实则在精神层面有着共通之处的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我觉得非常有意思。这本书会不会像一个精心设计的空间,让我们在翁老师的版画世界里漫步,然后被江老师的诗歌引领,进入更深的意境?亦或是,诗歌为版画注入了灵魂,版画又让诗歌有了具象的载体?我个人是倾向于后者,因为版画的视觉冲击力本身就很大,如果能够与充满哲思的诗歌相结合,一定会产生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