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配合系统分析的最优选化方法,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治(水、土)环境污染,结合多元学科—历史文化、政治、社会经济、自然科技等,间接带动营建产业与节能减碳之努力及成效,达到生态恢复与更新、以期创造环境、经济与生态效益三赢之成效。
本书参考文献中,罗列有关生态工程的中英文、日文专书及研究论文(报告);而于附录中,并分别补充「永续公共工程-节能减碳政策白皮书」(草案)、台湾地区降雨沖蚀指数(R)值及土壤沖蚀指数(K)值、国内外生态工程相关网站等资料;同时整理相关之专用名词解释与历年台湾有关生态工程方法之硕博士论文一览表,以利读者参考查询。
本书特色
◎内容兼具理论与实务
◎国内八大生态工程个案分析
◎搜集罗列国内外生态工程相关网站
◎国内生态工程相关论文一览表
作者简介
李锦育
现职:
.国立屏东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系教授
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森林学研究所博士
经历:
.国立屏东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系主任
.文化大学兼任讲师、国立屏东农专副教授
.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CSU)自然资源学院访问学者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访问学者
.考试院典试委员(土木水利组)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员会评审委员(土木、水利、水土保持)
.监察院山坡地非农业使用水土保持设施安全检查督导委员
.财团法人高等教育评鑑中心大学校院系所评鑑委员
.大陆中国科学院水利部山地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
.Member, Review Board of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Member, Review Board of the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第 1 章 概 论
1-1前 言
1-2生态工程的定义
1-3生态工程的应用范围
1-4生态工程的设计原理
1-5生态工程的设计原则
1-6结 论
第 2 章 生态环境资源
2-1生态环境资源种类
2-2人口与健康
2-3能源问题
2-4全球系统与循环
2-5恢复退化的土地
2-6台湾的生物多样性与保育现况
2-7结 论
第 3 章 生态水文学
3-1概 论
3-2如何研究河川
3-3资料的可能来源
3-4了解河川
3-5集水区分析
3-6如何拥有田野调查与收集有用的资料
第 4 章 河川防砂工程之生态治理对策
4-1前 言
4-2河川防砂工程基本计画
4-3河川生态工程之分类与运用
4-4河川工程对生态栖息地之影响
4-5生态河川治理考虑方向
4-6自然亲水工程方法在河川生态上之应用
4-7结论与建议
第 5 章 生态工程相关指标值之建立
5-1概 论
5-2指标之定义与运用
5-3建立生态工程层级分析指标
5-4生态工程施工指标值之建立
5-5结论与建议
第 6 章 生态工程水文分析
6-1台湾区域性气温、降雨及干旱特性之分析
6-2中央气象局测站之水文频率分析
6-3应用模煳理论探讨降雨特性
6-4运用灰关联分析降雨之特性
6-5.Net 在生态工程设施之应用
6-6成果与未来研究方向
第 7 章 SEI推估生态工程土壤沖蚀量
7-1前 言
7-2前人研究
7-3研究材料与方法
7-4土壤沖蚀指数(SEI)概述
7-5结论与建议
第 8 章 生态工程之网页资源应用
8-1前 言
8-2前人研究
8-3研究材料与方法
8-4国内外案例综合评述
8-5结论与建议
第 9 章 个案分析
9-1宜兰县柯林涌泉圳生态工程之探讨
9-2台中市梅川河岸空间生态工程绿美化
9-3屏东县新埤乡建功社区亲水公园
9-4宜兰县礁溪乡小礁溪整治工程
9-5宜兰县大同乡仁泽防砂坝鱼道整治
9-6屏东县麟洛乡「田心生态教育园」的规划设计
9-7屏东县牡丹乡旭海溪集水区整体治理调查规划
9-8台南县龙崎乡牛埔埤仔沟溪应用生态工程之成效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永续公共工程—节能减碳政策白皮书(草案)
附录二 台湾地区降雨沖蚀指数(R)值
附录三 台湾地区土壤沖蚀指数(K)值
附录四 生态工程相关网站
附录五 名词解释
附录六 台湾有关生态工程之硕博士论文一览表
我最近对“生态文明”这个概念非常着迷,并且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深入理解这个复杂议题的书籍。这本书的出现,似乎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从书名“生态工程”就能看出,它并非仅仅是泛泛而谈的理论,而是指向了具体的实践和应用。我猜想书中会详细阐述一些诸如“仿生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生态农业模式的推广”以及“可持续能源与生态系统协同发展”等内容。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跨学科的合作案例,比如如何将生物学、化学、工程学乃至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融合,共同应对环境挑战。对于我们这些渴望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的普通人来说,了解这些具体的工程技术和方法尤为重要。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可操作的建议,让我们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支持生态工程的发展,或者甚至参与到相关的社区项目中。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通过科学与工程手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前景。
评分我一直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话题有着深刻的思考,并希望找到一些能够启发我新思路的书籍。这本书的名字“生态工程”,就让我联想到了一种更加积极和主动地介入自然、改善环境的方式。我猜想书中会深入探讨如何利用自然界的规律来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比如如何通过构建人工湿地来净化工业废水,或者如何通过植被恢复来防止水土流失。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介绍一些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程措施,比如如何设计适合野生动物迁徙的生态廊道,或者如何利用生态技术来恢复濒危物种的栖息地。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是一种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象征,它展示了人类如何能够运用科学和技术,与自然和谐共处,并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评分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环境破坏的书籍,那样的阅读体验总是令人感到沉重和沮丧。而这本书的标题“生态工程”,却给我带来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感觉——它充满了希望和建设性。我设想这本书会讲述那些成功的生态修复案例,比如如何将退化的土地重新变得生机勃勃,如何让枯竭的河流再次奔腾不息。我希望书中能够介绍一些创新的生态材料和技术,它们不仅能够解决环境问题,同时还能带来经济效益。例如,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利用生物降解材料替代传统塑料,或者如何设计出能够自我修复的生态建筑?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关于“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和减排策略的介绍,这对于我理解个人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非常有帮助。从书名来看,这本书应该会传递一种积极的信号:我们并非束手无策,而是可以通过智慧和努力,重新构建一个健康、有活力的地球。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含义,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付诸实践。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种将自然野趣与严谨的科技感相结合的风格,让我觉得它可能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见解。我猜想书中会涉及许多关于“绿色科技”的介绍,比如如何利用生物技术来净化污水,或者如何通过生态设计来减少建筑的能耗。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否会讨论到“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的模式,以及它们如何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这本书的出版,对于那些想要了解如何将环保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读者来说,应该是一份宝贵的资源。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研究,展示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生态工程项目是如何成功运作的,以及它们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吸引人,采用了一种沉静而富有生命力的绿色调,中间的图案巧妙地融合了自然元素与工程线条,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这是一本关于如何将自然智慧融入人类建设的书。翻开目录,我看到了许多令人振奋的章节标题,比如“生物多样性与城市更新”、“湿地修复与水资源管理”以及“绿色基础设施与气候韧性”。这些话题都与我们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息息相关。我特别期待学习到书中关于如何利用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能力来解决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案例。书中提到的“生态廊道建设”和“垂直绿化技术”也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能从中找到切实可行、能够在我所在的社区推广应用的思路。从书名来看,它应该会深入浅出地讲解生态工程学的原理,并辅以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对于我这样对环境科学充满热情但又缺乏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指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创新的解决方案,帮助我们构建更加可持续、更加和谐的人居环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