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是人类生存的一个重要关键,我们正面临一些极严峻的问题,包括人口膨胀、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疾病瘟疫、气候变迁及各样的天然灾害等等。
本书从知识层面来探讨,使大家认识我们所生存的环境与各种自然灾害的产生原因以及如何应付这些灾害,参考了国内外自然灾害、地质学、海洋学、气象学、天文学等方面教科书,撷取有关书籍文献与网际网路资料以及近年来相关体材的新闻报导,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引导读者进入这些体材,以增进社会大众对自然灾害的了解。
作者简介
丁仁东
现职:崑山科技大学财务金融系助理教授
学历:美国杜克大学地质系博士
美国迈阿密大学电机系计算机工程组硕士
国立台湾大学海洋研究所硕士
清华大学物理系学士
经历:美国迈阿密社区大学兼任教授
美国Sungard保险公司高级程式设计师
美国迈阿密大学电脑经理暨研究员
国立师范大学地球科学系讲师
省立宜兰高中教师
着作:台湾东部海域地壳构造-由地震P波所推导,台湾大学硕士论文,1982年
台湾的地壳构造-由地震P波所推导,科学教育月刊,1985年6月
台湾北部十条地质路线考察(书),教育厅委託制作,1987年
" 河流之旅",科学教育影片,1984年制作,获教育部该年全国科教影片佳作奖
" 台湾北部火山群地质",科学教育影片,1985年制作,获教育部该年全国科教影片优选奖
" 岩石与矿务",科学教育影片,1986年制作
Chapter 1 自然灾害
01 引言
02 我们面临的危机
03 是天灾还是人祸?
04 历史的借镜与圣经中的预言
05 如何面对天灾
Chapter 2 认识我们所生存的环境
01 前言
02 宇宙的起缘
03 银河的演化
04 星球的诞生与演化
05 太阳系的形成
06 太阳系简介
07 地球的形成
08 地球的内部结构
09 地球的大气
10 地球上的生命发展史
Chapter 3 板块构造学说:一个动态的地球
01 前言
02 大陆漂移(Continental Drift)
03 海底扩张(Sea Floor Spreading)
04 板块构造学说(Plate Tectonics)
05 台湾之板块构造环境
Chapter 4 地震
01 前言
02 基本理论
03 地震波与地震的结构
04 地震灾害与预防
05 地震预测
06 地震控制
07 美国与台湾地震带之分布
08 地震灾害的应变
Chapter 5 火山
01 前言
02 火山的喷发物质
03 火山的分布
04 火山的分类
05 与火山有关灾害
06 关于火山喷发之预测
07 美国与台湾火山群分布
Chapter 6 河流与洪水
01 前言
02 水文循环(The hydrological Cycle)
03 河流及其特征
04 洪水
05 氾滥平原被过度使用的后果
06 减少洪水灾害的策略
Chapter 7 海岸地形及其防护
01 前言
02 海岸地形
03 海岸的上升与下降
04 海滨的侵蚀、沉积与搬运作用
05 极度困难的海岸环境
06 气候、天气与海岸动态变化
07 海岸地区在建筑时应注意事项
Chapter 8 块体运动
01 前言
02 产生块体运动的因素
03 块体运动的型式
04 台湾近年来常发生土石流的原因
05 块体运动造成灾害实例
06 预防块体运动措施
Chapter 9 冰川、沙漠地形与全球气候演变
01 前言
02 冰川
03 风和沙漠地形
04 沙漠和沙漠化(Desertific-ation)
05 地球过去与现今气候比较
Chapter 10 风暴
01 前言
02 锋面风暴(Frontal Storm)
03 温带气旋(Extratropical Cyclones)
04 热带气旋(台风、飓风)
Chapter 11 雷雨、冰雹、龙卷风
01 前言
02 雷雨
03 闪电与雷击
04 冰雹
05 龙卷风
Chapter 12 陨石
01 前言
02 陨石的成分
03 陨石穴的构造
04 陨石的来源
05 恐龙的消失
06 陨石撞地球
Chapter 13 能源危机
01 前言
02 化石能源
03 其他能源
Chapter 14 环境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等)
01 前言
02 水污染
03 空气污染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洗礼。我一直以为自己对自然灾害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那只是冰山一角。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地球上各种令人惊叹的地质现象和生态奇观,但同时,他也毫不避讳地展现了大自然破坏性的一面。书中关于“全球变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论述,让我感到一阵强烈的紧迫感。作者并没有用煽情的语言去渲染恐惧,而是用冷静的分析和详实的证据,展示了这些问题对人类未来生存的严峻挑战。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极端天气事件”的分析印象深刻,例如,他详细解读了近年来频发的干旱、洪水、热浪等现象,并将其与人类活动导致的生态失衡紧密联系起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在陈述事实,更是在引导读者去思考人类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角色。作者强调了“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读完这本书,我更加坚信,理解自然灾害,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它们,更是为了重新审视我们与地球的关系,并为我们的后代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冲击力,深邃的蓝色背景下,几股狂暴的黄色和红色元素交织,似乎在预示着一场即将爆发的危机。我之前对自然灾害的了解更多停留在新闻报道和一些零散的纪录片片段,总觉得它们是遥远且偶发的事件。然而,读了这本书的开头部分,我才真正开始思考“大自然反扑”这个词的深意。作者在开篇就用一种近乎史诗般的笔调,描绘了地球漫长的地质变迁和生命演化的宏大叙事,将人类的出现置于一个更加广阔的时间尺度下。那种渺小感瞬间袭来,让人不得不审视我们与地球母亲之间那复杂而脆弱的关系。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探讨气候变化的部分,没有过多地堆砌枯燥的数据,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分析,将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等现象背后的驱动力娓娓道来。他并没有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某个单一因素,而是勾勒出一幅多层次、多维度的因果链条,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人类活动是如何一步步地打破了长久以来维持的生态平衡。这本书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所谓的“反扑”,并非是无情的报复,而是大自然在遭受长期破坏后,以一种失控的、甚至带着某种悲壮的方式,试图重塑自身的秩序。这种对生命力量的敬畏之情,贯穿了阅读的始终。
评分我一直对科学史很感兴趣,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就立刻被吸引住了。我以为它会是一本从科学角度出发,详细介绍各种自然灾害形成机制的书。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此。它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部关于人类与自然互动历史的宏大史诗。作者在叙述中巧妙地融入了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甚至哲学等多方面的视角。在描述古老文明如何应对自然灾害时,我看到了人类早期生存的艰难和智慧的闪光。那些关于古希腊神庙如何设计来抵御地震,古罗马排水系统如何防止洪水泛滥的记载,都让我惊叹于古人的创造力和对自然的敬畏。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在分析现代社会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时,并没有简单地批判工业化和城市化,而是试图呈现一种更加 nuanced 的理解。他探讨了科技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灾害的威胁,但同时也可能加剧了某些风险。书中对“人定胜天”这一观念的反思,以及对“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考,都让我受益匪浅。我觉得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将宏观的地球演变和微观的人类个体体验联系起来,让读者在了解自然灾害的严酷性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类在其中所展现出的坚韧、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部震撼人心的交响乐,从开篇的沉静到高潮的磅礴,再到尾声的深沉回响,都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凡,他能够用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那些抽象的科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例如,他形容火山喷发时,用了“大地心脏的怒吼”,形容海啸时,用了“海洋深处的咆哮”,这些词语瞬间将我带入了那个充满力量和未知的世界。我一直认为,对自然灾害的了解,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那些令人惊恐的画面上,更应该深入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和人类社会所能采取的应对策略。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在探讨气候变化的部分,作者用一种非常冷静且富有条理的方式,分析了温室气体排放、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造成的连锁反应,以及由此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他并没有回避科学上的争议,而是呈现了不同学派的观点,引导读者独立思考。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生态补偿”和“韧性城市”的章节,这让我看到了在面对不可避免的灾难时,人类如何通过创新和协作来降低损失,并重建更美好的未来。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自然灾害并非只是天灾,它也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文明的脆弱与强大。
评分老实说,一开始我拿到这本书,心里是有些忐忑的。毕竟“自然灾害”这个词听起来就充满了毁灭和恐惧,我担心这本书会充斥着令人不安的画面和过于沉重的信息,读起来会压力很大。但翻开之后,我发现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似乎有一种特别的能力,他能够以一种平和而理性的视角来审视这些灾难性的事件。他并没有回避灾难的残酷性,而是将重点放在了灾难发生的原因、过程以及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上。书中对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例如地震、火山爆发、飓风、洪水等,都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阐述。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地震的成因时,不仅仅停留于板块运动的理论,还结合了具体的历史事件,比如唐山大地震、智利大地震等等,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剖析,让我们看到了地壳运动的无常和强大。更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在陈述事实,更是在引导读者去思考。作者提出了很多关于人类如何与自然共存,如何在灾难面前增强韧性,以及如何构建更可持续的社会模式的观点。他强调了科学预警、应急管理、社区互助的重要性,并且引用了许多成功的案例,这让我觉得,虽然大自然的力量令人敬畏,但人类的智慧和勇气同样是不可忽视的。读完这本书,我并没有感到绝望,反而多了一份对未来的思考和行动的勇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