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少儿文学家书系列,特邀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荣誉教授林文宝主编,跳脱传统编选方式,从个别作家的所有作品中,选出适合10 ~ 15岁孩子阅读的文章,让少儿学习独立阅读。
「艋舺野小孩」小野,谱写青春,与少年读者生活贴近。《谁来陪我放热汽球》逾半改编为电影或电视,脍炙人口。
小野书写学生时期的青涩,老师对学生的担忧与关爱,以及父母对子女教养观念的反省与实践,深刻、有趣且动人。有少男少女的爱情启蒙,也有对思想控制与教育制度的不满与控诉,补捉青春的甜美与寂寞,写下焦虑、疯狂,和热情的成长岁月,记录着发生在这块土地上不同时期的爱情、友谊、校园生活的种种面貌。
小野永远能走在时潮的最前端,他的故事不受时空的限制,这些友谊、爱情、社会、教育……等题材所交织而成的欢笑与泪水,都能引起共鸣,陪伴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
本书特色
★首创国内本土少儿文学家杰出作品精选成册。
★由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荣誉教授林文宝担任「新世纪少儿文学家」书系列主编,入选的名家不限于撰写儿童文学的作家,而是从作品考量,选择出适合儿童与青少年阅读的小说。
★「新世纪少儿文学家」书系列主要读者群为:国小高年级、国中生。
★所选名作着重可读性与适读性,题材吸引少年与儿童,让他们能独立阅读,是衔接儿童故事与成人阅读的桥樑,训练思考、欣赏与创作的能力。
作者简介
小野
本名李远,他的工作范围横跨许多不同的媒体,如电影、电视、广告、文学和教育。担任过中影制片企划部副理、台视节目部经理、华视总经理、台北市文化基金会董事长、台北电影节主席。文学作品及电影剧本创作超过一百部。他的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得过许多大奖,像联合报小说比赛的首奖、亚太影展最佳编剧奖、电影金马奖最佳编剧奖、金鼎奖最佳着作奖等。他的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一直很畅销和卖座。
绘者简介
许育荣
水瓶男。一个生活在城市,习惯用画笔和简单的文字纪录下生活的美好的路人甲。目前为专职插画工作者,作品散见于各报。二○○七年、二○○八年出版礼物书"memory"、"journey"。曾获得福报文学奖、BenQ真善美奖,并参与桃源美展、云门文教基金会补助参加流浪者计画……。
前言
国立台东大学荣誉教授
林文宝
「少年小说」是少年、儿童阅读领域中甚为重要的一种体裁,具有「跨越性」的功能—从童书导向成人阅读的跨越。在台湾,少年小说拥有广大的阅读群众。无论是归属于台湾本土创作与得奖作品,还是大量翻译国外优良的作品。广度上在于出版的「数量」;深度上在于作品的「品质」,均有相当高层次的水准,这是令人欣喜的现象。
然而,地球村潮流与文化殖民影响,相对的,无形中也造成「文化霸权」的入侵。深具台湾人文关怀与本土自然风情的优秀创作,往往因此缘故,可能出版未久,便覆没在广大的书海里。
于是,为了免于有遗珠之憾,各项评选、推荐的活动顺势而起。一方面期望在茫茫书海中为读者再次寻找优良的作品,这样的历程,可谓是在精华中萃取精华;另一方面也是为在地语言、本土文化、历史传承与深具台湾本土意识的佳作,提供再一次聚光的舞台。
所以,关心儿童文学出版,有其必要性的适时观察、检视,以期了解全面性的发展过程。综观儿童文学无论是常态性的出版运行,还是隐藏性的书写变化,都是在呈现一时一地文学之菁萃,使其蓬荜生辉。
笔者长期蒐罗儿童文学作家作品,辑注出版书目,曾于一九八七年及一九九八年两度策划儿童文学各文类阶段性编选工作,并编纂二○○○至二○○九年儿童文学年度精华选集。
就儿童文学小说一类之演进,在关注发展与多方蒐集资料,题材自写实乡土至奇幻异境;从孤儿自励到顽童冒险,可见取材视野之开阔,风格也趋向多元多变。
在见证作品丰富多变之时,身为读者固然「开卷有益」是一种幸福,然而作为评选者往往就得慎重面临思索、分析与取舍作品,来满足读者及研究者。庆幸在不同时期,我们拥有愿意支持这份志业的出版家,以及愿意担负这份重责的编选者,所以完成多部众声喧哗、质量可观的儿童文学小说选集,持续为茁长儿童文学的枝干,增添新叶。
九歌出版社自一九八三年设立「九歌儿童书房」(后更名为「九歌少儿书房」)书系,其文教基金会继于一九九三年起举办「九歌现代儿童文学奖」(后更名为「九歌现代少儿文学奖」),不论是奖励作家创作或是出版优秀作品,每件事都为台湾少年小说的开展树立典范。为服务广大儿童文学小说爱好者,特地规划「新世纪少儿文学家」书系,以个别作家的整体作品为范畴,精选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作品编辑成,这样的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编选方式是前所未有的。
在台湾儿童文学创作领域以少年小说为创作主力者,在各时期都有名家杰作产生。有些职志未改,始终关注青春少年议题,为其发声,尽管时空转换,仍是笔耕不辍;有些志趣转向,然而对少年儿童的精准描绘与丰富想像仍旧可观。
这些作家对台湾少年儿童所处的家庭、学校、社会构筑的生活有其独到的论述,成就独树一帜的叙事,不仅体现在地作家的人文关怀,更形成反映本土现实的珍贵资产。
本书系为本土少儿文学名家作品选集,主要提供国小高年级及国中以上学子阅读之优秀作品,所选名作都与少年读者生活息息相关。文章以精短为主,可读性与适读性兼具,以期少年读者能独立阅读。
走过千禧年,在第一个十年之时,希望本书系之出版能为本土少儿作家的文学成就献上礼赞,亦为台湾少年读者的阅读视野再辟风光,谨以为志。
推荐序
在地青春面貌
小野
小野创作的面向十分广泛,散文、小说、剧本之外,还包括图画书、戏剧等影像作品,质量相当丰富。他的作品多半反映社会现实,对于受体制压迫而扭曲的青少年生活有深刻的描写。本书收录的作品,在题材、语言的表现上都与少年读者生活贴近,逾半改编为影片,脍炙人口。
小野擅长将生活体验转化为创作题材,因此,我们在作品中可以发现小野学生时期的青涩回忆,同时也有为人师表对学生的担忧与关爱,乃至为人父母对子女教养观念的反省与实践;在不同时期、不同层次记录这块土地的青春变貌。
本书选录的作品真实记录了在地青春的面貌,例如〈强暴〉、〈斜塔与蜻蜓〉和〈封杀〉便很直接表达作者对思想控制与教育制度的不满与控诉;而〈男孩与女孩的战争〉、〈棉花糖的滋味〉、〈黑皮与白牙〉和〈国中女生〉则是以少男少女的爱情启蒙作为基底,记录少年男女借由投射情感的幻想得到满足,却在残酷现实的揭露下成长世故;然而,从沮丧挫折中懂得释怀、学会成长,也许不需要多少戏剧化的情节,〈谁来陪我放热汽球〉里的少年主角经历了被爽约的小小苦痛,从短暂的情感幻灭中也体验了成长的真谛。
小野确实是书写青春的好手,借由散文分享生活体验,利用小说深化生命真谛,透过影像探索人生课题,小野始终保持对青少年儿童的关怀与热情,为青少年儿童发声的管道极其舒畅而不遗余力。
林文宝
与小读者谈心
艋舺野小孩
我出生、成长于台北的艋舺。我从家里到学校会经过一条日据时代挖掘出来的大排水沟叫做赤川,所以日据时代那一带叫做堀川町,我读的小学在日据时代叫做堀川公学校,后来改名双园国小。可别误会了,我不是日据时代的人,我是战后婴儿潮中的一个婴儿,那时候出生的孩子兄弟姐妹很多,八个、十个都不算稀奇,大家都很穷,能活着长大都算是幸运的。
担任公职的爸爸很重视家庭教育,我十岁那年开始写日记,十一岁那年开始阅读爸爸为我预备的许多中外经典名着课外书,像《老人与海》、《战争与和平》、《水浒传》等,并且要写下读后感。记得五年级国文老师才要开始教同学们如何写作文时,我已经低头把一篇作文写完了。我参加学校的作文比赛时,评分老师坚持我是作弊的,他们不相信我会写出那样的文章,还当场换了一个题目要我重写。小学时代我在学校读书读得很轻松,我考过全年级第一名,我有大量的时间玩其他的东西,那个时代没有电动玩具,连电视机都才刚发明,所以我玩的东西都是靠自己创造的游戏。我会把《水浒传》或是《成吉思汗》中的人物画出来剪下来,在床上开始表演起来,弟弟妹妹是我的观众。我会带着弟弟妹妹玩着各种比赛,我们各自画着不同的游泳选手放在救火用的大水池上做游泳比赛,也会把各自从教会得到的美国旧圣诞卡片排列出来举行选美大会。后来我干脆将自己画的纸人纸马卖给邻居的小孩,后来邻居来把钱要回去,我伤心了很久。
小学毕业后我考上了离家很近的万华初中,那是一间和大同、成渊同样高分的初中,等于是拿到了一张可以进到前三志愿高中的门票。印象中同学们都很会读书,我再也无法像小学那样轻松的考到前三名,刚开始我为了能继续拿到奖学金还很用功,也强勉可以领到清寒奖学金,后来我就把时间和精力放到课外活动中,除了当班长,还常常代表学校参加校外的各种比赛,包括作文、美术、辩论和演讲,我得过全省文艺创作比赛初中组第一名。初二时我还当选全校最高票的模范生,我的大头照被放大挂在学校的墙上。当时有两个老师特别宠爱我,一个是教国文的朱永成老师,她买很多课外书送给我,鼓励我要成为一个作家。在我后来最挫败的高中时代,她一直写信给我,她在信上写了一句影响我一辈子的话:「我教过许多才华出众的学生,但是,你还是最好的一个,不要辜负了自己的才华。」另外一位是我的导师金远胜,他在我学业成绩一直退步时鼓励我说:「不要忘记你有三种能力相当强,领导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虽然你的学业成绩退步了,不要洩气。你的三种能力会让你成为很不一样的人。」
由于高中联考我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考进前三志愿的高中,爸爸也因此很怨怪那两位曾经鼓励我的老师,爸爸说这两位老师欺骗了我,说什么有才华啦有能力啦都是骗人的,考上了成功高中夜间部证明我是彻底失败的人。
高中读了夜间部后,我利用白天开始试着写作投稿,写了一些小说和散文,也阅读很多哲学家的书,我变得非常自卑非常叛逆,高中的几个国文老师都很讨厌我。高二时我还被一个国文老师痛殴了一顿,扬言要开除我,理由竟然是我的眼神充满了骄傲和不服,他要用拳头屈服我。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我苦练长跑,成为一个优秀的长跑选手。
三年黑暗的日子不停的锻练着我的意志力。当我知道自己考上了师范大学生物系时,第一个想通知的就是初中老师朱永成,谢谢她一直没有放弃我,我告诉她我考上了很好的大学,并且向她保证我会成为一个作家。
大学时代我开始用「小野」作为笔名写散文和小说在《中央日报》的副刊发表,当时朱永成老师已经去了美国,当她读到我的文章时,从美国打电话到报社问说:「请问作家小野的本名是不是李远?」副刊编辑回答她说:「是的。」
于是我终于走上了创作之路。
虽然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也遇到过许多挫折和困难,也曾经怀疑过自己的写作能力,不过我很幸运的是,后来从事不同的传播工作,例如电影、电视、广播、广告等,都离不开「创作」这个能力;而且在工作上我也都用上了领导能力、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最近我在花莲的东华大学中文系当驻校文学家,这段期间我常常和喜欢创作的同学在一起分享自己每个阶段的创作,好像又重新当一次大学生。
永远保持一颗学习的心,是最幸福的人生。
李远(小野)二○一○年春天于花莲东华大学
《海边的咖啡馆》这本书,我是在朋友的推荐下读的。朋友说这本书写得很温暖、很治愈,适合在心情低落的时候读一读。果然,读完之后,我感觉心里暖暖的,好像被阳光照耀着一样。作者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友情和成长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女孩,她因为失恋而离开了城市,来到海边开了一家小小的咖啡馆。在咖啡馆里,她遇到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也经历了一些有趣的事情。通过与这些人的交往,她逐渐走出了失恋的阴影,并找到了新的生活目标。这本书的情节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人情味。作者用一种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它让我相信,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一定能够找到希望和光明。而且,作者的文字充满了幽默感,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到轻松愉快。这本书适合所有年龄段的读者,尤其是那些正在经历人生低谷的人。
评分《风中的蒲公英》这本书,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看到的。当时只是在书店闲逛,无意中翻开了它的一页,就被作者的文字深深吸引住了。她用一种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台湾东海岸的美丽风光。她写的大概是花莲到台东之间的海岸线,那些陡峭的悬崖、碧蓝的海水、以及散落在海滩上的贝壳,都仿佛在眼前展开。作者不仅仅描写了风景,还融入了许多关于当地居民的生活故事。她写了那些靠海为生渔民的辛勤劳作,写了那些在山间放牧的牧童的自由自在,也写了那些在小镇上经营小店的店主的平凡生活。这些故事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台湾东海岸的文化和风俗。这本书读起来让人感到非常放松,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它也让我对台湾东海岸充满了向往,希望有机会能够亲自去那里走一走、看一看。作者的文字充满了诗意,很多句子都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在光影之间寻找》这本书,说实话,一开始是被它的封面吸引的。那种带着复古气息的插画,让人感觉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但真正读起来,才发现这本书的内涵远不止于此。作者以一种独特的视角,讲述了几个不同年龄段女性的故事。她们各自面临着不同的困境,但都勇敢地追寻着自己的梦想。我最喜欢的是关于那位退休教师的故事,她决定离开城市,回到乡下开一家小小的咖啡馆。她经历了许多困难,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作者并没有把这些女性描绘成完美的英雄,而是展现了她们的脆弱、迷茫和挣扎。这让她们的形象更加真实、更加贴近生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它也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且,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很好,既不会让人感到沉闷,也不会让人感到仓促。
评分读完这本《岛屿的呼吸》,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温柔的、带着咸湿海风的梦。作者细腻的笔触,将台湾这片土地上那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角落,用一种诗意的语言重新呈现出来。她写的不只是风景,更是风景里的人,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在生活琐碎中闪光的小人物。我特别喜欢她对老屋的描写,那些斑驳的墙壁、吱呀作响的木地板,仿佛都承载着岁月的重量和家族的故事。作者没有刻意地去营造怀旧氛围,而是用一种客观的、观察者的姿态,记录下这些老屋正在逐渐消失的痕迹,以及人们对故乡的复杂情感。读到最后,心里总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仿佛自己也失去了什么重要的东西。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家”的意义,以及我们与土地之间的联系。它不是那种让你看完后热血沸腾的作品,而是像一杯温开水,慢慢地渗透到你的心里,让你在平淡的生活中感受到一丝温暖和感动。而且,作者的文字功底真的深厚,很多句子读起来都像一首诗,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记忆的碎片》这本书,读起来有点像在整理自己的旧照片。作者用一种碎片化的叙事方式,记录了她童年时代的一些零星记忆。这些记忆有些是快乐的,有些是悲伤的,有些是模糊的,有些是清晰的。但它们都构成了作者童年时代的一部分,也构成了她生命的一部分。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描写,那些小小的物件、那些微不足道的事件,都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她写了小时候最喜欢的玩具,写了奶奶做的红烧肉的味道,也写了第一次上学时的紧张和不安。这些细节让读者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感受到了那种纯真、美好的情感。这本书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它却能够触动读者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它让我重新思考了“记忆”的意义,以及我们与过去之间的联系。而且,作者的文字充满了真诚,让人感到非常亲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