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九年五月二十四日(星期六)起,李敏勇在自由时报「铿锵集」专栏,每週六发表一篇随笔。文化和政治是「铿锵集」专栏经常触及的双重课题;新国家的建构课题成为探求的重点;从一九九九到二○○九,每年选出十篇,十一年一百一十篇守望的週记,成为《文化窗景与历史镜像》这本书。回叙从二十世纪跨越到二十一世纪,在战后台湾历史有转型关键意义的过去。在这样的历史,台湾曾经在宁静革命奠基的民主化和独立化政治工程中,体验了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作者简介
李敏勇
台湾屏东人,一九四七年在高雄县出生,成长于高高屏。大学时代修习历史,以文学为志业的人生历程,反映在主编《笠》诗刊、担任「台湾文艺」社长及「台湾笔会」会长的经历。而为了在诗中应许的社会改造与国家重建,参与许多社会 运动与公共事务,曾为「郑南榕基金会」、「台湾和平基金会」、「现代学术研究基金会」董事长,并在许多报纸、杂志专栏从事文化与社会评论。出版过《人生风景》、《文化风景》、《彷彿看见蓝色的海与帆》、《漫步油桐花开的山林间》、《思慕与哀愁》、《自白录》、《颤慄的风景》、《台湾进行曲》、《自由启示录》、《革命之花》、《沈默抵抗》、《云的语言》、《暗房》、《镇魂歌》、《野生思考》、《戒严风景》、《倾斜的岛》、《心的奏鸣曲》、《青春腐蚀画》、《岛屿奏鸣曲》,以及汉英对照诗选《如果你问起》、汉日对照诗选《思慕与哀愁》,并编集《自由星火——郑南榕殉道20週年纪念诗集》。除了诗创作外,也出版诗解说、研究,译读当代世界诗,并着有散文、小说、文学评论和社会评论集等约五十余册。
《文化窗景与历史镜像:一个台湾诗人的跨世纪守望》这本书,如同一扇扇打开的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丰富的台湾。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他将历史的沧桑与时代的变迁,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我眼前徐徐展开。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文化窗景”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风景,更是心灵的风景,是时代精神的写照。 “跨世纪守望”这个主题,贯穿了整本书的始终。作者以诗人的情怀,对台湾的过去、现在、未来进行着深刻的思考。这种守望,充满了对土地的眷恋,对文化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的探索。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作者的智慧,也感受到了他的真诚。他用文字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充满故事与情感的台湾,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评分《文化窗景与历史镜像:一个台湾诗人的跨世纪守望》这本书,让我领略到了一种文字的力量,一种思想的深度。作者以其诗人的笔触,描绘出台湾不同时代、不同层面的“文化窗景”。这些窗景,或展现着古朴的传统,或映射着现代的活力,或流露出时代的变迁。我在这其中,看到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蜕变的台湾。 “历史镜像”的概念,在这本书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作者并不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通过现代的视角,去发现历史对当下的影响,去理解历史如何塑造着我们的当下。这种“跨世纪守望”,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也充满了对文化根源的探寻。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作者对台湾历史文化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期许。
评分在阅读《文化窗景与历史镜像:一个台湾诗人的跨世纪守望》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时光隧道,在过去与现在之间穿梭。作者以其诗人的敏感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展现了台湾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文化窗景”。这些窗景,不仅仅是文字的描绘,更是情感的抒发,是思想的碰撞。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台湾人民的生活智慧,也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 “历史镜像”的阐释,让这本书更具哲学深度。作者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让我们认识到过去对现在的影响,以及现在对未来的启示。这种“守望”的姿态,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也充满了对文化传承的执着。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作者对台湾这片土地的深切关怀,以及他对文化延续的坚定信念。
评分这本《文化窗景与历史镜像:一个台湾诗人的跨世纪守望》真是让我眼前一亮,读起来颇有感触。作者以其深邃的目光,捕捉了台湾这片土地上,从过去到现在,乃至对未来的种种思考。翻开书页,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文化熔炉,各种思绪、情感、记忆在此交织碰撞,却又和谐统一。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或文化现象,而是将它们融入一种个人化的、诗意的叙述之中。那种“守望”的姿态,既包含着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审视,也寄寓着对未来的期许。 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对细节的敏锐捕捉所打动。无论是描绘一个街角的老屋,还是回忆一段尘封的往事,都充满了画面感和生命力。那些曾经鲜活的人物,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冲刷的印记,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出光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感受到了不同世代台湾人民的心跳。这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体经验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整本书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人性的温度。
评分《文化窗景与历史镜像:一个台湾诗人的跨世纪守望》这本书,让我体验到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之旅。作者的文笔,有一种诗人特有的细腻和感性,将深邃的思想融入到优美的文字之中。我常常在阅读时,被那些精妙的比喻和深刻的哲思所折服。他对于“历史镜像”的阐释,更是给我带来了诸多启发。我们所经历的,所感受的,其实都在无形中折射出历史的痕迹。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台湾的书,更是一部关于“身份”和“归属”的书。作者通过他的“守望”,让我们思考,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我们如何才能找回自己的根,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他对台湾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也看到了他对文化传承的执着追求。这种情感的投入,使得整本书充满了感染力。
评分沉浸在《文化窗景与历史镜像:一个台湾诗人的跨世纪守望》的世界里,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静与力量。作者以其诗人的敏感,捕捉到了时代变迁中那些不易察觉的脉搏。他对于“文化窗景”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与韧性的台湾。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那些承载着丰富情感的叙述,都深深地打动了我。 “历史镜像”这个概念,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极好的诠释。作者并非简单地复述历史,而是通过现代的视角去审视过去,去发现过去对当下的影响。这种“守望”的姿态,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也是一种对未来的责任。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告白,也看到了他对文化延续的殷切期盼。这种将个人情感与宏大叙事巧妙融合的写作方式,使得本书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评分读完《文化窗景与历史镜像:一个台湾诗人的跨世纪守望》,我脑海中涌现出的是一种复杂而又难以言喻的情绪。作者的文字,像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过我的心田,涤荡着我固有的认知,也唤醒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些沉睡的情感。书中所探讨的“文化窗景”,不仅仅是台湾的风景,更是观照当下、映照历史的独特视角。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每个人所处的“窗景”是怎样的,又是如何被历史所塑造的。 作者的“跨世纪守望”,给我一种强烈的时空穿梭感。他似乎站在时间的节点上,回溯过去,眺望未来,将那些看似零散的片段串联成一条清晰的脉络。这种守望,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凝视,是对自身文化根源的探寻,也是对时代变迁的深刻体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台湾社会变迁的细腻描绘,那些细微的差别,那些不易察觉的转型,都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评分《文化窗景与历史镜像:一个台湾诗人的跨世纪守望》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作者以诗人的细腻和历史学者的严谨,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关于台湾的生动画卷。书中的“文化窗景”,不仅仅是风景的描绘,更是社会风貌、人文精神的展现。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台湾的多元文化,也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 “历史镜像”的运用,让这本书具有了深刻的穿透力。作者通过对历史的回望,去理解当下的现实,去探索未来的方向。这种“跨世纪守望”,充满了对土地的热爱,也充满了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作者对台湾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憧憬。
评分这部《文化窗景与历史镜像:一个台湾诗人的跨世纪守望》,对我来说,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心灵洗礼。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台湾丰富多彩的文化图景。那些“文化窗景”,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呈现,更是思想的载体,是时代精神的折射。我在这本书中,感受到了台湾人民的生活气息,也触摸到了时代的脉搏。 “历史镜像”的解读,让这本书充满了哲学意味。作者通过对历史的回溯与反思,揭示了过去与现在之间的深刻联系。这种“守望”的姿态,饱含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也饱含着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作者对台湾这片土地的深切眷恋,以及他对文化延续的坚定信念。
评分每一次翻开《文化窗景与历史镜像:一个台湾诗人的跨世纪守望》,我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多元而又深邃的台湾。书中的“文化窗景”,不仅仅是风景的描绘,更是社会变迁、思想碰撞的生动载体。我仿佛看到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奋斗、思考,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希望与失落,都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历史镜像”的呈现,则让这本书更具深度。作者将历史的厚重感与当下的现实紧密联系,让我们看到过去如何塑造现在,现在又如何回应过去。这种“守望”的姿态,充满了对文化的敬意,对传统的珍视,也充满了对未来的展望。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作者对台湾这片土地的深切关怀,也看到了他对文化传承的执着追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