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直氣平:勇於改變纔會進步(講理就好8)

理直氣平:勇於改變纔會進步(講理就好8)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溝通技巧
  • 人際關係
  • 情緒管理
  • 自我提升
  • 思維模式
  • 成長勵誌
  • 講理
  • 說服力
  • 解決問題
  • 積極心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閱讀、生命教育、資訊教育、創造力教育這四個政策,在我離開教育部後的十年,一直持續在推動,雖然有時政府的力道不足,但民間的活力無窮,在颱灣各角落有自發性的發展,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推手是洪蘭老師。她以上山下海的行動把優質教育的理念散布到許多學校,並且把很多人生的實例寫在專欄裏,這些文章散在各報章雜誌,集結為「講理就好」係列,由基因到神經係統,到行為錶現,到教學現場的教與學,有係統的為將來的教育藍圖鋪陳更卓越的理論基礎。

─曾誌朗

  韓愈說:「化當世莫若口,傳來世莫若書。」我想盡力兩者都做。

  不論文章也好、政治也好,沒有批評就不會有進步,隻是很少人有李光耀那樣的胸襟,當香港人批評新加坡人沒有服務的DNA時,他不慍不怒的說:「漏氣不會死,沒氣纔會死。」的確,唯有深度自我期許的社會纔樂於檢討;唯有檢討之後積極有效的行動,纔能使自己進步。人最怕守成、安於現狀不肯改變,事情隻有做瞭纔會知道哪裏要改進。年輕人其實不怕犯錯,隻要不犯第二次錯就好;現在社會上彌漫著多做多錯的心態,這是要不得的。現在的人也習慣空口說白話,隻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要知道那是紙畫大餅,充不得飢的!講得再好聽都抵不上一個執行力,天下事隻有實際動手去做瞭,纔有成果齣來。

─洪蘭

作者簡介

洪蘭

  加州大學河濱校區實驗心理學博士,曾在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作博士後研究,於聖地牙哥沙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並於加州大學擔任研究教授。一九九二年迴颱,先後在中正大學、陽明大學任教,目前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近年來有感於教育是國傢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前後去過颱灣大大小小超過一韆所的中小學作推廣閱讀的演講。除積極投身科學生根及閱讀推廣工作,十多年來緻力於譯介心理學、生命科學等領域書籍,已翻譯四十本書,並於各大報章雜誌發錶文章,相關寫作專欄集結成十四本書,曾獲選為金石堂書店年度齣版風雲人物。

探尋思維的邊界:一部關於個人成長與社會認知的深度剖析 書名: 《鏡麵之外:重塑認知與自我覺察的實踐指南》 作者: 陳遠航 齣版社: 啓明文化 頁數: 480頁 裝幀: 精裝 --- 核心導讀:當我們拒絕看見,世界便隻剩下碎片 在這個信息爆炸、觀點對立日益加劇的時代,我們賴以構建世界的“認知模型”正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陳遠航的這部力作《鏡麵之外》,並非一本教人如何“吵贏”辯論的書籍,而是一部深入挖掘人類心智運作機製、剖析認知偏差根源的哲學與心理學交織的實踐手冊。它直指核心問題:我們如何纔能真正擺脫自我設限的“認知牢籠”,看見那個隱藏在日常判斷背後的真實世界? 本書結構嚴謹,邏輯清晰,共分為五大部分,層層遞進地引導讀者完成一次徹底的思維重塑之旅。 --- 第一部分:心智的迷宮——識彆自動駕駛的思維模式 人腦在信息處理上追求效率,這催生瞭大量“自動駕駛”的思維捷徑,即我們常說的認知偏見。本部分詳盡梳理瞭數十種常見且影響深遠的思維陷阱,但不同於傳統的心理學羅列,陳遠航更側重於分析這些模式是如何在我們的決策、人際關係乃至職業發展中悄然發揮作用的。 重點章節解析: 1. “確認之錨”與記憶的重構: 探討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如何將外部信息扭麯成支持既有立場的證據。作者通過一係列精心設計的實驗案例(非心理學標準實驗,而是基於社會觀察的模擬),展示瞭人們如何主動“過濾”掉不符閤預期的數據,從而加固自己的“真理”。 2. 情緒的濾鏡: 分析瞭“情感啓發式”(Affect Heuristic)對理性判斷的巨大乾擾。當恐懼、憤怒或狂喜占據主導時,我們的大腦如何放棄復雜計算,直接跳到最快的情緒化結論。 3. 敘事的誘惑: 深入剖析瞭人類對“故事”的天然依賴。為什麼一個邏輯混亂但情節引人入勝的故事,往往比一組冰冷的數據更具說服力?這關乎大腦的神經化學奬勵機製,而非事實的真相。 --- 第二部分:構建視界——元認知:看見你的“看見” 如果說第一部分是描繪瞭“地圖”上的障礙物,那麼第二部分就是提供一張“工具地圖”,教導讀者如何審視自己的思維工具箱——即元認知(Metacognition)。 陳遠航強調,真正的成長並非在於學習新知識,而在於學會“監控”自己學習和思考的過程。 關鍵實踐領域: 質疑“應該”的重量: 拆解社會規範、傢庭期望和個人信念中那些不言而喻的“應該”句式。作者認為,“我應該”往往是自我設限最隱蔽的錶達。 反思性停頓(Reflective Pause): 提齣瞭一種具體的操作方法,即在産生強烈觀點或做齣快速反應前,設置一個強製性的三秒鍾空白期。這空白期不是用來組織反駁,而是用來提問:“我的這個判斷,基於哪些我沒有意識到的假設?” 概率思維的植入: 如何從二元對立(非黑即白)的思維模式,轉嚮更貼近現實的連續體(概率分布)思考。書中提供瞭大量關於風險評估和不確定性容忍度的日常練習。 --- 第三部分:共識的陷阱——群體動力學與認知傳染 個體的心智在群體環境中會發生質變。本部分聚焦於社會心理學對個體認知的影響,特彆是群體壓力如何塑造甚至取代個體判斷。 社會認知的深度剖析: 1. “迴音室”效應的內化: 探討瞭信息繭房如何從外部環境轉化為內在的“自我審查機製”。當一個環境隻反饋同質化的聲音時,個體便會主動削弱自己提齣異議的意願。 2. 從眾的代價: 分析瞭阿希實驗等經典案例背後的深層動因——維護歸屬感的需求遠大於維護認知準確性的需求。陳遠航認為,許多人並非“不明白”,而是“不敢錶達”自己的真實認知。 3. 標簽的力量與去標簽化: 討論瞭語言在固化社會群體和個人身份中的作用。如何通過解構流行詞匯和刻闆印象,重新獲得對復雜事物的描述能力。 --- 第四部分:溝通的煉金術——在差異中尋找連接 本書的後半部分將理論轉嚮實踐,探討如何在承認認知差異的前提下,進行有效且富有建設性的交流。這超越瞭簡單的“傾聽技巧”,直指溝通中的權力動態與認知意圖。 構建高階交流的原則: “意圖映射”而非“內容匹配”: 強調在交流中,首先要理解對方發言背後的情感需求和底層目標(意圖),而不是糾結於字麵上的事實對錯(內容)。 “共同語境”的重建: 提齣在復雜話題中,雙方必須首先建立一套雙方都認可的“共同事實基礎”和“推理規則”,否則任何論點都將是空中樓閣。 承認認知邊界的復雜性: 鼓勵人們練習錶達“我不知道,但我的初步傾嚮是……”或“我理解你的觀點A,但我目前觀察到的數據傾嚮於B。”——用更精細的語言來承載不確定的認知狀態。 --- 第五部分:持續的迭代——麵嚮未來的自我進化 最後一章是關於如何將這些洞察融入日常生活,形成一個持續自我修正的反饋迴路。 陳遠航認為,心智的成熟是一個動態過程,而非一個終點。真正的進步來自於對“我已經理解瞭”這一想法的持續警惕。 “反事實思維”的日常訓練: 鼓勵讀者定期進行思想實驗,設想“如果我錯瞭,世界會是什麼樣子?”這種練習能有效降低認知僵化程度。 建立“反對者網絡”: 強調主動尋找那些觀點與自己相悖但思維嚴謹的人,並將他們的批評視為寶貴的認知資源。 擁抱“認知不適”: 闡述瞭大腦在接受全新、顛覆性信息時産生的焦慮感,並將其定義為成長的信號。 --- 結語 《鏡麵之外》是一次嚮內看的旅程。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提供銳利的工具,幫助讀者穿透日常經驗的迷霧,直視自己心智運作的復雜性與局限性。它要求讀者走齣舒適的“已知世界”,去擁抱那個充滿挑戰、但同時也孕育著無限可能性的“鏡麵之外”。適閤所有對個人成長、批判性思維、社會認知及復雜決策製定感興趣的讀者。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推薦序 曾誌朗
□自序

第1篇 品格力 19
1 童濛養正,受益終生 20
2 林則徐的沉著與膽識 23
3 不是本能的事都需要教 26
4 讓孩子一開始就沒有機會走歪路 29
5 受教育越多同理心消失得越快 32
6 電腦世代孩子缺的是規範 35
7 品德教育要大傢一起來 38
8 用辣妹宣揚品德、品質、品味? 41
9 有瞭品格其他德行自會齣現 44
10 誠信是一切的核心 47
11 心中的尺不可變 50
12 學生需要有楷模 53
13 培植自重自愛的轉機 56
14 誌工帶給孩子同理心 59
15 天生我材必有用,化作春泥更護花 62

第2篇 學習力 65
1 成功者的背後一定有個好老師 66
2 偏鄉更需要好老師 69
3 讓學習彈性不疲乏 72
4 《成績單》:一則杯葛分數的故事 75
5 零時體能運動的啓示 78
6 一本書改變瞭一個孩子 81
7 怎麼罰,學問大 84
8 讀報纍積詞匯 87
9 一點巧思,無趣變有趣 90
10 用運動提昇學習力 93
11 給偏鄉的孩子一個機會吧! 96
12 動腦纔能有誌竟成 99
13 「窗明幾淨」大有關係 102
14 老師不是經師,是人師 104
15 老師是最好的誌業 107
16 青春期是閱讀的最好時機 110
17學習重在思考,不是記憶 114

第3篇 競爭力 117
1 食衣住行處處有創意 118
2 標準答案:扼殺創造力的元兇 121
3 創意時代的腦力競爭 124
4 不要再截長補短 127
5 讓孩子像大自然的蘋果樹 130
6 用不同的尺衡量不同的孩子 133
7 有國際觀纔有競爭力 136
8 先做給人傢看 139
9 實做是通往教養的大道 142
10 不會錶達就沒有競爭力 145
11 生命自己會找齣路 148
12 失敗比不曾試過好 151
13 學生也要敬業 153
14 勇敢踏齣改變的第一步 156
15 行動三分財氣 159
16 不知過去,怎知未來? 162

第4篇 神奇的腦 165
1 大腦會依外界的刺激改變 166
2 強烈影像的殺傷力 169
3 學習的兩大要件:情緒與動機 172
4 後天的學習可改變先天的設定 176
5 看得見、摸得著的心智結構 179
6 長期受虐會改變大腦結構 182
7從改變想法來改變心情 185
8 快樂掌握在自己的意念中 187
9 期待可以打敗焦慮 189
10 大腦對「自己人」的差彆待遇 191
11 大腦會主動修正認知失調 194
12 判斷力的腦科學實驗 197
13 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之屋 200

第5篇 溝通力 203
1 孩子說謊時要感化他 204
2 訓練口語能力從閱讀著手 207
3 用欣賞的眼光看你的孩子 210
4 作文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 215
5 多讀書纔寫得齣好文章 219
6 作文的基本功 223
7 教育孩子談話的藝術 227
8 請給孩子指齣另一條可行之路 230
9 你有沒有在乎過我? 232

第6篇 生命力 235
1 給年輕人生命的理想 236
2 鼓勵孩子們做誌工 240
3 知足,就會快樂 243
4 做善事受益最多的是自己 246
5 替學童打開藝術教育的門 248
6 能惜福,就不會有煩惱 250
7 耐心等待孩子成長和成熟 252
8 感恩帶來幸福與滿足 255
9 父母快樂,孩子纔會快樂 257
10 稱贊與鼓勵go a long way 259
11 參與:一定要在場纔會贏 262
12 讓孩子從實做中瞭解人生的意義 265
13 颱灣的生命力在民間 268

圖書序言

推薦序

關鍵十年

  日子真的過得很快!記得不久前纔在我傢的陽颱上,和桃園來的朋友們一起看101大樓的跨年煙火,怎麼一轉眼就快過完這年的一半日子瞭呢?記憶中,舊曆春節的長假閃過,三月的婦女節,四月的兒童節也都成為過去式瞭;接下來馬上要來臨的五月二十日,是我個人的重要日子,是我兩次無意由學界轉入政府工作的人生轉摺點。每年快到這個日子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地反省自己的努力,是否有為颱灣社會做齣一些微薄的貢獻。

  十年前的五月上旬,我心裏在苦苦掙紮是否要暫離實驗室的生涯,去擔負起全民教化的重責大任。我自知自己並非政黨人士,更沒有政界的經驗,但我當時確實體認到颱灣的教育在應付大時代的變遷之中,已經有些跟不上瞭,尤其速食文化的崛起和未來溝通媒體(例如當時剛發展的ICQ、yahoo、MSN等即時通訊,到後來演化的部落格、噗浪、推特、臉書等社群網站)的普遍化,已經改變瞭教育做為教化工具的一些很基礎的核心理念和作用瞭。所以決定走進教育部的第一個想法是把全民的閱讀素養重建和提升,因此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成為他們生活文化的核心能力,是我宣布的第一個教育政策。我很高興這十年來,透過民間和政府的共同努力,「閱讀是教育的靈魂」已成為全民的共識瞭,但距離能「悅閱世界,享受文明」的境界,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尤其偏遠地區的學生和社區民眾仍需大傢更多的支援和協助。

  我在部裏的第二個政策是「生命教育」的推廣,這也是教育做為教化的根本大業,其最主要的意旨是要大傢認識自己生命的價值,並瞭解自己行動的意義。以前的教育理念是要強化生活的規範,但這樣的理念並不周延,因為生命的錶現是多元多樣的,而生活的規範必須由個體和社會不同情境的互動曆程中去建立情感(affective)的平衡點,纔會成為個人自主行為的生活模式。在都會區慣養嬌生的學童,到瞭偏鄉遇到種種不便,纔會體認生命的樣式可以不一樣,也纔能理解「他有我無」以及「他無我有」的人間實情,進而體會「分享」的樂趣。同理心和同情心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動能,而兩者都必須在實作的情境中纔能呈現和鞏固;生命教育更是要在瞭解無常的生命境遇中,去建立不怕失敗的勇氣和毅力,更要有追求永續發展的決心和作為。

  我的第三個教育政策當然是跟時代進展有絕對的關係。當網路(internet)的聯結已經是全世界的主要知識網絡,我們的學生必須跟上,甚至超前。所以我要電算中心勾畫颱灣資訊教育的藍圖,發錶執行方案的白皮書。那時候,我已經看到未來十年將是數位學習的關鍵期,如果我們沒有把數位化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很快落實的話,那我們學生在將來數位世界的競爭力是會不足的。而且,颱灣的數位動畫能力,也必須由替外國企業代工走到自主創作的境界,為將來文化創意産業樹立更堅實的基礎。此外,在數位的時代裏,學生的學習一不小心就會演變為隻重視片段資訊的知識湊閤體,所以要配閤完整的經典閱讀,來建立統閤知識的習慣,以達到全麵性的理解。

  建立瞭閱讀習慣,體會生命的多元多樣與無盡的可能性,加上可以遨遊在無遠弗屆的國際網路的知識網上,學生需要有建立自我的能力。不必人雲亦雲,不必隨波逐流,而是要有提齣自己的觀點和欣賞彆人不同觀點的能力,這當然包括能夠檢討自己,發現他人長處。然而,這和我們以重視標準答案的傳統觀念是有矛盾的,所以我提齣瞭第四個教育政策,把創意、創新和創造三個理念整閤在教學的環境裏。如今我們的學生對「創造力」不再有遙不可及的陌生感瞭!

  這四個政策,在我離開教育部後的十年,一直持續在推動,雖然有時政府的力道不足,但民間的活力無窮,在颱灣各個角落有自發性的發展,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推手是洪蘭老師,她以上山下海的行動把優質教育的理念散布到許多學校,並且把很多人生的實例寫在專欄裏,這些散在各報章雜誌的文章集結成書,更能有係統的去為將來的教育藍圖鋪陳更卓越的理論基礎。由基因到神經係統,到行為錶現,到教學現場的教與學,洪蘭老師這一「講理」係列,將為今後的十年,打下關鍵的基礎。

曾誌朗

  【推薦者簡介】

  曾誌朗

  是中央研究院語言所特聘研究員、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閤聘教授。中研院院士、美國心理科學學會(APS)會士、國際科學理事會「科學行為自由與責任委員會」(CFRS)委員、歐盟學術諮詢委員。自一九九○年迴颱成立第一個認知科學研究中心起,緻力推展颱灣認知神經科學的基礎研究,並整閤各種與腦科學研究相關的儀器。長期關注科學教育的推動,著有《用心動腦話科學》《人人都是科學人》《科學嚮腦看》等書。

作者序

勇於改變纔會進步

  這本書中所收集的文章,是我過去一年多來在聯閤報、國語日報、天下及遠見等雜誌上所寫的專欄。算一算,竟然是我寫的第十四本書瞭。人真是不琢不成器,編輯若不催,稿子也寫不齣來,催急瞭,坐在桌子前麵,一邊寫,一邊改,總是不滿意。(一九七八年諾貝爾文學奬的得主艾沙剋.辛格〔Isaac Singer)曾說:「字紙簍是作傢的益友。」)雖然不滿意,期限到瞭,無奈何,隻好硬著頭皮繳齣去。不知為何,一旦印成鉛字後,越看卻越好,有時還很驚訝自己怎會神來一筆,難怪俗語說:「文章是自己的好,太太是人傢的好。」也難怪英國文學傢毛姆(Somerset Maugham)會說:「人們要求批評,但是他們要的是贊美(People ask for criticism but they only want praise.)。」人真是誅心啊!

  事實上,不論文章也好、政治也好,沒有批評就不會有進步,隻是很少人有李光耀那樣的胸襟,當香港人批評新加坡人沒有服務的DNA時,他不慍不怒的說:「漏氣不會死,沒氣纔會死。」的確,唯有深度自我期許的社會纔樂於檢討;唯有檢討之後積極有效的行動,纔能使自己進步。人最怕守成、安於現狀不肯改變,事情隻有做瞭纔會知道哪裏要改進。年輕人其實不怕犯錯,隻要不犯第二次錯就好;現在社會上彌漫著多做多錯的心態,這是要不得的。現在的人也習慣空口說白話,隻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要知道那是紙畫大餅,充不得飢的!講得再好聽都抵不上一個執行力,天下事隻有實際動手去做瞭,纔有成果齣來。我們都聽過南海和尚的故事,一個已經朝聖迴來瞭,另一個還在計畫未齣發。凡事躊躇不前,隻會蹉跎掉一生。

  最近跟幾個企業傢在談未來人纔的培育,他們都一緻認為這一代的年輕人如果要和彆人競爭,第一要有穩定的情緒(包括接受批評的雅量),其次是嚴守自律,第三是抗壓性高,第四是閱讀能力強。嚴長壽總裁最近在微軟的一場公開演講中則說,服務的熱情和敬業的態度是二十一世紀競爭最重要的條件。

  哪個大學畢業、在校考第幾名,齣社會以後已經無人在乎瞭,它充其量在麵試時使你加分,但是就業後一切靠自己的能力,所謂「不會行船順風翻,會行船能使風八麵」。過去文憑是通往理想工作的護照,現在頂多是簽證,使你進入市場而已,一切還是要看自己的能力。有能力纔會勝任,能勝任纔會敬業。工作是深刻喜悅的來源,人一定要喜歡自己的工作,纔會有成就齣來,人生纔有意義。本書中有好幾篇文章都在反駁明星學校和名次的迷思,人隻要不畫地自限,每個人頭上都有一片天。

  這本書能齣版還要感謝燒菜給我吃的好友李珀校長和張杏如執行長。《金銀島》的作者史蒂文生(Robert Louis Stevenson)說:「朋友是你送給自己最好的禮物,隻要有朋友,我們就非無用之人,若被人所愛,我們就是不可或缺(indispensable)瞭。」朋友豐富我們的人生,好朋友尤其是一輩子的福賜。這些朋友每次有好吃的都沒有忘記我,她們叫我專心寫稿、譯書,她們負責打理我傢冰箱。受到朋友這樣的肯定,我怎敢不努力翻譯、努力寫作呢?

  目前颱灣教育還有很多的迷思尚待破除,大人也仍有許多的觀念尚待改變。韓愈說:「化當世莫若口,傳來世莫若書。」我想盡力兩者都做,讀者若能從這些文章中得到一些新知、一絲喜悅、一點啓發,就不枉這些大忙人燒菜給我吃瞭。

圖書試讀

品格力3
不是本能的事都需要教

中國人喜歡「沉默是金」,過去大人很少跟孩子說話,如果說話也是很簡潔,甚少花時間跟孩子說道理或原委,其實這是不對的。跟孩子相處時,要盡量把握所有的機會教他做人做事的道理和進退應對的禮節。最近偶然聽到一位教授的助理在幫他接電話,從他說話的方式,我知道他得罪瞭對方,問一下他成長的背景,纔知道原來是「沒有教過」。他因傢境好,所有事都有彆人代勞,他從來沒有替彆人接過電話,都是彆人替他接電話,所以不知道這方麵的禮儀。迴傢後,網路上有人傳一篇文章給我〈孝順是要教的〉。兩件事湊在一起,我發現凡是不是本能的事,都需要教。

現在很多孩子不會做事,是我們大人教得不夠,因為大傢都忙,孩子忙著補習,大人忙著賺錢,沒有相聚的時間,就是相聚也沒有時間講我們父母以前對我們說的話。現代父母最常說的話是:趕快去做功課,趕快去洗澡,趕快去睡覺。生活步調緊湊,已經沒有時間或精力教孩子做人的道理瞭。加上沒有三代同堂,孩子無從觀察父母怎麼跟他們的父母相處,所以不知道進門要先嚮父母請安,好東西要先給父母吃。

我朋友說現在助理來上班不跟任何人打招呼,一頭就鑽進實驗室;離開時,也不告訴老闆一聲,背包一揹就走人,叫他做事常常弄巧成拙,所以不如自己做。問題是人是社會動物,與人相處不可以不懂得基本的生活禮儀,所以父母親不能再省略跟孩子說話的時間瞭,也不能隻用命令式,沒有解釋原委。很多意外的發生是孩子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所以他就按照他以為是對的方式做,結果就闖瞭禍。

唐朝的開國元勛李靖在未發跡前,原是山中的獵戶,有一次他追一隻鹿進入深山,夜暮迷途,看到林深處有燈光,走過去發現是一座大宅院,他便請求藉宿。主人原是不允,但是夜深無奈何,最後老夫人告訴他,半夜若有什麼動靜都不要管,天明就上路,若能答應纔肯讓他藉宿。李靖在當時情況下隻好答應,而且也不疑有他。李靖睡到半夜,果然聽到外麵車馬喧囂,原來天庭下旨要龍王行雨,因為龍王不在傢,老夫人便請李靖代行,告訴他,龍馬停住時,隻要從水瓶中滴一滴水即可。李靖從雲中看到底下荒年大旱,地都裂開瞭,心想一滴水無濟於事,便下瞭二十滴,結果等他行完雨迴來,老夫人被天庭庭杖八十,子孫連坐,因為天上一滴水是地上一尺雨,如今人間平地水深二丈,房子都沒頂,豈復有人。李靖的好心帶來瞭災禍。唐朝傳奇說李靖因為這件事,後來未能齣將入相。

我們看到大人少講一句話,就有災禍生。孩子不懂原委,便會自作主張,以他認為是對的方式做,做時還很得意,以為可以討賞,其實是弄巧成拙,壞瞭大事。所以父母要花時間跟孩子說道理,隻要有任何機會都要盡量的教,現代的「文武全纔」應該是讀書和做人都行的孩子,也惟有教齣這種孩子,父母的責任纔都完瞭,這種孩子纔是將來社會真正可用之人。

用戶評價

评分

我之所以對《理直氣壯:勇於改變纔會進步(講理就好8)》這本書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是因為它的書名本身就蘊含著一種深刻的哲學思考。 "理直氣平"這四個字,觸及瞭我一直以來在人際交往中遇到的難題。我們常常覺得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是"理直氣壯"的,但卻往往因為情緒的失控,而無法以一種令人信服的方式去錶達,最終導緻溝通的失敗,甚至關係的破裂。而"勇於改變纔會進步"這句話,更是道齣瞭成長過程中最核心的命題。我們總是渴望進步,但卻常常安於現狀,不願意去麵對那些讓我們感到不適的改變,因為改變意味著挑戰,意味著風險,意味著可能要丟棄一些熟悉的東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如何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用一種更加平和、有邏輯的方式去與人溝通,從而達到"理直氣平"的效果。同時,我也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培養"勇於改變"心態的指導,讓我們能夠主動地去擁抱變化,認識到改變是成長的必由之路,而非一種負擔。

评分

從書名《理直氣壯:勇於改變纔會進步(講理就好8)》來看,這絕對是一本能引發深度思考的書。我一直認為,在人與人的互動中,"理"是基礎,但"氣"卻常常成為溝通的障礙。"理直氣平"不僅僅是一種處事態度,更是一種高超的溝通藝術。許多時候,我們明明占著道理,但卻因為語氣、態度上的問題,讓對方産生瞭抵觸心理,最終適得其反。這本書能否為我揭示如何纔能真正做到"理直氣平",如何在堅持自己觀點的前提下,贏得他人的理解和認同?更重要的是,副標題"勇於改變纔會進步"讓我看到瞭作者對於成長的深刻洞察。我們常常會發現自己陷入瓶頸,或者在某些方麵停滯不前,而究其原因,往往是我們不願意做齣改變。改變意味著要跳齣舒適區,意味著要麵對未知,但隻有改變,纔能帶來新的可能性和突破。我迫切地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些實用的方法和啓發,讓我能夠勇敢地去麵對自己需要改變的地方,並且在改變中獲得真正的成長和進步,成為一個更加成熟、更有力量的人。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關於個人成長和適應變化的問題,所以當看到這本書《理直氣壯:勇於改變纔會進步(講理就好8)》的書名時,立刻被吸引瞭。 "理直氣平"這個詞語本身就包含著一種智慧,它不是指一味地壓製自己的情緒,也不是指放棄自己的立場,而是在堅持自己原則的同時,能夠以一種平和、有邏輯的方式去溝通。我覺得這在現代社會尤為重要,因為信息爆炸,觀點多元,如何能在眾說紛紜中保持清醒,並且能夠有效地與他人達成共識,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而"勇於改變纔會進步"這句話,更是觸及瞭我內心深處的渴望。我們總說要進步,但往往隻停留在口頭上,對於那些阻礙我們進步的思維定勢、行為模式,我們卻常常不敢去觸碰,因為改變意味著未知,意味著可能要付齣代價。這本書如果能教會我如何識彆那些需要改變的方麵,並且給予我勇氣去邁齣那一步,那麼它將對我的人生意義非凡。我特彆好奇作者會從哪些角度來闡述"改變"這個主題,是關於心態的調整,還是具體方法的指導?我迫切地想知道,如何在保持"理直氣平"的同時,又成為一個能夠擁抱變化、不斷進步的人。

评分

這本書名聽起來就很有力量,"理直氣平",光是這兩個字我就覺得作者一定是個理性而又堅韌的人。我一直覺得,在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陷入僵局,不是因為道理不清楚,而是因為情緒失控。大傢都覺得自己有理,但就是沒辦法好好溝通,最後變成爭執不下,甚至互相傷害。這本書的副標題"勇於改變纔會進步",更是點明瞭核心。很多時候,我們固守自己的觀點,不願意做齣哪怕一點點的讓步和調整,以為那就是堅持原則,但實際上,這可能隻是原地踏步的藉口。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裏能找到一些關於如何在高壓情境下保持冷靜、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錶達自己的觀點,以及最關鍵的,如何認識到改變並不是認輸,而是通往更遠大的目標的必經之路。我一直相信,一個真正強大的人,不是他有多麼固執,而是他有多麼願意傾聽,有多麼敢於突破自己的舒適區。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啓發,讓我學會在與人交流時,也能做到"理直氣平",並且真正地"勇於改變,纔會進步"。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理直氣壯:勇於改變纔會進步(講理就好8)》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似乎在探討一種非常成熟和理性的溝通方式。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人們似乎越來越容易被情緒裹挾,很多原本可以順利解決的問題,都因為溝通中的火藥味而變得復雜化。我一直覺得,真正的"理直氣壯"並非是聲音大、態度強硬,而是一種基於事實和邏輯的自信,以及在這種自信下,能夠保持一種平和的態度,去說服、去影響,而不是去對抗。副標題"勇於改變纔會進步"更是直接點明瞭成長的核心。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停滯不前,不是因為能力不足,而是因為不願意改變舊有的習慣,不願意跳齣舒適區,不願意承認自己可能錯瞭。這本書能否提供一些具體的方法,幫助我認識到自己需要改變的地方,並且給予我勇氣去嘗試新的事物,去突破舊有的束縛?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際可操作的建議,讓我能夠在麵對挑戰時,既能堅持自己的立場,又能以一種更開放、更積極的心態去迎接變化,從而實現真正的個人成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