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式民主

谈论式民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ohn S. Dryzek
图书标签:
  • 民主政治
  • 公共哲学
  • 政治理论
  • 公共领域
  • 协商民主
  • 参与式民主
  • 政治传播
  • 社会运动
  • 公共理性
  • 政治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民主的漂泊与曙光

  我们今天所熟悉的代议民主的兴起,与尔后主权国家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但从后见之明来看,这段距离我们犹不遥远的史实所显露的,却不尽然是民主胜利的光辉,更是它曲折的命运:就在我们成为民主价值之忠实信徒的这个时候,现代国家以工具理性作为标竿的政经体系与治理模式,竟已走到了一个自我失控的历史瓶颈,从而使得民主的社会实践变得十分困难。

  本书企图于此历史逆境中,扭转民主的颓势。作者为了重建民主的理论基础,从批判理论出发,并吸纳汉娜鄂兰与社群主义的相关论述,提出一个衔接当代沟通理性与古典政治概念的谈论式民主模式。这种谈论式民主既是扭转工具理性与客观主义之迷途的正确指引,也是化解政治困顿与民主危机的不二法门。凡是对于民主的前程怀有憧憬的读者,将可在本书中亲眼目睹实践理性的曙光。

  ——摘编自本书曾国祥序〈民主的奥德赛〉

作者简介

约翰.卓策克 John S. Dryzek

  奥勒冈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及系主任着有《理性的生态学:环境选择的政治经济学》(Rational Ecology: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Environmental Choice, 1987)。

译者简介

黄维明

  台大法律系毕业,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硕士。为资深自由工作者,作品散见各处,译着十余种。现于某大学攻读博士,进行台湾的环境论述与公共领域研究。不写论文时,他喜欢流连在山林里,尝试以文字和影像守望自然。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台湾版序:民主的奥德赛 / 曾国祥
原文版序

第一篇 导论
第1章 将理性民主化

第二篇 政治制度
第2章 谈论设计
第3章 复杂性
第4章 国际谈论设计 / 与苏珊.韩特(Susan Hunter)合着

第三篇 公共政策
第6章 民主的政策科学
第7章 政策的企图心 / 与布来恩.瑞普雷(Brian Ripley)合着)

第四篇 政治科学
第8章 对政治人的错估
第9章 政治人(男性与女性)的测量
第10章 进步与理性

第五篇 结论
第11章 扩大民主

註释
参考文献
索引

图书序言

民主的奥德赛
中山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教授 曾国祥

  民主与神话是古希腊人留给后世的两大资产。然而,就如荷马史诗《奥德赛》(The Odyssey)所叙述的希腊英雄奥德修斯(Odysseus)的漂流故事一般,民主也在人类历史的洪流中,涉足了一段奇特的思想旅程。民主是最佳政体吗?希腊时期的哲学导师,不论柏拉图或亚里斯多德,实际上都曾抱怨过民主制度的缺点。古罗马人最引以为傲的理想政体,亦非民主,而是SPQR (Senate and the People of Rome),也就是一般所称的罗马共和。至于在漫长的中世纪里,则始终存在着基督王国(Christendom)的迷思。纵在近代初期,民主仍非霍布斯或洛克等重要学者最为关注的核心议题。大抵言之,我们今天所熟悉的代议民主的兴起,与尔后主权国家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但从后见之明来看,这段距离我们犹不遥远的史实所显露的,却不尽然是民主胜利的光辉,更是它曲折的命运:就在我们成为民主价值之忠实信徒的这个时候,现代国家以工具理性作为标竿的政经体系与治理模式,竟已走到了一个自我失控的历史瓶颈,从而使得民主的社会实践变得十分困难。

  面对这一时代性的挑战,政治理论家自是不能置身事外。然而,基于政治理论的两种使命(或两种理念型),当代着称的学者乃就民主的难题,提出了迥然不同的回应方式:解释民主的历史进程或改变民主的未来命运。即将呈现在读者眼前的这本民主理论经典读本:由Prof. John S. Dryzek所撰写的《谈论式民主》(以下简称本书),无疑是后一类型的代表;换言之,本书首尾连贯的中心关怀,是置身于历史的逆境中,扭转民主的颓势。延续着批判理论的论证格局,本书作者以政治学者的身份再度表述了民主与理性的这一根本矛盾:由于工具理性与客观主义对于政治制度、公共政策、乃至于政治科学本身的长期渗透,不但导致官僚技术政体(technocracy)的当道,使得公民行动与政治过程受到严密的宰制,更触发了政治的贫困与民主的危机。换句话说,在一个人们口口声声称道民主之普世价值的历史阶段里,我们却无法妥当地使用民主的协商模式,来有效处理日益复杂的公共议题。

  为了重建民主的理论基础,本书作者于是从批判理论出发,并吸纳汉娜鄂兰与社群主义的相关论述,盼能提出一个可以衔接当代沟通理性与古典政治概念的谈论式民主模式,作为吾人规划政治制度与政治过程的道德依託。就此而言,本书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所在,即是投入审议式民主的议论风潮,尝试将民主思维从过去的代议民主,转移到新兴的参与民主。更具体地说,在本书的讨论里,理性不再只是追求效率与绩效的手段,而是行动者能在脉络化的实践处境中,为其自身行动提出「好的理由」(good reason)的能力。于此,理性重新被理解为行动主体的认知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亦即涵盖了传统哲学所并重的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回到批判理论自身的思想渊源来看,作者辩解理性之内涵的用意,因而是在促成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至于汉娜鄂兰与社群主义对于本书的影响,则主要是体现在「政治与道德的关系」这个典型的政治哲学论题之上。换言之,随着理性观念的转变,本书作者同时重拾了亚里斯多德的古典理想,唿吁民主的爱好者必须挺身而出,共同塑造一个更强的公民身份、打造一个更加宽广(但非没有设限)的公共空间,以便透过公民在政治场域中的理性交往与对话互动,将人类最高的道德动能释放出来,进而消弭现代国家所面临的民主危机。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作者早年曾经参与政治科学之学科史诠释的争辩,对于以「实证论科学观」为知识进步之单一标准的主流看法,提出过犀利、精湛的批判。话虽如此,作者对于政策分析与政治科学的前景,依然秉持肯定的态度。究实而论,在社会科学的哲学问题上,本书作者攻讦的重点,主要指向实证论这个错误的科学观念,长期以来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所造成的严重冲击与不当影响,而非在于质疑科学本身的合理性与重要性。因此,在本书中,作者固然批评主流的民调研究,但却也试着说明某种量化方法(Q methodology)与谈论式民主所预设之主体概念与政治理念的契合程度。依此,本书力求突破、引人瞩目的另一重要成就,可谓是致力于带动规范议题与经验研究的交流、追求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的融通。

  若然,我们不禁要问:民主的奥德赛旅程即将结束了吗?虽然本书作者并没有、也无法对此问题提出一个明确的日程表。但可以确定的是,对作者而言,相较于波普(Karl Popper)的批判理性主义所倡导的点滴社会工程,谈论式民主既是扭转工具理性与客观主义之迷途的正确指引,也是化解政治困顿与民主危机的不二法门。因此,追随作者的新理性主义,凡是对于民主的前程怀有憧憬的读者,将可在本书中亲眼目睹实践理性的曙光,而这也正是本书最想传达给读者的一个讯息。引用作者在结论中所写下的最后一段话来说,「即使在追求一个它知道永远无法企及的理性民主世界时,批判理论也不该沈睡」。确实,纵然经历了启蒙计划的失败,但只要我们对于理性在多元竞逐里整合知识、在道德分歧中追求共识、在复杂情境下解决问题的崇高功能,依然留有希望,我们就应该在黎明来临之前,继续借着理性的效用,让自己的脑袋保持清醒。

  不过,无可否认地,在现实政治中,希望总是交织着恐惧,理性时常只是激情的俘虏(套用休谟的名言)。诚然笔者个人对于本书所形塑的主体概念深表赞同,关于其严厉批判实证论的立场,更是心有戚戚焉。然而,与本书作者不同,个人并不认为在一个世俗化的现代世界中,理性仍旧可以像洛克所言那般,彷彿是「植存在我们心中的一道烛光,足以照亮我们生命所有的企图」;而怀疑主义有关理性与哲学的种种质疑,甚至迫使我倾向于接受政治理论的主要任务,只是在于解释、而非改造这个世界。更根本地说,个人宁愿相信现代政治的本质,并不是追求亚里斯多德的「至善」(summon bonus),而是避免霍布斯的「至恶」(summum malum)。若果如此,与其说政治是一场「道德的飨宴」,还不如说是一道「永恆的困境」 (a perpetual predicament);若果如此,与其说实践理性的要领,在于建立沟通理性的普遍原则,还不如说在于紧扣人类活动及其价值的历史性特征,以便在偶然、流变的历史境况中,针对每一特殊、复杂的政治议题,进行因时制宜、通权达变的「审慎判断」(prudence)。

  倘使怀疑主义的哲学趣味,按苏格拉底之说,仅是诚挚地提问,而非努力地求索最好的解答,那么在实践理性的黄昏中,从政治怀疑主义的眼光来看,民主的奥德赛似乎还在与历史搏斗;我们的英雄,不知何时才能平安返抵家门?

图书试读

第一章 将理性民主化

这个世界向来不太对劲。经济危机、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债务危机、合法化危机、国际危机和福利国家危机,种种危机接踵而来。工作超载的政府得努力应付无法控制的社会。很少人认为政府会成功,因为公共政策或计画获得成效的机会令人悲观。另一方面,人们不信任市场,愈来愈多人拒绝物质报酬,不管是由于爱好后工业生活风格,或是受到基本教义宗教的启示。前马克思主义社会如今看来和其他地方一样有麻烦。

在这里,我想对世界当前某些政治疾病做出诊断,想出治疗的方法。我推断这许多的疾病,和曾经令人信服、如今仍然四处可见的理性(rationality)形式逐渐衰颓大有关系。治疗之法是那些以理性为诉求的个人行动、政治机构、政策实践和社会科学都要下勐药,大量服用我所说的谈论式民主。

诊断书
个人的政治行为、政府的政策、政治系统的结构以及研究这些现象的政治学家所持的假设和策略,或多或少都是理性的。启蒙时期以来几个世纪,理性要求两件事。第一、有效的工具性行动。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意指设计、选择并採取够好的手段,以达成某些清楚明白的目的之能力。第二,关于事实、甚至价值和道德的理论及信念,应该参照客观的标准,这些标准适用于每一个人,人人也都可以取用。此后启蒙理性的第二个面向,通常被称为客观主义(objectivism)。

工具理性和客观主义携手并行。前者决定理性行为,后者影响理性信仰和道德。两者进而为可能成为理性个人者提供完整的指引。在社会生活中,客观主义,本身即为为一种工具理性(就其所在社会系统的目标来看),黏着并协调大量工具理性主义者的行动。工具理性和客观主义一起像魔法一样变出一个洁净有秩序的世界,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在这个世界里蒸蒸日上。然而,我要说,现代性在政体、经济和社会中,也提供了很不一样的机会。

工具理性也许比客观主义还要普遍。的确,经济学家就假定工具理性捕捉了所有人类行为的本质,也有愈来愈多政治学家,甚至少数社会学家做如是观。多数国际关系的分析家相信工具理性足以掌握外交政策行为的全貌。政府行动的顾问和批评者,包括专业政策分析者,都希望公共政策能透过工具理性追求某些明确的目标。

然而这种理性并未进一步在政治分析和政治生活中清楚表现出来,这我们留在后头的章节解释。以自由批评为前提,工具理性从其根本强化了自由主义多元政治(liberal polyarchy),那是西方主要的政治系统(见第二章)。工具理性也镶嵌于许多政治学的实践和方法之中(见第八章)。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