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2-03
本书系以政党变迁与宪政发展为题,检证美国政党重组理论适用于台湾个案的侷限性并试图发展解释台湾政党体系变迁的概念型模;其次,探讨台湾政党体系变迁对于宪政体制发展的影响方式与过程,并尝试建构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假说。文中尚有访谈多位国内政党要角以加强了本书对政党变迁与宪政发展有实际的参考。
本书首先评介国内外学界有关「政党重组」与「政党变迁」的相关理论,并指出国内学界在解释台湾政党体系变迁时,经常沿用美国政党重组的理论,实际上在政治生态条件不同的情况下,发生理论适用的谬误。为了改正理论误用的现象并满足上述的研究目的,本书除了引进学者Morgan Pedersen的「选举浮动性」的计算公式,重新检视台湾历年的选举资料,并以德尔菲法与深度访谈法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来支持论文的观点。本书研究发现指出,台湾在解严之后并没有发生美国学界定义下的「政党重组」,原因在于「政党重组」与选民「政党认同」的转移有关,而台湾除民进党选民的政党认同较稳定外,其它政党选民之认同稳定性均不高,从选举浮动性的数值越来越大,可以看出台湾选民在任两次选举之间改变对不同政党的投票支持非常频繁,而其中以泛蓝选民的情况最为明显。因此,既然尚未形成长期稳定的政党认同,也就无所谓政党认同的「转移」可言。本书并以「自主性」与「系统化」两项指标检视台湾政党与政党体系制度化的程度,研究发现台湾主要政党呈现「个人化」的低度制度化现象以及政党结盟的高度不确定性,间接得以论证台湾尚未形成「政党重组」的现象。
不过,「政党重组」虽未发生,但是台湾的政党体系确实发生了变化。本书以「政党新组」、「双组效应」以及「政党体系重组」等三个创发的概念描述台湾政党体系变迁的特殊现象。所谓「政党新组」系指台湾新生政党体系中选民尚未形成稳定的政党认同,因此选举浮动性很高,而不同政党的选民组合经常发生变化的现象;所谓「双组效应」系指「政党新组」期间,容易发生旧政党「解组」与新政党「重组」(部分重组)的现象,而「解组」与「重组」是来回摆盪在新旧政党之间,因而并非美国学界「政党重组」后所形成之长期稳定的权力平衡关系;「政党体系重组」则指台湾的新生政党不断的出现与式微,形成政党体系类型的不断转换。「政党体系重组」的结果对于宪政体制在选举制度、政府体制与政府组成三个面向上有明显的影响。本书以政治菁英的三种角色认知:「偏好」、「民意」与「法制」作为主观条件,以及形塑政党行为的「选票」、「官职」与「政策」等客观条件,来分析「政党体系重组」如何影响我国宪政体制发展的过程。
摘要
第一章导 论
第一节政党角色的矛盾与冲突
第二节政党变迁对宪政体制影响
第三节政党体系变化原因
第四节历程及未来趋向
第五节研究途径与方法
第六节分析与概念架构
第二章文献检视与理论建构
第一节文献回顾
第二节 理论阐述
第三章历史背景与环境条件
第一节历史背景
第二节环境条件
第四章台湾「政党新组」现象与持续性政党体系重组
第一节双组效应-政党选举得票率与选民政党倾向
第二节政党的个人化与政党组织的低制度化
第三节政党结盟关系的不确定性
第四节持续性的政党体系重组-几种可能的趋向:维持现状、继续
分化或两党制?
第五章台湾政党体系重组对宪政体制变迁的影响
第一节政治菁英的利己主义与制度抉择
第二节政党竞合的三个面向:政策、官职与选票
第三节政党体系重组过程中的权力均衡与制度变迁
第六章访谈与调查结果及未来趋向分析
第一节访谈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第二节台湾政党体系重组的分析及其对于宪政体制运作与发展的潜在影响
第七章结论--研究发现与理论意涵
第一节研究发现与理论意涵
第二节研究建议
参考书目
附录
政党体系变迁与宪政体制发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政党体系变迁与宪政体制发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