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近的肤色、相仿的年龄,是什么牵引她们的人生,奔向不同的命运?
一位失去所爱,携着三个孩子脱离残暴丈夫的母亲,将迎向什么样的未来?
在人生的道路上,她们的命运将如何交会?幸福会在终点等待她们吗?
爱人或是朋友?忠诚还是背叛?面对命运的十字路口,妳敢大胆选择吗?
莱飒,一个从五岁开始就当仆人的女孩,三十多年,忠诚的服侍着她的小主人莎拉;碧娑,一个三十多岁的妈妈,为了逃离丈夫的拳打脚踢,她带着三个小孩偷偷离开家,搭乘火车千里迢迢要去投靠娘家亲戚。她心中勾勒未来的美景,不曾思及三天两夜的火车旅程会不会带给她什么样的命运转变?
作者为她笔下的两段故事发展出平行的两条线:莱飒,从天真浪漫的五岁女孩长成风韵成熟的三十几岁女人,碧娑,短短三天旅程,说尽了她的一生。两条平行线将有怎样的交集呢?在斯里兰卡栩栩如生的场景,命运正考验着她们:爱人或是朋友?忠诚还是背叛?面对未知的人生,她们将往哪里去?
【莱飒&莎拉】
她讨厌所有平平淡淡的东西!为什么她不能继续这样过日子?她猜想应该是自己培养出品味了,她有了品味和渴望,尤其莎拉身上一天一天出现的那些东西让她好生向往,其中最难以抗拒的就是鞋子。其他东西都能透过小心翼翼的掩饰,譬如将会露出二手迹象的地方用别针遮掩或打折塞藏起来,让人以为那是她自己的,是专属于她的衣服。但鞋子就不行。真正的新鞋子就是不一样:鞋子会让人看出好命与歹命的差别。
只要有莎拉,莱飒就不孤单。就算没人爱她,莎拉也会爱。否则她为何会帮她做这些?莎拉是一个连自己孩子脸色苍白、全身冒汗,感冒躺着休息时也不会对孩子表现出关心的母亲,而且她也从未洗过自己女儿柔嫩光滑的身体。在这三天里,莎拉照顾她,一开始经常来探视,后来比较少,多半是要看看她的复原状况而不是来安慰她。
【碧娑】
* 我都能见到她父亲席瑞的影子。步履从容自信,下巴扬起、傲视八方,彷彿掂量全世界后同意它美丽又合宜。还有眼中的淘气也有席瑞的身影。她让我拥有他,让人们不可能遗忘他,或说她是个没父的孩子。我知道这三个孩子是谁,他们渴求什么,他们要往哪里去,这就是我的爱情证明。
*当然,所有人都知道。我不是唯一有外遇的女人,不过我是第一个不在乎别人怎么说,不想去隐瞒自己感觉的人。我如同往常走路抬头挺胸,……村里的女人不喜欢见到我这样,但她们欣赏我的勇气,甚至想和我做朋友,好让我具体感觉到的那种力量也能渗入她们的骨子里。真正痛恨我的是男人。
作者简介
茹.富里曼(Ru Freeman)
出生于斯里兰卡的可伦坡,家族男丁兴盛,作家辈出。她曾于西澳伯斯市莫道克大学(Murdoch University)以非正式方式学习一年,之后带着一只派克钢笔和一盒德国铁甲武士牌铅笔前往美国缅因州的贝兹学院(Bates College)就读。之后在可伦坡大学取得劳工关系硕士学位,并在美国及国际性的人道组织及劳工权益团体工作。她以英语从事政治写作并译成斯里兰卡语。至于个人创作则散见于艺术政论杂志《格尔尼卡》(Guernica)、《故事季刊》(Story Quarterly)、《螃蟹果园评论》(Crab Orchard Review)、《写作角落评论》(WriteCorner Press)、《Kaduwa》等,并被提名为2006及2008年最佳「新美国之声」(New American Voices)选集。她初试啼声之作《不听话的女儿》已翻译成荷兰文、义大利文、中文、葡萄牙文和希伯来文发行,有声书即将由美国有声出版商Tantor Media出版。她将斯里兰卡和美国视为家乡,致力于提笔写下家乡的人事物。
译者简介
郭宝莲
台大社会学硕士,辅大翻译研究所肄。专职译者,译作包括《血色童话》、《心愿清单》、《不用读完一本书》等。译稿赐教:hot8miso@hotmail.com
推荐序
囚禁在爱里
袁琼琼
《不听话的女儿》是斯里兰卡小说。斯里兰卡古称「钖兰」,一直是英国殖民地。直到一九四八年,二战结束后才宣佈独立。一九七二年改国名为斯里兰卡,同时期,国内四大种族之一的印度泰米尔人也要求独立,并成立了解放组织:「泰米尔-伊拉姆勐虎解放组织」。
「勐虎组织」从一九七二年起,成为斯里兰卡国内动乱的主要来源。书里头「碧娑」那段漫长的铁路之旅,一路上的动乱爆炸,以及她情人席瑞的背景和命运,都和这段历史有关。
二○○九年五月,斯里兰卡政府军将勐虎组织的最高首领击毙,这场历时三十七年的内战才算正式终结。故事里,分别是两段叙述,一段是「碧娑」,一段是「莱飒」,很明显,两人身处两个时代,或许由于内战,这两个时代似乎差别不大。生活在所谓「现代」斯里兰卡的莱飒,所遭遇的限制与囚禁,与早她一代的碧娑并无差别。
我有点好奇,对于国家这样漫长的动乱,一个男性的斯里兰卡作家,会有怎样的书写。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叙述: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
于女性,外界好像始终不如内在重要。整个世界倾覆了,似乎也不如自身的成全或摧毁巨大。这是女性史观。我们是真正活在生命之流里的性别,天然知道,外在世界来来去去,尽管千变万化,但自身的解放如果未落实,国家或世界的解放,其实未能改变我们什么。
从身世看,生活在较早年代的「碧娑」似乎比「莱飒」更有勇气。她出身阶层良好,让父母婚配给自己不爱却门户相当的男人。婚后外遇,对抗着家族和邻舍的鄙视和敌意,公然与情人出双入对,并且生下情人的孩子。
碧娑的时代,这种对抗是必须付代价的。这个「不听话」的女人,在故事开始时,已经经历了一切,她的情人被杀,丈夫离开她。她带着婚姻里和婚姻外的几个孩子,坐火车回家乡去投奔亲人。她「解放」自己的方式是激进、勐烈,而且压迫性的,与勐虎组织的暴力,某种程度来说,如出一辙。为了她自己在爱情上的自由和自主,她等于逼迫了自己的丈夫去刺杀情人。她选择了自己的路,同时也替他人选择了无法回避的命运。
书里有一段惊人的描写。碧娑的列车行驶到某截路段时出了意外,险些翻覆。原来是有人卧轨。碧娑下车去察看,发现死的是一家四口,都穿着代表圣洁与赎罪的白衣。男人把自己的妻子和儿女绑在铁轨上,自己则卧着轨道之间的枕木,用列车带来的死亡净化一切。这妻子犯的是与碧娑同样的通姦罪,因此被丈夫处决,并且赔上了儿女;碧娑却全身而退,得到一个,虽然艰难,生机渺茫,却可以重新开始的机会。
这段描写,或许不是作者本意,却让我看到男性的痛苦和无力。对于「不听话」的女人,男人除了选择鲜血,似乎没有别的办法。自己的鲜血,情敌的鲜血,或者妻子和孩子的鲜血。这多半不是他愿意的,然而他好像比出轨的妻子更无从选择。当女人出轨时,他便被挪移到了必须杀死别人杀死自己的轨道上。
三十年后,新一代的「莱飒」,遇到的是不再这样「负责」的男性。对于女人的「不听话」,他们攫夺来成为自己的利益。如果女人要叛逆,要背德,要越轨,他们理所当然成为同谋者。莱飒这一代,男女关系的紊乱与轻描淡写,几乎是书里唯一「现代化」的东西。到底是二十一世纪,在从前会闹出人命的背叛与出轨,甚至非婚生子,无论扯出多大的风波,都构不成真正的问题。
书中描写的斯里兰卡,依然存在阶级制度,社会风习似乎还维持旧状。女孩子成年后的沐浴净身仪式,去庙中祈福,婚庆大典中的华丽仪轨,给人一种斯里兰卡充满古老风味的错觉。但是现代的斯里兰卡女人莱飒,依旧被囚禁在爱里。
莱飒自小被好姊妹莎拉的父亲收养,这收养并不平等,女孩子初经来临,莎拉获得成年式假期时,莱飒知道了自己地位低下,不够资格得到这些,她只是个仆人。然而于女性,美貌从来都是比阶级或财富更有力的东西。尤其在二十一世纪。
在处理「性」或「爱」时,女性似乎不再有老一代妇女的包袱。性,至少在莱飒的身上,同时是盾牌和武器。她用性来抵御自己不受伤害,也用性来攻击和伤害他人。与纯粹因为爱而发展婚外情的碧娑相比,莱飒的性或爱复杂许多。
或许不忠诚只能交换到不忠诚,莱飒在她的生命中一直以迂回、扭曲、退避隐藏的方式来接近爱,社会其实已经可以允许她更勇敢一些,因为她的好姊妹莎拉一样出轨,似乎无论是心理或现实的包袱都没有。
两个人的差异实在不是阶级的问题,只是个人选择。莱飒只是抗拒不了自己的美貌所附加的勾引能力。如果不使用,不亲眼看见它的作用,如何知道美貌的力量呢?
因为这种不忠实,对自己的不忠实,男人便学会理直气壮的辜负它。莱飒一生,遇到的男人皆都始乱终弃。最后,她与当年的碧娑一样,被迫离开原有的环境。
碧娑的姨妈说过一句话:「人离开的原因很多。可能因为爱错了人,或者因为对的人不爱她们。」两代女人最后都为了男人离开。时代唯一的进步是世界给予了不听话的女人较多同情。碧娑不敢曝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对前途毫无信心;而莱飒腹中怀着孩子,却对未来充满希望。然而,如果女人选择自己的「来」或「去」,都还是因为男人,那么,无论世界如何进步,她其实依旧囚禁在爱里,并谈不上解放。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简直是才华横溢之作。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鲜明,既有诗意的美感,又不失力量。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亮点。我喜欢作者对故事结构的安排,它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叙事,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手法,让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和立体。人物的塑造更是可圈可点,他们不再是纸上的人物,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鲜活生命。我甚至能够理解他们的某些不完美,甚至为之动容。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它让我思考,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去追求内心的幸福。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热爱阅读、追求深度思考的朋友们。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非常“生活化”,但又不仅仅是记录生活。作者用一种非常朴实却又充满力量的笔触,描绘了许多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了我身边人的样子。这种亲切感,让我很快就沉浸其中。虽然故事中可能存在一些不如意,一些挣扎,但最终传递出来的,是一种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力量。它让我相信,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总会有微光指引我们前行。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灵活,有时候平铺直叙,有时候又充满了张力,让读者始终保持着高度的阅读兴趣。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中的一些小确幸,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它是一本能够温暖人心、启迪思想的优秀作品。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的旅程。开头的时候,我以为故事会朝着某个方向发展,结果却出乎意料。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该紧凑的时候紧张刺激,该舒缓的时候又让人心生宁静。尤其是在处理人物关系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亲情、友情、爱情,都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而且不是那种脸谱化的表达,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阴影。我常常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所牵动,时而为他们欢喜,时而又为他们忧虑。那种共情能力,是很多书难以达到的。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探讨一些深刻的主题时,并没有显得说教,而是将这些思考融入到故事情节中,让读者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产生思考。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叙事方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非常吸引人,一种淡淡的复古色调,搭配上一个剪影,隐约透露出一些故事感。我刚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的文字功底所折服。那种细腻的情感描写,仿佛能直抵人心最柔软的地方。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每一个角色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和复杂的过往,他们的选择和挣扎都显得那么真实可信。即使是配角,也同样饱满立体,不会沦为推动情节的工具。作者在叙事上也很是巧妙,层层递进,引人入胜。有时候,一个简单的场景,一段对话,都能蕴含着深意,让人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品味。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又舍不得太快翻过,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之处。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在品一杯醇厚的红酒,需要慢慢地去感受它的层次和回甘。我能感觉到作者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情感,这使得整本书充满了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的。作者的文字具有一种独特的魔力,能够将文字变成画面,将情绪变成感受。我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与主人公一同经历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书中对于细节的描绘,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无论是环境的描写,还是人物细微的面部表情,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这种写实的风格,让故事显得格外真实,也更具感染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矛盾和冲突时所展现出的智慧。那些解决问题的方式,充满了人情味,也展现了主人公的成长和蜕变。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感动,也对自己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它让我思考,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如何坚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